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业资源管理》2017,(1):43-49
以5a(幼林)、12a(中龄林)、18a(近熟林)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抚育间伐与对照(不抚育)2种处理,分别于2013年底和2015年底对样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抚育间伐促进了胸径和单株材积的生长,年平均胸径生长量的增加值抚育比对照幼林多44.4%、中龄林多25.0%、近熟林多14.3%,年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的增加值抚育比对照幼林多59.3%、中龄林多31.0%、近熟林多19.9%,上述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抚育间伐对树高生长有促进作用,但与对照比,其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抚育明显改善了杉木幼、中龄林的健康状况,健康等级抚育样地普遍比对照样地高一级;抚育提高了林下植被种类的丰度、高度和盖度,抚育样地植被的垂直结构明显;总体而言,抚育间伐对杉木生长、林下植物生长和林分健康的促进作用幼林好于中龄林,好于近熟林。试验结果为杉木人工林的科学抚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抚育间伐对杉木胸径、树高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项目,以抚育样地和对照样地为一组,在湖南省范围内设置了8组共16个样地,包括杉木中龄林和近熟林,连续4年观测其胸径、树高的生长情况,分析抚育对杉木胸径、树高生长的影响,对抚育成效进行评价,以期为进一步做好森林抚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抚育样地林分平均胸径生长量明显大于对照样地。抚育样地林分平均胸径年生长量B1(苏仙区)最高,达1.7cm·a~(-1),林分平均胸径年生长量排序为B1(苏仙区)A1(攸县)D1(金洞区)H1(岳阳县)C1(苏仙区)G1(岳阳县)E1(金洞区)F1(泸溪县);林分胸径年均生长量抚育与对照差值以D(金洞区)最大(0.45 cm·a~(-1)),F(泸溪县)最低(0.07 cm·a~(-1))。抚育对杉木的胸径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平均抚育效益达到47.7%。抚育效益最高的金洞区样地,抚育效益大于70.0%,抚育效益最低为攸县样地,抚育效益不足10.0%。中龄林的抚育效果明显好于近熟林。2)抚育样地与对照样地林分平均树高年生长量差异不大。林分树高年均生长量抚育与对照差值B(苏仙区)最大(0.12 m·a~(-1)),D(金洞区)最小(-0.03m·a~(-1))。总体上,抚育间伐对杉木树高生长的促进作用不大,平均抚育效益只有14.5%。  相似文献   

3.
以塞罕坝机械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结合该地区2009年气象资料,主要研究不同林龄林下土壤蒸发特征及产生地表径流情况。通过对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林外对照样地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对于林下土壤蒸发量的影响较大,在整个生长季内不同林龄土壤的蒸发量在各月均是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林外对照,蒸发量分别为49.00mm、58.50mm、74.00mm、118.50mm;整个生长季内幼龄林产生地表径流4次,径流量为19.30mm,占生长季降雨量的5.5%;中龄林产生地表径流1次,为13.00mm,占生长季降雨量的3.7%;近熟林产生地表径流2次,占生长季降雨量的3.9%;林外对照径流量为120.20mm,占生长季降雨量的34.5%。  相似文献   

4.
