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阳市是我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之一,是历史名茶“北苑御茶’和“龙凤团茶”的故乡,是福建省的重点产茶县(市)。现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树良种推广都居全省前列,所产的“闽北水仙”和“闽北乌龙”闻名遐迩。茶业已成为我市农业的一大主要支柱产业,是我市农副产品中具有出口创汇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针对我市茶业生产现状,潜在问题及产业趋向,提出今后的发展战略,供有关部门参考.一、建瓯茶业现状分析:建瓯茶业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年的产茶历史。历经十几个世纪几十代…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我市茶业发展现状,针对我市茶业发展的几个问题,提出利用闽北武夷发展新契机,结合我市武夷优秀地理环境资源,借助龙头企业的优势,加快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相似文献   

3.
茶业是建瓯经济增长的亮点产业和税源产业,新世纪初做好“建茶”文章更显得重要。如何发挥区位优势,合理利用资源配置,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建瓯茶业综合实力。成为我市茶业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鉴此,笔者认为建瓯茶业工作重点要着力抓好以下7项工作: 1、围绕优字调整结构,提高传统产业升级.在调整茶业结构中,一方面要坚持稳定茶区基本政策、扩大茶园面积、提高茶叶生产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不断优化茶叶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努力提高茶叶商品率、优质率和市场占有率。鼓励条农种好茶、做好茶、卖好价,切实保护…  相似文献   

4.
何融 《福建茶叶》1997,(2):42-44
泉州市是乌龙茶的主产区,安溪、永春两县分别为全国和全省的茶叶基地县,所产“闽南乌龙茶”(安溪铁观音)和“闽南水仙”已成为全国乌龙茶的两大品系,闻名遐迩,安溪县则是我国最大的乌龙茶产区,1995年3月,国家农业部授予安溪县“中国乌龙茶之乡”的称号。我市所产乌龙茶是具有竞争力的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之一。本文就我市茶业所面临的产销形势,提出今后的发展战略,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一、泉州市茶业产销现状分析自1985年开始,泉州市茶业获得较大速度的发展。据统计,至1995年,全市茶园面积已达24.5万亩,总产量1.5万吨,…  相似文献   

5.
<正>建瓯市位于福建省北部,素有"绿色金库"、"金瓯宝地"之称,境内丘陵起伏,土地膏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十分适宜发展茶叶生产。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和饮茶健康理念的拓深,对高档的名优茶追求也显得更为迫切,我市茶业在继承传统生产、加工技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大力应用现代茶业的生产模式替代传统的生产模式,从而推进了我市茶业核心的竞争力。笔者根据我市茶叶生产发展实际情况,就如何更快实现茶农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6.
建瓯种茶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就以研制生产"北苑御茶"而著称.解放以后,又创立了"建溪牌茶叶"和"明芝牌系列茶叶"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茶业新品牌,有力推动了建瓯茶业的持续向前发展.我市在茶业原产地保护方面起步迟,进展缓慢.做好申报我市"北苑御茶"原产地保护工作势在必行.因此,笔者根据建瓯实际,对做好申报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闽东茶业所处的位置.茶业是闽东传统主导产业,在闽东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市财政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来源.曾为闽东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统计报道,我市茶园面积69.7万亩,年产毛茶4.51万吨,分别占全省茶园总面积和总产量的36.04%和36.52%,均占1/3强;居全国产茶地(市)之首.年创毛茶产值6.3亿元,茶叶商品总值12亿,税收8500万元,三项指标为全省产茶地(市)之冠.同时,我市有120多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直接或间接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以及相关…  相似文献   

8.
茶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地方财税的重要来源,而且是山区农民致富、农村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柱产业。其行业覆盖面广,包括了田间栽培、采摘、初制、精制、深加工和包装销售以及茶艺鉴赏等,专业性强,诸环节紧扣形成农工贸连锁链。面对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竞争与挑战,我市茶业应进一步优化结构,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弃弊扬利,突出特色,完善产业链,从而促进茶业产业健康、持续、高效的发展。现就三明茶业产业化经营提出实施意见如下。一、我市茶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建国前全市茶园147hm2,产茶31吨。解放后进入了…  相似文献   

