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出了退耕还林是国家为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而开展的绿色环保工程,该项工程要求有布置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的种植适合不同地区的树木,在植树工程中恢复地森林原有植被和生态环境。为了进一步减少这种影响对农户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提出了适宜的解决方案:通过建立起关于退耕还林对农户的可持续生计影响的框架,利用现有的有效数据和农户个体情况,根据适宜的经济模型进行建模,从而识别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减少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克松 《绿色科技》2014,(2):131-132
指出了退耕还林必然会对农户的生计造成一定的影响,短期来看对于农户的经济收入是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退耕还林之后,农户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找到替代而获得收入,退耕还林的有关补偿也是非常有限,所以农户的收入会受到一定影响。长远来看这有助于非农收入的增加,通过资产的累积促进农村社会资本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农户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是我国林业部门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提出的战略方针,通过将现有的一些耕地有计划的将其停止耕种,然后结合地方土地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植树造林,达到增加森林植被,维持生态平衡的目标。毋庸谏言,在通过退耕还林优化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对当地农户生计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意味着农户的收入在短期之内会明显降低。但是,从可持续角度来分析,退耕还林实则是可以帮助农民逐渐增加收入,在促进农户资产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本文从青海省退耕还林实施背景与现状入手,结合可持续生计相关研究理论,分析了退耕还林对农户持续生计的影响,并提出了维持农户生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丽英 《绿色科技》2015,(3):302-303
指出了退耕还林工作势必对农户的生计造成影响,分析了可持续生计方法,从收入、资产等方面探讨了退耕还林对农户的影响,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梁河县退耕还林的工程自2002~2013年,已经完成12.47万亩。退耕还林工作的实质是走“生态化”建设的道路,以长远的发展性眼光来对该地进行土地植被的改造。根据具体生产数据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退耕还林的短期经济效应低下的特征,以及是否能够保障梁河县目前农户基本的生计需求。  相似文献   

6.
对贵州关岭县案例点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全面分析了工程建设对农户家庭经济收入及粮食产量等生计的影响,并对进一步搞好后续产业建设,巩固好工程建设成果提出了7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研究动态,增强研究成果对决策的辅助作用,文章系统梳理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计影响的研究文献。从生计资本构成及影响因素,生计资本指标体系构建,工程实施对农户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可持续生计能力等的影响方面阐述了当前研究现状。认为今后应结合生计状况的变化建立适合当下情况的农户生计资本指标体系,动态分析农户生计状况,揭示农户生计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选取陕西省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数据,分析退耕还林对保护区周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户主受教育年限、家庭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人数、外出打工人数及是否参与退耕还林几项因素对农户家庭收入增加均呈正向影响。提出了增加保护区农户专业培训、丰富非农就业渠道、提高退耕还林补贴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改善农户生计、提高农民收入、巩固退耕还林效果的角度,借助相应的数据调查和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对某县区农户的审计变化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退耕还林农户本身的就业时间增加,不过因为生计资本的差异性,其生活状况并不确定。为此,提出了通过提高自然与金融资本的方式,以改善农户生计,通过提高人力和物质资本的方式,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0.
张磊磊  支玲 《森林工程》2014,30(5):175-180
以英国国际发展部的可持续生计方法分析框架为研究基础,通过对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的生态补偿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运用专家打分法和归一法量化生态补偿对农户的生计资本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户的基本需求、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增加,自然资本减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没有明显变化;现有的生态补偿方式对提高农户生计资本帮助不大。并以此提出提高生态补偿标准,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多样化、差别化的生态补偿方式以及利用公益林的外部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林工程,在我国当今的农业建设和生态结构的调整当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退耕还林主要包括:"农坡耕地退耕还林"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其中"坡地耕地的退耕还林"政策,对我国农户的发展和可持续生计产生了一定影响。勐海县是位于云南的西南部,有着重要的生态研究意义和生态保护价值。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以推动当地的生态平衡与稳定。为了进一步研究这种影响对农户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并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应建立起关于退耕还林对农户的可持续生计影响的框架,利用现有的有效数据和农户个体情况,根据适宜的经济模型进行建模。从而识别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根据英国国际发展部所提出的可持续性生计框架构建了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设计调查问卷进行了实地调查,经过统计与分析得出了农户生计资本的基本特征,据此划分出了城郊工业配套企业就业型、农副产品生产售卖型、农业自养与非农收入型、生态旅游康养服务型和互联网+生态产业型5大生计模式类型,最后提出了规划整合农用地资源、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聚集、最大限度利用自然与人文资源、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等农户可持续生计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内蒙古、山西省和河北省330户6年期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项目对农户收入的影响。通过对农户总收入进行分解,分析显示"退耕还林"项目对农户的农业收入具有负向影响,对工资和经营性收入具有正向影响。但是,前者的影响作用强于后者,并且农业收入仍然是样本农户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从现阶段看,"退耕还林"项目对农户总收入表现为负向影响作用。这一结论说明,当前"退耕还林"项目在实现环境效益目标的同时,并没有有效弥补当地农户的收入损失。  相似文献   

14.
截至2005年,会泽县退耕还林(草)面积为1.67万hm2,预计30a后活立木蓄积可增加39万m3.退耕地水土流失明显减少,地表径流比退耕前显著下降.于2006年5月在金钟镇5个有代表性的自然村共抽取了50户退耕农户进行调查,经分析认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对农户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是:推动了农户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使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增加;各类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不大,农产品产值结构变动较大;提高了农户总体福利水平.提出了保障工程可持性的对策和措施:对剩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促进农户收入多元化,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作为规模巨大的生态工程,退耕还林的目标不仅要实现生态效益,还要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和脱贫致富。分析退耕还林对农户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因素,有利于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基于退耕还林政策的时空差异视角,就我国4省8县于1995—2014年间的6次农村住户追踪的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分析法,实证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结果】1)分析表明工程总体上对农户劳动力从事林业、非农就业的影响正向显著,对从事农业、畜牧渔业活动影响不显著;2)分区域来看,对黄河流域农户劳动力从事林业、农业、畜牧渔业活动和非农就业影响均较显著;对长江流域农户劳动力从事林业活动影响正向显著,而对从事农业活动影响负向显著,对从事畜牧渔业活动和非农就业的影响不显著;3)分时间来看,退耕还林年数对农户劳动力从事林业活动、非农就业影响正向显著,且持续性强;对农户劳动力从事农业、畜牧渔业活动影响则不显著或显著无持续性。【结论】在退耕还林工程后续设计中,应实施浮动的退耕还林补贴政策,出台相应措施针对重点区域进行重点扶持;促进农户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合理性,实现农户增收和脱贫,从而更有效地兼顾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以云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目的地240户农户家庭为研究对象,根据可持续生计理论设计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计算出农户生计资本,对比分析了参与户和未参与户生计资本差异。结果表明:(1)生态旅游目的地社区农户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较好,而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较差;(2)参与户的生计资本整体水平高于未参与户;(3)参与户和未参与户的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根据山丹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从涵养水源、水土保持、改善气候、防治土地沙化、保护野生动物等五个方面的主要指标入手,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森林碳汇项目具有应对气候变化和扶贫的双重作用。文中以全球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森林碳汇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森林碳汇项目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并对该项目所涉及的不同利益主体的作用进行解析。研究发现,森林碳汇项目在5个方面提高了农户收入的同时,也在5个方面造成了农户权利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姜琦 《湖北林业科技》2015,44(2):64-66,83
基于秭归县首轮退耕还林工程现状,分析了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相关政策,提出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可行性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