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 为了了解美国在森林生态学与植物生理学教学与科研方面的进展情况、研究生培养计划;我校森林生态学、植物生理学教研室的四名教师组成生态、生理学专业考察组于1985年5月前往美国,访问了华盛顿大学、耶鲁大学、康乃尔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杜克大学、北克卡罗来纳大学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伯克利分校,参观了这些大学的试验林场,访问与参观了六个生态研究站或林业试验研究站(或研究所)、两个大型苗圃、十个植物园或国家森林公园。我们还访问了美国农业部林务局与林业研究院,参加了四个地区性的学术讨论会。为了深入了解教学活动,我们还参加了听课与野外实习,籍以增加感性认识。所到之处都得到美国同行们的热情接待,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九年我随中国科学院农业科学考察团赴日本考察。考察团先后访问了东京大学农学部、东京农业大学、京都大学农学部、筑波科学城的农林部分(包括农业技术研究所、热带作物研究所、农业土木工程研究所、林业试验场)、东京农机研究所、农业试验场;还访问了久保田、洋马、井关三大农机公司的四个制作厂;还访问了静冈县、爱知县、爱媛县、  相似文献   

3.
<正> 应中国北美教育交流组织(CEE)的邀请,由我校副校长孙晓辉,教务处处长李桂垣,林学系主任江心组成的考察组,于85年8月31日至10月14日到美国和加拿大进行了访问,历时46天。访问和考察了10所大学,农林业科研单位,农、牧场,动植物保护区(或国家公园),自然历史博物馆等40个单位。这次访问和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大学行政管理;农学-水稻、林业-竹子和动物学-鸟类方面的教学,科研及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4.
应澳大利亚亚—太商务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的邀请 ,由中国作物学会甘蔗协会组织的 ,有广西、福建、湖南三省有关单位同志参加的赴澳大利亚甘蔗科技考察团一行 1 5人于 2 0 0 2年 9月 1 2- 2 2日考察了澳大利亚的蔗糖科研、生产与管理。重点访问了澳大利亚糖业试验站管理局 (TheBureau of Sugar Expriment Station,简称 BSES)、昆士兰州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农学院 ,参观了 BSES下属的科研单位、农场、糖厂 ,也了解了澳大利亚联邦科研生产委员会 (CSIRO)的一些情况。通过一系列的考察、访问及与澳大利亚一些同行们的交流 ,我们对澳大利亚的蔗糖业科研、生产与管理有了大致的了解 ,扩大了视野  相似文献   

5.
<正> 根据中、印两国技术协议书议定,中国派小麦技术考察组赴印考察三周。河南省政府受农牧渔业部委托,组成考察组于1983年3月18日至4月6日,对印度进行了考察。共考察了五个邦(邦相当于中国的省),即中央邦、北方邦、哈里亚纳邦、旁遮普邦、喜马偕尔邦,包括了印度三个重要麦区:北部平原区、中部平原区、北部山区。访问了国家级的印度农业研究所、邦一级的哈里亚纳农业大学、旁遮普农业大学及其种子农场、区域性的西姆拉植物病理试验站和小麦育种试验站、印多尔小麦育种  相似文献   

6.
一、林业科研队伍的 基本力量 为管理、保护和利用好美国294.6百万公顷森林资源,美国的联邦政府林务局、大型林业公司和林业院校组成一支各自独立又密切配合的林业科研队伍。 1.美国农业部林务局 林务局设有科研处,它直接管辖8个大区林业试验站和一个林产品试验室,下设74个小区试验站,每站又设有8—10个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适合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创新完善农业推广体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担了国家财政部“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项目。通过8a在不同试验站的推广实践,总结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农技推广的新模式:即以大学教授牵头,以试验站为载体,以农技人员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提出了3种不同子模式:1+2+2校地技术人员示范村模式,10+10能人示范户模式,6+6+6示范村模式;并提出了9种具体形式:示范形式,培训形式,指导形式,讨论式形,交流形式,访问形式,引导形式,参与形式和会议形式;阐述了不同试验示范站模式的共性,分述了3个试验示范站的运行模式及其效果,同时分析了大学推广模式的优势在实践中的体现,也指出了大学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考察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1美国的农技推广工作1.1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推广模式1855年美国国会通过"赠地法",根据该法案,每个州均设立有赠地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即是全国第一所根据赠地法成立的大学。1887年第43届国会通过"汉奇法案",在赠地大学建立农业试验站(相似于农科院)  相似文献   

