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1987年在比利时北部和荷兰南部的几个集约化家禽饲养区多次爆发一种急性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以后 IBD 就成为这两个国家的流行病。在比利时,1987—1988年的冬季里出现了一次流行高峰。尽管病毒的致病力很强,但是在1988年中期,传染病的发生减少了。  相似文献   

2.
疾病的特点自1987年以来,比利时、荷兰、西德部分地区、法国北部、意大利和英国,出现了一种极毒型的传染性法氏囊病。与此同时,南非、以色列以及近东各国也报告了这一极毒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爆发。据报告,此型疾病在肉用仔鸡中造成5~25%的死亡,可在较敏感的后备蛋鸡中造成高达60%的死亡。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是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病原体。由于急性感染的高死亡率和亚临床感染严重的免疫抑制,IBDV对养禽业经济上有重大的影响[11,14]。IBDV共有两个血清型,即1型和2型,血清1型对鸡有致病性,血清2型分离自火鸡,对鸡无致病性。J.Rosenberger(1985)首次从美国特拉华半岛肉鸡群分离到4株IBDV变异株,1987年,荷兰、比利时爆发了与美国株不同的超强病毒(vvIBDV)。而后,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等欧洲国家相继分离到超强毒株。李树根(1991)等首次在国内分离到血清亚型株,李德山(1991)首次报道了中国超强毒株,朱爱国…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囊病(IBD)仍是严重危害养鸡业发展的最大疫病之一。近年来该病的大面积流行和急性爆发已开始减少和降低,随之出现了该病的低发病率、低死亡率及不明显的临诊症状和不典型的剖检病变等新的特征,亦即亚临诊型IBD。根据笔者的临诊观察,谈谈对该病的体会。 一、传染性囊病的新特点 1.发病日龄提前:我市前几年发生的IBD主要见于3~5周龄,3周龄以下的鸡发病仅占3%,而1995年,据75户养鸡者共计182批次鸡发生IBD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新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的急性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免疫抑制性疾病。近几年来,在我国各地区都频繁发生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特别是2007年冬季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爆发的该病,其发病之迅速,死亡率之高都是前所未有,出现了新的流行特点。笔者根据多年诊疗实践对该病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6.
<正> 绍兴市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免疫程序,曾采用上海松江产法氏囊苗21日龄一次饮水免疫。但近两年来IBD在市属各县(区)流行不断扩大。不仅未免疫的鸡群发病,经过免疫的也发病。免疫一次的发病。免疫两次的也发病,发病日龄从12日龄至49日龄不一,死亡率1.03~40%,一般20%左右。严重影响专业场(户)的积极性和养鸡业的发展。为探索合理的免疫程序,提高免疫效果。自1988年开始,我们对IBD免疫程序和预防措施进行了一些试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发生于3~6周龄雏鸡的病毒性传染病,鸡群一旦传染IBD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死亡,并可导致鸡体的免疫抑制.养殖场(户)如果消毒隔离措施稍有不慎,一旦爆发此病,会连续发病,且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因而,对养殖场(户)来说,正确掌握和了解IBD在鸡场内的发病规律,及时采取预防和消毒措施对有效地控制IBD病的发生,减少养殖场(户)的经济损失,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工厂化鸡场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流行的若干特点和症状剖检进行了论述,分析了IBD的现状、发病因素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控制IBD的具体措施及发病后的处理意见。IBD是3周龄以上青年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病毒病。近年来不满3周龄的雏鸡也受到了该病毒(IBDV)的侵袭,而且引起鸡长期的免疫抑制,不管是养鸡专业户、中小型鸡场,还是工厂化大鸡场均不能免受侵袭,给社会养鸡事业带来了很大损失。因此,有效地控制IBD的爆发,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在我省广泛流行,发病鸡群的死亡率要比早期文献记载的高得多,一般为10~20%,有的高达50%以上,给养鸡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经IBD弱毒疫苗免疫1~2次乃至3次的鸡群也屡见发病,免疫失败情况较为普遍。为减少发病鸡的死亡,促进复愈,我们于1988年初着手研制IBD高免蛋黄液治疗发病鸡群,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超强毒新型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可引起鸡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即传染性法氏囊病(IBD),该病是由Gosegrove(1957年)在美国首次发现的,现已遍及全世界主要养禽地区,给世界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被国际公认为鸡的三大疫病之一。1962年 Gosegrove 正式报道了该病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镇的肉鸡群中发生,因此又称"甘布罗病"。本病毒首先攻破宿主机体免疫屏障后,在机体内繁殖。病毒感染鸡体后,常引起鸡的免疫抑制现象。八十年代以后,IBDV 的流行出现了新的特点。首先在美国发现了 IBDV 血清Ⅰ型变异株,其抗原性发生了变异,能引起经典Ⅰ型疫苗毒免疫的鸡群发病,常呈亚临床感染,多见于3周龄之前的雏鸡,其法氏囊未见炎症而仅见萎缩,实验感染 SPF 鸡后也未见死亡。1987年,在比利时首先报道了以高死亡率为特征的 IBD.其病原被称  相似文献   

