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7 毫秒
1.
为明确青燕1号燕麦适宜的氮肥施量和播种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播种量和5个施氮水平,研究氮肥和播种量对燕麦穗部性状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施氮量、播种量及其交互作用对种子产量和穗部性状有显著影响(P<0.001).种子产量随施氮量和播种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最大值出现在90 kg/hm2氮肥施用量和180 kg/hm2播种量.穗部性状随施氮量和播种量变化明显,穗长、每穗小穗数、每穗粒数、每穗粒重和千粒重均随着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随播种量的增加而降低.燕麦种子产量与穗长和每穗小穗数极显著相关(P<0.01),与每穗粒数和每穗粒重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因此,90 kg/hm2氮肥施用量和180 kg/hm2播种量是湟中及周边地区种植燕麦的适宜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不同饲用燕麦品种对施氮量的响应差异及光合生理机制,在科尔沁沙地选择燕王、牧王、甜燕1号和牧乐思4个主栽饲用燕麦品种,于燕麦的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按照15%、40%、25%、20% 比例,对燕麦追施0(CK),100,200,300 kg/hm2氮肥(纯N),灌浆期测定叶面积和光合参数指标,成熟期测定产量.结果表明:追施氮肥可显著增加饲用燕麦品种的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燕王与牧王产量分别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甜燕1号与牧乐思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与N0处理相比,在N200氮素水平下燕王和牧王产量提高61.43% 和54.23%,在N300处理下甜燕1号和牧乐思产量提高65.53% 和76.89%;增施氮肥显著促进旗叶、倒二叶、倒三叶叶片生长(P<0.05),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燕王与牧王叶面积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N200处理下叶面积达到最大值,甜燕1号与牧乐思叶面积则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施氮显著提高植物叶片蒸腾系数(P<0.05),提高光合速率、气孔导度,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促进燕麦光合作用;叶面积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不同饲用燕麦品种对氮肥的响应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燕王和牧王对氮肥的敏感程度强于甜燕1号和牧乐思品种,燕王和牧王的适宜施氮量是200 kg/hm2,甜燕1号和牧乐思则是300 kg/hm2.  相似文献   

3.
梁国玲  刘文辉  马祥 《草地学报》2021,29(3):495-503
本研究以590份皮燕麦(Avena sativa L.)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评价其穗部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水平,为青藏高原高寒区皮燕麦种质资源的筛选、利用和品种选育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以粒色最高(1.48),芒型最低(0.65);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以花序长最大(2.06),小花数最小(1.71);变异系数空铃数(63.97%)最大,粒长最小(10.98%)。聚类分析将资源分为5大类群,其中第5类群可作种用型育种目标亲本,第3类群可作核心种质进一步筛选利用。主成分分析表明,第一主成分中主穗粒数和粒重、单株籽粒数和粒重载荷较高,第二主成分中小花数、小穗粒数和粒宽载荷较高,累计贡献率达50.59%。  相似文献   

4.
为寻找粒重提高的新途径,挖掘增产潜力,对粒重形成时植物光合器官的贡献进行了研究。2011和2012年选用19个不同类型的冬小麦品种(系),进行剪叶或遮光21种处理,研究了叶片和非叶器官(穗、茎秆、叶鞘)对粒重的贡献。结果表明,顶部四片叶对粒重的贡献率为17.8%,其中旗叶、倒二叶、倒三叶和倒四叶对粒重的贡献率分别为10.60%,2.80%,0.05%和1.60%,而穗、叶鞘和茎秆对粒重的贡献率分别为41.0%,11.0%和5.7%,不同品种叶及非叶器官对粒重的贡献存在较大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旗叶和倒二叶对粒重的贡献与株高、穗下节和相对应叶的叶面积均呈负相关;倒三叶和倒四叶对粒重的贡献与株高和穗下节均呈负相关,而与相对应叶的叶面积呈正相关;穗对粒重的贡献与株高和穗下节均呈负相关,与总叶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旗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茎秆和叶鞘对粒重的贡献与株高和穗下节均呈正相关。生产上选用叶及非叶器官对粒重贡献率高的品种,有利于获得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川西北高原野生老芒麦居群穗部形态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集自川西北高原的13个野生老芒麦居群的15项穗部形态指标进行了研究。Shannon-weaver指数分析表明,13个居群在穗部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H′=1.793 7),且居群内遗传变异(69.31%)大于居群间(30.69%);聚类分析将这13个居群分为3组;主成分分析表明单穗长和宽、单穗重、小穗长、内外稃长和每穗轴节小穗数等是造成13个居群老芒麦穗部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海拔、纬度、经度和降水量对川西北高原野生老芒麦居群穗部性状变异贡献较大,而年均温对此影响不大。此外,提出了川西北高原野生老芒麦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6.
