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欣闻召开“首届婺绿飘香国际茶会”感赋据悉 ,首届“婺绿飘香”国际茶会于 5月 1 3日在江西婺源县举行。特赋诗以贺 !婺绿飘香盛会开 ,如云茶友四方来。婺源发展茶文化 ,齐赞茶乡情满怀。赞婺源茶茶经早载婺源茶 ,中外驰名四海夸。独特清香甘活韵 ,人人品饮面飞霞。婺绿飘香婺绿飘香香四方 ,明清入贡美名彰。宋称绝品朱熹赞 ,今日茶乡耀辉光。大鄣云雾茶(1 )喜品大鄣云雾茶 ,茶汤清亮回甘佳。嫩香持久味醇美 ,晨起把杯至晚霞。注 :(1 )大鄣云雾茶 :产于江西婺源鄣公山一带。属弯曲形炒青绿茶。 1 95 8年研制。以采摘一芽一叶为标准。成品条…  相似文献   

2.
舒曼 《农业考古》2005,(4):231-236
婺源,在历史上二次归属安徽的徽州地区,著名的徽州歙砚——龙尾砚石材均出自婺源的龙尾山,是歙砚的原属地。走进婺源等于走进了山国,大大小小的山上处处有茶林。婺源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自宋以来,有“书乡”、“茶乡”、“砚乡”、“墨乡”之称。  相似文献   

3.
茶叶还是那样翠绿,茶味还是那样香浓,但是,谁解30年来茶中味?婺源自有"解茶"人.婺源现在以"中国最美乡村"闻名,而在二三十年前,对外宣传的"口号"是"茶乡婺源".因为,对当年的婺源县来说,这片"绿叶",关系着它的成败与兴衰.  相似文献   

4.
采茶娱春游倾家出郊外潘茂泰,江仲俞在婺源茶乡,时下出现一景:大人拿篮筐,小孩背水壶,或骑车、或徒步,来到效外绵延的茶园里,随便帮哪家采茶,不图报酬,只求茶农受益,自己得趣。这是四五月间大休日出现在茶乡婺源县城的情景。据紧邻县城的武口茶场职工介绍,“五...  相似文献   

5.
茶乡合力推名茶——记AA级绿色食品大鄣山茶的开发严若虚张弛茶乡婺源北部的鄣山,峻岭环抱,瀑布飞流,云雾缭绕,古时便享有“蟠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之赞誉。时下,鄣山更以其茶而声名陡增、享誉茶界。去年,“大鄣山茶”在全国首家荣获了中国绿色食品茶类...  相似文献   

6.
叶静 《农业考古》2004,(4):62-63
2004年5月1日,第一届婺源国际茶文化节隆重开幕。本届茶文化节由《中华儿女》杂志社、婺源县人民政府、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婺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以“展茶乡风采,会四海宾朋”为主题,在为期半个月的节庆时间,举办了国际茶文化论坛、国际茶艺汇演、茶文化节纪念碑揭碑仪式、无我茶会、名茶展销会和婺源茶业发展战略座谈会、茶乡名人詹天佑精神研讨会等10项活动,  相似文献   

7.
陈爱中 《农业考古》2012,(5):341-343
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地的婺源县,素有"茶乡"之称。茶叶不仅是婺源蜚声中外的特产,而且为自古以来出产之大宗。早在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大中十年(公元856年),杨华撰《膳夫经手录》中言:"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  相似文献   

8.
婺源清代茶商名录江西省婺源县旅游局陈爱中婺源植茶始于南朝,至唐代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绿茶产区,素有“茶乡”之称。历史上由于“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故“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茶商因之...  相似文献   

9.
教授专家云集四方茶友欣逢共襄历史文化众星辉灿虫丹城千年古镇忽葱笼无佑朱熹故里滨江谈笑相闻发掘民间积淀言开所见皆同婺源风貌靓苍穹书乡茶乡今日喜借东风得扬弘注 :婺源县城紫阳镇旧称虫丹城 ,滨江即与会人员下榻的滨江宾馆贺婺源首届国际茶文化节!江西婺源@王广彬  相似文献   

10.
千山万壑育佳茗,茶韵书香聚浓情。在这暖春蜜雨万物润,茶乡碧野绿意生的美好日子里。第一届婺源国际茶文化节今天隆重开幕了。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婺源县委、婺源县人民政府,向光临婺源参加茶文化节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和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在文化节筹备过程中给予我们关心和支持的各级领导、各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1.
毕新丁 《农业考古》2005,(2):336-337
婺源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被美国《茶叶全书》赞为“中国绿茶之最优者”,曾获马拿马中国博览会金奖,婺绿珍品大鄣山茶荣获“‘98昆明世博会金奖”,天佑绿茶荣获“‘99诺贝尔世界发明成果博览会最高金奖”。2005年初,婺源这个千年茶乡,又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  相似文献   

