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陇南茶区生态茶园建设及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查了解当地环境资源状况和耕作制度、主要栽培品种、茶农文化及经济状况等的基础上,按照生态茶园建设的理论并借鉴其它茶区的建园实践,提出陇南茶区生态茶园建设模式、技术及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2.
<正>夷陵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茶区生态化建设,并将茶Camellia sinensis O.Ktze.杉Cunning lanceolata(Lamb.)间作、茶栗Castanca mollis-sima Blanco间作等作为退耕还林、农业产业化项目的主要经营模式来抓。近10年来,投入上千万资金扶持茶区生态化建设,目前已成林的混交茶园达0.33万hm2。茶区邓村乡从1990年开始营造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桂林毛尖茶现状及历史背景,从茶园建设、茶树种植、茶园管理、病虫害防治、茶树蓬面养护等方面提出了桂林毛尖茶标准化的栽培技术,以期为茶企及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广西林业》2015,(2):49
<正>广西国有黄冕林场润林生物科技的林下绿色有机产品,产自"世界长寿之乡"的永福县生态林下,绿色茶香鸡、绿色茶香鸡蛋是其有机产品之一。●纯天然"麓岭"牌生态茶香鸡、鸡蛋放养于有机茶园和生态林下。有机碎茶和山泉水等秘制有机原料配方喂养。鸡肉无药残、无激素残留,达到国家出口标准。鸡蛋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相似文献   

5.
探讨薄壳山核桃与茶间作后安吉白茶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性差异,为构建薄壳山核桃和安吉白茶高效复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薄壳山核桃与安吉白茶间作分别以乔木树冠下(T1)、树冠缘(T2)、树冠外(T3)和纯安吉白茶园(T0)等4个测定点,测定10年生安吉白茶茶树新芽数、新稍生长量和单位面积产量等生长指标,结合茶树速生期(7—9月)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指标,分析探讨林茶间作不同光照条件下安吉白茶生长与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1)林茶间作茶树的新芽数、新梢长度等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纯茶园,其中乔木冠缘茶树生长指标较优;间作茶园茶树的百芽鲜(干)质量显著高于纯茶园,单位面积茶树新芽鲜质量以冠缘、冠外显著高于冠下和纯茶园,茶树新芽干质量为冠缘处最高,其次为冠外,冠下与纯茶园较低;(2)通过各测定点叶绿素荧光动力学OJIP曲线分析,7—8月高温强光下薄壳山核桃冠缘处茶树的荧光信号强度较强,8月纯茶园茶树的荧光点位显著低于间作茶树,9月各测定点茶树荧光曲线重合度较高。薄壳山核桃冠缘、冠外茶树相对可变荧光差异曲线(ΔVt)波动较小,冠下茶树荧光的J相在7月快速下降但在9月却陡然...  相似文献   

6.
以广西苍梧县的主要茶园为对象,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现场调研等,从茶园旅游发展状况、茶园旅游资源总体优势、4个具有代表性的六堡茶生态茶园旅游景观现状、茶园旅游现存问题、旅游开发建议等5个方面,对苍梧县茶园旅游的开发策略进行分析探讨,发现苍梧县茶园旅游现存4个方面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6点开发建议,以期推动苍梧县茶园旅游的发展,促进苍梧县的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7.
间作茶园中茶树生态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小牛  李宏开 《林业科学》1991,27(6):658-664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tze.)是亚热带常绿阔叶灌木,具有喜光、耐荫、喜湿、畏寒的特性,其生长发育与茶园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尤其在强光、高温、低湿条件下,对茶芽的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致使夏秋茶低产劣质。为此,近20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广泛地开展了间作茶园生态效应及效益的研究,认为适度遮荫(即种植遮荫树)能明显地提高茶叶产量和绿茶品质。但是,对间作茶园的生态条件与茶树主要生理活动(诸如光合、呼吸、蒸腾作用等)的关系报道甚少。为此,我们研究了茶园间作对茶树主要生理活动的影响,并与单作茶园比较,以揭示生态生理特性,从而为建立茶园复合生态系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开阳县适宜发展生态富硒优质茶,作为贵阳市茶叶发展的北翼开阳县,应重点打造30万亩富硒精品茶园基地。大力推行"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的绿色生态防控技术,做干净茶、做放心茶、做优质茶已成为茶产业领域的共识。在分析了开阳县茶叶有害生物防控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采用AHP法结合Delphi法构建以植物景观、水体景观、建筑及小品景观、配套设施、交通系统及文化体验6个方面为评价准则的广西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满意度测评体系,并选取广西苍梧县4个观光茶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了解游客对苍梧县观光茶园的景观满意度现状。结果显示,准则层权重排序为植物景观(0.335 9)水体景观(0.206 8)文化体验(0.188 5)建筑及小品景观(0.108 4)交通系统(0.088 4)配套设施(0.072 0)。4个观光茶园总体满意度等级排序为苍松六堡茶厂生态茶园八集山庄生态茶园双贵生态茶园天洪岭六堡茶生态茶园。广西苍梧县观光茶园现状景观存在着景观单调,文化底蕴不足,体验项目缺乏创新,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藉此,提出提升茶园景观,丰富文化内涵,创新体验项目及完善配套设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集粹     
建设生态经济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生态经济型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即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搞好以下几方面的结合:1、农林牧结合—“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首先要为农牧业的稳定增产服务,注意农、林、牧立体开发,形成复合式的绿色综合体。做到以林促农促牧,做到林茂粮丰畜旺的目的。2、土水林结合—  相似文献   

