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广西优质常规稻育种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0~2011年广西育成并通过审定的50个优质常规稻品种的米质、产量、抗性等,分析了广西优质常规稻品种育种现状及存在问题,如米质虽已取得较大改良但直链淀粉含量仍偏低;育成了一系列米质优且产量高的香稻品种如广香1号、三香628、桂香3号、柳丰香占、家福香1号、兆香1号等;近3年(2009~2011年)的优质常规稻产量明显稳定提升,每年均超过6600 kg/ha,但育成水稻品种抗病性普遍较差,抗病育种徘徊不前等.今后需根据稻米市场导向,以长粒型、高胶稠度、中等偏低直链淀粉含量、低垩白度的大米类型为选育目标;引进国内外现有的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质品种资源,直接或创新后作为杂交亲本加以利用;以粗长粒型作为选育目标,通过提高千粒重来进一步提高优质常规稻的单产;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育种技术,并加大抗病及抗逆育种力度,提高现代生物技术在优质常规稻育种中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2.
广西优质常规稻育种的若干问题及策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近年我区育成的优质常规稻新品种的米质测定结果,与优质米指标及国际名牌米相比,结合优质常规稻育种实践和发展趋势,分析我区优质常规稻育种中存在的四个关键性问题,并提出改良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太湖地区香稻品种稻米品质性状相关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优质香稻品种选育提供依据,应用表型主成分分析法,对44份太湖地区香稻品种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相关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稻米品质性状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关关系。在选出的5个影响稻米品质的主成分因子中,粒型因子、碾米品质因子和外观品质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占到了65.6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4份香稻种质材料可分为3大组群,显示出遗传距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的特点。太湖地区香稻品种的优质育种,应注重碾米品质、粒型的选择,降低垩白性状,增强适口性,从而达到提高稻米品质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香稻种质资源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对东北地区搜集来的香稻和非香稻材料的品质性状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并对20份香稻品种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表型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20个香稻的蛋白质含量平均值明显高于非香稻,蒸煮食味品质好于非香稻,有16个香稻品种在胶稠度性状上达到了国家优质一级标准,且多项品质指标的变异系数都高于非香稻品种。主成分分析中粒型因子、碾米品质因子和蒸煮食味品质因子对稻米品质累计贡献率达到65.5%。20个香稻品种被归为3类,这3类都各自具有优良的品质特点。在进行香稻品质育种时,应当注意外观品质(粒形和垩白性状)和碾米品质(整精米率)的选择,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度,同时要选择遗传背景较远的亲本,以期提高东北地区香稻资源品质,达到优质育种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新育成水稻品种米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广东省2000~2002年育成的140个水稻品种(组合)的米质分析样本,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优质稻谷(GB/T17891-1999)》检验方法,测定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粒型、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等7项指标,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米质性状优质达标率的高低顺序为糙米率>粒型>垩白粒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垩白度,垩白度大、直链淀粉含量达标率低是制约我省稻米品质全面提高的瓶颈;整精米率早、晚稻品种差别最大,提高整精米率是从整体上提高早稻品种米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出适合东帝汶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方法]引进国内14个常规稻品种和14个杂交稻品种在东帝汶Manatuto地区进行生态适应性研究,考察其株高、生育期、产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结果]常规稻CDNO2、金农丝苗品种表现好,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强,米质优良,符合当地居民饮食习惯.杂交稻Ⅱ优恩22、宜香107、华1917A/12WHZ7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生育期短,结实率较高,千粒重大,抗性和米质较好.[结论]杂交稻Ⅱ优恩22、宜香107、华1917A/12WHZ7建议在东帝汶大面积示范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为加强贵州优质粳稻品种的选育,提升贵州优质粳稻育种水平,对贵州省近10年审定的14个粳稻品种的10个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粳稻品种垩白度、垩白粒率、透明度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品质育种上要注意对这些性状的选择,只有降低垩白度和垩白粒率才能对稻米品质有较大改善;所研究的14个品种中稻米品质没有各项指标都达到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米标准,这14个品种无论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营养品质都有待改良提高。  相似文献   

8.