探究施氮量对燕麦(Avena sativa)不同穗位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为高寒区燕麦种子生产和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高寒区推广应用的燕麦品种青引2号(Avena sativa Qingyin No. 2)和林纳(Avena sativa Lena)为试验材料,设6个氮肥水平:0、60、120、180、240和300 kg/hm2,采用单穗标记法观测燕麦不同穗位籽粒的灌浆动态,并运用Richards方程进行拟合分析,探究施氮水平对燕麦不同穗位籽粒干物质积累和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燕麦品种同一穗位下,随施氮量增加,燕麦籽粒千粒重增大,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延长,最大灌浆速率增大,籽粒灌浆的3个阶段中渐增期灌浆持续时间和生长比率增大。青引2号燕麦千粒重增长量为20.55~28.43 g,最大灌浆速率在N0~N5处理之间提高51.52%,最大值出现时间推迟10 d;林纳燕麦千粒重增长量为16.78~21.87 g,最大灌浆速率提高51.02%,最大值出现时间推迟20 d。同一施氮量下不同穗位之间籽粒千粒重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上部籽粒千粒重较下...  相似文献   

7.
高志昊  李雪颖  兰剑  胡海英 《草地学报》2022,30(5):1210-1218
本研究采用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条件,比较研究了26份饲草型燕麦(Avena sativa L.)种子的萌发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进行了综合评价,为抗旱燕麦品种选育提供实验参考。结果表明,与CK相比,15% PEG浓度下,所有材料的发芽率、发芽势、芽长、根长、种子活力指数等指标均显著下降,不同品种之间差异显著。经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为燕麦种质耐旱性评价的主效指标。通过综合评价,'荟峰’、'三星’、'喜韵’为强抗旱品种;'梦龙’、'大富翁’为中等抗旱品种;'甜燕2号’、'挑战者’、'白燕7号’、'甜燕麦青海’、'甜燕70’、'牧乐思’、'进口甜燕’、'禾王’、'当地燕麦’、'莫尼卡’、'巴燕3号’、'燕麦克劳沃’、'甜燕麦’、'摄政王’、'青海444’为弱抗旱品种;'青牧’、'福燕1号’、'喜越’、'青甜1号’、'甜燕1号’、'shooter’为不抗旱品种。  相似文献   

8.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是生产人类和动物所需食物和氧气以及净化水源的重要过程。从光合作用着手提高植物产量一直是研究热点。挖掘植物非叶绿色器官光合潜力是提高植物整体光合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些植物非叶绿色器官在逆境条件下具有蒸腾速率较低、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渗透调节能力更强等特点,表现出优于叶片的光合抗逆性且具有可观的产量贡献。简要综述了非叶绿色器官光合作用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植物繁殖器官及茎的光合表现、研究植物器官相对贡献率的方法、非生物胁迫对植物非叶绿色器官的影响、非叶绿色器官光合途径的鉴定及非叶绿色器官再固定CO2等方面,分析了非叶绿色器官光合贡献率评价方法上存在的优缺点,并对未来在非叶绿色器官光合研究方向上作以展望。  相似文献   

9.
