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解不同部位烤烟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和烟叶品质之间的关系,选取我国11个产区297份不同部位陈化烟叶,测定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并对其进行描述统计,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探讨不同部位烤烟挥发性有机酸含量与化学指标、感官评价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上、中、下部叶挥发性有机酸平均含量分别为15.63、13.56、11.92μg/g,且各个部位间差异极显著。各部位烟叶挥发性有机酸含量与化学指标的相关性不同,其中,挥发性有机酸总量与pH值、钾含量呈负相关。各个部位挥发性有机酸含量与感官评吸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挥发性有机酸总量对口感特性影响较大,上部叶挥发性有机酸含量与感官评吸指标呈正相关,中、下部叶挥发性有机酸含量与感官评吸指标呈负相关。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上部叶正丁酸、异戊酸、己酸含量对浓度、香气量影响明显,壬酸、庚酸含量对杂气、余味影响较明显;中部叶β-甲基戊酸、异戊酸、己酸含量对浓度影响较大;挥发性有机酸总量中异戊酸、己酸含量对香气质、浓度影响明显,戊酸、辛酸含量对劲头、刺激性影响明显。综合分析,上、中、下部叶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均对pH值、余味、刺激性有着显著影响。为实现优质烟叶生产,应采取适当措施增加上部叶挥发性有机酸含量,适当调控中、下部叶挥发性有机酸含量,以提高烟叶品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烤烟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变化及其与相关品质指标的关系,为卷烟工业原料的选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我国11个烤烟产区的261份陈化烟叶样品为试验材料,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烟株上、中、下3个部位烟叶样品中的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变化及其与化学品质和感官品质指标的关系.[结果]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表现为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且在不同部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下同).各部位非挥发性有机酸组分与化学指标呈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与总植物碱、还原糖和钾含量呈负相关,与氯含量呈正相关.各部位非挥发性有机酸组分与评吸指标也呈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与香气特性呈负相关.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丙二酸和油酸含量对烟气浓度的影响较明显,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对余味的影响较明显.[结论]烤烟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对烤后烟叶的化学品质和感官质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烤烟种植过程中应通过施肥等措施调控烟叶中的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卷烟加工企业可根据烤后烟叶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选取原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不同产地的K326与红大品种片烟在不同仓储地点陈化的化学成分变化情况。【方法】选择产自昆明、曲靖、红河3地K326和红大品种的烟叶,在曲靖、楚雄、红河、元江4个仓储地点,研究陈化过程中烟叶总糖、还原糖、总氮、烟碱、钾、氯、糖/氮、钾/氯、致香物质、挥发性有机酸、多酚化合物的变化。【结果】K326和红大2个品种的主要差异表现在总糖、烟碱含量上,红大品种的总糖含量高于K326,K326品种的烟碱含量高于红大品种。3个产地的烟叶,红河产地的烟叶总糖含量低,烟碱含量高,昆明产地的烟叶总糖含量高,烟碱含量低;曲靖产地的烟叶总糖含量居中,烟碱含量最低,挥发性有机酸和多酚化合物最高。随着陈化时间延长,烟叶致香物质含量升高,挥发性有机酸、多酚氧化物含量降低,相关分析表明致香物质与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2=0.37);挥发性有机酸与氯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2=0.55),与钾、致香物质呈显著负相关;多酚化合物含量与总糖、钾、氯、糖/碱、氮/碱、挥发性有机酸正相关,与烟碱、还原糖、总氮、钾/氯、致香总量呈负相关。【结论】自然陈化过程中,烟叶产地、烤烟品种对烟叶化学成分影响显著,文章明确了红河、昆明、曲靖3地及K326、红大品种片烟在陈化过程中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镁肥对烤烟烟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和有机酸含量的影响。【方法】本试验以5个施镁水平(0、50、75、100、125 kg/hm~2)在攀枝花烟区开展大田随机区组试验。【结果】施镁水平在75~100 kg/hm~2范围内,烟叶中各项化学成分趋于协调平衡,最接近优质烟叶适宜含量范围。