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以大麻哈鱼的异柠檬酸脱氢酶(1DH)、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磷酸葡萄糖变位酶(PGM)、天门冬氨酸酶·转氨酶(AAT)的同工酶遗传变异分析,就清楚了大麻哈鱼河川群体的遗传分布。采用同工酶遗传因子作为标志就能解析其群体遗传的结构。以日本东北地区为中心的大麻哈鱼21条河川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异柠檬酸脱氢酶  相似文献   

2.
对1987~1994年回归到大洋河中的部分成鱼进行了取样测定分析,主要形态特征为:大麻哈鱼测线鳞127~150枚,鳃耙数17~26枚,幽门垂164~171枚;马苏大麻哈鱼侧线鳞132~137枚,鳃耙数17~21枚.溯河年龄:马苏大麻哈鱼为单一的3年鱼;大麻哈鱼2~4年鱼,以3年鱼为主.平均体重:大麻哈鱼2763g,马苏大麻哈鱼1911g溯河期为:大麻哈鱼7~11月、马苏大麻哈鱼4~5月.  相似文献   

3.
乌苏里江大麻哈鱼的溯河生殖群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9月10日~10月10日于乌苏里江大麻哈鱼(Oncorhynchusketa)生殖群体中随机取样904尾,研究其年龄与生长、体长体重组成、生殖力、成熟系数及肥满度等主要群体结构特征,并与历年群体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的生殖群体主要由2 ~4 龄个体组成,其中,3 龄大麻哈鱼占数量优势(743%),该年龄中的雌性数量多于雄性。雌性的性成熟年龄为3龄,而雄性更早些。在1 ~3 龄期间,雄、雌鱼的生长率相近,但达到4 龄时,雄性生长快于雌性。该生殖群体的个体体长平均为(640±296)cm,其中,60~65cm体长的个体占数量优势(315%),个体体重平均为(34±058)kg其中,3~4kg体重的个体占数量优势(442%)。计算表明,生殖群体的体重与体长呈显著相关。在55例雌性样品中,绝对生殖力为2296~6380粒,相对生殖力为03~160粒/g。绝对生殖力与鱼龄、体长、体重增长分别存在线性关系。雄性成熟系数为249~929,雌性为100~3316。这说明雄性成熟系数随体重增加而减少。雌性肥满度为09~101,雄性为102~117,说明肥满度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5.
2004年乌苏里江大麻哈鱼生殖群体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9月10日~10月20日,对乌苏里江大麻哈鱼(Onconhynchas keta)生殖群体随机取样81尾,对其体长、体重组成、年龄与生长、生殖,成熟系数及肥满度等生殖群体结构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2004年度的溯河生殖群体主要由2+~4+龄个体组成,其中3+龄占数量优势(72.0%),体叉长平均为62.6±5.24cm,其中60~65cm体叉长占数量优势(38.3%);体重平均为2.95±1.92kg,其中以2~3kg体重占数量优势(55.6%);绝对生殖力平均为2868.7±859粒;相对生殖力平均为0.8328±0.25粒/g;性成熟系数♀群为12.04~25.00%,♂群为2.64~4.47%;肥满度♀群平均为1.1149±0.12%,♂群为1.0843±0.10%。2004年乌苏里江大麻哈鱼种群数量为2.5×104尾,生殖群体数量处于濒危状态,亟待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6.
2010年10月4日~21日,对乌苏里江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洄游繁殖群体渔业资源及其种群结构变动进行了调查研究,共统计标本9160尾。初步结果显示,大麻哈鱼的日洄游数量受水温和溶解氧的影响较大,出现2次洄游高峰期,平均日单船捕捞量为64尾。体长为55~65cm的个体占群体中的74%,其中体长为55~60cm的雌(36.82%)、雄(36.58%)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接近,在体长小于55cm的群体中,雄性(27.17%)个体在本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雌性(12.75%),体长大于60cm的群体中,雌性(48.61%)在本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雄性(34.25%)。体质量为2 000~3 000g的个体占群体中的57%,体质量大于2 500g的群体中,雌性(61.73%)个体在本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雄性(46.06%)。雌、雄性比为1.09:1,其中体重大于2 500g的雌性在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为36.06%,其次为小于2 500g的雄性,占28.8%。对比历史数据表明,该渔业产量为近15年的最高值,总体资源量呈增多趋势,群体中个体趋于小型化,雌性个体在群体中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2010年10月4日~21日,对乌苏里江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洄游繁殖群体渔业资源及其种群结构变动进行了调查研究,共统计标本9160尾。初步结果显示,大麻哈鱼的日洄游数量受水温和溶解氧的影响较大,出现2次洄游高峰期,平均日单船捕捞量为64尾。体长为55~65cm的个体占群体中的74%,其中体长为55~60cm的雌(36.82%)、雄(36.58%)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接近,在体长小于55cm的群体中,雄性(27.17%)个体在本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雌性(12.75%),体长大于60cm的群体中,雌性(48.61%)在本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雄性(34.25%)。体质量为2 000~3 000g的个体占群体中的57%,体质量大于2 500g的群体中,雌性(61.73%)个体在本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雄性(46.06%)。雌、雄性比为1.09:1,其中体重大于2 500g的雌性在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为36.06%,其次为小于2 500g的雄性,占28.8%。对比历史数据表明,该渔业产量为近15年的最高值,总体资源量呈增多趋势,群体中个体趋于小型化,雌性个体在群体中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移植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本研究从大银鱼基因组中筛选了18对多态微卫星引物,对2016—2020年采集的4个水系(8个水体)大银鱼共计281个样本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共得到172个等位基因,其中等位基因数(Na)为3~24,平均值为9.600;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039~4.595,平均值为2.384;期望杂合数(He)为0.035~0.804,平均值为0.507;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34~0.775,平均值为0.469,其中10个位点属于高度多态位点(PIC>0.5)。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3.389~5.389,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73~0.479,8个水体的群体均处于中度多态水平(0.25相似文献   

