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型公共空间是未来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增加方式,但长期以来,其用地面积偏小,空间品质不高,管理机制不足。针对这样的问题,首先对微型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和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再结合发展近60年的纽约私有公共空间(POPS)政策中的设计管控、审批实施和维护监管制度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广州南沙明珠湾起步区微型公共空间的规划实施为案例,介绍其规划布局、设计策略和实施途径,探索在城市新区中适应我国制度环境的“规划设计-审批实施-监督维护”全过程管控路径。  相似文献   

2.
向妍燕 《绿色科技》2019,(3):9-11,16
探索了存量规划背景下社区公众参与的新方法与思路,结合实践确定了研究区社区微型公共空间规划更新内容及策略。以宜昌市西陵区为例,搭建了宜昌市西陵区社区类微型公共空间公众参与平台。该平台借助户外助手、谷歌地球软件调研,得到空间节点的地理信息;通过PPGIS平台呈现对应信息并实现与公众的信息互动,得出微型公共空间规划的策略,完成针对性微型公共空间规划更新实践。实践表明:PPGIS平台是社区微空间规划更新的技术创新,可高效搜集公众参与需求,便于采取针对性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城市公共空间在满足市民社会生活活动的需求、传承发展地方文脉、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改善城市形象上具有重要作用。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多少、分布均衡与否及内部空间设计利用合理与否,都直接影响空间的使用效率。鉴于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设计及城市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从使用者角度来评价公共空间在满足市民游憩需求的适宜性程度即游憩适宜性评价,并从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公共空间对城市的重要性、建立对公共空间评价的必要性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得出了站在使用者角度对室外公共空间进行游憩评价是必要的结论,并给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微型公园具有选址灵活、面积小、离散性分布的特点,是值得研究和大量实践的新型城市公园。该文通过调查研究,对保定市微型公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了今后微型公园的规划建设优化途径,使之更加符合城市发展的各项要求。  相似文献   

5.
依恋是依托于公共空间产生的一种高级正向情感,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特殊性赋予了乡村依恋更深层的社会意义。通过对依恋情感的内涵释义与形成机理的研究,构建了依恋空间的研究框架,梳理归纳出了唤醒产生依恋情感有关联的空间条件与景观要素,包括植物、材质、构筑物、功能行为、民俗文化等方面。以增城大埔围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探讨了村民对村内3个公共空间的依恋程度,分析了其差异性,从空间主题、设计语言、景观构筑物、乡土植物5个方面总结出了提升村民依恋情感的空间设计策略,为完善乡村社会建设和管理以及提高村民满意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蓝色空间是集自然生态、文化底蕴、社会环境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城市公共空间,是推动实现公共健康的重要载体.本文在阐述蓝色空间的概念及其对公共健康的价值基础上,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蓝色空间对公共健康影响的作用机制,并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心理环境3个方面出发,探讨了基于公共健康导向的蓝色空间景观设计策略.以期为我国蓝色空间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城市双修"将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相结合,成为治理"城市病"、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增加公共空间"是城市修补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相对于大尺度的公共空间,小尺度公共空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因缺乏利用与管理,逐渐成为城市的消极空间。口袋公园因其面积小、选址灵活、斑块状分布的特点,似乎与生俱来就是"城市修补"一种有效手段。本文以房山区口袋公园项目为例,旨在探索一种低成本、可复制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微修补"的方法,作为对城市公园系统的补充,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8.
公共空间是人们社会生活、沟通交往的重要场所,设计优秀的公共空间需要注重对人们行为和心理的研究。运用行为观察和行为地图法,对水文化广场空间划分、景观尺度、边界处理、路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景观设计中要充分研究场地区位及周边情况,根据潜在使用人群的行为心理特征和需求划分空间、确定尺度、丰富边界、处理路径,创造出功能合理、尺度适宜、景观优美的人性化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国内外设施选址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指出了传统选址决策方法的不足。以教育资源作为确定住房区域选址的目标,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以榆次区为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在不同选址方案下,选址的合理区位。  相似文献   

10.
针对银行网点选址问题,以影响银行网点选址的主要因素为依据,提出了运用GIS空间分析结合层次分析法对欲新设的银行网点位置进行最优选址,并通过实例分析得到了太原市某区域预设银行网点最优位置的选址方案,说明了GIS结合层次分析法能科学、合理地得到银行网点的最优选址决策。  相似文献   

