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酶促褐变是导致果蔬贮藏和加工时营养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介绍了果蔬酶促褐变的概念、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发生的条件;综述了果蔬贮藏与加工时酶促褐变的抑制方法:物理方法主要从控制氧气浓度和温度入手,化学方法是添加PPO抑制剂、还原剂、螫合剂、天然抑制剂等,而生物方法则是利用基因工程选育抗褐变的蔬菜和水果。  相似文献   

2.
山葡萄果汁褐变的主要原因及控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山葡萄果汁发生褐变后,可以综合反映果汁的新鲜程度、卫生质量、营养概况、加工工艺及储藏过程是否合理。同时,直接影响产品的保质期,使产品的稳定性下降。因此,了解山萄萄果汁褐变的原因,掌握控制褐变的工艺将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褐变的原因和控制方法介绍如下。1褐变的主要原因1.1酶促褐变酶促褐变的反应比较复杂,一般解释为:多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进行2次羟基化作用,生成三羟基化合物。邻酚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可将三羟化合物氧化成羟基醌。羟基醌非常容易聚合生成黑色素物质。1.2羰氨反应由于山葡萄果汁中…  相似文献   

3.
果实褐变机理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果实褐变是果实成熟老化生理衰退的特征之一。由于发展快 ,造成果实品质变化 ,贮藏期缩短 ,成为贮藏保鲜的主要障碍 ,也成为果蔬采后研究的热点。Smock等人在苹果的贮藏研究中发现有八类生理失调反应 ,包括冻害、冷害、组织衰老、缺钙、高二氧化碳、低氧、机械伤等均能引起果实褐变 ,由此可见造成果实褐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果实的褐变从本质上可分为两大类 ,即非酶褐变和酶促褐变。非酶褐变是指由各种非酶原因引起的化学反应而造成的果肉或果皮的褐变 ,多酚物质自动氧化随后聚合也可产生褐色物质引起褐变 ;酶促褐变是组织中的酚类物质在酶…  相似文献   

4.
锥栗罐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锥栗罐头制作中所产生的沉淀、褐变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栗仁表面果胶的钙化,可以抑制因栗仁表层淀粉的脱落而使汤汁沉淀的现象;通过杀菌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可以防止酶促褐变引起的栗仁变色现象。  相似文献   

5.
鲜切新高梨褐变相关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鲜切新高梨贮藏中的褐变度及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为控制鲜切新高梨贮藏期间的质量变化提供依据。结果显示,鲜切新高梨贮藏中褐变度不断增加,PPO活性在前7d急剧增加而后缓慢增加,POD活性在贮藏期逐渐增加,POD在整个贮藏过程中活性很高且变化很大,SOD活性在前4d逐渐增加而后下降。新高梨PPO、POD和SOD对褐变影响程度依次是PPO〉POD〉SOD。说明PPO、POD和SOD三者共同作用影响新高梨的酶促褐变。  相似文献   

6.
板栗组培过程中褐变研究初探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21  
通过研究板栗组织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结果表明,在板栗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与培养材料的褐变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酶活性高,愈伤组织褐变严重。但过氧化物酶(POD)与褐变的关系不明显。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活性炭、抗坏血酸,以及培养于不同光照条件和不同培养温度,能够有效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减轻褐变程度,提高愈伤组织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草酸、EDTA-Na2、柠檬酸及其复配对粉红女士苹果多酚氧化酶(PPO)的抑制效应,揭示其抑制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在鲜榨和贮藏过程中苹果汁防褐变的效果,筛选出安全高效的酶促褐变抑制剂。研究表明,单一抑制剂对PPO的抑制能力依次是:0.250 0μmol/L草酸>0.500 0μmol/L EDTA-Na2>0.200 0μmol/L柠檬酸,抑制率分别为94.30%、83.01%、81.31%,三者对PPO的抑制能力均表现为浓度依赖性,抑制机制为不可逆效应。0.250 0μmol/L草酸对鲜榨苹果汁的防褐变能力较强,褐变抑制率为87.39%;0.500 0μmol/L柠檬酸防褐变效果弱,褐变抑制率仅为45.15%;0.500 0μmol/L EDTA-Na2在苹果汁中无防褐变效果。添加0.250 0μmol/L草酸于常温贮藏90天的苹果汁中,褐变抑制率仅为71.04%。0.300 0μmol/L草酸联合0.500 0μmol/L EDTA-Na2、0.500 0μmol/L柠檬酸,能较好的抑制鲜榨及贮藏过程中苹果汁的褐变,抑制率分别达到91.21%和89.47%。  相似文献   