11.
鸡葡萄球菌病的诊疗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型鸡葡萄球菌病国内1987年首先由北京农大甘孟侯同志报道。我于1988年10月也遇到了以眼结膜炎为主要特征的鸡葡萄球菌病。一、发病情况1988年9月13日,某鸡场购入鉴别雏鸡  相似文献   

12.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雏鸡的一种急性病毒曲传染病,世界上主要养禽地区几乎都有发生。由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JBDV)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所以鸡场仪通过消毒和隔离来控制本病是不行的,免疫接种是控制本病的主要手段。我国自推广使用 IBD 疫苗以来,IBD 造成的损失已大大减少,但近来一些鸡场,使用疫苗后仍有不同程度发病,有的鸡场甚至失败。导致 IBD 免疫失败的原因很多,现将查找到的有关免疫鸡群发生 IBD 的原因与防制的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野外应用IBD法氏囊组织灭活苗和特异性IBD血清可控制IBD的爆发,在发病前2周(一般10~15日龄)接种法氏囊组织灭活苗可将IBD的死亡率控制在2.3~9.0%以下,而接种法氏囊和脾脏组织的混合灭活苗免疫效果较差,应用本场或本地区生产的特异性IBD血清,必须在IBD发生前2~4天或发病后当天可取得比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将IBD死亡率控制在5.3~9.8%以下,但如果在发病第二天后应用IBD血清,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典型的传染性法氏囊(IBD)病在临床上经常见到,发病时,常有明显的尖峰式死亡现象,主要表现排稀便,法氏囊及肾脏出现特征性病变。现在我国各地都实施免疫接种、免疫检测和综合防制措施,对法氏囊的控制手段也在不断地加强。但是自2010年4月份以来,在广东省惠州市及周边地区不时见到亚临床型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生,剖检法氏囊有典型病变,但是以发病率低、发病时间长为特点,偶尔见到有反复发病的鸡群。  相似文献   

15.
当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无论是在鸡群集中的鸡场,还是在分散喂养的农村,都有爆发流行。IBD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的传染病,具有发病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在自然发病鸡群中死亡率高达30%以上。尽管有的鸡场已使用过国内外法  相似文献   

16.
方雨彬 《中国禽业导刊》2001,18(24):25-25,26
同一疾病临床症状呈现多种类型同时并存,且各临床症状间相关性很小,自然康复后的交叉保护率很低。如传染性支气管炎有传统的呼吸道型、产蛋下降型、嗜肾型、嗜肠道型、嗜腺胃型以及尚未定论的可以造成肌肉损伤的等。已分离出的毒株达30余种,血清型众多;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在临床上也出现了法氏囊感染两天即迅速萎缩,并导致严重免疫抑制的变异株形成的IBD,又有能突破高水平母源抗体导致1周龄雏鸡感染发病的超强毒株引起的IBD,表现为从1周龄到开产鸡都能发病的临床特点;马立克氏病(MD)则有神经损伤型、皮肤型、内脏型、眼型等多种,既有温和的亚临床感染导致免疫抑制,又有造成巨大损失的超强毒株引起的爆发等。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腔上囊炎、传染性囊病,是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除成年鸡以外,其他日龄段的鸡都可感染发病,主要发生于3~6周龄的鸡群,是目前危害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下面就将今年的一个病例  相似文献   

18.
自1990年3月起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在我市广泛流行,约95%以上的鸡群发病,致死率一般在30%,严重者达50~70%。使用国内外生产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均不能控制本病。我们利用当地IBD病鸡组织研制的IBD油乳剂组织灭活苗进行了免疫试验,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近年来危害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在全国各地都有此病发生的报道。特别是在许多大型养鸡场发生此病,造成了严重损失.我场自1992年7月份爆发IBD,采取了自制传染性法氏囊高免卵黄抗体和调整法氏囊免疫程序成功地控制了此病的流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生情况: 我场自7月30日开始在43日龄的鸡群中爆发一种以胸、腿部肌肉条纹状出血,法氏囊红肿且充满多量粘液的疾病,经湖南农学院传染病教研室确诊为传染性法氏囊病,后历经育雏、育成9批鸡群相继发生此病,流行时间持续40多天,  相似文献   

20.
1 超强毒型传染性法氏囊病 通过种鸡和21日龄雏鸡两次灭活苗免疫,曾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称之为临床型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现在已转变为亚临床型。然而,1987年首次在比利时,随后英国报道了发生临床型的超强毒型传染性法氏囊病(vvIBD),并认为由vvIBD病毒引起。其临床症状与标准毒株引起的相似,但死亡率高达30%~70%,且雏鸡发病较早。最后该病迅速传播整个欧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