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林业大学校园周边环境噪声监测及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东北林业大学校园周边环境噪声情况,通过定时连续监测噪声值,对东北林业大学校园周边环境噪声进行实地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分析评价校园周边声环境质量。结果表明:东北林业大学受周边环境噪声影响较大,其中,最大值达到69.50dB,超过1类区环境噪声标准值55dB。暑期文昌街、和兴路及松新街噪声日平均值总体上随距离增加呈递减趋势;工作日文昌街、和兴路及松新街噪声日平均值随距离增加呈递减趋势;和兴路噪声值垂直分布趋势总体上随高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文昌街噪声值垂直分布趋势早晨监测值随高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中午和晚上监测值随高度升高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了找出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通行能力衰减规律,用理论计算和软件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得出高速公路通行能力衰减数据。结果表明,计算与仿真结论基本一致,不同路面状况下,低速时通行能力差异较小,高速时通行能力随附着系数减小而衰减明显。相同路面状况下,高速公路通行能力随车速增加而增大,达到最大通行能力后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3.
于2017年12月的四个周末,通过观察法和实地勘测法对齐鲁理工学院校园内典型监测点进行了声环境监测,给出了各监测点不同时间段等效声级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校园周末声环境变化规律与校门外车流量的变化规律和学生周末生活规律呈现一致性,昼间校门口全天等效声级超过I类声功能区噪声限值,而运动场、生活区也有半数或以上监测时间段噪声超限;夜间除小树林外所有监测点噪声超限。根据以上结果,结合大学校园周末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需要,建议通过控制车辆鸣笛、加强校园内师生声景环保意识教育的方法解决噪声污染,并提出了提升校园整体声景设计的建议性方案。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秦岭11个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林下的灌木层和草本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碳储量。结果表明:栓皮栎幼龄林灌木层的碳储量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草本层碳储量随海拔升高的变化趋势不甚明显。中龄林灌木层的碳储量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其在海拔1052.77 m处达到最大值;草本层碳储量的变化很小。成熟林灌木层的碳储量随海拔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草本层碳储量变化不大,整体呈不明显的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5.
采用氮气热处理技术,在氧气含量低于5%的高温热处理箱内对杨木木粉进行处理,处理温度为60~220℃、时间0.25~2 h。主要考察热处理温度和热处理时间对处理后木粉玻璃化转变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200℃热处理0.25~2 h,木粉玻璃化转变温度随热处理保温时间的延长基本呈减小趋势。经过不同温度热处理1 h后,木粉玻璃化转变温度随热处理保温温度由60℃增至220℃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采用水泥深层搅拌工艺对季冻区有机质土进行加固治理为背景,选取南京地区粉质黏土,通过采用富里酸人工配制有机质土,再掺入水泥与粉煤灰改良有机质土,开展了有机质水泥土抗压强度试验与压汞试验,研究不同水泥-粉煤灰掺比(水泥掺入比-粉煤灰掺量)、冻融循环次数和龄期对强度及孔隙分布特征的影响,分析了抗压强度与微观孔隙特征间关系。结果表明:抗压强度随龄期延长呈对数规律增长;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不同掺比下强度均呈指数规律不断减小;随粉煤灰掺量增加,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存在一临界粉煤灰掺量(5%);1次冻融后大、中孔分布比例显著上升,小、微孔分布比例下降明显;由1次到12次冻融,大中孔及小微孔分布比例均分别上升与下降,呈“此长彼消”;24次冻融后大、中孔分布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小、微孔呈上升趋势;孔隙率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呈对数规律增长,随水泥掺入比增加而降低,随粉煤灰掺量增加呈先降低后增长规律;抗压强度随孔隙率增加、微孔分布比例减小、中孔分布比例增加而减小,且最终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以7年生不同造林密度樟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林分平均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和蓄积量等指标,探究造林密度对樟树幼林林分生长及林分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樟树林分平均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均呈现减小的规律,造林密度为833株·hm-2时平均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均最大;2)造林密度对林分平均树高的影响较小,枝下高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增高,造林密度为2 500株·hm-2时林分枝下高最高;3)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林分蓄积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造林密度为1 111株·hm-2时林分蓄积量达到最大值;4)各密度条件下林分胸径生长过程相似,但胸径生长旺盛期的持续时间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少,造林密度为833株·hm-2时胸径生长旺盛期持续时间最长;5)不同密度林分单株材积连年生长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林分单株材积快速增长期持续时间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减少;6)综合考虑,樟树人工林适宜造林密度为1 111株·hm-2,合理造林密度范围为1 111~1 667株·hm-2。  相似文献   

8.