植物花后光合性能与物质转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花后光合性能及物质运转对籽粒产量具有重要贡献,在植物整株物质生产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重点从植物花后叶绿素的含量、绿色非叶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花后叶片和绿色非叶器官的光合性能及其物质运转等方面综述了花后植物的光合性能及物质转运的研究进展.研究植物花后不同冠层或穗位光合同化物的生产及转运情况,明确植物花后绿色非叶器官的光合途径及机制,可以为植物高产或超高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了解其对储藏过程中种子老化劣变的影响,为解决粮食及种子储藏问题探寻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适宜半干旱区种植的饲用燕麦(Avena sative)品种,本研究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设计,于2020年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赤峰试验站种植10个燕麦品种,测定其乳熟期的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指标,并采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燕麦品种的株高为61.10~121.76 cm,鲜草产量为15 757.87~37 685.50 kg·hm-2,干草产量为3 443.67~6 425.91 kg·hm-2,在内蒙古赤峰地区,10个燕麦品种中鲜草产量最高的是‘甜燕1号’,干草产量最高的是‘白燕3号’。2)不同燕麦品种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变化分别为11.75%~15.45%、50.69%~53.42%和26.82%~32.65%,‘青海甜燕麦’和‘甜燕1号’达到特级干草标准。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青海甜燕麦’和‘甜燕1号’是表现最好的两个品种,且适合在内蒙古赤峰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适宜在呼伦贝尔地区种植的优质青贮燕麦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于201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种植10个燕麦品种(贝勒、魅力、陇燕2号、陇燕3号、燕王、青海444、巴燕3号、林纳、白燕7号、青引1号)进行区域试验。于燕麦乳熟期刈割,切至2 cm后进行罐贮。60 d后开封取样,测定其营养指标和发酵指标。结果表明:陇燕2号干物质(DM)产量最高,为4905.45 kg·hm-2,青引1号干物质产量最低,为1773.65 kg·hm-2,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10个燕麦品种青贮饲料的干物质含量在30.73%~45.47%,DM含量最高品种为陇燕2号,最低品种为巴燕3号,2个品种间有显著差异(P<0.05);林纳、贝勒和陇燕2号3个品种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2.63%、12.46%和12.41%,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贝勒和林纳2个燕麦品种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分别为25.11%和26.11%,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10个燕麦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为2.17%~4.33%,平均含量为3.39%,含量最高为贝勒,最低为燕王,2个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品种的发酵品质差异显著(P<0.05)。林纳的pH值最低,乳酸含量最高,为6.86%,丙酸、丁酸、氨态氮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低,发酵品质较好。10个燕麦品种发酵品质的V-Score评分中陇燕3号、林纳、陇燕2号、青海444、魅力、青引1号、白燕7号和贝勒8个品种的分值在80以上,发酵品质为优。综合考虑产量、营养品质和青贮发酵品质,林纳适宜作为青贮燕麦品种在呼伦贝尔地区种植加工。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贮藏年限对裸燕麦种带真菌和真菌毒素的影响,对同一产地收获后贮藏于相同环境下1、2、3和5年的3个裸燕麦品种分别进行了带菌情况和毒素含量检测。结果表明:随贮藏年限的延长,裸燕麦种子带菌量总体表现为降低趋势,孢子负荷量的变化范围为0.60~8.40 cfu;带菌率介于2.75%~28.50%。不同品种的带菌情况差异很大,同一品种的带菌种类和分离率随贮藏年限的变化也明显不同。从3个裸燕麦品种中共检出真菌17属33种,优势属为曲霉菌属、青霉菌属和链格孢菌属,优势种因贮藏时间和品种不同而异。裸燕麦种子的毒素含量随贮藏年限的延长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3种真菌毒素中检出量最高的是细交链孢酮酸,为16.88~348.67 μg·kg-1;桔青霉素的含量最低,变化范围为0.01~1.04 μg·kg-1。综上,贮藏年限对裸燕麦种子的带菌情况和真菌毒素检出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畜牧业是尼泊尔北部山区的重要生计支柱,提升牧草产量是我国对尼泊尔开展农业技术援助的关键领域。为筛选出适宜尼泊尔北部山区栽培的燕麦品种,于2019年5-10月在尼泊尔热索瓦县郎唐山区对12个燕麦品种(爱沃、太阳神、贝勒1、美达、科纳、林纳、青引1号、青海444、青海甜燕麦、陇燕2号、陇燕3号、Kamadhenu)的物候期、株高、产草量、穗含量、叶茎比和关键营养成分等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美达、科纳、青引1号、青海444、青海甜燕麦和Kamadhenu 6个品种能完成生育期,生育天数在115~141 d,其余多数品种只能达到乳熟期。