施镁水平为100~125 kg/hm~2时,上部叶和中部叶中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9.31%和7.06%;上部叶和中部叶中高级脂肪酸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11.5%和16.1%。【结论】当攀枝花烟区施镁水平为100 kg/hm~2时,有利于改善烟叶中化学成分的协调性,促进烟叶有机酸含量的增加,为今后攀枝花地区烤烟施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云南大理云烟85的3个不同部位B_2F、C_3F、X_2F的初烤烟叶和烟梗中主要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酸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烟叶和烟梗中的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差异明显,总体上表现出上、中部叶高,下部叶低.但经方差分析得知绝大多数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酸及其总量在3个部位间差异不显著.从烟叶与烟梗所含酸性成分含量的对比看,除十六酸外,其它挥发酸、半挥发性有机酸在烟叶中的含量明显高于烟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测定云南典型生态产区烟叶、典型烟叶品种的有机酸含量。[方法]应用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了云南典型生态产区烟叶中有机酸含量。[结果]试验得出,云南典型生态产区烟叶中部分有机酸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不同典型生态产区烟叶有机酸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品种烟叶部分有机酸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生态环境对烟叶有机酸含量影响大于品种。[结论]研究可为烟叶原料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烤烟叶片不同区位半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烟叶不同区位半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差异,探索烟叶分切加工的化学物质基础,为烤烟原料的分切加工提供参考。【方法】以河南浓香型初烤烟叶为材料,从叶尖到叶基分切成10段(HN-1~HN-10),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回归分析研究叶片不同区位半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变化,并基于半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对不同区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烟叶不同区位半挥发性有机酸总量平均为12.43 mg/g,变幅为9.01~20.56 mg/g,各组分平均含量表现为:亚麻酸(5.59 mg/g)棕榈酸(2.83 mg/g)亚油酸(2.04 mg/g)油酸(1.02 mg/g)硬脂酸(0.89 mg/g)十五酸(0.06 mg/g)。棕榈酸、亚油酸以及半挥发性有机酸总量在不同区位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以及半挥发性有机酸总量与区位(HN-1→HN-10)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从叶尖到叶基,亚油酸和亚麻酸呈逐渐降低的抛物线型变化,棕榈酸和半挥发性有机酸总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抛物线型变化。基于半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不同区位聚类结果表明,不同区位聚为3段,第1段叶尖部(HN-1~HN-5)半挥发性有机酸含量为12.83 mg/g,第2段叶中部(HN-6~HN-8)半挥发性有机酸含量为12.30 mg/g,第3段叶基部(HN-9~HN-10)半挥发性有机酸含量为11.61 mg/g。【结论】不同区位的半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且从叶尖到叶基呈规律性变化;烟叶HN-2~HN-5区位工业可用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8.
不同香气风格烤烟常规化学成分和香气物质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香气风格烤烟常规化学成分和香气物质的差异。[方法]在感官评吸确认的基础上对我国主体浓香型、浓透清、清香型代表烤烟进行常规化学成分、香气物质的检测和多重比较。[结果]清香型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和挥发性香气物质在丰富性上较为充分,其次为浓透清烟叶,浓香型烟叶最低;浓香型烟叶中与改善烟气柔和性有关的化学成分较为适合,其次为清香型烟叶,浓透清烟叶最弱;浓香型烟叶具有低糖、低碱、高烟碱比值、高有机酸、低脂肪酸、低挥发性香气物质等特性,浓透清烟叶具有低有机酸、高脂肪酸、低类西柏烷降解物质等特性,清香型烟叶具有高微碱/总碱比、中等脂肪酸、高酚类降解物质等特性。[结论]不同香气风格烤烟常规化学成分和香气物质都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对晒红烟自然陈化过程中非挥发性有机酸和高级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晒红烟在自然陈化过程中,非挥发性有机酸和高级脂肪酸的含量呈下降趋势,且不饱和脂肪酸的降解程度要大于饱和脂肪酸。3个等级烟叶相比较,下1级烟叶中有机酸和脂肪酸含量最低,在陈化过程中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上中3级烟叶;降幅最小的是上中2级烟叶。  相似文献   

10.
