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双版纳亚洲象肇事原因分析及缓解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西双版纳人象冲突日益严重的现象,通过实地调查、数据收集整理、村寨访谈等方法,分析了1991~2010年间以亚洲象为主的野生动物为害情况。分析认为,天然林下食物减少、栖息地孤岛效应、环境容量不足、亚洲象取食习性改变、人为伤害引发的报复行为、补偿不足和思小高速公路阻隔等是造成人象冲突的主要原因。藉此提出加强生物廊道建设,开展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进行适当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栖息地保护,提高损失补偿额度,开展以观象为主的生态旅游活动和建立亚洲象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2004~2012年,勐腊子保护区内共有31个村寨受到亚洲象不同程度的为害,其中仅1年受到为害的有16个村寨,占总为害村数的51.6%,受到6年以上为害的有5个村寨,占16.1%。亚洲象的为害与村寨的分布密度有一定的关系,村寨分布密度大的区域亚洲象为害相对较小,分布密度小的区域为害较大。稻谷、玉米、甘蔗和香蕉等作物是亚洲象喜食的食物,是亚洲象的主要为害对象。亚洲象虽然不直接取食橡胶、辣椒等植物,但其在活动过程中由于踩踏等原因也造成了这些植物大量损失。为了有效缓解亚洲象的为害,提出做好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建立预警预报系统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用实地查看、数据收集整理、村寨访谈等方法,分析了亚洲象自2002年以来在勐腊保护区内的分布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周围,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以及近年来亚洲象所造成的保护区内及周边村寨群众粮食作物损失情况.提出加强宣传,改善管理部门工作条件和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做好亚洲象栖息地改造工作等做好亚洲象保护及缓解人象冲突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取野外监测和跟踪调查、资料查阅、村寨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亚洲象在勐腊保护区的活动区域变化,季节、日的活动规律。结果发现,与2010年相比,亚洲象的活动范围已扩大到勐腊保护区60%的区域以及保护区以外的东北部区域,这些区域主要在人类活动频繁的村落周围;在活动时间上,一年中活动最频繁的时间为4—8月,一天中活动最频繁的时间为下午到夜晚(17—21点),表明亚洲象的活动区域、活动范围与食源密切相关。对亚洲象保护的管理规范、群众保护意识有所增强等有利因素和食源减少、食性改变、栖息地减少等不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引导当地居民调整种植结构、合理安排生产活动时间,开展跨境保护、加强栖息地保护,加强宣传、建立预警预报系统等缓解人象冲突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亚洲象肇事日益频繁,给分布区人民造成巨大人身、财产损失,人象冲突已成为我国亚洲象保护面临的最大挑战。相对于人象之间紧张态势,我国已实施的人象冲突缓解工程却极为有限,这与国内相关研究工作开展较少,相关工程举措争议较多有直接关系。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了我国人象冲突缓解工程中存在的争议问题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普洱市思茅区亚洲象肇事原因和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在思茅活动的亚洲象数量迅速增多,人象冲突日益尖锐。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数据收集等方法,分析了2008年~2013年以亚洲象为主的野生动物肇事情况,认为适宜生境和食物的不断减少、亚洲象取食习性的改变以及亚洲象报复行为是造成亚洲象肇事不断加剧的主要原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加强亚洲象的栖息地保护、改善亚洲象生境质量、完善亚洲象监测与预警体系、完善补偿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以亚洲象为主的生物廊道等缓解人象冲突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针对亚洲象保护所面临的栖息地减少、生境破碎化、人象冲突加剧、盗猎等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和监测,取得了尚勇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数量及分布、活动地点、对生境因子的选择、周边社区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数据.应用GIS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野外巡护、栖息地改造与恢复、生物走廊带建设、缓解人象冲突4个方面开展对尚勇保护区的亚洲象保护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8.
思茅区亚洲象活动现状及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玲江  谭爱军 《林业调查规划》2015,40(1):120-123,128
采用野外监测、数据收集整理、村寨走访调查等方法,分析1996年以来亚洲象在思茅区的数量与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思茅活动的亚洲象数量逐渐增多,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由于人—象冲突对周边区域的居民造成了较大损失。对亚洲象的生存环境现状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划定亚洲象的栖息地并严格保护,加大对亚洲象保护宣传力度和执法管理,完善亚洲象保护与监测信息系统,调整产业结构等保护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2014—2018年,对中老边境跨境联合保护区域开展访问调查,结合实地调查,初步掌握了中老边境跨境联合保护区域内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及活动通道。在跨境联合保护区域内,由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亚洲象跨境保护所面临的困难也不同,在人象冲突中,中方给予遭受亚洲象损害方一定程度的补偿,而老方因经济条件所限难以兑现补偿,造成民众抵触情绪。边境各国经济发展影响到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区域的发展,提升中老边境区域两国边民收入是开展跨境联合保护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野外食物不足是造成人象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立食物源基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建立食物源基地要选择在远离村寨的区域进行,通过在食物源基地人工补充种植部分本地亚洲象喜食的植物种类,增加野外的食物种类和数量,尽可能把亚洲象吸引到这一区域,减少其进入村寨生产生活区域的时间和机率。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实践证明,建立食物源基地不仅能起到吸引亚洲象作用,同时还吸引了大量其他野生动物到这一区域内活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了较好的环境。但是要真正推广和扩大食物源基地建设工作,还受到了有关法律法规的限制、宣传的片面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11月11日下午,中国第一份亚洲象公众责任保险合同在西双版纳签约。这是西双版纳州保护亚洲象、缓解人象矛盾,由过去政府直接补偿向商业保险转变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云南省人民政府于1998年就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云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办法》,省财政每年安排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经费解决野生动物肇事问题。为保护亚洲象,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也一直在探索  相似文献   

12.