福寿林场杉木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福寿林场作为研究区域,将杉木人工林按龄组划为幼龄林、中林龄和近熟林,采用标准地调查的方法、环刀法和烘干法对杉木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的土壤物理性质以及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杉木类型土壤容重为上层小于下层,土壤容重为中龄林(1.44 g/cm3)>近熟林(1.37 g/cm3)>幼龄林(1.36g/cm3);不同林龄杉木类型土壤毛管孔隙度随土壤厚度增加而减小,毛管孔隙度为幼龄林(30.32%)>中龄林(17.26%)>近熟林(14.41%);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无明显变化,非毛管孔隙度为近熟龄(36.66%)>中林龄(28.61%)>幼龄林(18.55%);根据土壤蓄水能力的大小,可以得出涵养水源能力的大小为近熟林(107.74t/hm2)>中龄林(81.24 t/hm2)>幼龄林(57.43 t/hm2);随着杉木林龄的增大,水源涵养功能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蓄积生长率的蒙古栎天然次生林抚育间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蒙古栎各龄组适宜的抚育间伐方案,为吉林省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的抚育间伐提供依据。[方法]以5期吉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基础,筛选蒙古栎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划分5级蓄积间伐强度:强度1(0~10%)、强度2(10%~20%)、强度3(20%~30%)、强度4(30%~40%)、强度5(40%~50%),对比未间伐林分,研究不同龄组林分对不同间伐强度在各观测间隔(5、10、15和20 a)的蓄积生长率的变化规律。[结果](1)伐后各时间段蓄积生长率随间伐强度增长的趋势:幼龄林先持平,再快速上升,最后快速下降;中龄林先缓慢增长,最后快速下降;近熟林,伐后5 a与10 a,先快速增长,后快速下降直至平缓,而伐后15 a与20 a,先快速增长,后平缓下降。(2)伐后各时间段峰值出现的间伐强度范围:幼龄林都在20%~35%之间,中龄林由伐后5 a和10 a的15%~35%之间至伐后15 a与20 a的20%~40%之间,近熟林由伐后5 a和10 a的15%~25%之间至伐后15 a与20 a的15%~35%之间。(3)各间伐强度级蓄积生长率均值相对于未间伐提升显著的有:幼龄林:强度3与强度4;中龄林:强度2、强度3和强度4;近熟林:强度2和强度3。(4)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间伐强度与未间伐之间的蓄积生长率的差异越来越小。[结论]吉林省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各龄组适宜的间伐强度:幼龄林为25%~35%;中龄林为20%~35%;近熟林为15%~30%。  相似文献   

6.
根据12块杉木人工中龄林标准地试验所得数据,运用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的方法,比较分析了施肥、抚育间伐、施肥 抚育间伐3种抚育措施对杉木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 抚育间伐对杉木人工中龄林的生长量影响最大,是杉木人工中龄林经营管理的较佳措施,从而为杉木人工中龄林的集约经营管理模式选择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连栽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肥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配对样地法,以不同栽植代数(1、2 代)、不同发育阶段(8、15、18、20 a)的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连栽幼龄林、中龄林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连栽后,无论是幼龄林还是中龄林,林地土壤密度趋于下降,土壤总孔隙度和含水率则呈上升趋势,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且中龄林20~40 cm层土壤密度和总孔隙度在1、2代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连栽后,林地土壤全K、全Mg及pH值趋于下降,而有机质、全N、全P、全Ca及速效N、P、K养分均呈上升趋势,且幼龄林0~20 cm层土壤有效P含量以及土壤pH值、中龄林0~20 cm层土壤水解N含量以及土壤全N、有效P、速效K、全K含量在1、2代间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连栽后,幼龄林和中龄林土壤全Fe、Al、Cu、Zn、Mn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Mn含量在1、2代幼龄林和中龄林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32块样地土壤数据,对亚热带日本落叶松中、幼龄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中龄林的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明显高于幼龄林;(2)混交林的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明显高于纯林;(3)0~80 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72.25 t/hm2。有机碳主要集中在表土层0~20 cm处,此表土层有机碳密度分别是土层20~40 cm、40~80 cm的175.21%、129.52%。在土层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土壤有机碳密度呈下降趋势;(4)与适宜亚热带地区生长的造林树种——杉木相比,日本落叶松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密度均明显高于20年生杉木人工林,说明日本落叶松林土壤的固碳能力大于杉木人工林,从侧面也反映了同样作为亚热带地区的造林树种,日本落叶松林要优于杉木人工林。  相似文献   

9.