8.
甜柿在组织培养过程中极易褐化,为了防止褐变,在培养之前应对外植体进行热激处理。文中研究了热激处理后的宝华甜柿叶片在培养过程中其酚类物质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情况,并对热激处理抑制组培褐变的生理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热激处理后,宝华甜柿叶片的褐变程度比没有处理的明显减轻,其总酚含量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有所降低,但热激处理对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抑制效果并不明显,说明热激处理通过降低外植体的PAL及PPO活性,抑制酚类物质的合成及氧化,减少了褐变产物——醌类物质的形成,从而有效抑制了褐变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以含有松树皮、木质和松针叶等杂质的松脂为原料,水为溶剂进行松脂加工过程褐变作用和漂洗方法的研究。考察了不同水质、温度、时间、松脂粒度及更换漂洗水质对松脂贮存和漂洗过程褐变作用的影响,比较了漂洗和未漂洗松脂在熔解过程中的非酶褐变作用。结果表明采用细菌总数为110000个/L的河水贮存松脂,产生严重的褐变作用,导致松香产品颜色加深,松节油也夹带臭味;而用无菌或灭菌蒸馏水保养松脂,在室温下可贮存24个月、冷沸水可贮存12个月、自来水可贮存9个月,松脂的颜色基本不变;当贮存温度低于10℃时,抑制了松脂褐变作用的进行;松脂粒度小于10mm和更换水质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松脂所含杂质的浸提速率;新鲜松脂漂洗与否对熔解过程非酶褐变的影响不大。由于采用无菌或灭菌水质保养和漂洗松脂,延长了松脂的贮存时间,因此松脂厂可变季节性生产为全年生产,从而提高了生产装备的利用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10.
《林业科学》2021,57(10)
【目的】探讨黑皮油松组织培养中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处理对外植体中相关酶活性、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以寻找酶促褐变的主要底物,为黑皮油松组织培养褐变这一瓶颈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黑皮油松休眠叶芽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浓度PVP处理对其休眠芽褐化与萌发的影响,筛选适宜的PVP处理浓度,测定PVP最佳处理浓度下外植体中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酚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添加300~1 500 mg·L~(-1)PVP可以有效抑制黑皮油松外植体褐变,促进其休眠芽的萌发。PVP处理第8天开始抑制外植体褐化,第24天褐化率达到峰值,随后趋于稳定,并以添加1 500 mg·L~(-1)PVP抑制外植体褐化的效果最佳,褐化率仅为25.56%,休眠芽萌发率也最高(37.78%)。与对照相比,PVP处理下多酚氧化酶(PPO)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在处理过程中均处于较低的水平,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规律不明显。从PVP处理的第4天开始,PPO活性显著下降;从第8天开始,PAL活性明显被抑制。在褐变加重的第8~12天,PVP处理下绿原酸含量下降幅度显著小于对照。与对照相比,PVP处理下,在0~12天内阿魏酸含量变化较小,但在16~32天时阿魏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香豆酸含量在处理全程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结论】PVP处理可有效抑制黑皮油松休眠芽的褐化并促进其萌发,并以1 500 mg·L~(-1)的PVP处理效果最佳; PVP处理抑制PPO、PAL活性上升而使外植体褐变较轻;同时PVP处理可以保护绿原酸与阿魏酸不被氧化进而抑制组织褐变。  相似文献   

11.
短序润楠(Machilus breviflora)是华南地区极具开发潜力的园林树种之一。文章在分析短序润楠生物学特性基础上,对3 a 生短序润楠实生苗春梢嫩叶生长过程的色彩及 SPAD 值变化情况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短序润楠试验样株春梢的叶色在春季呈现不同的变异类型,可分为橙色、红色和紫色3个色系;嫩叶叶色变化过程中出现紫色系、褐色系、橙色系和绿色系;嫩叶生长过程中,SPAD 值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12.
测定分析了10种国外产竹种子的形态特征,并对他们进行育苗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形状多为卵形、长锥形、椭球形,颜色以黄褐色、褐色、褐黑色为主,长度和直径分别为4~60 mm和0.9~5.5 mm;果实一般为圆锥形、锥形、卵形,颜色以灰褐色、灰色为主,长度和直径分别为5~64 mm和1.2~7.5 mm;大藤竹种子播种品质指标最好,具有最高的纯净度(97.4%)、千粒质量(201.0 g)、发芽率(95.4%)、发芽势(51.5%)、含水量(9.3%)、生活力(98.8%)及较低的病虫害感染度(6.5%);有机质是有效提高各竹种出苗率的首选基质;宜采用先撒播种子,待胚苗有1~3片叶时再移入营养袋培育的育苗方式;育苗时施用氮磷钾复合肥,并在苗木离地50 cm处进行封顶处理,能有效促进苗木生长。  相似文献   