9.
茶叶是漳州主要特产,2002年产量1.43万吨,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1/5.全市茶叶从业人员近30万人,其中茶农25万人,占我市农村人口的1/12.茶叶已成为带动我市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根据我市绿色行动计划,至2005年将建成20万亩生态茶园,以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对"绿色、茶叶环保、安全、卫生"的需求,茶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应该认识到,我市茶叶由于基础讥讽以施差、资金投入少茶园管理粗放等诸多因素,茶叶产量、质量、价格始终徘徊不前.那么如何做大做优做响漳州茶业呢,笔者通过学习张天福茶学思想,结合漳州茶业现状,认为应从宣传、科技、品牌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宁波是我国传统出口产品——《天坛牌》珠茶的商品基地。1986年全市19.26万亩茶园,产茶1.416万吨,平均亩产79公斤,茶叶产量分别占全国和全省总产的3%和14%。宁波市的对外开放和计划单列。为建立外向型茶业经济提供了良机,必将推动我市乃至我省茶业的进一步发展。一、建立外向型茶业  相似文献   

11.
我市是湖南茶叶主要产区之一,产茶历史悠久,产制经验丰富。发展茶业对加速邵阳农业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重振邵阳茶业,现就邵阳茶叶生产发展战略问题,谈几点肤浅看法,与同行共商。一、生产条件及其评价1.生态条件适宜。我市地处湘中偏西部,居资江上中游地段。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丘陵区。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长沙茶业,从茶业发展优势、茶业发展战略、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介绍和总结了长沙茶业所取得的经验及成果,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旨在进一步挖掘和发挥长沙茶业优势,促进茶产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茶业是宁德传统支柱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全市三分之一人口,百分之七十农户的生计,全市现有茶园面积94.95万亩,茶叶产量7.58万吨,毛茶产值30亿元,产业规模居全国茶叶主产区前茅。从长远和根本上说,要进一步推进我市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科技进步,增强茶业科技创新和转化  相似文献   

14.
一、回顾三明茶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变革三明茶业虽然起步晚些,但如今茶园面积已达1.3万公顷,1995年总产9564吨,茶叶产值8685.30万元,分别较1979年增长近一倍、12.29倍和35.35倍。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茶叶取得了如下几个方面较为突出的成效:1.改革单一茶类为多茶类,适应多元消费需要。我国地域辽阔,饮茶习惯与方法不尽相同,消费具有明显的多样性。过去,我市为绿茶区,主要生产烘青为窨制花茶提供原料。产品单调,茶类单一,难于适应市场放开后对商品多样化的要求。产品竞争力不强,效益差。七、八十年代扩大茶园时,除大量推广绿…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当今世界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茶业作为中国基础产业已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转型发展新阶段.与此同时,茶业又作为一种消费的商贸经济,也直接面临着国内外巨大市场竞争商机和严峻挑战.因此,重新调整人才培养思路,整合人才资源优势,加速开发、培养造就适应新世纪建瓯茶产业发展的新型的科技人才队伍迫在眉睫.为此,笔者结合建瓯茶业实际,就目前我市茶业科技人才队伍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试作剖析,与业内同仁共榷,不尽之处恭请赐教.  相似文献   

16.
加速激光省茶业新技术革命的对策和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继术  梁月荣 《茶叶》1998,24(2):66-69
本文从激光省茶叶生产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加速茶业新技术革命的迫切性,必然性,并从技术成果贮备,科技队伍和市场开发能力等方面论述了通过茶业新技术革命和实现茶业产业化的可能性,提出了加速浙江省茶业新技术革命和茶业产业化的指导思想,近期目标,重点领域和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孙利育 《茶叶》2010,36(1):54-57
本文介绍了新昌县茶业发展的成功方法,分析了新昌县茶业面临的形势,并就今后茶业建设提出了目标和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加速浙江省茶业新技术革命的对策和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浙江省茶叶生产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加速茶业新技术革命的迫切性、必然性,并从技术成果贮备、科技队伍和市场开发能力等方面论述了通过茶业新技术革命和实现茶业产业化的可能性,提出了加速浙江省茶业新技术革命和茶业产业化的指导思想、近期目标、重点领域和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郑扬 《茶叶通讯》2004,(1):37-40
本文针对茶业企业的现状,阐述了开拓茶业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指出,开展战略联盟,是迅速提高我国茶业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国茶业产业现状,分析了茶业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以茶业科技迎接世纪茶业的发展之路,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茶业产业组织制度、以现代科技为手段,提高茶叶制品品质和科技含量,扩大行业范围,引导茶叶消费、完善管理机制,加速茶叶流通等四个方面指明了中国茶业在入世后的突破口以及实施荼业科技先行战略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