苹果酸对烤烟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苹果酸处理对烟叶中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和组分的影响。[方法]以烤烟NC 89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烟苗移栽后分别于204、0和60 d时用1 L浓度2 g/kg的苹果酸溶液进行灌根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烟叶中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结果]将烟苗移栽后20 d施用苹果酸可增加上、中部叶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移栽40 d施用可增加中部叶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移栽60 d施用则降低了中部叶含量;各处理均提高了上、中部叶中二元或三元羧酸的含量和比例,降低了高级脂肪酸的含量和比例,且处理越早这种作用越明显。[结论]烤烟移栽后早期用苹果酸对其进行灌根处理,可提高和改善烟叶质量。  相似文献   

11.
GC-MS分析重要非挥发性有机酸在烟叶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方楼  鲁喜梅  魏跃伟  姬小明  刘国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860-17861,17903
[目的]研究烟叶中非挥发性有机酸在烟叶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N-甲基三甲基硅基三氟乙酰胺(MSTFA)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通过标样和质谱相结合定性分析烟叶中11种重要的非挥发性有机酸。[结果]对有标样的6个非挥发性有机酸进行方法分析指标的测定,回收率为85.4%~102.1%,回收率良好,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7.0%。[结论]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结果准确等特点,适于测定烟草样品的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该方法用于测定生长发育过程中烟叶的非挥发性有机酸的变化,取得了11种烟叶中重要非挥发性有机酸随生长过程动态变化的曲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箱式和柜式2种储存方式对烟叶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离子选择(SIM)技术对箱式和柜式2种不同储存方式下2个牌号(Ⅰ、Ⅱ)卷烟原料8种挥发性有机酸含量进行检测,并比较2种储存方式下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变化及储存时间对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箱式储存的原料中挥发性有机酸含量普遍高于柜式储存,表明在箱式储存条件下,卷烟原料的挥发性有机酸能更好地生成和保留,由此说明,箱式储存效果明显好于柜式储存。箱式不同储存时间的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变化表明,8种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均随储存时间呈曲线变化,且在745 min时达到最高。[结论]在箱式储存条件下卷烟原料储存时间达745 min时有利于挥发性有机酸的产生和保留。  相似文献   

13.
以四川凉山10个烟叶主产区64份烤烟C3F等级烟叶为样品,采用最优曲线回归拟合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凉山烤烟钾含量状况及其与有机酸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凉山烤烟叶片钾含量平均值为1.84%,整体钾含量偏低;烟叶钾含量与乙二酸、丙二酸、苹果酸、十七酸含量的回归方程决定系数均达到了显著水平,且均表现为烟叶钾含量越高,以上有机酸含量就越高;烟叶钾含量与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间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不同时期施用苹果酸对烟叶中非挥发性有机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时期施用苹果酸对烟叶中非挥发性有机酸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20d施用苹果酸增加了上、中部叶中非挥发性有机酸的含量,降低了下部叶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40d施用增加了中部叶非挥发性有机酸的含量,降低了上、下部叶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60d施用对上、下部叶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影响不大,但降低了中部叶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不同时期的苹果酸处理提高了二元或三元羧酸的含量和比例,降低了高级脂肪酸的含量和比例,这种作用随苹果酸施用时期的推迟有降低的趋势。本试验说明早施苹果酸有利于增加叶片中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而且对提高二元或三元羧酸和降低高级脂肪酸含量和比例的作用越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土壤类型对烤烟非挥发性有机酸组成含量的影响,以云南新兴烟区施甸县3种不同土壤类型烟叶及其对应的土样为材料,利用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系统地分析了烤烟非挥发性有机酸组分与土壤养分含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3种土壤类型烤烟中多元有机酸存在极显著的差异,高级脂肪酸中的月桂酸和肉豆蔻酸存在显著差异,而其棕...  相似文献   

16.