11.
建设生态茶园是现代茶园的发展趋势。永春县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过渡区,特殊的气侯条件要求其生态茶园的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对名山无公害茶园、常规茶园和有机茶园的害虫及天敌的调查分析,对比了3类茶园的生态状况。得出如下结论:茶园害虫共8目45科75种,主要为:螨类、蚧类、叶蝉类、粉虱类、蓟马、茶蚜等。天敌11目36科71种,主要为:蜘蛛类、瓢虫类、食蚜蝇类、寄生蜂类等。通过对主要害虫和天敌的数量动态曲线分析,发现有机茶园害虫天敌数量的演变最符合自然规律,无公害茶园其次,常规茶园最差。  相似文献   

13.
从西双版纳自然环境优势和茶叶发展历史角度出发,讨论了生态茶园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设生态茶园是西双版纳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2017年,肇庆市被列为广东省国家储备林建设和林权收储工作试点市,进一步凸显了地区建设国家储备林的重要性。通过系统总结2014—2023年肇庆市国家储备林建设主体、完成情况、做法及成效,立足地区森林资源实际,从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角度,明确提出该地区储备林建设关键技术和发展对策。建议集中国有林场和集体林区生态公益林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国资、国企和国有林场各自优势,挖掘森林储碳、储水、储粮、储钱四大功能,创新国家储备林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两种不同立地条件的茶园开展间种油桐试验,比较不同间种密度对茶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探索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桐—茶叶复合经营模式的优化途径,提升茶叶生产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无论在低山区还是在丘岗区,桐茶间作的经济效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油桐在茶园适宜的间作密度为210~280株/hm2,经济效益可提高15%以上。  相似文献   

16.
基于LY/T 1721—2008、GB/T 38582—2020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以及目前的研究与计量方法,对张家口市储备林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进行核算,建立张家口市储备林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张家口市储备林总价值为4295538.2万元·a~(-1),其中支持服务价值为179735.8万元·a~(-1),调节服务价值为3957802.4万元·a~(-1),供给服务价值为158000.0万元·a~(-1);张家口市储备林生态服务功能平均价值为27.2万元·hm~(-2)·a~(-1)。  相似文献   

17.
7月29—31日,南昌市林学会在梅岭国家森林公园茶园山召开了1991—1992年学术年会。会上交流学术论文20余篇,论文反映了南昌市在沙荒治理、“长防林”工程建  相似文献   

18.
通过改变茶园的种植密度,降低茶树定型高度,加强密植茶园的土、肥、水管理,经对不同种植密度茶园的茶叶产量构成因子的对比分析,矮蓬密植茶园是北方茶树引种区较理想的种植方式,能有效地提高茶树本身的抗逆能力,使3年生密植茶园667m2产干茶25kg,4年生密植茶园667m2产干茶75kg以上。  相似文献   

19.
连云港市茶园病虫害调查及无公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访问、踏查和定点调查的方法,共查得连云港地区茶园病虫害种类28种,其中病害5种,害虫分属4纲17目23种。论述了茶白星病、茶苗根结线虫病、小绿叶蝉、茶蚜、长白盾蚧、茶刺叶瘿螨、茶黄毒蛾、茶尺蠖、扁刺蛾、茶蓑蛾、棉褐带卷蛾等茶园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无公害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0.
<正> 茶煤病是茶树中较常见的一种病害,它是以黑刺粉虱、蚧类和茶蚜等害虫的分泌物为物质基础而为害茶树的。因此要防治茶煤病,应针对病源害虫进行防治。首先要加强茶园管理,做到合理修剪,勤除茶园杂草,合理施肥,增进茶园的通风透光和茶树长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