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油茶(Camellia oleifera)生长以及营养物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分配规律,对广西国有高峰林场界牌分场的油茶林进行生长、土壤物理性质及叶片、花芽、果实总氮和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株高、地径和冠幅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与土壤饱和持水量呈正相关;叶片中的氮含量均高于花芽和果实中的氮含量(P0.05),花芽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叶片和果实。而果实的糖氮比值最高,叶片和花芽的糖氮比低(P0.05),其原因可能与采收期测定有关。  相似文献   

2.
油茶成林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油茶林地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油茶成林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分析,得出在不同土层林地土壤养分含量随林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在林地0~20 cm土层中,有机质、水解氮、全氮、全钾含量呈递增趋势,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相反,全磷含量变化不大;在林地20~40 cm土层中,有机质、水解氮、全钾、速效磷含量呈递增趋势,全氮含量相反,全磷、速效钾含量变化不大;在林地0~40 cm土层中,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递减趋势,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相反。  相似文献   

3.
油茶果皮花青素、糖含量和PAL活性与炭疽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不同油茶品种果皮花青素含量、糖含量和PAL酶活性与油茶炭疽病抗性关系.结果表明:花青素含量与油茶炭疽病的抗病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溶性总糖含量和PAL酶活性与油茶炭疽病发病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花青素与可溶性总糖含量、PAL酶活性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在油茶抗炭疽病品种选育中,果皮颜色(花青素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和PAL酶活性可作为抗性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对湖南省长沙市天际岭国家森林植物园和汨罗桃林林场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三个林龄的樟树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贮量及土层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林龄的不同土层SOC、N含量和贮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个林龄樟树林SOC和T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同时,土壤碳含量及碳贮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而土壤氮含量及贮量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减少,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土壤表层(0~10 cm)。不同林龄樟树林各土层SOC含量的变化分别为10 a:4.62~17.00 g/kg,24 a:4.48~17.92g/kg,45 a:4.57~19.37 g/kg;土壤N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 a:0.99~1.56 g/kg,24 a:0.79~1.43 g/kg,45 a:0.78~1.22 g/kg。土壤SOC含量与N含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土壤SOC含量与C/N相关性极显著(p<0.01)。但樟树林土壤N与C/N之间相关性除24 a呈显著相关以外(p<0.05),其它两个林龄阶段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土壤SOC贮量差异不显著(p=0.083),N贮量差异性不显著(p=0.348)。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解野生油茶与栽培种油茶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影响的差异情况,给栽培种油茶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方法]以红壤土盆栽野生油茶和栽培种赣油1号和赣永6号油茶实生苗,研究了不同品系油茶种植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差异情况.[结果]种植不同油茶品系实生苗对土壤pH值均无影响.种植野生油茶的土壤其有机质、...  相似文献   

6.
运用SPAD-502叶绿素仪,对来自江西、浙江和福建的9个不同油荼无性系的叶绿素相对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油茶无性系的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差异极显著,PN7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最高,同为福建省当地无性系的△51-2和○65-7的值明显偏低.不同油茶无性系叶片多以叶基部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最高,叶尖部最低.每个无性系不同节位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大小顺序不统一,植株中部叶的叶中部位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标准误相对较低,比较稳定,可作为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最佳测定部位.  相似文献   

7.
不同海拔梯度川滇高山栎林土壤颗粒组成及养分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皮条河上游巴郎山3个海拔梯度川滇高山栎林的土壤颗粒组成、总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结果表明:巴郎山川滇高山栎林土壤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属中质地土壤;3个海拔梯度表层土(0~15cm)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高于亚层土(15~30cm);在表层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增加呈现由低到高,再变低的趋势,亚层土则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表层和亚层土壤全氮含量均随海拔降低而减少;巴郎山高山栎林土壤碳氮比值较小,平均为12.77;在2个土层中,总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的相关性随海拔梯度递减由极显著正相关(P<0.01)到不相关;表层土壤中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海拔3549m处与粗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粘粒呈显著负相关(P<0.05),3091m处与粗粉粒含量正相关性显著(P<0.05),2551m处与细砂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亚层土壤全氮含量只在海拔2551m处与细粉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8.
李玥 《林业建设》2011,(1):12-19
研究了上海市水杉人工林林下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结果显示:沿海地区水杉人工林表层土壤(0~10cm)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随着林龄的逐渐增大,其含量逐渐变大.土壤微生物量碳占有机碳的比例在0.18%~1.42%,处于-个较低水平;土壤微生物量氮占全氮含量的0.19%~7.04%,...  相似文献   

