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笔者针对三峡库区页岩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应用生态修复的原理与方法,开展了以生物措施为主的生态修复试验。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宜昌页岩区应采用水平抽槽整地、客土回填、灌木种直播、乔木种采用生根粉和菌根菌等处理,能够有效地促进植被恢复,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分乡页岩区的治理应着重强调自然恢复,同时也要辅以人工方法促进植被恢复,从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对芷江县矿区自然地理、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矿业生产状况的调查表明,全县森林资源丰富,矿种较多,矿产资源呈零星状分布,开采规模不大,矿区植被破坏较严重,生态恢复治理难度大,需实施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由此,提出矿区植被恢复的基本途径为:(1)实施清洁生产工艺预防和减轻污染;(2)采用绿色科技减轻环境影响;(3)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地球化学工程学修复技术修复污染。实施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应加强资金保障措施;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和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3.
对贵州西部毕节、六盘水等县(市)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分析,同时对该地区实施的各种治理模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岩溶石山区治理模式主要有全面封山育林植被自然恢复模式、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植被恢复模式、生态移民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陡坡退耕地生物治理模式主要有林草结合模式、针阔混交模式、经济林模式、林竹模式。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实践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作为一项生态系统工程,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在阐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概念的基础上,从自然特征方面分析了山东省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并结合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实际,对山东省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所采取的主要途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山西省西北部的河曲、保德、偏关、五寨、宁武5县的水土流失状况,对该地区实施的各种治理模式进行了调查,晋西北地区石质山区生态治理模式主要有全面封山育林植被自然恢复模式、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植被恢复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陡坡退耕地生物治理模式主要有林草结合模式、乔灌混交模式、灌草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6.
结合退耕还林 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当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全面实施时,水利部提出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来治理水土流失的新思路,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这一新思路的要意就是,要抓住当前国家开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建设项目的有利机遇,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即在地广人稀、降雨条件适宜、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通过退耕还林、封育保护、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植被覆盖程度,进一步减轻水土流失强度。在生态脆弱区,要通过封山禁牧、轮牧、休牧,保障生态用水,使生态休养生息,促进植被恢复,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甘肃省多年的…  相似文献   

7.
沙石矿的无序开采,造成了蓟县及周边山区大面积山体破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扬沙起尘等生态环境问题。为改善生态环境,采取人工垒砌坝台、爆破挖坑、客土回填整地;选用抗旱性植物材料,乔、灌、草、爬藤树种配置;培育容器苗木;精细栽植;地面全覆盖等工程技术和生物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措施,解决了采矿迹地生态修复的技术难点,实现了乔、灌、草、爬藤植物立体复层绿化、多元化生态修复目标。  相似文献   

