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柔毛油杉(Keteleeria pubescensCheng)是第三纪残遗植物,国家三级保护树种,它的同属植物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洲、北美和东亚地区。第四纪冰川以后,分布区域强烈收缩,至今,仅见于我国横断山脉以东至东南沿海(包括台湾省)和贵州、广西及湖南西部的交界区域,少数种类在越南北部有分布。湖南桂阳分布区是1981年发现的(标本由郑万钧先生鉴定)。柔毛油杉树体呈塔形,树干通直圆满,叶色浓绿,四季长青,给人以挺拔无畏、清新优美、青春常在的感觉,是有待开发的造林绿化树种。木材纹理直,材质较重,硬度、干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苗木切根造林,其一苗木采用切根蘸红泥浆溶液后上山造林,其二苗木采用切根蘸2%的复合微生物菌肥溶液后上山造林,应用2种不同方法对苗木进行处理,对造林后的苗木成活率,林木生长量进行比较.其结果表明:应用复合微生物菌肥溶液处理造林的苗木成活率,林木生长量比用红泥浆溶液处理的苗木造林成活率能提高12%,当年林木平均抽梢提高44.1%.  相似文献   

3.
谢环素 《绿色大世界》2009,(7):55-55,60
马尾松苗木切根造林,其一苗木采用切根蘸红泥浆溶液后上山造林,其二苗木采用切根蘸2%的复合微生物菌肥溶液后上山造林,应用2种不同方法对苗木进行处理,对造林后的苗木成活率,林木生长量进行比较。其结果表明:应用复合微生物菌肥溶液处理造林的苗木成活率,林木生长量比用红泥浆溶液处理的苗木造林成活率能提高12%,当年林木平均抽梢提高44.1%。  相似文献   

4.
黑松当年生苗切根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冬季大田播种黑松,2002年出苗后,6月底每公顷定苗90万株左右。2002年7~9月,每月10日进行切根培苗试验,结果表明:1.5年生的黑松切根苗与未切根苗相比,切根能有效促进苗木生长和根系发育,提高Ⅰ级苗比率。7,月10日切根效果最好,Ⅰ级苗达到91.2%,8月10日和9月10日切根苗Ⅰ级苗比率分别为85.1%,78.2%,未切根对照苗Ⅰ级苗比率仅为63.5%。  相似文献   

5.
采用正交设计开展了珍贵用材树种江南油杉(Keteleeria cyclolepis)无纺布轻基质容器育苗试验,研究了容器规格(高度)、缓释基肥施入量、基质配比3个因子对江南油杉苗木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容器规格、基质配比和缓释肥施入量对江南油杉的苗高、基径和高径比等3个苗期主要性状有较显著的影响(除基质配比对基径影响较小外);各组合处理间也有较显著差异,以5号处理组合苗木生长最好,苗高、基径和高径比平均值分别为18.83 cm、0.261 cm和72.23,其次是6号、3号和2号处理组合.采用直径为5 cm的无纺布容器袋育苗时,无纺布容器袋的长度为10 cm,基质配比可选用本试验所用基质即锯木屑:泥炭:炭化谷壳体积比为4:4:2,也可根据当地实际选用本基地的配比,基质中缓释基肥施入量3 kg/m3,育苗密度控制在220-230株/m2,可以生产出优质壮苗.  相似文献   

6.
苗木切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精准培育的理念已经渗入到森林培育的各个环节。切根作为干扰根系最为重要的技术,也受到越来越多地重视。切根可以划分为芽苗切根、苗期切根和起苗后切根等3种类型,把平截、扭根、侧方修根、盒式修根等称为苗期切根,是狭义切根范畴。结合苗木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和造林效果,综述每一类型的切根对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的影响。以辐射松为代表的主根发达树种,通过芽苗切根、苗期的平截和扭根,抑制根系顶端优势,从而降低苗木高生长,促进侧根发育,形成发达、紧凑的根系,调整苗木地上和地下比例,最终提高苗木造林效果。以花旗松为代表的慢生常绿树种,侧根较为发达,切根效果不一。苗木平截和扭根后,内源激素、矿质营养、碳水化合物、水分等均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如何影响苗木质量的机制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7.
我组于1979年12月21日开始进行了控制侧芽促进油杉苗木生长的试验。试验场地设置本所苗圃。试验前,将待试苗木的高度逐一进行了测量,以作评定试验效果的基数。试验过程中,除试验因子水平外,环境因子和其他管理措施等均趋于一致(其目的在于力求减少试验的外来误差)。截至7月10日,共进行了两次去芽和两次测量。第一次每株平均去芽10个,第二次每株平均去芽6  相似文献   

8.
9.
控根容器育苗栽培是一种以调控根系生长的新型快速育苗技术。其生根快、生根量大、苗木成活率高、移栽方便,一年四季都可以移栽,特别是名、特、新、稀、优树种在控根容器中栽培,省时省力、成活率高、见效快。在一些重要展销、接待会议上,用于租摆,更显示出特殊作用。控根容器苗木被称为“活动的绿洲”和“可移动的森林”。  相似文献   