11.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村社区内部公共性的、村民可以自由进入并进行文化生活的空间,是乡村文化传承的载体和人际交往的场所,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实现途径。但目前我国乡村社区的公共文化空间普遍缺失,传统的公共空间逐渐衰落,满足现代文化需求的空间边缘化、被动化,严重制约了乡村社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文中分析现代乡村文化需求的主要内容,提出乡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类型,指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体现本土性、主动性、参与性、聚集性和平等性等特点,并以江苏省句容市于家边村为例探讨了在现代乡村规划中如何主动营造形式多样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发展的转型期,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涉及多元主体的利益,单纯依靠政府一元决策的更新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治理概念的引入为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思路。文章以上海市黄浦江两岸滨水公共空间更新的实践为例,通过分析其更新治理的成功经验可知,基于治理的内涵,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采取了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3方面协同治理的更新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多主体合作治理是未来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小城市在城市规模、客运流量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均与大城市有所不同,因此其长途客运站的选址布局方法也与大城市的方法原则有较大差别.这里在分析中小城市长途客运站选址布局的特殊性及其要点的基础上,拟定了选址布局的规划原则.通过对目前选址布局常用方法的综合分析与比较,总结出各种选址布局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并以如东县客运站选址为实证研究,结合各种选址布局方法的特点及如东县道路网结构、客流组织和空间发展等因素综合分析,筛选出适合中小城市选址布局的几种方法,拟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中小城市长途客运站选址布局的决策方案.以期为当前中小城市客运站合理布局、合理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并达到改善城市对外交通运输环境,解决现状交通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林业》2022,(1):108-113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村民社交需求和空间结构之间的互动逻辑,有助于平衡社会群体使用需求和优化传统乡村空间布局。选择苏州植里古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公共空间拓扑网络,结合网络关联性、均衡性和连通性选择评价指标,对古村空间结构进行可视化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公共空间网络的密度为0.2762,中心势和小世界值分别为17.58%和2.303;整体网络关联度较弱;不同功能类型空间节点中心性存在差异,呈现出多核心集聚的格局;公共空间使用率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传统乡村公共空间更新规划策略,为乡村未来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常态化防疫背景下公众在城市外部空间的社交距离偏好范围、社交距离敏感度及其影响因素,从个人空间和疫情防控角度优化外部公共空间,文章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对全国不同风险等级城市的533位公众的基本社会人口特征、疫情经历、社交距离偏好和社交距离敏感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外部公共空间舒适社交距离集中在“1.2~3.0 m”(以0.6 m为梯度,共7个梯度);社交距离敏感度主要在年龄、学历、职业、宗教信仰以及不同开敞程度的外部公共空间表现出显著差异,但具体的疫情经历并未对社交距离敏感度产生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容量控制和社交距离引导、合理配比不同开敞程度公共空间、强化公共空间绿色健康属性等方面提出外部公共空间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使用后评价(POE),通过现状调研、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以昆明云南映像C区为研究对象,展开对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游憩使用情况的研究分析。从室外公共空间分布形式、空间设计现状、空间景观构成内容及居民使用评价等方面开展了调查,通过研究梳理了居民室外活动的规律及特点,指出了云南映像C区室外公共空间存在空间构成内容形式较单一、景观差异性较小,遮阳避雨设施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设计作为一个设计过程的整体性特征,展示了城市设计的多个维度,包括对城市设计的形态、感觉、社会、视觉、功能和时间维度的关注。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提供给市民公共活动的自然或人为的外部空间,人们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强。文章通过城市设计的维度更深刻地了解城市公共空间的六个维度。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是一门既可以稳定社会又可以美化环境的艺术,能够反应城市的文化内涵,属于精神层面的代表,它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运用生态美原则与艺术美表达着健康的审美观念、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展现城市的时代精神。主要研究了植物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综合运用原则,归纳了植物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体现形式,探讨了植物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军  陆杨  陈集 《绿色科技》2024,(3):1-8+26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老龄化事业发展显得格外重要。基于老龄人群身心需求,通过文献分析等建立了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收集评价指标体系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最终构建5个潜变量、22个观测变量的适老性评价模型,对重要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城市社区公共空间适老性与空间可达性、环境舒适度、环境安全度、社会参与度、功能混合度有正向相关性,其中社会参与对适老性影响最大,潜变量中铺砖平整与防滑、交往活动组织、尊老敬老氛围、植物景观丰富度对适老性有较大影响。基于研究结论,对建设适老性社区公共空间提出了若干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代背景下,强调居民休闲游憩与美好生活的联系,关注社区公共开放空间的休闲游憩功能及其发展不充分的现状,以北欧国家芬兰为经验借鉴,研究了赫尔辛基市社区公共开放空间休闲游憩功能的发展理念和实践方法,重点剖析其空间营造过程,归纳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员等多元主体的营造职能。针对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开放空间的实际情况,提出空间战略整合、空间生产转型以及空间绩效优化提升等相应的营造策略,系统提升社区公共开放空间休闲游憩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