9.
<正>5月25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与刚果(布)农业和畜牧业部共同建立的农业试验站在刚果(布)当地挂牌。该试验站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在非洲建立的首个试验站,以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依托。刚果(布)农业和畜牧业部部长里戈贝尔·马本杜、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道为试验站揭牌。  相似文献   

10.
1979年10月至1980年6月我曾应邀去美国,在威斯康星大学半年,其余时间曾从东海岸到西海岸访问了十四个州,参观了十二所大学,五个试验站及一些种子公司和蔬菜生产基地。从地理位置上看,美国位于北纬20—50°N(除阿拉斯加外),我国亦相当于北纬18-53°N。美国的土地面积为936万平方公里,我国略大于美国为  相似文献   

11.
冀北山区华北落叶松桦木混交林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河北围场县北沟林场的典型林分类型-华北落叶松桦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以及点格局方法分析了林分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此林分中主要有8个种群,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和桦木(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和黑桦(Betula dahurica Pall.))在数量和断面积比例占优势,是林分中的优势树种;华北落叶松的平均混交度为0.52,混交程度高,主要以中度混交和强度混交为主,桦木的平均混交度为0.56以中度混交为主,其他伴生树种的混交程度较高;林分中的华北落叶松和桦木的相对优势度较高,以中庸木和优势木为主,分别占63%和66%,其它树种的优势度不明显;该林分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但聚集程度不明显,偏向随机,两种格局分析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生长锥样木法研究了关帝山Ⅰ地位级华北落叶松林和管涔山Ⅱ地位级云杉林材积生长过程,分析确定了上述两类森林的数量成熟龄和成熟龄区间.研究表明,山西的云杉和华北落叶松林大部分未达到数量成熟.为了使目前实行的经营采伐技术更具合理性,分别林场在基层生产单位按林分类型分析和确定森林成熟很有必要.并提出生长锥样木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简捷、方便、灵活且能保证结果可靠性的方法,技术难度也小,便于基层应用.  相似文献   

13.
油菜花上真菌种类及其对菌核菌拮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油菜初花期与盛花期采取油菜不同部位花瓣和花药进行真菌分离.除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外,还以不同的频率分离到葡萄孢菌(Botrytis spp.),交链孢菌(Alternaria spp.),芽枝霉菌(Cladosporium spp.),叶点霉菌(Phyllosticta sp.),附球孢菌(Epicoccum sp.),镰刀菌(Fusarium spp.).其中葡萄孢菌、交链孢菌、芽枝霉菌出现较早,为初花期主要真菌群;盛花期还分离到叶点霉菌和附球孢菌,以镰刀菌出现最迟.1991年从分离真菌中选择101个菌株.通过培养皿法和花瓣法测定对菌核菌的拮抗作用,初步筛选出A_3,A_(25),A_(26),B_(10),B_(13),B_(11),B_(26),B_(31),B_(3(?)),C_8,E_1和E_2 12个对菌核菌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用以上拮抗菌和菌核菌的孢子悬液于24h 时内在实验室条件下先后喷雾接种开花的油菜植株,所有拮抗菌占领花朵百分率为63%~96%不等,而菌核菌不能定殖其上.1992年从151个分离菌株中,筛选出59个对核盘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真菌菌株,其中葡萄孢菌41个占69.49%,交链孢菌5个占8.47%,芽枝霉菌1个占1.69%,镰刀菌12个占20.34%.  相似文献   

14.
Hurricane Katrina's impact on U.S. Gulf Coast forests was quantified by linking ecological field studies, Landsat and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image analyses, and empirically based models. Within areas affected by relatively constant wind speed, tree mortality and damage exhibited strong species-controlled gradients. Spatially explicit forest disturbance maps coupled with extrapolation models predicted mortality and severe structural damage to approximately 320 million large trees totaling 105 teragrams of carbon, representing 50 to 140% of the net annual U.S. forest tree carbon sink. Changes in disturbance regimes from increased storm activity expected under a warming climate will reduce forest biomass stocks, increase ecosystem respiration, and may represent an important 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 to elevated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相似文献   