不同工艺的烟草提取物对烤后上部烟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烤后上部烟叶的经济性状和内在品质,探索采用田间不适用烟叶提取的烟草提取物在烤烟烘烤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以云烟87上部2片不适用鲜烟叶为原料,采用6种提取工艺进行烟草提取物的提取,并将其喷洒在云烟87上部3~4片烟叶上进行烘烤,研究其对烤后上部烟叶的经济性状、有机酸、常规化学成分、致香物质和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提取物均能提升中上等烟叶比例、降低下等烟比例,以常温单宁沉淀法提取物(T5)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下等烟比例下降了47.69%,中上等烟叶比例提升了26.01%。且6种提取物能够大幅提高多酚类物质含量和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其中多酚类物质含量增幅均在24%以上。烤后烟叶感官质量以常温单宁沉淀法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致香物质含量及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浇灌和喷灌2个处理。浇灌处理分别在团棵期(5月26日)、旺长期(6月18日)各人工根灌1次,灌水量1 kg/(株.次);喷灌处理在团棵期(5月26日)进行人工根灌1次,灌水量1 L/株。[结果]与浇灌方式相比,喷灌处理极显著提高中上部位烟叶主要致香物质,中橘三(C3F)等级烟叶主要致香物质非挥发性有机酸、挥发性有机酸、石油醚提取物、新植二烯、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分别增加24.4%、32.6%、20.7%、33.8%、26.3%,上橘二(B2F)等级烟叶主要致香物质非挥发性有机酸、挥发性有机酸、石油醚提取物、新植二烯、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分别增加16.3%、6.0%、6.1%、10.8%、8.1%;极显著降低中上部位烟叶烟碱含量,提高烟气协调性、醇和性及持火力。[结论]烤烟生产中,微喷灌技术是一种改善烤后烟叶内在品质的重要途径,在季节性干旱频繁烟区,烟草微喷灌溉可有效解决烟叶成熟期气候干旱导致烟叶品质下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不同灌溉方式对初烤烟叶内在品质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致香物质含量及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浇灌和喷灌2个处理。浇灌处理分别在团棵期(5月26日)、旺长期(6月18日)各人工根灌1次,灌水量1kg/(株·次);喷灌处理在团棵期(5月26日)进行人工根灌1次,灌水量1 L/株。[结果]与浇灌方式相比,喷灌处理极显著提高中上部位烟叶主要致香物质,中橘三(C3F)等级烟叶主要致香物质非挥发性有机酸、挥发性有机酸、石油醚提取物、新植二烯、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分别增加24.4%、32.6%、20.7%、33.8%、26.3%,上橘二(B2F)等级烟叶主要致香物质非挥发性有机酸、挥发性有机酸、石油醚提取物、新植二烯、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分别增加16.3%、6.0%、6.1%、10.8%、8.1%;极显著降低中上部位烟叶烟碱含量,提高烟气协调性、醇和性及持火力。[结论]烤烟生产中,微喷灌技术是一种改善烤后烟叶内在品质的重要途径,在季节性干旱频繁烟区,烟草微喷灌溉可有效解决烟叶成熟期气候干旱导致烟叶品质下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采用硫酸甲酯化和GC/MS法分析8个浓香型产区调制后的烟叶中有机酸的含量,对不同浓香型产区烤烟非挥发和半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以河南豫中南烟区最高,达到111.71 mg·g-1;江西赣中东最低,仅为75.47 mg·g-1;且苹果酸在非挥发性有机酸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占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的44.85%~70.05%。半挥发性有机酸中油酸所占的比例较大,占其总量的51.78%~59.68%。总体而言,各浓香型产区烤烟的非挥发和半挥发性有机酸含量有一定差异,这体现了各浓香型产区烤烟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20.
以K326中部烟叶为材料,研究了添加香料植物墨红玫瑰对烘烤不同时期烟叶有机酸和致香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烤过程添加香料植物可以改变烘烤不同时期烟叶有机酸的含量,其中对非挥发性有机酸的转化和积累有促进作用,对挥发性有机酸的转化和积累有抑制作用;添加香料植物可以增加烘烤不同时期烟叶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新植二烯、其他类致香物质的含量及致香物质总量,而对烘烤中后期烟叶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美拉德反应产物和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的含量无明显影响。另外烘烤过程添加香料植物对烟叶有机酸、致香物质的影响在烘烤的24~48 h表现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