9.
大麻哈鱼类是分布在北太平洋水域的溯河性洄游鱼类,以分布广泛、渔获量高、营养丰富等特点而成为世界著名经济鱼类。北太平洋大麻哈鱼有6种,分布西岸亚洲区域有4种,溯入我国河流境内有3种,即细鳞大麻哈鱼[Oncomyhchsu gorbusha(Walbaum,1792),亦称驼背大麻哈鱼、地方  相似文献   

10.
绥芬河大麻哈鱼类溯河群体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董崇智  李根钢 《水产学报》1989,13(2):124-132
首次对绥芬河3种大麻哈鱼的溯河期、群体数量、群体结构等主要生物学特征及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从而提出资源增殖技木措施.  相似文献   

11.
样本容量对养殖群体内主要遗传结构分析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微卫星标记评估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设置8个取样量梯度,5个标记量梯度,统计分析了各遗传参数的变化.结果:群体等位基因数(A)随样本量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由0.6667~0.9615(10相似文献   

12.
乌鳢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伟  高天翔  王俊  宋娜 《水产学报》2017,41(10):1521-1532
为了解乌鳢群体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对8个群体共212个个体的mtDNA控制区全序列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群体历史动态分析。结果显示,乌鳢控制区全序列长度为907 bp,乌鳢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水平变化较大,中国黄河及以北的乌鳢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水平比淮河和长江等南方群体相对较低,所有群体表现出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水平(h0.5%)。基于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群体聚类树结果均未显示出与地理位置相对应的谱系结构。单倍型网络图显示存在多个主单倍型。遗传结构分析显示,不同水系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相同水系间遗传差异较小。群体历史动态分析显示,中国乌鳢所有群体有效种群数量在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0.222—0.050百万年出现了一次较明显的快速增长,之后在晚更新世末次冰期0.050—0.010百万年出现了有效种群下降,伴随着全新世到来,在0.010百万年之后,乌鳢群体又发生了一次较小的有效种群增长。洞庭湖群体则发生一次有效种群的快速增长,增长时间大约在0.160百万年。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隆起后,东亚季风在中国南北方气候的差异和秦岭山脉屏障对季风的阻断作用加大了这一差异,可能对乌鳢群体的遗传多样度差异造成一定影响。乌鳢群体不存在显著的谱系结构可能与乌鳢遗传分化时间较短有关,但是地理隔离等因素导致了不同水系间确切的遗传差异。第四纪更新世气候的波动,尤其是中更新世间冰期气候的转暖、末次盛冰期的降温和冰后期全新世的到来可能对乌鳢群体的数量和栖息地的扩缩起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报道在注入黄海的大洋河水系进行大麻哈鱼类移植放流试验。利用大麻哈鱼类回归母河川的生物学特性,采取移植放流方法,1985-1993年从日本移植大麻哈鱼、驼背大麻哈鱼、马苏大麻哈鱼、银大麻哈鱼发眼卵共683.9万粒,向大洋河放流稚鱼510.7万尾;在1987-1992年收集到回归大洋河的大麻哈鱼、马苏大麻哈鱼成鱼23尾。试验结果表明黄海北部水域具有大麻哈鱼类栖息、洄游的生态条件和大洋河开展增殖放流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王会芳 《水产学报》2004,28(3):347-351
According to the salmon‘s(Oncorhynchus) biological character of return to its hatching river, adopting the method of transplant and releasing, 9839000 eyed eggs of the salmon were introduced (Oncorhynchu, keta, O.gorbuscha, O. kisutch, O. masou) from Japan, total 8409000 juvenile fish was hatched and cultivated for 11 years running from 1985 to 1996. total 127 returning and mature salmons were collected from 1987 to 1995. It proved that the salmon could exist in the Yellow Sea area and return to its releasing river.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黄姑鱼青岛、舟山和厦门3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在G3PDH、IDHP、LDH、MDH、PGDH、PGM、SDH和SOD等8种酶中,共检测到11个基因位点。3个黄姑鱼群体在G3PDH^*和PGM^*位点上均呈多态,其多态位点比例均为0.2。3个群体的平均杂合度观测值和预期值分别在0.0101~0.0379和0.0234~0.0399之间,平均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在1.0290~1.0528之间。3个群体间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分别为0.0004~0.0008和0.9992~0.9996。研究结果表明,3个黄姑鱼群体之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6.
大洋河大床哈鱼和马苏大麻哈鱼溯河群体结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87~1994年回归到大洋河中的部分成鱼进行了取样测定分析,主要形态特征为:大麻哈鱼测线鳞127~150枚,鳃耙数17~26枚,幽门垂164~171枚;马苏大麻哈鱼侧线鳞132~137枚,鳃耙数17~21枚。溯河年龄:马苏大麻哈鱼为单一的3年鱼;大麻哈鱼2~4年鱼,以3年鱼为主。平均体重:大麻哈鱼2763g,马苏大麻哈鱼1911g溯河期为:大麻哈鱼7~11月、马苏大麻哈鱼4~5月。  相似文献   