10.
目前,许多地区培育的一年生杨、柳、榆苗木,多数达不到出圃造林的标准,需留床或换床后,再培育一年,留床苗虽然植株健壮,但根系的生长仍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而采用换床、移植的方法培育,既费工又浪费土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近年来采用坐床切根培育法,效果良好。具体做法是:在秋季树木落叶后,土壤结冻前,将生长一年的扦插苗(或播种苗)灌一次冻水,以防苗木冬季因干旱而枯死。次年春季,待土  相似文献   

11.
为培育质量轻、根系发达的翅荚木(Zenia insignis Chun)容器苗,采用黄泥与椰糠按不同比例配制育苗基质并对幼苗进行不同切根长度处理等试验方法,结果表明:不同基质间苗高、地径、植株总鲜质量、地上部分鲜质量、地下部分鲜质量及侧根数量差异显著,黄心土与椰糠的比例为3:7、5:5和7:3配制的基质均可明显地促进苗木生长;不同切根长度的处理间苗高、侧根数量差异显著,而苗木地径、总鲜质量、地上部分鲜重和地下部分鲜质量差异不显著,芽苗移植时先切断主根,保留主根长4 cm最佳,其次是保留主根长3 cm和5 cm。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碧秀农林开发有限公司育苗基地运用轻基质苗木培育技术已成功培育辽东栎、五角枫、元宝枫、皂荚、杜梨等多种北方地区优良乡土树种.结合多年经验,对北方地区乡土树种轻基质育苗技术的各个环节进行介绍,旨在为北方地区乡土树种轻基质苗木规模化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滇润楠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开展不同切根强度和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ABT)浸泡处理对滇润楠苗木质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对滇润楠进行春季切根处理能有效提高苗木质量。切除主根长度的1/2能显著提高苗木Ⅰ级侧根数和地上部分鲜质量,其苗高、地径、地上部分鲜质量和全株干质量均显著大于对照。ABT处理能使苗木主根和侧根生长加快,苗木生物量与对照差异显著,特别是苗高、地上部分鲜质量及全株干质量与对照差异达极显著。  相似文献   

14.
针对江南油杉轻基质容器苗盘根较严重、侧须根少的问题,以不切根(CK)为对照,开展芽苗切根控根试验,研究留根长度和切根比例对江南油杉容器苗生长及根系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茎芽高度≥2 cm时,依据胚根长比例进行切根移栽更有利于江南油杉轻基质容器苗的生长和改善根系质量,且以切根1/2效果最佳,但留根长度不宜超过4 cm。综合根系参数分析结果,与不切根相比,芽苗切根后主根长缩短26.12%~45.25%,根径增加25.33%~41.45%,一级侧根数增加15.51%~70.81%,一级侧根长度的最大增幅为50.00%~69.05%,盘根现象能减少到3.33%。本试验中,对促进生长和改善根系构型效果较好的试验处理为切根1/2和留根2 cm,由于分叉根的大量形成,侧根的萌发面积增加且形态更高级,苗木根系呈现须根化,根系构型更合理。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提前达到绿化景观效果,城市绿化对大规格苗木的需求日益增多,并提出大树全冠移植和反季节栽植技术的研究,为此利用控根容器培育大规格的绿化苗木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采用分株法或野生酸枣嫁接大枣培育苗木,虽具有投资少,简便易行的优点。但是,受现有枣树资源的限制,不能有计划地大量生产苗木,而且所产苗木须根少,根系发育阶段较老,再生能力低,造林后成活率低,缓苗期长,结果年限晚。为解决上述问题,从1984年起,进行了播种酸枣培育砧木,嫁接大枣培育大枣苗木方法的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轻型基质网袋容器特点是基质与容器结合为一体,呈圆柱状,内装无土轻型育苗基质,外包被一层很薄的纤维网,培育的苗木具有“轻型基质结构好,带袋栽植成活率高,搬运方便成本低,不需要缓苗成熟早,快速繁殖应用广,改良土壤利环保”的显著优点。  相似文献   

18.
19.
自1986年9月开始,我们进行了本项目的试验研究,到1989年,我们已生产了无性苗41.53万株。今年,到4月15日止,全县已播下穗条85万多条,同时,全县已建立了70多亩采穗圃,预计2-3年后,全县将基本实现杉木无性苗造林良种化。现把试验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樟子松切根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樟子松进行切根育苗试验,结果表明,机械切根苗苗木质量优于移植苗和留床苗。切根20cm的苗高、地径分别比移植苗高94cm和粗02cm,大于1mm的侧根数量,平均比移植苗多118条,比留床苗多10条。机械切根可使2年生樟子松产苗量,比人工移植提高2429%~3714%,每公顷增加收入15285~30111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