15.
通过探究辽东栎林、油松林空间结构特征,揭示林分生产力变化的影响因素,为天然林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山西灵空山典型辽东栎林、油松林为例,选取角尺度(W)、混交度(M)、大小比数(U)、密集度(C)和林层指数(S)5个指标表征林分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年轮条估算林分生产力,采用冗余分析探讨天然林空间结构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天然林具有相似的空间结构特征,呈现出聚集分布的水平格局,整体林分呈弱中度混交状态。其中,辽东栎林处轻微劣势状态,油松林则呈中庸状态(U1=0.502,U2=0.471)。2种天然林密集度均持较高水平,辽东栎林略优于油松林(C1=0.955,C2=0.994)。2种天然林垂直结构均较为简单,油松林垂直结构略优于辽东栎林(S1=0.408,S2=0.419)。辽东栎林生产力(V1=3.828 t·hm-2·a-1)显著大于油松林(V2=2.909 t·hm-2·a-1)(P<0.05)。冗余分析表明,辽东栎林林分生产力与U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WCMS呈负相关,空间结构指标中U是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解释度达50.7%);油松林林分生产力与UCM呈正相关,与S呈负相关,与W呈显著负相关(P<0.05),空间结构指标中W是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解释度达57.1%)。林分空间结构能有效解释天然林生产力变化(75%以上),可依据空间结构参数对林分进行优化管理,从而更好地发挥天然林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百花山典型林分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百花山落叶阔叶混交林、华北落叶松林、桦木林3种典型林分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桦木林最高(33.87g/kg±2.82g/kg),华北落叶松林次之(27.42g/kg±2.21g/kg),落叶阔叶混交林最低(26.24g/kg±1.91g/kg),桦木林土壤有机碳的密度为(26.06±1.88)kg/m2,落叶阔叶混交林为(19.81±1.70)kg/m2,华北落叶松林为(18.94±1.50)kg/m2,土层间有机碳密度为(1.57~7.22)kg/m2,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不同林分中0~20cm土层有机碳储量占整个剖面有机碳总储量的百分比均达到50%以上,0~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变化总趋势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林分水平的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或数表,是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必备计量工具.研建东北林区10种主要森林类型的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既是方法学探索,也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成果.[方法]基于东北林区云冷杉林、落叶松林、红松林、樟子松林、栎树林、桦树林、杨树林、榆树林、椴树林和水胡黄林10种主要森林类型...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连云港沙质海岸刺槐纯林、杨树纯林、刺槐×杨树混交林、美国白蜡×桑混交林、苦楝×桑混交林5种模式防护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以附近未造林的草地为对照,分析了各林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对5种模式防护林地的土壤理化特性进行聚类分类。结果表明:防护林能减少土壤密度,增大孔隙,改善土壤颗粒组成,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降低pH值;不同林龄和树种改土能力不同;表层(0刺槐×杨树混交林>杨树纯林>新造林和对照地。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崇明岛不同模式农田防护林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农田防护林主要模式,调查其结构特征,探讨防护林对所防护的水稻Oryza sativa产量和千粒质量的影响。经统计分析,结合林带疏透度及水稻防护效益,得到每种模式最佳防护区域,找出最佳防护模式,从而优化崇明岛农田防护林模式。结果表明:5种模式农田防护林都能使水稻增产,提高水稻千粒质量,并有利于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同一样地不同树高倍数处产量及千粒质量差异显著,空间数值变化趋势相同;不同模式增产效益有较大区别,5种模式增产效益为:池杉Taxodium ascendens模式>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混交模式>水杉模式>杨树Popular spp.模式>柳杉模式;5种模式防护林林带平均疏透度变化范围为0.31 ~ 0.39,高于最适值范围,树干疏透度偏大;最佳防护区域均为林带树高的5 ~ 10倍(5H ~ 10H),混交林比纯林具有更好的防护效益;水杉?鄄柳杉混交模式为最佳防护模式,池杉模式、水杉模式次之,杨树模式和柳杉模式居后。图3表3参21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5种食螨瓢虫在四川的分布。其中,束管食螨瓢虫、深点食螨瓢虫、云南食螨瓢虫为优势种。食螨瓢虫以成虫在树上卷叶及地表枯枝落叶内越冬,随着不同寄主植物上叶螨高峰期不同,食螨瓢虫存在栖息作物转移现象。在桔园内,食螨瓢虫与桔全爪螨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大,而时间生态位重叠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