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00年5月至2001年5月,研究了云南切梢小蠹与横坑切梢小蠹蛀梢期的种间竞争,比较了2种松小蠹在其寄主云南松树冠的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月份2种松小蠹在云南松树冠的垂直分布的存在差异,并随着月份的变动而发生变化.横坑切梢小蠹多危害较细的松梢,而云南切梢小蠹多危害较粗大的松梢.2种松小蠹的其它蛀梢习性(危害梢的年龄、攻击部位、蛀道长度等)文中也进行了比较.结论,云南切梢小蠹对云南松树梢的攻击能力强于横坑切梢小蠹.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介绍了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防治措施,对以后防治松纵切梢小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室内条件下,对繁殖期云南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的竞争展开了研究。在养虫笼中放入来源同株云南松的2根木段,同时放入2种小蠹,分别放入1种小蠹,观察小蠹对其繁殖材料云南松木段的选择。试验表明,横坑切梢小蠹喜在树皮厚的木段上繁殖,即云南松树干的下部,而云南切梢小蠹喜在树皮薄的木段上繁殖,即云南松树干的上部。从产卵到新成虫羽化,云南切梢小蠹的历期明显短于横坑切梢小蠹,分别为86~89 d和120~125 d。结论:在中国云南,云南切梢小蠹对云南松的攻击能力强于横坑切梢小蠹,后者更具次期性害虫特点。  相似文献   

4.
松纵坑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松蠹害木上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对36株蠹害木作解析,发现纵坑、横坑切梢小蠹虫在云南松蠹害木上的虫种分布、虫口密度,因危害程度——枯萎木、濒死木和树木部位不同而异。林内衰弱的松树先受纵坑切梢小蠹的侵害,导致松树成片枯死主要是后来侵害的横坑切梢小蠹虫。  相似文献   

5.
以弥勒县的新哨和石林县的长湖受蠹害严重的林区的1000株云南松为定期观察样树,分别不同树木长势级别和受害木等级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纵坑切梢小蠹在云南1年发生1代,且存在姐妹代现象,姐代种群占79.3%.妹代种群占18.6%.纵坑切梢小蠹对云南松的攻击有很强的选择性,优先攻击长势差的衰弱木.蠹害的危害从零星和簇状分布开始向大片状发展,待树木衰弱后进行蛀干危害.对蠹害木数量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树木受害越重,转化为枯死木的比例越高,当树木受害等级达4级以上时,树木很难再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6.
松纵坑切梢小蠹自然种群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多重降解生命表来分析松纵坑切梢小蠹自然种群的死亡原因,是一种新方法,本文利用云南省昆明地区松纵坑切梢小囊自然种群生命表的资料。分析其死亡原因,发现该地区松纵切梢小蠹自然种群52.79%的死亡率出现于卵期,幼虫期和蛹分别为18.06%,22.03%,12.70%;特别是幼虫期和卵期死亡率最高,其中34.86%的种群死亡为捕食性天敌所致。其捕食率分别为12.64%和12.58%,因此,认为捕食是幼  相似文献   

