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植物群落,在防浪护堤、净化海水、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沿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湛江红树林大面积减少,红树林质量明显下降,影响了红树林生态功能的发挥。通过人工造林,能迅速有效恢复红树林资源,提高红树林质量。文章结合湛江地区多年造林实践,对红树林造林技术及相关影响因素作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沿海红树林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广东沿海红树林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管理和造林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内容。对沿海红树林的调查表明:广东沿海红树林现存面积14670hm^2,其中湛江市红树林占总面积的84.8%;全省主要红树林植物有26科40种(其中真红树10种,半红树11种,伴生植物19种)。红树林主要树种有:秋茄、红海榄、木榄、桐花树、无瓣海桑、白骨壤、海漆、榄李、角果木、老鼠勒等。文中对广东红树林推广造林和恢复发展作了评价,为推进红树林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沿海红树林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沿海红树林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管理和造林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内容。对沿海红树林的调查表明 :广东沿海红树林现存面积 14670hm2 ,其中湛江市各县 (市、区 )红树林占总面积 84 .8% ;全省主要红树林植物有 2 6科 4 0种 (其中真红树 10种 ,半红树 11种 ,伴生植物 19种 )。红树林主要树种有 :秋茄、红海榄、木榄、桐花树、无瓣海桑、白骨壤、海漆、榄李、角果木、老鼠勒等。文中对红树林推广造林和恢复发展作了评价 ,为推进红树林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海南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的红树林退塘造林技术进行了探讨,并对红树林造林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经验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总结出一套适用于红树林的多品种配置的退塘还林混交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5.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陆交界的海湾及河口盐碱滩涂上的特有植物群落,影响红树林的自然因素主要有:纬度、气温、盐度、潮汐、泥质等。在不利生境下,红树林长势不佳甚至难以生存。本案以惠安县辋川出海口为例,分析该区域自然因素对红树林生长的不利影响,探讨如何人为改善生境,并以此为据,采取相应的造林措施。造林一年后,分高潮位、中潮位、低潮位3个区域和各种不同质地是否采取造林措施的红树林造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生境创造对红树林造林成效的影响,总结如何在不利生境下创造条件,成功营造红树林。对本区域乃至相近自然条件下如何营造红树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红树林保护和建设已纳入沿海各县区林业工作,但红树林造林技术报道却很少。我们通过对泉州湾洛阳江湿地自然状况的分析,选择适宜在泉州湾营造红树林的树种,同时对原生红树林树种桐花树、秋茄造林技术进行研究,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省红树林分布现状,阐明发展红树林的目的意义,并从发展红树林的规模与进度;坚持科学经营,提高造林质量;加强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坚持依法治林,巩固造林成果这5个方面论述发展红树林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红树林恢复和发展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期中国热带和亚热带沿海居民曾经引种和营造红树林来抵御风潮灾害。但引种和造林成绩微小,而且缺少该类科技资料报道,更没有进行红树林造林技术的系统研究。1991年以后,政府设立国家攻关专题研究红树林造林和经营技术。在主要树种造林,退化次生林改善,优良速生乔木树种北移引种,污染海滩造林,优良造林树种和种源选择等技术。以及红树林宜林海洋环境指标。护岸效益指标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文内概要地综述了这些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9.
藤壶对红树林新造林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滩涂上的一种植物类型,主要由红树科植物组成,称为红树林。红树林作为生态林业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红树林除了护堤、削浪、造陆等功能外,还是鸟类、贝类、鱼、虾、蟹等生物栖息繁衍的场所。在保护沿海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维护海湾、河口地区生态平衡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在红树林新造林的幼苗植株上,密密麻麻吸附着许多藤壶类海洋生物。藤壶的吸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会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新陈代谢,最终导致红树林幼苗的死亡。寻找预防藤壶危害的途径成为红树林造林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结合钦州市红树林示范项目造林现状,于2012年3月对钦州市滩涂造林点的7个红树林小班进行保存率(成活率)、高度、地径、叶片数等指标的调查。针对海浪、气候、人为活动、垃圾及藤壶附着物等因素对红树林幼苗生长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提出加强对红树林的管护、及时补植等提高造林成效的对策措施,并总结出注意造林地的选择、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耐寒性树种等造林经验,以促进红树林资源的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湛江附城镇红树林地的群落组成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湛江红树林的天然更新缓慢。而该镇引种海桑和无瓣海桑造林结果分析,表明其引种造林是成功的,建议加快推广应用。同时,对在裸滩泥地的红树林恢复宜选用当地的红树林先锋树种来进行,而在红树林中的补植造林的树种选择则优先推荐上述两种海桑。  相似文献   