对浙江省21个早籼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和米质进行了研究及分析。明确了千粒重低是优质米品种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在各项米质分析中,优质米品种的垩白率(50.3%)偏高,整精米率偏低,应在以后的优质米育种中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选育高产长粒型高档优质常规稻新品种,为促进广西高档优质米产业发展提供良种支持.[方法]以长粒型品种黄华占为母本、高产优质品种力源占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出高产长粒型高档常规优质籼稻新品种,并于2011~2016年分别参加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自选育水稻品种比较试验、广西常规优质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桂北和高寒山区稻作区扩区试验,观察其综合表现.[结果]桂育9号的生育期早造123 d,晚造108 d,粒长7.1~7.3 mm,整精米率61.8%,千粒重23.5 g,每穗总粒数160.9粒,结实率76.6%,综合米质达国标一级优质米标准.在品比试验中,早、晚造平均产量分别达8628.0和6978.0 kg/ha,比对照种柳沙油占202(对照,CK)分别增产11.50%和13.50%.在区域试验中,早、晚造平均产量分别为6426.0和7290.0 kg/ha,比CK增产5.75%和11.47%.在生产试验中,晚造平均产量6514.5 kg/ha,比CK增产10.08%.桂北及高寒山区稻作区作为中稻种植时平均产量分别为9235.5和8433.0 kg/ha.在百色市和河池市百亩高产示范中,平均产量分别为9836.1和10944.0 kg/ha.桂育9号于2014年6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桂审稻2014039号,2017年9月获新品种权授权,授权号CNA20140926.1.[结论]桂育9号具有粒型长、产量高、整精米率高、米质优、耐肥、抗倒力强等优点,适宜在桂南、桂中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在桂北稻作区作为早、中稻种植,也可在高寒山区稻作区作为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广西2008 ~ 2014年审定的水稻品种的产量状况,为广西高产水稻品种的选育及推广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2014年广西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分析比较了年度间产量,各类型水稻产量,产量与生育期、株高的关系.[结果]广西杂交水稻的单产没有突破,仍徘徊在7 500 kg/hm2的极点,常规稻的单产从2012年到2014年下降幅度较大.[结论]广西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把杂交稻高产育种作为一种长期的育种目标,并继续加强常规稻高产育种.  相似文献   

11.
当前水稻育种存在的几个疑惑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水稻育种中存在3个疑惑问题。一是稻米品质标准问题,依照目前国家和广西水稻品种审定考察的7项品质指标,广东和广西地区售价最高、销路最好的常规优质品种多被定为等外米,而一些达到优质谷标准的品种价值则不及这些常规优质品种。二是超级稻问题。超级稻的概念由IRRI提出,虽然其第一、第二期目标已在中国获得成功,但超级稻品种在正规区域试验中的产量表现并不比对照品种大幅度增产,在生产应用中也未体现出强大的杂种优势,它的提出似乎缺乏令人信服的技术原理和遗传基础。三是育种方法问题。水稻育种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种育种方法的差别仅表现在创造新变异上,当前热衷概念炒作,过于夸大创造变异的技术在育种中的作用,而忽视常规杂交育种方法,且轻视田间选择和试验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西主栽水稻品种对水稻齿叶矮缩病的抗性水平,为病害的综合防控及抗病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方法,结合发病症状和RT-PCR检测结果,明确45份广西主栽水稻品种对水稻齿叶矮缩病的抗性水平.[结果]测试的45个主栽水稻品种中未发现对水稻齿叶矮缩病抗病的品种,其中表现高感的有41个,占测试品种的91.11%,表现中感的有4个,占测试品种的8.89%.[结论]目前的广西主栽水稻品种对水稻齿叶矮缩病缺乏抗病性.  相似文献   

13.
