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毛竹林不同郁闭度林下套种草珊瑚的当年成活率、枝高生长、萌发的枝条数及种植第三年草珊瑚保存率、枝高生长和生物量(植株鲜重)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毛竹林不同郁闭度林下套种草植珊瑚当年成活率影响不显著,当年草珊瑚枝高生长、萌发的枝条数影响极显著;种植第三年草珊瑚保存率、枝高生长及生物量(植株鲜重)影响极显著。另外,在毛竹林郁闭度0.6~0.7林下套种草珊瑚生长好、保存率最高、生物量最大、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2.
桉树林下套种草珊瑚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法,探讨不同桉树林郁闭度、不同种植坡向及不同追肥种类对林下草珊瑚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郁闭度是影响桉树林下套种草珊瑚的关键因素,郁闭度0.7最适宜草珊瑚生长发育,且产量最高;种植坡向对草珊瑚的高生长影响较明显,而对产量影响不大,南坡最适宜草珊瑚种植;种植后的追肥种类对林下套种草珊瑚影响不大,结合生产实际,建议最好是采用无机肥与有机肥结合施用,以达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3.
草珊瑚林下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草珊瑚林下栽培研究的系统回顾,综述了草珊瑚人工育苗、栽培技术和栽培模式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林下套种草珊瑚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杉木林下套种草珊瑚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郁闭度、不同坡位杉木人工林林下套种草珊瑚试验研究比较,结果表明:在3种郁闭条件的杉木人工林下,草珊瑚的生物量、地径、高度各不相同,中郁闭度的林分更有利草珊瑚生长;在不同的坡位上,下坡位草珊瑚生产量高于上坡位。在林业生产中,应根据立地条件,选择郁闭度适中,水分充足的林分套种草珊瑚。  相似文献   

5.
林下套种草珊瑚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简述草珊瑚的生物与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介绍了其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育苗技术,详述了草珊瑚的林下套种载培技术,并对其林下套种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简要分析,分析认为林下套种草珊瑚是促进林农增收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试论林下套种草珊瑚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现代林业的发展林下套种已经非常广泛,林下套种不仅能充分利用土地,还能够节省林业发展的成本,提高效率,现在福建省林下套种草珊瑚已经成为一种经济效益良好的经济发展模式,简单介绍了草珊瑚的生长习性与繁殖方法,探讨了林下套种草珊瑚的栽培技术,以期对松溪县发展林下经济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马尾松中龄林(处理1)、近熟林(处理2)及杉木中龄林(处理3)、近熟林(处理4)等四种林分林下套种的5年生草珊瑚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4种林分林下套种草珊瑚的平均株高、地径以及干物质含量均表现为:处理3 <处理1 <处理4 <处理2,且在马尾松近熟林分中套种的草珊瑚平均株高、地径分别达到了1.26 m、9.17 mm,分别高于杉木中龄林分的43.18%、37.07%;马尾松近熟林分中套种的草珊瑚单珠鲜重与干重分别达到了580.92 g、255.36 g,比杉木中龄林分的311.61 g、155.31 g分别高出86.43%、64.42%,马尾松近熟林分中套种的草珊瑚综合生长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8.
福建三明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采取“山上种树、林下种药、山下办产业”的林下套种草珊瑚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强化‘‘科技、品牌和产业”三大支撑.借智、借力、借势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草珊瑚产业。  相似文献   

9.
生态公益林下套种草珊瑚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顺昌县生态公益林下套种的草珊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与定性、定量分析,探讨不同栽培环境对草珊瑚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坡向因子的影响最为显著,坡位次之,林下套种草珊瑚应优先选择坡向,郁闭度0.7为宜。  相似文献   

10.
林下微生境对草坪草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林下微生境和全光照下的5个草坪草品种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值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林下微生境使得草坪草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值均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叶绿素含量林下的明显高于全光照下的,而叶绿素a/b值则相反.根据这两个指标进行分析,普通、欧宝和优异对林下微生境的适应性较强,派尼和高羊茅猎狗5适应性中等,午夜较差.  相似文献   

11.
杉木林下套种草珊瑚的关键技术及生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县开展杉木林下套种草珊瑚套种试验,采用上层杉木保留株数600株·hm~(-2)、900株·hm~(-2)和1 200株·hm~(-2)等3种主处理、4个不同层次经营措施为副处理开展裂区实验设计,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杉木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林分立木材积等主要因子增长量存在差异;杉木保留密度越大,草珊瑚平均株高越高,草珊瑚成活率也越高,但过高会造成草珊瑚生长比较孱弱,萌蘖能力降低;草珊瑚现存丛数、平均基径、地上部分生物量均以杉木上层林保留密度900株/hm~2最高,600株/hm~2次之,1 200株/hm~2最小。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杉木林经营密度600~900株/hm~2,采用等高线整地、施基肥、追肥等较集约的经营措施,不仅有利于杉木生长,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草珊瑚生物量。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7月1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在横县、广西林科院调研。他强调,要着力提高桉树种植管理水平和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加快广西优良树种的繁育及推广应用,推进树种结构调整,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在横县马岭镇中草药示范基地的桉树林下,密密麻麻分布着一畦畦绿油油的草珊瑚幼苗。危朝安副书记向种植户卢挺平详细了解桉树林下套种草珊瑚育苗、灌溉、销售等情况。他指出,桉树林下套种草珊瑚,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草药收入,桉树林生长速度也相对较快,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是一条绿色发展增  相似文献   