7.
在按照云南省纵坑切梢小蠹治理新思路成功防治2万hm^2松林的基础上,总结出与纵坑切梢小蠹治理新思路相配套的新技术,对云南省纵坑切梢小蠹的治理提出了可行性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8.
利用多重降解生命表来分析松纵坑切梢小蠹自然种群的死亡原因,是一种新方法。本文利用云南省昆明地区松纵坑切梢小蠹自然种群生命表的资料,分析其死亡原因。发现该地区松纵坑切梢小蠹自然种群52.79%的死亡率出现于卵期、幼虫期和蛹期,分别为18.06%、22.03%、12.70%;特别是幼虫期和卵期死亡率最高,其中34.86%的种群死亡为捕食性天敌所致。其捕食率分别为12.64%和12.58%,因此,认为捕食是幼虫期及卵期控制种群数量的关键因子之一。对该害虫进行综合防治时,应重点加强对捕食性天敌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考察 ,从影响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危害因素 ,小蠹的生活史、蛀干蛀梢期、种群动态、生命表、空间分布格局以及虫情预测预报等方面阐述了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种群生态的研究进展状况。以此对松小蠹的综合治理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四川云南松切梢小蠹发生有代表性的云南松林中采用漏斗状诱捕器和饵木堆在切梢小蠹梢转干高峰期 ,在目测踏查无切梢小蠹发生危害和切梢小蠹发生危害轻两种不同发生程度的云南松林分中使用漏斗状诱捕器和饵木堆两种方法对切梢小蠹是否发生、发生危害程度能进行有效的监测 ,两种方式的监测有效率均达 10 0 %。在无切梢小蠹发生危害和切梢小蠹发生危害轻的两种云南松林分中诱捕器监测准确率分别达 70 %和 6 0 %以上 ,监测有效半径为 30m ,安置方式为每 35m× 35m置漏斗状诱捕器 3套 ;饵木监测准确率分别达 80 %和 70 %以上 ,监测有效半径为 2 0m ,安置方式为每 30m× 30m置饵木堆 3堆 ,每堆 12根饵木按 #字型排立。两种方式的监测效果均高于人工目测踏查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元江蚬木群落特征及种群结构的分析,为狭域特有种的生物多样性保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取典型选样法在元江县干热河谷区域元江蚬木集中分布地段设置了5个固定样地和4条样线,调查元江蚬木的种群数量及伴生树种的名称、数量/盖度、胸径、生境特征以及人为干扰状况,根据重要值、生活型及大小级结构等方法分析元江蚬木群落特征及种群结构。[结果]元江蚬木集中分布在元江县的普漂、元洼路、白沟深、鲁业冲以及施坻冲等区域,呈零星或小片断状分布;元江蚬木所处群落的植被类型为季雨林-落叶季雨林,样地中记录到维管植物共计83种,隶属39科69属,其中,落叶树种比例高达90.9%,群落内高位芽植物比例最高,达60.24%,其次是地上芽植物,比例19.28%。调查发现元江蚬木共计412株,种群结构整体呈稳定型,其中,Ⅵ级木(20 cm≤DBH)数量最少,比例9.47%,其次是Ⅴ级(15≤DBH20 cm),比例10.92%,其它大小级个体数量无显著差异;由于人为干扰等原因,衰退型、增长型与稳定型存在于不同的样地或样线。[结论]元江蚬木所处群落的植被类型为季雨林-落叶季雨林;种群结构整体呈稳定型,但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结构在不同地点并存;实生苗和萌枝是元江蚬木种群更新的主要方式,元江蚬木的幼苗和幼树在不同分布地点数量差异很大,生境干旱和人为干扰是影响种群更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采用样方法对云南省澜沧县竹塘乡茨竹河村人为条件影响下生长的云南方竹种群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云南方竹种群年龄结构中Ⅱ龄级所占比例最大,占48.8%,其次为Ⅰ龄级和Ⅲ龄级,分别占调查竹株总数比例的26.5%和18.4%;胸径主要分布范围为2.1~3.5 cm,占总体数量的87.4%;竹株高度则主要分布范围为3.1~12.0 m,占总体数量的87.3%。澜沧县方竹种群年龄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是随着分株年龄的增大,分株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云南方竹种群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3.
滇南苏铁(Cycas diannanensis)是云南特有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通过样方法对滇南苏铁种群及其所在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以及其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存活曲线、空间分布格局与森林郁闭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中林下植物主要伴生种与其群落物种的组成极具相关性,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郁闭度整体为0.6以下的次生林是滇南苏铁生长的主要生境,共分布有61科127属196种维管束植物,滇南苏铁种群密度为0.23/m2;受不同森林郁闭度以及种间关系影响,滇南苏铁种群在Ⅰ~Ⅵ龄级整体表现出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的趋势,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其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II型;滇南苏铁种群呈聚集分布,各指标中k值随着森林郁闭度的增加而逐渐变小,说明其种群密度受森林郁闭度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云南火焰兰分布、群落及种群现状等特征,根据其种群生长和环境情况,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建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标本记录、实地群落及种群现状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发现并确认云南火焰兰分布于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发现共有两个分布点,位于海拔1 042 1 135 m的低山山地;(2)原文献记录中海拔500 m左右分布点的元江河谷原生境已变为农业耕作区,其原有分布点的种群已消失;(3)云南火焰兰种群数量极少,仅12株,除1株幼苗外均为成年植株,是典型的衰退型种群;(4)云南火焰兰更新困难,初步研究认为开花不结实是云南火焰兰濒危的直接原因,生存环境苛刻、种子繁殖率低、种群密度小等更加剧其濒危。[结论]云南火焰兰分布地植被群落类型主要为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仅发现12株云南火焰兰,其花而不实,更新幼苗仅1株,自然更新受限。  相似文献   

15.
崖柏属植物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从细胞学角度探讨崖柏属植物分类与进化问题,[方法]采用根尖压片法对崖柏属5种植物进行核型研究。[结果]表明:崖柏和日本香柏的核型公式为2n=2x=22=18m(2SAT)+4sm,朝鲜崖柏、北美乔柏和北美香柏的核型公式为2n=2x=22=20m(2SAT)+2sm,5种植物的核型均属于1A类型。[结论]该属在柏科中可能处于比较进步的进化地位;通过进化趋势图分析发现,崖柏在该属中分化最晚,而朝鲜崖柏则较原始。  相似文献   

