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江苏省沿海滩涂资源特征及其优化配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江苏省沿海滩涂资源特征及土地资源利用特点,重点讨论并阐述了江苏省沿海滩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及开发途径 。  相似文献   

2.
滩涂开发利用及评价式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沿海滩涂作为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滩涂地区的开发利用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分析国外滩涂利用模式的基础上,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淡水资源等角度探讨滩涂的开发模式,剖析滩涂的内在功能评价指标以及外在经济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滩涂的持续开发利用对于江苏省对于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维护全省耕地的动态平衡和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滩涂演变和开发历程的分析基础上,作者比较深入全面地论述了江苏滩涂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滩涂污染加剧和湿地退化等6个主要问题。针对江苏滩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特点,并结合滩涂资源开发中的主要问题,作者提出了江苏滩涂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原则和滩涂资源开发的空间布局和区域利用模式。重点强调了加大科技投入、充分挖掘滩涂上特有的农业品种和特质资源和大力发展具有滩涂特色的高附加值产品是实现滩涂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有机肥与覆盖对苏北滩涂重度盐渍土壤水盐调控效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苏北地区滩涂资源丰富,拥有占全国1/4以上的滩涂面积,是非常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同时,其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已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1-2]。但从目前研究看来,土壤质量偏低依然是制约苏北滩涂开发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3]。土壤盐渍化,尤其是重度盐渍化,作为影响滩涂土壤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之一,严重抑制了土壤生产力的发挥,导致土地生产效率普遍偏低[4]。因此,采取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的水土流失虽然较轻,但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通过分析上海市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子,认为土地利用状况是影响上海市水土流失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同时在分析近20 a来土地利用状况变化基础上,探讨了上海市水土流失变化的特点,依据未来上海市总体发展规划,认为上海市水土流失将进一步减弱,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为现代滩涂和大型开发建设项目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沿海滩涂开发空间优化方法与管制策略,为探寻滩涂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高效路径提供依据。[方法]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为例,通过集成开发适宜性评估与部门规划协调方法,揭示该区沿海滩涂资源开发空间优化格局;引入空间管制理念,讨论该区滩涂资源开发的空间管制路径。[结果]实证分析认为,该区沿海滩涂地区的生态保护、农业生产以及港口—工业—城镇开发三类空间适宜开发的规模分别为401,323和444km2,分别占34.3%,27.7%和38.0%。[结论]生态空间的环境质量底线保护和港工城空间的高效集约利用是滩涂区域空间管制的核心准则;同时,滩涂区域开发规模和强度控制仍然需要深入跟踪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环境下,应用Visual Studio.NET2003开发平台和MapXtreme 2004集成开发环境,结合沈阳市东陵区农业土地资源详细数据资料以及土地管理部门的需求,设计了基于WebGIS的农业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对区域性土地资源信息的科学高效管理,方便快捷地获取土地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信息,为相关部门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对实现数字化农业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汕头市位于粤东沿海,有丰富的浅海滩涂资源,围海造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汕头市人多地少的矛盾,但也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后,浅海滩涂开发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促进汕头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野外考察和遥感制图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研究土地形成的环境条件和分异过程,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对土地资源进行类型 划分与质量评价,全面阐述了各种土地类型的形态特征、利用状况、质量差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土地资源的开发方向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野外考察和遥感制图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形成的环境条件和分异过程,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对土地资源进行类型划分与质量评价,全面阐述了各种土地类型的形态特征、利用状况、质量差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土地资源的开发方向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沿海滩涂地区机械化立体种养模式及其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综合利用沿海滩涂地区的土地资源,根据立体种养的特点,提出了机械化立体种养的3种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了实施3种模式的效益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典型生态县域土地利用时空与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大洼县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TM遥感影像和其他辅助数据为基础,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了研究区近10a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情况,利用选取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研究区近10a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耕地、滩涂和建设用地是大洼县景观类型主体,合计占区域总面积的77.45%;2)景观破碎化过程日益严重,景观结构趋向不稳定;3)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不甚合理。