对覆盖当年、3、6、9、12 a雷竹林地下茎和地上克隆分株形态可塑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竹林覆盖低于9 a时,总土层地下茎分枝强度随覆盖年限增长显著增大,然而覆盖12 a时,却显著减小;竹林总土层地下茎分枝角度在覆盖3、6 a时显著减小;竹林覆盖3 a后,竹鞭总长度随覆盖年限增长显著减小;竹林鞭径、鞭节长度无显著差异,但鞭节长度随覆盖年限增长总体有逐渐减小趋势;竹林根冠比随覆盖年限增长,先增大后减小,覆盖12 a时显著减小;竹林总立竹叶柄长度,在覆盖6 a后显著减小;总立竹枝秆夹角基本无显著差异,但呈现随覆盖年限增长逐渐减小的趋势;竹林覆盖6 a后,立竹枝下高显著增大;竹秆高度、竹节间长度、竹子胸径,总体有随覆盖年限增长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结论认为,竹林覆盖6 a后,种群所受胁迫越来越严重,此时需要及时歇园养竹,重点进行竹林土壤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9.
梁山慈竹材质生成过程中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梁山慈竹在材质生成过程中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情况及其基本密度与力学性质相关性。结果表明:梁山慈竹基本密度、气干密度与绝干密度随竹龄的变化趋势一致,从2~5年生先减小后增大,3年生密度最小。3种密度皆随竹秆高度的增加而增大。方差分析表明,竹龄与竹秆部位对梁山慈竹的3种密度均有极显著影响。主要力学性能随竹龄变化各不相同,表现为顺纹抗压强度和MOE随竹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4年生时达最大;顺纹抗拉强度随竹龄增加有减小趋势;MOR和顺纹抗剪强度随竹龄增加变化较小;冲击韧性随竹龄增加呈增大趋势。除冲击韧性外,梁山慈竹主要力学性能随竹秆高度的增加而增大。方差分析表明,除MOE外,竹龄对力学强度的影响不显著,竹秆部位对抗压强度、MOR、MOE、冲击韧性的影响表现差异显著。抗压强度和MOR与基本密度的相关性较好,其它力学性质与密度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以20块6种不同密度梯度的北京地区低山阴坡厚土40a左右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林分生长、树冠生长、林下植物多样性以及林下生物量对林分密度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胸径、树高、冠幅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当林分密度增大到1 500株/hm2时,减小的趋势趋于稳定;枝长平均生长量、连年生长量均随年龄的增大有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林分密度1 500株/hm2时,枝生长量下降趋势明显;枝材积生长量在各年龄阶段的变化也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表现出抑制响应,与枝长生长量的变化规律类似;林下灌木、草本物种均匀度指数Jsw,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林分密度的减小,草本层生物量逐渐增加,灌木层生物量先增加后略减,林分密度为1 000~1 200株/hm2时灌木生物量最大,为3 802.94kg/hm2。对于北京低山阴坡厚土40a左右的油松人工林来说,经营密度宜为1 000~1 500株/hm2。  相似文献   

11.
林龄、密度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多样性维护是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而林龄、密度变化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则是确定人工林经营措施的重要依据。以地处燕山山地木兰林管局境内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林龄、密度、郁闭度3个指标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d1),物种多样性Simpson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D),分析生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生物多样性各指数,随林龄、密度、郁闭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林龄的增大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最大出现在林龄11a,草本层最大出现在林龄16a。随密度的变化趋势是随着密度的增大,灌木层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草本层则是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郁闭度的变化趋势是灌木层和草本层都随郁闭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采用排水法、体积法及质量法对阴香树的生材密度、含水率、树皮率及心材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阴香的生材密度从髓心向外北向呈现先降低后增大的变化趋势,而南向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树高方向生材密度变化较为波动,但基本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平均值为1.210g/cm3.阴香木的基本密度从髓心出现先降低后增大的规律,在树的高度方向上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阴香木基本密度的平均值为0.548g/cm3.阴香木的生材含水率从髓心位置向外逐渐减小,测试的生材含水率平均值为122.5%.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的变化规律是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其平均值分别为13.86%和15.2%.随着树木高度的增加,心材率反而降低,其平均值为42.0%.  相似文献   

13.