各燕麦品种的株高为134.8~177.7 cm,其中引进品种太阳神、青海444、青海甜燕麦、美达和林纳的株高较对照品种Kamadhenu高6.3%~20.4%,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青海甜燕麦、青海444和美达的干草产量分别达到了14723.0、13491.0和13369.6 kg·hm-2,分别比对照品种Kamadhenu增产36.0%、24.7%和23.6%,差异极显著(P<0.01)。贝勒1、科纳和太阳神的叶茎比分别为0.40、0.38和0.36,是对照品种Kamadhenu的1.50~1.67倍。各燕麦品种的干物质、粗蛋白、总灰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93.5%~95.6%、5.7%~9.9%、4.4%~6.9%、68.2%~78.4%和39.3%~48.7%,其中太阳神的粗蛋白含量是对照品种Kamadhenu的1.57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对各燕麦品种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引进品种青海甜燕麦、美达、青海444和太阳神综合适应性较好,适宜在该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草地早熟禾叶片表皮特征、解剖结构及光合特性对施氮量的响应特性,本试验以6份草地早熟禾为材料,分别为3份美国引进品种:Merit、Jackrabbit和Park,2份山西本土野生居群:应县和浑源,1份由山西野生居群选育的‘太行草地早熟禾’品系,按照两个施氮水平N1:10 g·m-2(低氮)和N2:40 g·m-2(正常)进行处理,采用徒手切片法和石蜡切片法制片,光学显微镜下拍照并测定叶片上下表皮厚度、细胞长宽比、细胞密度、气孔指数、气孔长宽比、气孔密度,叶片厚度、厚壁组织厚度、维管束面积以及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等指标。结果表明:N1处理下,草地早熟禾叶片的上下表皮厚度、叶片厚度、厚壁组织厚度、维管束面积、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N2处理,而气孔大小与N2处理无显著差异;N2处理下,Jackrabbit和Park的叶片厚度显著高于浑源和应县,其中Park的叶片厚度最大,为173.39μm,Jackrabbi...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荒漠灌溉地区青贮玉米农艺性状和发酵品质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筛选第三师地区最佳青贮玉米栽培品种,选择4个青贮专用和11个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在灌浆期、1/4乳线期、1/2乳线期和3/4乳线期进行农艺性状测定并调制青贮饲料。发酵60 d进行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和体外消化测定,以农艺性状、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消化特征为评价指标,利用相似优先比法对15个玉米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生育期推进各青贮玉米株高、穗位、鲜草产量、全株鲜重、茎秆鲜重、果穗鲜重、籽粒鲜重、干物质(DM)、粗蛋白(CP)、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淀粉含量和代谢能(ME)不断递增,到3/4乳线期达到峰值;其中,3/4乳线期大丰30鲜草产量最高,金玉9号DM含量最高,新饲玉10号CP含量最高,先玉696 WSC含量最高,屯玉765淀粉含量最高,均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P<0.05)。随生育期推进,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氨态氮∶总氮(NH3-N/TN)、有机物消化率(OMD)和产气速率不断递减,ADF、NDF、NH3-N/TN在3/4乳线期达到最优,其中,3/4乳线期新饲玉12号ADF含量最低,新饲玉10号NDF含量最低,新饲玉11号NH3-N/TN最低,均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P<0.05);OMD和产气速率在灌浆期最优,其中,先玉696 OMD最高,新饲玉10号产气速率最高,均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P<0.05)。随生育期推进各玉米品种pH值先降低后升高,乳酸(LA)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酸(AA)和丙酸(PA)无明显变化规律。pH值在1/2乳线期达到最优,最优品种为屯玉765,LA在1/4乳线达到最高,最优品种为新饲玉12号,均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3/4乳线期收获能获得高产优质的青贮玉米,新沃1号、屯玉765和大丰30综合价值较优,适宜在第三师地区及相似生态区域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燕麦幼苗遭受干旱胁迫后叶片光合特性及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响应机制,本试验选用青海本地推广品种‘青燕1号’为研究对象,以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环境,在不同干旱浓度(CK、P10和P20)和不同干旱持续时间(4、7、10 d)处理下,研究燕麦幼苗干旱胁迫后对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超氧阴离子含量、过氧化氢含量及酶类抗氧化剂和非酶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为青藏高原地区抗旱燕麦品种评价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1)随着胁迫程度增加叶绿素含量(Chl)显著下降,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含量明显增加,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明显下降,而初始荧光(Fo)和非光化学淬灭(NPQ)显著增加。干旱胁迫能引起植株短时间内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但气孔关闭及光反应中心遭到破坏是光合性能减弱的主要原因。