将浙江省杉木公益林划分为3个发育阶段:≤10 a为幼龄林;11~20 a为中龄林;20 a为成熟林。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优势林和含杉木混交林的三个发育阶段的乔木层、下木层和草本层的植物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优势林的乔木层植物多样性指数都随时间缓慢上升(15%),成熟林乔木层的异质性和均匀性高于草本层,幼龄林下木层多样性不高,物种数和异质性也都随时间缓慢上升(5%),下木层均匀性在中龄以后稳定,杉木优势林随着林龄的增加,郁闭度相应增加使得草本层的Gleason指数从2.62下降到1.68;含杉木混交林封山育林后幼龄林下木层植物多样性最高,中龄林的物种数、异质性最低,均匀度随时间逐渐降低,各层植物多样性指数在各个发育阶段都表现为下木层乔木层草本层,仅有草本层Gleason指数中幼龄林阶段较高例外;在各个发育阶段杉木优势林的乔木层和下木层的植物多样性都不如含杉木混交林,优势林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异质性和均匀性指数幼龄林阶段都高于含杉木混交林,中龄林阶段接近,在成熟林阶段都比含杉木混交林低;总体而言,杉木优势林的植物多样性不如相同发育阶段的含杉木混交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林下灌木层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的分配关系探究不同起源森林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是否符合等速生长规律,抚育管理等人工经营措施是否会影响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关系,为开展森林生态系统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以天然常绿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其不同龄组及所有灌木层样方植物的地上生物量(y)与地下生物量(x)数据,应用SMATR软件,采用对数方程lgy=b+a lg x拟合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关系,并对不同起源森林各龄组灌木层的a(生长指数)和b(生长常数)值进行分析。【结果】不同龄组天然常绿阔叶林的灌木层生长指数a值分别为幼龄林0.942、中龄林1.003、近熟林0.946和成熟林0.951,各龄组间差异不明显(P=0.136),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均遵循等速生长规律;不同龄组杉木人工林灌木层a值分别为幼龄林0.837,中龄林0.817,近熟林1.011,成熟林0.984,各龄组间差异也不明显(P=0.515),且其95%置信区间也均包含理论预测值1.0,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也遵循等速生长规律。【结论】天然常绿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均遵循等速生长规律;不同区域、不同树种及不同龄组的人工林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均遵循等速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11.
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南省平江县福寿林场3个龄组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龄组杉木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都呈现出了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规律。0~15cm土层有机碳的含量分别是15~30cm,30~45cm,45~60cm土层有机碳含量的1.6~3.9倍,2.4~4.6倍,2.7~6.5倍。在0~45cm土层内,随着杉木林的生长发育,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出了幼龄林较高,中龄林最低,成熟林最高的变化特征。土壤有机碳与全氮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与土壤C/N和全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与土壤容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与土壤全钾和p H值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土壤物理性质与杉木人工林林龄之间的关系,以我国杉木中心产区福建省将乐县为研究区域,对不同龄组杉木人工林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持水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幼龄林到近熟林,土壤物理结构及持水性能逐渐变差(土壤容重由0.99g/cm3增加至1.22g/cm3,毛管孔隙度由46.07%降至41.59%,田间持水量由41.81%降至32.63%),在近熟林时达到最低,而后又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土壤容重降为1.14g/cm3,毛管孔隙度恢复至43.88%,田间持水量恢复至34.98%),当森林成熟后,其物理性质得以恢复至近幼龄林水平;分析认为,抚育间伐措施可能是导致从幼龄林到近熟林土壤物理性质下降的原因,而从近熟林到成熟林,林分结构改善,特别是阔叶树种的增多,使得土壤物理性质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3.
集粹     
幼、中龄抚育间伐四项措拖 1.抚育间伐对象:①人工林:郁闭度在0.9以上的幼龄林;0.8以上的中龄林;0.7以上的近熟林。②天然林:郁闭度在0.7以上的幼、中龄林;0.6以上的近熟林,或下层目的树种的幼树与珍贵树种较多的林分,以及立木分布均匀,郁闭度在0.5以上的林分。③飞机  相似文献   

14.
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性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36  
本文重点论述一代杉木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生物活性、生物化学活性、土壤化学性质的差异及其在林木生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杉木幼龄林、中龄林及近熟林样地土壤中有机养分和无机养分含量,除去幼龄林土壤中全K 之外,均是根际土壤养分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不同发育阶段养分变化规律:速效N 在根际和非根际均呈下降趋势;速效P 含量也呈下降趋势,仅从中龄林至近熟林略有恢复,但全P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速效K 由幼龄林至中龄林呈升高趋势,但由中龄林至近熟林呈下降趋势,全K 只是从中龄林至近熟林呈下降趋势。Cu、Zn 、Mn 含量,从幼龄林至中龄林呈大幅度下降,中龄林至近熟林在非根际土壤中略有恢复。关于土壤酶活性变化,无论是水解酶类、还是氧化还原酶类活性,在杉木幼龄林时期,均是根际土壤酶活性低于非根际土壤,随着林木生长至近熟林,则逐渐出现根际土壤酶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幼龄林阶段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均多于非根际土壤,从幼龄林至中龄林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均呈下降趋势,但放线菌数量在增多,由中龄林至近熟林,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数量趋于提高。在杉木生长过程中,根际和非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树种、起源和龄组对森林土壤性质的影响,从土壤物理结构和土壤养分等方面探讨区域尺度上杉木林和马尾松林的土壤特征,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立地质量精准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广东省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土壤调查数据,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相结合,探究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土壤因子在不同起源和不同龄组间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广东省马尾松林与杉木林不同树种之间森林土壤性质在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等9个指标差异显著,同一树种在天然林和人工林两种不同起源之间差异不显著,同一树种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不同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土壤各因子之间相关性较强,全氮、碱解氮、有效磷等土壤因子与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树木生长对土壤养分具有促进作用。马尾松林土壤综合得分:不同起源为天然林人工林;不同龄组为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杉木林土壤综合得分:不同起源为人工林天然林,不同龄组为幼龄林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结论】杉木和马尾松不同树种之间差异显著,不同起源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马尾松人工林和杉木天然林的土壤质量较好,在不同龄组中马尾松近熟林和杉木成熟林土壤质量最好。所以,要根据不同树种、不同起源和不同龄组适地适树地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6.