以水稻秸秆为原料,接种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通过生物发酵和机械盘磨制备了秸秆纤维。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接触角测量仪、荧光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对不同目数的秸秆纤维及其成型材料的性能进行表征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秸秆纤维尺寸的减小,纤维间的结合力逐渐增强,但需要更大的干燥强度。秸秆纤维的持水性和吸水性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纤维增大吸水性呈升高趋势,但持水性随纤维的增大呈降低趋势。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秸秆纤维吸水性先逐渐降低,并且随烘干温度的升高接触角不断增大,在生物发酵7 d时成型材料水溶性有机物最多。烘干温度从150℃升高到190℃,抗张强度先增加后降低,纤维疏水性能逐渐增强;温度低于170℃时,抗张强度随温度升高不断增强,高于170℃则显著下降。接种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发酵对秸秆纤维拆解具有促进效果,经生物发酵7 d和盘磨的秸秆纤维性能最佳,适宜于制备秸秆基质块。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抚顺地区30 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栽植密度对林木胸径、冠幅、树高、枝下高以及生物量等相关林木生长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胸径和冠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树高和高径比随着林分密度增大而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枝下高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递增;枝下高与树高比则随密度增加而先增加后趋稳定;单株总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呈现"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以气干椴木和BL-环保型阻燃剂为原料,采用轴向真空处理设备对椴木进行阻燃处理,研究不同的轴向真空阻燃处理工艺因素对椴木阻燃效果的影响,分析得出处理时间、前真空时间、阻燃剂溶液浓度对椴木的载药量、氧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阻燃材的载药量和氧指数随处理时间增长而增大,随前真空时间及阻燃剂溶液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再减小的趋势;沿椴木长度方向,试样的氧指数先减小再增大。  相似文献   

16.
夹具与槽口距离对胶合板强度测定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研究了胶合板胶合强度检测试验中夹具与试件槽口的距离对胶合板胶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夹具与槽口的距离在0~40 mm内时,距离值与胶合强度检测值呈一定的线性相关.距离在0~15 mm区间,胶合强度随距离增大呈现增加的趋势,之后则逐步减小.相距15 mm时板的胶合强度最大(1.71 MPa),距离为40 mm时胶合强度最小(1.11 MPa).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夹具与试件槽口的距离对胶合强度检测结果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改善盐渍土强度低的不良工程特性,可采用棉花秸秆纤维加筋盐渍土来提高其抗压强度。以纤维质量加筋率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加筋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纤维加筋土抗压强度提高26.6%,最优加筋率为0.4%;而后施加20次干湿循环,研究纤维加筋土抗压强度劣化规律为:经过20次干湿循环,最终抗压强度下降2.3%,总体随干湿循环次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光叶子花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光叶子花炼苗60 d组培苗为材料,对光叶子花不同叶位叶绿素含量、呼吸作用(Re)、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净光合速(Pn)、蒸腾速率(Tr)、叶面饱和水汽压亏缺(Vpdl)等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光叶子花叶片单位重量和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度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随叶位上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变化,其最大值都出现在第6叶位叶片;叶片呼吸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随叶位上升而减小;叶片胞间CO2浓度随叶位上升呈先减小后增大变化;叶面饱和水汽压亏缺随叶位上升而增大。由于光叶子花中部叶片叶绿素含量、Pn和WUE相对较高,因此在今后的栽培管理中应对中部叶片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9.
以针叶树种原料生产的细木工板为样品,分析研究细木工板胶合强度检测试验中夹具夹持部位与试件槽口距离的变化对细木工板胶合强度测定结果的影响。数据表明,当距离在0~15mm区间时,胶合强度值随距离增大呈现增加的趋势,当距离在15~40mm区间时则逐渐减小。结论表明,夹具与试件槽口距离的变化对胶合强度测试结果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0—2017年森林变化数据集、气象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邻域分析、统计分析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对我国国道网路域森林植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机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我国国道路域森林覆盖具有显著的随着与道路距离增大逐渐减小的净丧失的梯度变化特征,国道的影响域为道路两侧0~2700 m范围,具体表现为:恢复率、丧失率和总变化率在影响域内随距离增大而增大,在影响域外随距离增大而减小,净丧失率在影响域内、外均随距离增大而减小;国道影响域森林丧失率有明显的省市自治区分区差异特点,华东和华南地区高于全国平均,华北、华中、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低于全国平均;同属一个分区的不同省份国道影响域森林丧失率高低也有较大差异,各省份国道影响域森林丧失率梯度变化规律显著性程度不同。时间上,近17 a,我国国道影响域森林丧失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尤其在2015年后丧失率出现较大增长;而华北、华中、东北地区国道影响域森林丧失率在2008年后出现逐年波动下降趋势。气象水文条件和本底森林覆盖度是造成国道影响域森林丧失差异的主要原因,地形地理、气象水文、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国道影响域森林丧失影响的协同作用与距离因素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