2)随胁迫浓度与胁迫时间增加酶类抗氧化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谷胱甘肽还原酶(GR)、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先升高后降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持续增加,而非酶类抗氧化剂在干旱胁迫下均显著高于对照。轻度胁迫下,‘青燕1号’燕麦主要通过酶类抗氧化剂清除活性氧毒害物质,而在重度胁迫下主要以非酶类抗氧化剂清除系统为主。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影响燕麦抗倒伏性的关键性状,选用高寒地区一组抗倒伏能力较强的燕麦资源(QYJ301、QYJ386、QYJ322、QYJ986、QYJ211)与另一组较易倒伏的燕麦资源(QYJ272、QYJ224、QYJ288、QYJ320、QYJ280、QYJ055)对与抗倒伏相关的25个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抗倒伏组品系与易倒伏组品系的株高(抗倒伏组:103.00~117.40 cm;易倒伏组:125.80~144.18 cm)、穗长(抗倒伏组:17.82~21.94 cm;易倒伏组:23.82~27.10 cm)、重心高度(抗倒伏组:50.24~56.34 cm;易倒伏组:56.70~59.24 cm)、穗位高(抗倒伏组:84.54~95.46 cm;易倒伏组:98.80~117.08 cm)、基部节长、茎粗、茎粗系数、倒伏指数与茎基部力学性状均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且不同倒伏性能的燕麦资源在抗倒伏相关性状上表现不同。利用上述存在显著差异的22个相关性状进行聚类分析,以相对距离10作为划分,将11个燕麦资源聚成两类,即抗倒伏组与易倒伏组。进一步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株高、穗长、重心高度、穗位高、茎粗系数、茎基部力学性状均与倒伏指数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关系,均可作为评价燕麦抗倒伏性能的重要指标,这些性状综合影响燕麦的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8.
干旱是限制燕麦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探究干旱胁迫对燕麦光合系统的影响,选用青海省推广品种‘青燕1号’为材料,设置4个水分梯度,即正常供水(CK,75%FWC)、轻度胁迫(60%FWC)、中度胁迫(45%FWC)和重度胁迫(30%FWC)。生育期干旱胁迫分为4类,即苗期-拔节期干旱(SJ)、苗期-抽穗期干旱(SH)、苗期-开花期干旱(SF)和苗期-乳熟期干旱(SM),并设置全生育期正常供水作为对照处理(CK)。探讨不同生育期燕麦叶绿素荧光参数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以期为青藏高原燕麦抗旱育种和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1) 不同胁迫程度整体影响大小为:30%FWC>45%FWC>60%FWC;2) 不同生育时期胁迫整体影响大小为:SM>SF>SH>SJ;3) 胁迫程度与胁迫时期互作(Sd×Sp)对燕麦叶绿素参数影响最为显著。在30%FWC和SM时期时,叶绿素荧光参数受到的影响最大,此时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非气孔限制,主要表现为PSⅡ反应中心失活,光合电子传递受阻;在60%FWC和SJ时,其受到的影响最小,此时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气孔限制; 4) 在45%FWC、SH和SF时期,燕麦可通过叶片的气孔导度调节蒸腾作用和碳同化之间的关系,从而适应干旱胁迫;5)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间接反映了受到干旱胁迫时,燕麦光合作用能力的变化。Y(NO)、NPQ、Y(NPQ)和β与CK相比增加了85.52%、65.21%、33.76%和26.60%,FvFm、ΦPSⅡ、ETR、Fm′、FsF0′、qPF0、α和Fv/Fm分别降低了84.86%、75.41%、75.03%、75.00%、70.89%、61.38%、57.73%、57.06%、48.86%、45.61%和38.50%。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不同施氮量和播种量对燕麦(Avenasativa L.)光合特性、激素含量及种子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青燕1号'燕麦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60,180和300 kg·hm-2共3个播种量,每个播种量设0,45,90,135和180 kg·hm-2共5个施氮量,研究施氮量和播种量对燕麦旗叶光合特性、衰老相关...  相似文献   

20.
对77份裸燕麦品种籽粒品质等相关性状进行测定,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测定指标进行分类比较,并采用灰色关联度进行综合评价,以期筛选出籽粒性状在青海表现良好的裸燕麦品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试燕麦品种千粒重变异系数最高为49.29%,籽粒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变异系数相对较低,分别为12.23%和9.83%;千粒重与籽粒长度、宽度和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含水率与粗蛋白、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籽粒粗蛋白含量与粗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2)灰色关联分析表明77份裸燕麦品种籽粒性状综合评价较高的3个品种分别为5号(0.679)、73号(0.676)和26号(0.649);3)供试燕麦性状聚类分析表明,77份裸燕麦品种可被分成6个类群,其中类群Ⅵ中综合评价前10的品种占70%,包括综合评价较高的3个品种(5号、73号和26号),可考虑作为优异燕麦品种的选择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