因此,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解决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土地资源日益减少的矛盾,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沿海滩涂地区农业资源的有效模式。即:农场式管理,集约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社会化服务。并就管理机制、经营形式、机械化作业方式及健全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台湾地区近年来交通建设发展大幅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复因经济产业发展、人口密度提高、周休二日、岛屿型土地资源先天限制等因素,土地价格成本较低之非都市土地开发乃成为必然之趋势。其中,山坡地因开发导致环境劣化问题,使山坡地中部分具有缓冲天然土砂灾害之区位功能逐渐丧失。以大安溪上游双崎部落为例,分析区内影响土砂灾害之环境敏感区位,透过G IS图层套叠及差异分析,建立环境开发规划合理性评估模式,进而对照检讨现行山坡地开发管理法令、保育利用法规、相关土地使用及管制计划、开发许可审议机制等。研究分析发现,相关法令及管制配套因修订迟缓,导致部分既存开发区位空间结构不合理,亟须调整;其次,早期坡地土地开发利用零散,未考量景观生态、水土保持、生态等因素,致使景观不协调、水土灾害不断、生态自净自愈功能降低;同时,分析结果亦发现,因整体资源利用之区域土地使用计划订定不周详、山坡地土地开发利用规划评估机制与架构未确实建立,导致部分资源保育管制法规,所划设之区位有过度粗放、条件简化、或虽有划设却无因应保育复育作为、甚至错置情形,将可能导致环境生态之浩劫。最后本研究并建议,山坡地农村聚落发展应考量山坡地水土保持安全与景观资源、自然生态间之合理保育利用,建立以单元集水区中土砂环境特性考量之山坡地农村聚落规划发展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15.
矿区煤炭开发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神东矿区煤炭开发为例,介绍了煤炭开发引发的生态问题:增加新的水土流失;危害地表植被、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影响大气环境、水环境。阐述了煤炭开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促进作用:带动了当地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促进当地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减少了农业人口,减轻了人们对土地的依赖;增强了当地群众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大城市郊区,人口多、耕地少、国家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大的现状,如何利用有限土地后备资源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以保证实现当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这是当前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以地处中国西部的成都市郊县--郫县为例,结合郫县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占补平衡状况,分析了2002~2015年规划期间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关系,提出实施土地开发整理与保障耕地占补平衡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研究国土空间管制分区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更充分地考虑土地适宜性,有利于土地合理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以罗定市为研究区域,计算得出罗定市适宜发展用地536.6 km~2,限制发展用地1 445.5 km~2,禁止发展用地352.8km~2,在理想条件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为466.6万,在耕地保护目标下最大承载人口规模为240.9万。基于资源环境系统承载力评价结果,结合罗定市土地利用现状和资源环境特点,将罗定市划分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生态涵养区、综合发展区和中心发展区4个类型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制分区可以为罗定市今后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彭里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234-236,240
由于人口剧增、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土地资源已成为当今资源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对人类发展产生制约作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了解当今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状况,客观地对现有土地资源问题作出评价,重在说明我国土地资源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当今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丹河小流域位于山东省临朐县卧龙镇东北部 ,属典型的低山丘陵沟壑区 ,面积为 2 6 2 9km2 ,水土流失面积达18km2 。 1998年 ,卧龙镇把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多种经营项目纳入总体规划方案 ,确定以林果基地建设和丹河沿岸滩涂开发为重点 ,将小流域建设成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经 3a治理开发 ,丹河上游、中游和下游分别建成了优质桃杏基地、优质高效林果种植区和优质李子基地 ;丹河两岸滩涂建成了观光高效农业带 ;农业现代化已见雏形。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怀来县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利用地作为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研究其开发适宜性及开发生态风险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以河北省怀来县为例,利用综合指数法对其他草地、裸地和内陆滩涂等未利用土地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开发生态风险评价,进而解决开发时序之间的权衡问题。研究表明:(1)其他草地宜耕开发可分为3个等级,呈中部高南北低趋势,主要为三级宜耕其他草地,面积为29 027.84hm~2,占全县其他草地面积的59.75%;(2)裸地宜耕开发可分为2个等级,集中分布在县中北部,主要为二级宜耕裸地,面积为1 994.39hm~2,占全县裸地面积的93.35%;(3)内陆滩涂全部为一级适宜性,面积为7 658.19hm2,分布在县中部官厅水库周围;(4)生态风险区可分为5级,呈两端生态风险高中间生态风险低的格局,主要为高生态风险区,面积为20 975.10hm~2;(5)高生态风险区和中高生态风险区应以生态保护为主,中生态风险区尽量不用作第一开发时序用地,低生态风险区和中低生态风险区可用作首选开发用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