13.
对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滇黄精、淫羊藿、草珊瑚3种药用植物,在麻竹林下的生长发育和叶绿素荧光特性调查研究认为:3种药用植物在林下荫蔽环境下都没有明显的光抑制现象,都可以在林下进行开发利用。但3种药用植物在渝西浅丘麻竹林下的生长发育差异很大,无论是发芽率、发芽数等生长指标,还是净生长率等产量指标,滇黄精均显著高于草珊瑚和淫羊藿。种植2年的滇黄精净生长率可达到120%以上,滇黄精是非常适合该地区林下发展的中药材品种,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林药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4.
林下种养对油茶林地土壤磷素形态及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种养模式对油茶林地土壤磷素含量的影响,对油茶林下养鸡、林下种草、间种花生和间种大豆4种林下种养模式下林地土壤磷素形态变化和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下油茶林地根际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显著提高0~20 cm土层中有效磷含量,其中间种大豆的效果最显著;林下养鸡和林下种草显著提高油茶林地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全磷含量,间种花生和间种大豆对其影响不显著;不同模式下Al-P和Fe-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O-P和Ca-P,其中林下种草能显著提高根际Ca-P含量。  相似文献   

15.
<正>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遍布南方15个省(区),面积约有6000万亩。但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管理粗放、产量低。我国林业科研人员为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对油茶良种选育、低产林改造、集约管理、立体种植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并积累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江西省林科所和萍乡市林科所协作开展油茶立体栽培研究,于1986年在油茶林下间种药材--草珊瑚,提高油茶林经济效益。在萍乡市7个点计19. 6亩油茶林中间种草珊瑚,采用二节一叶或半叶的草珊瑚短穗扦插(插穗不经药剂处理),平均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组织培养过程中金钗石斛叶绿素、叶片叶绿体希尔反应活力和生物量积累进行了测定,结果为金钗石斛叶绿素平均含量高达0.45μg/g,叶绿素a/b值为2.85,希尔反应活力平均为600μmol Fe 2/(mg.Chl.h),光合速率约等于100μmol/CO2.m-2.s-1,8天和16天干物质积累分别增长了1.055和1.246倍,结果表明其光合作用特征和物质积累适应强度较高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17.
对林下套种有草珊瑚的杉木林分进行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调查分析抚育间伐后杉木和草珊瑚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对杉木和林下草珊瑚生长产生显著的影响。采取强度间伐,即间伐后林分郁闭度0. 5~0. 7,可促进杉木和林下套种的草珊瑚生长,获得较高的杉木立木材积和草珊瑚干产量。3年后,经过强度间伐处理的杉木单株立木材积增加最多,达0. 44 m3·株~(-1),林下套种的草珊瑚平均单株干重最高,达312. 46 g·株~(-1)。  相似文献   

18.
《林业科技》2021,46(4)
使用叶绿素计测量平欧杂交榛叶片SPAD值,与叶片叶绿素实测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回归方程,其结果表明:叶绿素总含量范围为1.284 4~3.362 2 mg/g;叶绿素总含量回归方程中确定系数R2极值为0.807和0.855分别对应为对数函数和二次函数。  相似文献   

19.
生长季节追肥对白榆幼苗生理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不同氮肥追施量对白榆生理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规律,以期为育苗中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田间条件下,设置氮肥追施量分别为0 g/株(T1,对照)、12 g/株(T2)、24 g/株(T3)、36 g/株(T4),3次重复。结果表明:5~9月份,T3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0.30 mg/g、0.28 mg/g、1.08 mg/g、0.95 mg/g、0.47 mg/g,T4与T3之间无显著差异;可溶性蛋白分别提高了7.41μg/g、8.92μg/g、12.72μg/g、11.05μg/g、13.71μg/g,5~8月T3显著高于T2;游离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10.92μg/g、12.98μg/g、15.29μg/g、17.71μg/g、19.07μg/g,T3显著高于T2;MDA分别降低了10.44μmol/g、12.23μmol/g、6.09μmol/g、6.69μmol/g、7.52μmol/g;T3净光合速率比对照提高了73.59%,差异显著。综合分析认为,白榆苗木生长季节氮肥追施量以24 g/株为宜。  相似文献   

20.
袁琳 《广西林业》2020,(4):16-18
春暖花开,疫情转缓,南宁市横县、贺州市平桂区等地农民纷纷上山进林,抢抓时节种下一片片草珊瑚。替公司打日工的,在家门口就有130元/天收入,贫困户更得照顾到150元/天。草珊瑚、穿心莲、牛大力等中草药,原本就在山林野生野长,如今人工种植在林下规模发展,自然再好不过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