13.
研究以生产菠萝罐头的下脚料——菠萝皮和渣为原料生产白兰地酒的新工艺,发酵工艺条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菠萝皮、渣自然酸度条件下可正常发酵;糖浓度15%酒精产量最高;液态发酵酒精产量最高,固态发酵酒精产量低,但甲醇含量低,质量好;发酵剂以纯种酵母As2,346的产酒量高,甲醇含量低,质量最好。上述工艺生产的白兰地成分接近果肉生产的白兰地,但陈酒香味和橡木香味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种严重后果,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人类活动对野生褐马鸡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褐马鸡的分布区发生变化,褐马鸡繁殖及其种群逐渐缩小甚至面临灭绝的威胁。因此,加强对人类活动在不同层面上对褐马鸡影响机制的研究,调整其保护措施,对褐马鸡及其生境的保护,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查找、入户访谈等一系列方法对芦芽山区褐马鸡的分布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了解各种人类活动对褐马鸡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的保护褐马鸡这一濒危物种。  相似文献   

15.
以雄先型早实核桃辽宁1号为试材,通过观察照相和制作石蜡切片对雌花芽分化过程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花芽外部形态变化主要表现在大小、形状和鳞片的质地、颜色等方面,雌花芽内部结构主要分为5个时期,雌花芽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存在密切的关系;在成花诱导期,雌花芽较小,呈扁三角形,外被3 - 5层鳞片,质软、鲜绿色;在花柄分化期,雌花芽逐渐增大,为阔三角形或扁圆形,鳞片5 - 7层,变硬,幼叶形成;在苞片分化期,雌花芽大小和形状没有明显变化,鳞片层数增加,逐渐木质化,颜色变成黄绿色直至褐色;在花被分化期,雌花芽由褐色变成灰绿色,鳞片逐渐张开;在雌蕊分化期,雌花芽再次增大,鳞片逐渐脱落,幼叶展开。雌花芽外部形态指标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内部结构的变化。这一指标可以作为判断花芽分化时期的方便、快捷、直观手段。  相似文献   

16.
酵素菌肥在岩石边坡喷播绿化中的应用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杭徽高速公路昌化——昱岭关段路堑岩石边坡为试验点,以酵素菌堆肥为主要成分配制有机基材,与常规配方的两种有机基材进行了客土喷播绿化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植物生长1a后,采用酵素菌肥绿化的岩石边坡上,植物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配方。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在高速公路上移栽效果,对油松大树移栽与不同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油松移栽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能达到90%以上;油松针叶的颜色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移栽越早,颜色改变越快;油松形体的变化与选树、栽植效果有关,选树严格,栽植精细,树木形体的发育加快,形体优异、优良形占94%,达到了景观效果;公路两侧油松针叶枯黄因风力所致,今后移栽时就远离公路15~20 m ,并加强防护。  相似文献   

18.
江西大岗山东侧森林土壤性质与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西大岗山年株、上村两林场,海拨自高至低,依次分布着山地黄棕壤、黄壤、红黄壤、黄红壤和红壤、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速效N呈增趋势;速效P含量呈增加趋势;速效K变化不显著,过氧化氢酶活性在红壤中最低,其余几种土壤相接近;多酚氧化酶以山地黄棕壤活性最低,只有其它几种类型土壤的1/5,但其转化酶活性是红壤的2.7倍。海拔480m以上土壤中放线菌是黄红壤和红壤的17-75倍,优势种群由高海拔的灰色菌丝  相似文献   

19.
Forest governance is in a state of change as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different forest uses increases and as new interests such as those motivated by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s or carbon sequestration enter the policy scene. These changes are reflected in the renewed Finnish Forest Act from 2014, which is based on an underlying assumption that increasing freedom in the management will support the objectives of the renewal such as the promotion of more active and innovative uses of forests. But a change in law does not change practice automatically or linearly. We study the role of intermediary actors facilitating the objectives by focusing on specialized forest journals. Informed by the Narrative Policy Framework and the role of media therein, we show how these actors contribute to institutional change. We suggest that their roles can be understood by analyzing five key functions: informing, activating, interest promotion, self-promotion and marketing. We argue that these functions affect how a policy change is turned into practice. In this change specialized journals are not just intermediaries transmitting messages of change. They can also act as street level bureaucrats that actively influence practice or as lobbies that anxiously aim to maintain their positions.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roles helps to understand why specialized journals that should be in forefront of progress in practice often promote incremental change rather than innovative alternatives.  相似文献   

20.
苏时鹏  马梅芸  林群 《林业科学》2012,48(6):127-135
为揭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户林业生产率变动规律,从微观主体的角度,以福建省71个样本农户为决策单元,应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分析林改后农户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用Tobit回归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4—2009年间,主要由纯技术效率大幅增长带动的农户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幅较大,为7.4%,但各分量之间的差异和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虽然科技水平、林地规模、耕作方式和经营类型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很大,但由于林改以来林业科技进步不大,林地规模偏离适度规模的程度更大,所以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变动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很小。因而,推动林业科技创新和进步、强化林业技术培训、促进林地流转、加强农户林业合作经营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体系建设、促进林业生产力水平持续快速增长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