12.
黄彤是清华镇黄村一个普通的农民的儿子,生在茶乡,长在茶乡,从小耳闻目睹父辈种植茶叶的艰辛和获取收入的喜悦,便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从懂事起就立志要做一个服务茶农,对社会负责的新时代茶人,为婺源茶业的发展作贡献。1993年高中毕业后,经过半年的彷徨、思考,1994年初应招进入镇办企业"婺北茗茶公司",成为一名茶  相似文献   

13.
婺源县素有“茶乡”之称,早在唐代就是一个“绿丛遍山野,户户飘茶香”的著名茶区。千百年来,婺源绿茶以“汤清、叶绿、香高、味醇”等特色驰名中外,美国人威廉·乌克斯(WillamH·Ukers)所著《茶叶全书》(AllAboutTea)中赞道:“婺源茶不独为路在绿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中品质之最优者,其特征在于叶质柔软细嫩而光滑,水色澄清而滋润。”同时,婺源人种茶、制茶的历史与传统经验,也受到世人的关注。为便于人们对婺源茶叶外销与茶技对外交流有所了解,笔者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按时序略述如下,奉供读…  相似文献   

14.
“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婺源绿茶,早在唐人陆羽的《茶经》里就清香荡澜了。1915年,婺源绿茶曾在国际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新中国成立后,婺源县是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之一。婺源绿茶一直是外贸出口的骨干茶。不料时事变迁得这样快,九十年代初,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确立,使吃惯计划饭的婺原绿茶一时无所适从。销售渠道不畅,导致全县茶园从原来的16.7万亩萎缩到12万亩,茶叶税收也从高峰期的1000多万元下降到600多万元,如何重振婺绿雄风?茶乡人开始反思:婺源绿茶原先大量出口都以中国绿茶身份在国外市…  相似文献   

15.
春游上晓起     
胡赛珍 《农业考古》2005,(2):350-350
(一)桃花纷谢杜鹃红,茶海连天接碧空。隔岸鹂莺啼不住,无限风光落此中。(二)春风送暖百花开,日日茶乡有客来。写生摄影般般趣,笑语欢歌载兴回。春游上晓起!江西婺源@胡赛珍  相似文献   

16.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 !在这千山竞秀、百花盛开的时节 ,我们聚集在这绿色的茶园中 ,为第一届婺源国际茶文化节纪念碑揭碑并举行国际茶会。值此机会 ,我谨供表中共婺源县委、婺源县人民政府对海内外各位专家和嘉宾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婺源是茶乡 ,是全国绿茶的出口基地县 ,种茶、制茶有 1 2 0 0多年的历史 ,茶叶是这里最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项目。婺源茶叶 ,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 ,中外驰名。良好的自然生态 ,使这里生产的茶叶“纯天然、无污染、高品质” ,一直受到世人的推…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春天,茶乡大地婺源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冰雪灾害.山,覆盖着厚厚的冰雪;茶,遭受严重冰雪冻害;大片茶叶初制加工厂倒塌……人们焦急如焚.面对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茶农们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财政的大力扶持和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成功抗击了"冰魔",迎来了茶产业辉煌的明天……  相似文献   

18.
婺源村茶     
汪倩 《农业考古》2004,(2):69-69
饮茶是生活的享受,文化的象征。作为一个从事茶艺工作的新手,我在每日敬茶传谊,钻研业务之余.时常会思念起江西老家的茶乡婺源。1970年代初期,因父亲下放在赣东北,我曾随母亲数次从南昌赶去探望,姐姐还在那依山傍水的小县城住过几年。那里的风土人情淳朴厚重,那里的旖旎风光令人留恋,然而最使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些色泽翠绿,汤汁清澈,口味香郁的村茶。  相似文献   

19.
尊敬的各位领导 ,各位专家 ,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火红的五月 ,绿色的婺源。在春潮涌动、茶香弥漫的季节里 ,“大鄣山有机茶”茶文化论坛在这里隆重举行。今天 ,名家荟萃 ,群贤毕至 ,欢聚一堂 ,共同为中国茶文化事业的发展献策献力。在此 ,我谨代表中共婺源县委、婺源县人民政府向莅临论坛的各位领导和朋友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婺源是“茶乡”。产茶历史悠久 ,茶文化源远流长。境内山明水秀 ,终年云雾萦绕 ,优美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唐载《茶经》 ,宋称绝品 ,明清入贡”绿茶王国中的精品———婺源绿茶。婺源绿茶…  相似文献   

20.
大茶 《农业考古》2007,(5):289-290
婺源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里,更是享誉古今的茶乡。在婺源东北的山谷里,有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村落。千百年来,当地的村民以茶为生,薪火相传着一脉茗香,这个村子,就是清隽如茶的———上晓起。一夜色,深沉;雨丝,沁凉;春来婺源问茶的心情无比愉悦。迎着忽如其来的春雨,穿越下晓起迷宫般的古老建筑群,踩着曲折蜿蜒的青石板古道,闻着清鲜的油菜花香,一路摸黑,前往慕名已久的上晓起。昏暗中,随着稀疏的灯光逐渐靠近,经过河边的一座凉亭时,估计已到村口。都说自然界的许多生物是有趋光性的,人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凭着感觉,穿过小桥,径直向村中唯一一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