12.
湛江红树林造林地群落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湛江附城镇红树林地的群落组成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湛江红树林的天然更新缓慢,而该镇引种海桑和无瓣海桑造林结果分析,表明其上造林是成功的,建议加快推广应用,同时,对在裸滩泥地的红树林恢复宜选用当地的红树林先锋树种来进行,而在红树林中的补植造林的树种选择则优先推荐上述两种海桑。  相似文献   

13.
角果木是红树林的主要组成树种之一。文章介绍了角果木的生物学特性,并总结了角果木营养袋育苗技术、幼苗造林与管护措施,为红树林苗木生产和生态恢复提供技术指导,对提高广东省红树林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华南沿海红树林造林现状及其展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我国红树造林可划分为起步、停滞和复苏与发展3个阶段。80年代后,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沿海生产部门开始重视红树林造林工作,科研人员涉足有关造林试验研究。目前存在造林技术欠缺、造林成活率低、经营管理粗放、造林费用少和群众对红树林重要性认识不足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将来应力。强造林技术研究、次生林改造,幼林管护等工作,为今后我国红树林造林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5.
分析广东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历程及第三期建设的必要性,其体系由沿海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构成,基干林带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主体,建设类型包括红树林恢复造林、基干林带人工造林、灾损基干林带修复和老化基干林带更新、困难立地造林和退塘造林;纵深防护林对进一步防御和减轻登陆台风、台风引起的暴雨和泥石流等危害具重要作用,建设类型包括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低效防护林改造。文中详细阐述各类型的建设任务,规划了人工巡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抚育管理等管护措施,提出确保建设资金,保障建设用地,加强法制建设,科学规划设计等建议,并对建设效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主要论述了红树林在福建省的分布状况及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作用,并具体论述了红树林的造林技术特点,为保护与开发红树林资源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特有的木本植物群落,也是维系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生态链,对构筑沿海第一道绿色屏障,丰富沿海防护林体系内涵,增强生态保护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于2008年开始在三门县蛇蟠岛海涂开展红树林秋茄引种造林试验,分别采取胚轴扦插和容器苗2种不同类型苗造林,统计不同类型苗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量情况。结果表...  相似文献   

18.
红树林造林修复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退化的消失的红树林湿地资源,我国湿地修复技术研究和实践总结多,但是成活率低。文章主要从红树林湿地修复技术的宜林地选择(温度、盐度、沉积物、潮汐浸淹和波浪能量)、树种选择与引种与修复造林技术3个方面进行探讨;同时探讨了造林方法、造林季节、造林密度、混交造林等。结合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提供各项指标临界参数以供修复参考,旨在为我国红树林的有效恢复,提高造林成活率提供科学参考。针对湿地修复技术研究现状,提出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最北缘秋茄红树林引种试验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秋茄红树林引种试验调查,结果表明:秋茄红树林的成活生长与造林地的地被物、潮汐、造林技术、地理纬度、气候因子及种苗的质量资源有关。通过引种,秋茄红树林对盐度的适应范围扩大,对适应的纬度有提高31°01′33″,可耐最低气温-5.1℃。  相似文献   

20.
湛江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广东湛江红树林湿地的胁迫因子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组织管理、保护管理、宣传教育、生态旅游等能力建设,以及红树林育苗与引种、造林、林分改造、幼林抚育等科学培育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