9.
以2年生油茶(Camellia oleifera)扦插苗为试验对象,对其在不同水分(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8%~31%、15%~18%、9%~12%)和不同浓度氮素(0 g/株、0.375 g/株、0.750 g/株)条件下,通过生理生化试验方法,测定油茶扦插苗叶片、根部碳、氮、磷、钾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胁迫条件下,施加高氮(0.750 g/株)更有利于苗木在土壤水分胁迫条件下碳、氮、磷、钾积累。在土壤水分轻度胁迫条件下,施加低氮、高氮均促进叶片碳、氮积累,不能促进叶片磷、钾的积累;在土壤水分重度胁迫条件下,施加低氮、高氮促进叶片氮、磷、钾的积累,不能促进碳的积累。在土壤水分轻度胁迫条件下,施加高氮促进根部碳、氮、磷、钾积累,施加低氮仅促进氮的积累;在土壤水分重度胁迫条件下,施加氮素只促进根部氮的积累,不能促进根部碳、磷、钾的积累。  相似文献   

10.
对丽水地区的油茶林土壤养分变化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丽水地区油茶林土壤pH值较为稳定,为弱变异性.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达到中等变异性程度;不同土壤层次的养分含量不同,表层养分含量最高,向下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抚育措施对油茶林土壤养分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垦复林地>劈山林地>未抚育林地,但垦复和劈山对土壤pH值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油茶(Camellia oleiera)不同复合系统根系竞争随时间变化情况,采用分层挖掘和环刀法取样,使用Win Rhizo根系分析系统分析了复合系统根系分布动态规律.结果 表明,在进行复合经营的油茶林地中,油茶根系有明显的下移现象,“油茶—山稻”复合系统最为明显,山稻和大豆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从竞争强度上...  相似文献   

12.
积极探索较优的生态油茶园营建模式是促进油茶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提出了生态油茶园的定义和内涵,分析发展生态油茶园的现实意义,并以生态工程技术为指导,对生态油茶园的营建模式、关键环节和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油茶大砧高接换种杜鹃红山茶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通过对油茶大砧高接换种杜鹃红山茶的育苗栽培技术研究,总结出一套备砧、嫁接和接后管理等较为完善的高接换种技术.该技术能加速杜鹃红山荼良种繁育,提高苗木质量,可在生产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多花黄精根茎繁殖苗在油茶林下开展不同栽培模式种植效果比较.结果表明:在容器、大田和油茶林下三种栽培模式下,多花黄精平均株高和平均地径大小为:容器>大田>林下,且容器栽培显著高于大田和油茶林下栽培,平均块茎鲜重大小为:容器>林下>大田,容器和油茶林下显著高于大田栽培.三种栽培模式对多花黄精地下块茎多糖、黄酮和薯蓣皂苷...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介绍油茶丰产林品种选择、造林地选择、密度控制、整地、造林、经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营建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利用抽提试剂优化测定油茶籽的含油率,本文选用石油醚(沸点30~60℃)、正己烷、丙酮、氯仿、乙醇等5种试剂分别对油茶籽进行抽提试验.结果表明:除乙醇外,石油醚、正己烷、丙酮、氯仿均可作为测定油茶籽含油率的抽提试剂;正己烷、丙酮、氯仿、乙醇的回收率高于石油醚,均为90%左右;正己烷、氯仿的抽提时间最短,为6h,但正己烷的价格高于氯仿;综合考虑,氯仿的抽提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油茶叶不同发育阶段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油茶叶(Camellia oleifera)不同发育阶段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采集不同发育阶段的油茶叶并测定其营养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油茶叶不同发育阶段均表现出氮最高,其次是钾元素,铜的含量最低;随着油茶叶生长,氮、磷、钾和铜元素含量大致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钙、铁、锰和硼则相反,锌则逐渐降低,而镁差异不大;油茶叶不同发育阶段营养元素总含量为23.39-53.53g/kg,前4个发育阶段油茶叶营养元素总含量差别不大,但到成熟期急剧下降;建议油茶营养调控中要注重各营养元素的含量和比例,特别是后期要注重钙、铁、锰和硼等元素的施用。  相似文献   

18.
用1年生与2年生油茶苗木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油茶在相同的生长时间内(含苗龄时间),苗高生长、地径生长、叶片性状、生物量都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比试验,掌握了油茶不同苗龄造林当年生长发育的特点,为油茶幼林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宁化紫色土侵蚀区油茶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油茶幼林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保措施的施用限制了油茶幼林的生长;水保措施的施用明显提高了地表植被覆盖度;水保措施的施用明显减少了径流量和泥沙量,其中C2模式(鱼鳞坑种植油茶+种植圆叶决明)的效果更为明显;水保措施的施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C1模式(草带+鱼鳞坑种植油茶+种植圆叶决明)促进养分的累积,而C2模式则降低土壤养分含量。总的来说,C1模式是一个值得在紫色土强度侵蚀区推广的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