17.
亲本数目对鲍养殖群体AFLP标记位点及其遗传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万俊芬 《水产学报》2004,28(2):127-132
为了探讨不同的交配亲本数对鲍养殖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实验中对两个皱纹盘鲍自交群体SS(亲本数少)和LS(亲本数多)及两个皱纹盘鲍(♀)×日本盘鲍(♂)的杂交群体SH(亲本数少)和LH(亲本数多)进行了位点频率和遗传结构的AFLP标记分析。研究表明,自交组中亲本数少的SS群体的总位点数少于LS群体,后者的一些低频位点在前者中丢失,同时群体的位点频率发生漂移,SS的低频位点数目减少而高频位点略有增加。另外统计了各群体的相似指数和杂合度,发现SS群体的相似指数低于LS,而杂合度高于LS群体。在杂交组两群体(SH,LH)中位点数目频率、相似指数和杂合度变化趋势与两自交群体相似。两组结果均表明群体的亲本数减少会引起一些低频位点丢失及位点频率发生漂移,同时亲本数过少会导致群体的杂合度暂时升高。  相似文献   

18.
草鱼野生群体和人工繁殖群体遗传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新型分子标记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1个野生群体(来自邗江草鱼国家级原种场)和2个人工繁殖群体(分别来自淡水中心良种场和无锡前洲水产良种场)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不同引物组合中筛选出8组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引物组合,每个引物组检测到的位点数为12~21个,在3个草鱼群体中共检测到120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有92个,多态位点比例为76.67%,显示了较高的多态性。野生群体与2个人工繁殖群体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67.62%、59.81%、53.33%,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214 3、0.211 0、0.172 2;邗江野生群体与2个人工繁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98 0、0.115 9,两个人工繁殖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95 9。结果表明,草鱼人工繁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有所下降。比较各扩增位点显性基因型频率在不同区间的分布发现,人工繁殖群体低频位点明显减少而隐性纯合基因位点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应用35对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标记对鲤新品种——松浦红镜鲤(Cyprinus carpio var. songpu red mirror carp)的保种群体进行了遗传结构研究。结果显示, 91尾松浦红镜鲤个体中, 共检测到140个等位基因, 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3~6, 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042 6; 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375 0~0.827 4, 均值为0.649 3; 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396~0.912, 均值为0.586 9; 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结果表明群体处于不平衡状态; 平均固定系数为-0.026, 说明该群体存在杂合子过剩现象; 瓶颈效应分析表明, 群体已经历了瓶颈效应; 根据连锁不平衡方法计算有效群体大小为31.2。该研究表明松浦红镜鲤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为了在下一步保种工作中避免或降低瓶颈效应, 应加强保护工作, 从而保持其丰富遗传多样性和优良的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20.
为全面了解三峡库区小型鱼类优势物种似鳊(Pseudobrama simoni)群体的遗传结构,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分析了三峡库首的太平溪(干流)、青干河(支流)和袁水河(支流),库中的万州(干流)和甘井河(支流)以及库尾的木洞河(支流)和嘉陵江(支流)共7个似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情况和种群的历史动态。结果显示,三峡库区似鳊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单倍型多样性为0.061~0.326、核苷酸多样性为0.005%~0.036%;分子方差变异分析(AMOVA)表明,似鳊群体的遗传变异绝大部分源自于群体内部(99.82%),只有0.18%的变异来自群体之间;遗传分化指数(Fst)显示,所有群体之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系统进化树和单倍型网络图表明,三峡库区似鳊群体没有形成明显的系统地理格局;Mantel 检验显示,三峡库区各似鳊群体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的远近无相关性;中性检验Tajima''s D值和Fu''s Fs值表明,三峡库区似鳊群体在6.58万年前可能发生过种群扩张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