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变化趋势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通过对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种类的研究,发现根际土壤中的细菌数量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的,中龄杉木林根际土壤及非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明显低于幼龄林和成熟林,特别是在中龄杉木林根际土壤中枯草芽孢杆菌在细菌中所占比率明显低于幼龄林和成熟林的;无论是在根际还是非根际土壤中,放线菌数量的变化均无明显规律,但在类群组成上,中龄林土壤中,主要类群仅有白色类群、黄色类群和灰褐类群,而幼龄林和成熟林类群较丰富;无论是在根际还是在非根际土壤中,从幼龄到中龄杉木人工林,土壤真菌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从中龄林到成熟林,则呈上升趋势,且在种类分布上,杉木中龄林根际土壤中青霉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幼龄林和成熟林的;研究结果表明,比较研究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对于揭示杉木人工林生长发育和土壤性质变化的关系,防治地力衰退,提高林木产量,是颇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施肥对柳杉人工林幼龄林和中龄林生长量影响,2014年起在沐川县杨村乡对柳杉幼龄林和中龄林开展了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对柳杉幼龄林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树高、地径生长量是不施肥的1.5倍以上,施肥对柳杉中龄林生长效果不明显,树高、胸径生长量与不施肥差异不显著。对3a生以内的幼龄林建议通过"林经间种",实施间接施肥,经济效益较为划算,对柳杉中龄林以上的林分,可采用抚育间伐等营林措施,提高生长量。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抚育间伐对栓皮栎人工林及其目标树光环境的影响,在登封林场40a生栓皮栎人工林内设置了2块面积为1hm~2固定样地(分别为间伐和对照样地),采用半球面影像技术和植物冠层技术获取了全林及目标树冠层图像,比较分析了间伐和对照样地冠层结构和光环境指标差异规律。结果表明,间伐样地林冠开度和林下光照辐射显著低于对照样地(P0.05),而叶面积指数和光照消减率则显著高于对照样地(P0.05);林冠开度与林下光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叶面积指数与林冠开度、林下光照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间伐样地径阶为14,16,18cm的目标树平均叶面积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样地相应数值(P0.05),但间伐样地径阶20cm的目标树平均叶倾角和漫射透射系数均显著高于对照样地相应数值(P0.05)。抚育间伐改善了林分的冠层结构,林下光照强度增强,目标树光合有效辐射增加,光合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研究结果对于栓皮栎人工林大径材培育和制定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掌握闽北地区杉木、马尾松和阔叶树3种主要森林类型不同龄组林木年均生长量差异程度和变化趋势,以福建省松溪县362个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测算每个样地林木单株年均生长量;分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4个龄组,采用SPSS软件,进行不同龄组单株年均生长量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杉木组间差异显著,马尾松组间差异极为显著,阔叶树各龄组年均生长量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以黔中地区马尾松天然次生纯林为研究对象,实施幼龄林抚育、中龄林间伐及近熟林择伐措施林分与对照林分生物量的对比结果表明:抚育林分的平均木、目标树和林分总生物量分别达到对照林分的1.83、1.59和1.15倍;间伐与择伐林分目标树生物量的年增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林分,间伐林分乔木层生物量的增长量与增长率均高于对照林分,抚育增加了平均单株生物量和乔木层总生物量,间伐与择伐对林分目标树生物量和乔木层总生物量的增长均有促进作用,对林下植被生物量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