8.
对云南省昆明市滇池流域老青山"五采区"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工程防护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构建老青山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修复设计理念与方法,按照不同的生态功能分区,分别选取不同的工程措施、绿化模式、浇灌方式等进行生态修复,包括场地治理、植被修复和管理利用等设计方法和内容,并重点阐述植被修复设计中的纯植被修复区、坝体植被修复区、坝顶填土植被修复区、边坡治理植被修复区、园林景观绿化区等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工程措施、具体植物配植模式及给水设计方法。在力求达到良好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景观效果,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云南南涧县城后山土壤侵蚀、植被恢复、生态治理及管理现状等进行调查分析,后山土壤侵蚀强度整体以中度为主,面蚀治理较好,但崩塌蚀和沟蚀强度仍在强烈级以上;植被类型及物种增加,群落结构趋于复杂;采取的生态修复措施富有成效,治理效果明显。针对以往生态恢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采取的生态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地处长江上游 ,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据资料分析 ,水土流失面积 14 1333 70km2 ,占国土面积的36 88% ,多年平均年土壤侵蚀量 5 135亿t。造成我省水土流失的原因分自然因素 (包括特殊的地形地貌、多变的地质构造、复杂的气候特点 )和人为因素 (植被遭受破坏、陡坡垦殖严重、基础设施建设的负面作用 )。据此提出治理对策 :系统规划 ,综合治理 ;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 ,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 ;水土保持应纳入各项开发建设投资、管理范畴 ;加大宣传 ,依法整土治水。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治理的研究,阐述了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治理中如何把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该地区的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的生态治理模式,以求为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评价、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张文辉  刘国彬 《林业科学》2007,43(1):102-106
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西北黄土区考察组获得的资料为依据,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方面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策略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退耕还林和禁伐禁牧措施实施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质量已经呈现稳定提升的势态,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植被恢复措施优化,多元化投资与城镇化发展使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前景较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植被恢复投资力度不够;政策不稳定使农户无远期规划,政策不配套,使大户承包治理停滞;过分注重经济效益,人工经济林比例过大,生态功能不强;禁伐禁牧封禁措施缺乏技术支撑,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亟待解决.未来植被恢复策略包括:明确不同时期植被恢复目标和完善恢复途径;保护现有成果,增加自然恢复和生态修复比例;用政策保护承包大户植被建设的积极性;加大植被建设和科研投资力度,培育黄土区植被恢复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植被对固持土壤具有重要作用,而植被破坏是造成水土流失问题的重要因素。在诸多水土流失控制措施体系中,生物防护措施对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和恢复其生态系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尤其是生态脆弱区的植被恢复工程一直是水土流失研究的重点。基于诸多植被与水土流失关系的研究,探讨了不同的植被恢复尺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综述国内外就高速公路建设和使用过程对路域生态系统生物个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情况,以及路域生态系统修复中的植被恢复基础研究、恢复技术研究情况.分析了当前我国在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存在着缺少适用于多种路域的技术体系和生态修复模式;植物种类与配置简单,生态适应性差;缺乏后期养护与管理等问题.藉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基本途径及其生态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合分析了长江上游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自然灾害、水资源、土地沙化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状及其变化,论证了构建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因地制宜、乡土树种筛选、人工林纯林化、现有林保护及造林规划等方面充分论述了现实存在的问题及误区。最后,提出了建设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生态对策和基本途径,即(1)对长江上游地区进行科学合理的生态功能划分,初步划分为6个生态功能区;(2)保护现有林,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理、监测和保护体系;(3)加强造林困难地带植被的保护。促进森林植被的恢复;(4)构建以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生态公益防护骨架体系,以提高植被覆盖率为最终目标;(5)增加现有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6)应着重对干热干旱河谷、高海拔生态脆弱区等困难地带植被恢复与重建树种选择与培育以及乡土树种和资源植物的选择与栽培等技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文献报道的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的超积累、本土和生态-经济型植物种类。超积累植物具有抗性强、耐受重金属浓度高和转移系数大的优点,不足之处是大多数超积累植物适生范围窄,生物量小、富集总量小,以至修复周期长。在复合重金属污染场地的治理中,多金属超积累植物的筛选已成为新的关注点。为了发挥植物修复技术在重建植被与景观、控制水土流失、丰富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地利用价值等诸多方面的功能,有必要扩大植物种类筛选与应用的范围。利用适生的本土先锋植物生长快的优势,结合用材、工业原料、药用、能源、景观等生态-经济型植物的功能构建复合植被群落,可望成为发展植物修复技术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推进金昌市光电项目区植被治理与恢复,分析了金昌市气候、植物资源等条件,总结了光伏项目区植被恢复重建试验结果,提出了生态修复措施,包括合理规划设计生态修复治理方案,加强施工管理,选用抗旱造林树种、做好办公区域的绿化美化,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区域、适当种植生态经济型沙生植物,大面积光伏电板阵列区、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补播乡土旱生植物,培育和栽植易生根沙生树种营养钵苗。  相似文献   

18.
为对云南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治理,选择罗望子作为治理该区退化坡地的主栽树种,营建了罗望子林人工植被系统。通过对该系统相关林木的生长,土壤、大气等生态因子大量观测数据的比较分析表明:在元谋干热河谷区,选择罗望子作为主栽树种营建罗望子林人工植被系统治理退化坡地的生态效应明显。主要表现为:(1)土壤退化得到明显控制(土壤物理性状获得改善,土壤肥力得到提高);(2)水土流失程度减轻;(3)干热气候得以调节,风速有所降低;(4)植物缺水程度减轻,能够正常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9.
滇池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池流域水体污染严重,水质总体劣于V类.实施滇池流域生态修复,有效控制和防治滇池流域的水土流失,对把昆明市建成最适合人类居住和国际旅游观光城市意义重大.文中针对流域内林业用地现状,提出人工造林,低效林改造,采区植被恢复,合理选择造林树种以及加强森林管护等生态修复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分析牙克石市自然条件及水土流失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牙克石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可行性及生态修复的措施,以及近年来牙克石市生态修复所取得的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