16.
沉香属植物繁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香属植物为瑞香科名贵木材树种,我国有土沉香(又名白木香)和云南沉香2种,其中土沉香是我国生产沉香的重要植物资源。由于沉香的用途极其广泛,其野生资源已日趋枯竭,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文中从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嫁接繁殖、组培繁殖等方面综述了土沉香等沉香属植物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沉香属植物繁殖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沉香属植物高效繁育优质种苗提供参考,并有利于野生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了弄清中国云南4种切梢小蠹伴生菌的携带率差异,了解伴生菌在蠹害过程中的互作关系。 方法 采用人工接种法和野外调查法,检测松树韧质部是否蓝变,判断切梢小蠹带菌情况,统计分析小蠹试验材料的带菌率。 结果 云南切梢小蠹成虫带菌率(80%)明显高于横坑切梢小蠹(63%)、松芽小蠹(53%)、华山松切梢小蠹(56%)。切梢小蠹幼虫的带菌率最高(90%),其次是蛹的带菌率(78%),新成虫的带菌率最低(58%)。切梢小蠹头(33%)、足(30%)、翅(32%)3个重要器官带菌率差异不明显。林间调查表明,切梢小蠹伴生菌提高了小蠹蛀干繁殖的成功率。 结论 首次报道了中国云南4种切梢小蠹伴生菌的带菌特性及其差异,研究结果为揭示云南省切梢小蠹成灾机制及探索切梢小蠹有效防控新途径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濒危植物藤枣的生境与种群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索藤枣生境及其种群数量、分布、结构及更新等特征。[方法]在藤枣主要分布地设置5块20 m×20m的调查样地,记录样地中所有胸径(DBH)≥1 cm的植物的物种名称、高度、胸径、及样地的郁闭度、海拔、坡度、裸岩覆盖率、距河流距离、土壤等环境因子,同时在样地中调查藤枣种群特征,分析藤枣藤枣生境地的林分因子、群落特征、生境特征及种群数量与更新。[结果]表明:藤枣生境地林分平均高、平均胸径、平均胸高断面积、林分密度分别为11.98 m、15.13 cm、41.42 m2·hm-2和1 205株·hm-2。群落平均物种丰富度为35.2,群落类型为热带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大小级结构上,不同高度级和径级内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均呈单峰曲线,最高值均出现在第Ⅱ高度级和径级内,但第Ⅴ(H≥30 m)高度级和第Ⅵ(DBH≥100 cm)径级均有物种和个体分布。藤枣生境地平均海拔高度为1 107 m,坡度为陡坡,坡向则多数为阴坡,处坡下位置;林分郁闭度仅为76%,但距河流较近(31 m),并伴有一定的裸露岩石;土壤接近中性(p H=6.2),养分条件较好。在5块调查样地(面积20 m×20 m)中,共有藤枣28株,分布于19个样方,多数为单方单株分布。28株藤枣平均长度2.39 m,平均基径仅为0.74 cm,平均胸径为0.41 cm。其中,更新幼苗(H33 cm)为3株,占藤枣总株数的10.71%。[结论]藤枣分布地植物群落类型主要为热带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树木较高,树体较大,单峰曲线是其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在不同高度级和径级内的分布形式。生境地环境以高温高湿为主,土壤养分条件较好。28株藤枣分布于19个样方,多数为单方单株分布。藤枣幼苗数量较少,自然更新受限。  相似文献   

19.
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栖息于干旱草原和半荒漠地区,目前仅分布于蒙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赛加羚羊目前有2个亚种,即指名亚种S.tatarica tatarica和蒙古亚种S.tatarica mongol。赛加羚羊角在传统医学中被认为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很多不法分子对赛加羚羊进行违法猎捕;由于人类侵占,赛加羚羊的适宜栖息地面积逐渐减少甚至破碎化;野生赛加羚羊种群由于疾病等原因还会不定期暴发大规模死亡事件;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因素共同导致了赛加羚羊数量的急剧下降。文中从赛加羚羊的分布数量、栖息地破碎化现状及各国对赛加羚羊制定的保护措施等方面介绍赛加羚羊相关情况,以期为赛加羚羊种群复壮及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云龙天池云南松自然种群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云南松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以及不同生长阶段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从空间格局角度深入认识云南松林群落结构和分布格局及其形成的内在机制。[方法]基于云南省云龙县天池自然保护区云南松天然林的样地调查数据,基于云南松的种群径级结构,采用Ripley’s L函数点格局方法,对云南松自然种群的龄级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不同生长阶段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云南松自然种群径级和高度级结构完整,分布呈倒"J"型;云南松自然种群整体上在0 40 m的空间尺度上呈"聚集-随机"的分布格局;云南松自然种群个体在幼树和小树阶段,在较大的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加转变为随机分布,而在中树阶段完全呈聚集分布,随着龄级的递增,大树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呈随机分布;云南松自然种群不同生长阶段个体间空间关联在所有尺度上基本都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云南松自然种群结构属增长型种群;云南松自然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个体呈现不同的分布格局,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动态特性;云南松种群各生长阶段间正向的关系,有利于种群的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