水稻育种是玉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传统强项,该所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育成了感光型品种“包胎矮”和“包选二号”在华南稻作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特别是“十五”以来,该所更加重视广泛收集、利用优异种质资源、采用系统选育、有性杂交和太空诱变等育种手段,选育出的水稻新品种在产量、抗性和米质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共选育出优质水稻新品种15个,并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综合多年从事水稻育种工作的体会,分析了广西区优质育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今后水稻优质育种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选育出优质、高产的水稻新品种,提高广西优质稻的产量和品质。【方法】利用从广东引进的优质稻“丰美占”分离植株经3年5代系统选育而成。【结果】优质稻新品种“玉美占”具有高产、稳产、米质优、分蘖力强、适应性广等特点,生育期早造128d左右,晚造110d左右,2012年6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玉美占”是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优质稻新品种,适宜在桂南、桂中和气候相似的华南双季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鉴定广西地方香稻品种的香味及其香味基因型,为开发和利用广西香稻地方种质资源及选育优质特色香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传统香味鉴定方法(KoH浸泡法和籽粒咀嚼法)与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对179份广西地方香稻种质资源的香味及其香味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179份供试材料中,KOH浸泡法检测到具有香味的材料167份,籽粒咀嚼法检测到具有香味的材料124份.籽粒咀嚼法鉴定为香稻的品种中97.58%能用KOH浸泡法鉴定出香味,但KOH浸泡法鉴定为香稻的品种中仅72.46%能用籽粒咀嚼法鉴定出香味.利用分子标记法能检测到等位基因的有71份,占供试材料总数的39.66%,主要以InDel7和InDel4-5等位基因为主,其中仅1份检测到InDel2等位基因,40份检测到InDe17等位基因,37份检测到InDel4-5等位基因,未检测到InDel13等位基因,但有7份同时检测到In-Del7等位基因和InDel4-5等位基因.71份能检测到等位基因的材料中有69份被籽粒咀嚼法和/或KOH浸泡法鉴定为香稻品种,正确率达97.18%.在籽粒咀嚼法和KOH浸泡法均鉴定为香稻的121个品种中,香味表型明确,但仅有55个品种能检测到等位基因,检出率为45.45%.来自百色市的供试材料中能检测到等位基因的品种占该市香稻品种总数的53.19%,含有InDe12、InDel7和InDel4-5等位基因型,但以Indel7等位基因型为主;来自河池市的供试材料中能检测到等位基因品种占该市香稻品种总数的比例最高,达64.10%,但只检测到2种基因型,以Indel4-5等位基因型为主;柳州市及其他市能检测到等位基因的比例远低于百色市和河池市.[结论]广西香稻地方品种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香稻香味等位基因存在明显差异,且可能存在已报道的等位基因之外的香味基因或香味等位基因,仅用4个已报道的等位基因不足以检测出全部的香稻品种,应将分子标记法与传统鉴定方法相结合,才可更准确鉴定出香稻品种.  相似文献   

16.
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选育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国内水稻产量和品质育种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广西杂交水稻组合及常规水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优质稻产量和品质不能同时提高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今后广西优质与高产水稻品种育种目标是加强大穗中长粒品种的选育,降低垩白粒率与垩白度,提高整精米率,调整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等;在保持高产稳产和总量平稳的基础上,注意协调发展高档、中档、大众化优质稻。通过对优质、高产亲本的收集及选配等育种途径,可同时提高优质稻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7.
对2010年参加广西区常规优质籼稻组区试的25个品种的12个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5个参试品种中没有1个品种7项指标全部达到国标一级(GB/T 17891-1999),垩白米率、垩白度偏高和直链淀粉含量偏低是限制广西常规稻米质提高的主要因素,同时晚籼稻的稻米品质高于早籼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整精米率与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常规籼稻品种的稻米品质的主成分为碾磨因子、蒸煮因子及外观因子。稻米品质性状间的聚类分析表明:广西常规籼稻品种的品质性状之间的同质性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广西地区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分析研究,为进一步改良该地区的稻米品质和选育优质水稻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4-2010年广西地区1713份水稻品种为材料,分析了近几年间广西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等12项指标,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样品数据统计。【结果】广西地区水稻品种整精米率较高,有中软的胶稠度,但垩白粒率较高,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达标率偏低。【结论】培育低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适中的品种应是今后该地区育种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早籼杂交水稻稻米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了解广西近几年来早籼品种(组合)的稻米品质状况。[方法]以大面积推广利用及新组配的10个早籼杂交水稻组合为材料,研究早籼三系杂交水稻稻米的品质性状。[结果]参试组合的蛋白质含量和精米长度的达标率最高;精米率、整精米率和垩白性状的达标率为0;参试组合的大多数品质性状表现一般,无一组合的全部品质指标能达到部颁食用优质米2级标准。[结论]该研究为选育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组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现有水稻品种(组合)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