人象冲突是野象分布区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增多和森林的不断减少,导致亚洲象的栖息地面积不断减少,食物短缺,进而导致人象冲突不断加剧。人象冲突不仅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对亚洲象整个物种的长期保护也极为不利。本文基于野生亚洲象行为、活动的调查分析,探讨了可行的人象冲突缓解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人-象冲突(Human-elephant conflict, HEC)问题成为亚洲象保护中较为凸显的问题之一。于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利用无线红外相机技术在西双版纳景洪市勐养镇搭建了一套亚洲象预警系统,尝试利用亚洲象预警系统来缓解人-象冲突问题。结果显示:(1)预警区域内,6月至9月为人与亚洲象的活动高峰期;(2)亚洲象预警系统的有效预警率为83.57%;(3)大部分(93.10%)社区居民认可亚洲象预警系统的功能;(4)亚洲象预警系统的运行成本低廉,大范围推广使用的可行性较强。此外,亚洲象预警系统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自身的一些问题,减少或避免无效信息回传,降低该系统后台处理的工作量,提高该系统预警信息准确性和高效性。根据亚洲象预警系统的优点,亦可以在人与野生动物冲突严重的地区,结合实际情况,构建类似的预警系统,来尝试缓解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金瑜  王娟  李起 《林业调查规划》2024,49(2):168-175
对思茅区亚洲象肇事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思茅区土地利用类型情况及其对亚洲象肇事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9年以来思茅区亚洲象数量呈稳定快速增长趋势,肇事数量和造成的损失也呈增长态势,2017—2020年共造成经济损失2 400.10万元,人员伤亡4人,分布范围和受损户数扩大;亚洲象对农作物损害程度不同,其肇事频率与季节性食物变化密切相关,月损失呈先波动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土地利用格局是其种群扩散分布的重要基础。建议采取建设生态廊道提高亚洲象栖息地连通度,建设食源基地与完善象损赔偿机制,强化亚洲象预警系统等对策缓解人象冲突。  相似文献   

15.
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野生亚洲象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区内分布着120头左右的亚洲象。近年来由于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增加和林内野象的食物相对减少,野生亚洲象损坏农作物、伤害人、畜的事件频繁发生。为缓解人象冲突矛盾,于2005年开展了野生亚洲象栖息地建设工作,目前已先后89次把亚洲象吸引到这一区域活动。经亚洲象在食物源基地内的活动及取食情况分析,其在食物源基地的活动与人类的农事活动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提出适当增加食物源基地的面积和数量,逐渐改变食物源基地的种植结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西双版纳尚勇自然保护区周边7个村寨开展村寨访谈,结合步行样线调查和村寨同步监测方法,调查亚洲象种群数量及其栖息地选择情况。本次调查共发现6个种群,包括目击到的实体和足迹、粪堆等痕迹,推断在尚勇子保护区内生存的亚洲象最小种群数量为66~71头,重点活动区域在勐满上中良水库—不足不沙—三岔河区域。亚洲象觅食区域以热性竹林为主,取食和休息区域以竹阔混交林为主,在灌丛或林下灌木丛区域路过或休息。文中就亚洲象种群数量估计、栖息地选择以及种群分布受人为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藉此提出保护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云南作为全球公认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全国唯一有亚洲象分布的省份,将亚洲象的拯救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点工程。云南省在亚洲象拯救保护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健全,非法贸易得到遏制,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不断推进,安防和肇事补偿机制不断完善,但目前尚存在人象冲突不断加剧,管理与科研能力薄弱,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国际联合保护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藉此,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多措并举缓解人象冲突,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等策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亚洲象肇事越来越频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对2011—2015年亚洲象在勐养子保护区周边肇事赔损数据分类、统计和分析发现:在损害类型上,亚洲象肇事对农作物、经济作物的赔损金额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4.11%和52.44%;在受损空间分布上,仅发生在大渡岗乡、勐养镇、普文镇和基诺乡,其中大渡岗乡的关坪村委会、大干坝村委会和勐养镇的跳坝河村委会赔损次数累积达到1 000次以上;在肇事时间上,主要是第三、四季度,其中11月和12月份赔损金额最大;在作物选择上,玉米核损金额最高,其次是橡胶和稻谷。为缓解人象冲突,提出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与管理,建设食物源基地及生物廊道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近20年的野外观察和记录,并查阅1983年《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等历史资料,采用综合野外调查、社区座谈访问、收集历史资料等方式,调查研究了亚洲象在1988年前在勐腊子保护区神秘消失后,间隔14年于2002年开始在勐腊子保护区发现有亚洲象个体活动以来的10多年间,亚洲象这一种群在勐腊子保护区不断繁衍、扩大及其分布现状和活动规律。结果表明:亚洲象回归勐腊子保护区,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优越,真实具体地体现了管理成效,对全面认识和研究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亚洲象和非洲象最基本的区别,就是非洲象无论是雌性还是雄性都有象牙,而亚洲象只有雄性拥有象牙。另一区别就是耳朵的形状和大小,非洲象的耳朵是亚洲象的两倍。亚洲象的栖息地(上)。亚洲象与非洲草原象近似,甚至更适应于食草生活,它们之所以退居到森林中,可能仅仅是由于干旱平缓的区域被人类占据,它们只能在与人的竞争中妥协。云南西双版纳保护区一个亚洲象家庭在戏水(下)。目前,中国亚洲象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子保护区:勐养、勐腊、尚勇)及周边、临沧市南滚河(南滚河保护区)和普洱市(思茅区、澜沧县、江城县)这3个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