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脂肪坏死症是一种以腹腔内脂肪坏死,特别是结肠、直肠和肾脏周围脂肪组织发生变性坏死,形成坚硬的肿瘤样物,压迫肠道和妊娠子宫引起肠道和子宫狭窄进而导致消化道疾病和流产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非传染性疾病。以往在对牛脂肪坏死症诊断过程中都是将其作为肿瘤疾病进行诊断,但是最近几年,通过深入研究发现,该种疾病并非脂肪肿瘤疾病,而是脂肪组织变性坏死引发的一种疾病,因此称为脂肪坏死症。该种疾病广泛的存在于牛养殖场中,严重危害牛养殖产业。笔者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牛脂肪坏死症的诊断和防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对患脂肪坏死症的6头牛、20只山羊及8只绵羊进行了病理学观察。肉眼检查:牛的脂肪坏死是在脂肪组织中形成局灶性团块并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见于肠系膜(5/6)、大网膜(3/6)及肾周(1/6)。而山羊及绵羊的脂肪坏死则弥漫分布于全身的脂肪组织并有纤维组织增生。镜检时:所有病例的脂肪坏死的图象都是类似的,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坏死的脂肪细胞稍肿大,胞浆内含有放射状的针状结晶。坏死的脂肪细胞被含有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及巨细胞的结缔组织包围。  相似文献   

3.
牛脂肪坏死症(Fat necro-sis)是以腹腔内脂肪,特别是结肠、直肠及肾周围的脂肪发生变性坏死,形成坚硬的肿瘤样物,压迫肠管和妊娠子宫,引起肠管及子宫狭窄,进而导致消化道疾病和流产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以前由于沉着的脂肪块形成  相似文献   

4.
<正>脂肪坏死症是以腹腔内脂肪,特别是结肠襻、腹膜、大网膜、肠系膜、直肠和肾脏周围等的脂肪发生变性、坏死,形成坚硬的脂肪块。压迫肠管,导致排便困难和消化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致死性疾病。由于坏死的脂肪呈瘤样,也曾称之为脂瘤症。本病在人医上常见报道,动物的发生多见于乳牛和肉用牛,而在羊尚未见发病报道。笔者在临诊工作中偶见1例奶山  相似文献   

5.
作者报道日本黑牛常常发生牛脂肪坏死症,发现采用一种治疗人肝硬变的药物异丙硫灵(isoprothiolane,为 malotilate 的类似化合物),处治本症有效.通过直肠检查,检出51头有轻症脂肪坏死的日本黑牛,每日口服剂量为50mg/kg体重的异丙硫灵,共8周。治疗进  相似文献   

6.
牛脂肪坏死症(Fat necrosis)是牛的一种以腹腔内脂肪,特别是结肠、直肠及肾周围脂肪组织发生变性坏死,形成坚硬的肿瘤样物,压迫肠管和妊娠子宫,引起肠管和子宫狭窄,进而导致消化道疾病和流产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以往由于沉着的脂肪形成肿瘤样脂肪肿,故称之为脂瘤症(Lipomatosis).近年来发现,该病并非脂瘤症,而是脂肪组织的变性坏死现象,因而称为脂肪坏死症,被认为是由于脂肪代谢发生异常所致的肥胖综合征的一种.本病分布广泛,并严重危害养牛业的发展.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如日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及瑞典等均有本病发生,并造成了一定损失.据日本报道,由于该病造成的死亡和淘汰约占2.4%~3.0%.本病不仅奶牛发生,肉牛也有发生,而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牛群近年来也有该病发生,据报道,在种畜场或奶牛场历年淘汰牛的宰后检验中可经常见到此病.患病牛不分性别,但以母牛多发,其发生年龄以3~19岁居多,2岁以下牛较少见.不同年龄组中,以5~7岁以上的经产牛多发,且常见于较肥胖的牛.  相似文献   

7.
<正> 牛极少发生脂肪坏死症(fat necrosis),国外记载牛腹腔脂肪坏死时,可造成直肠肠径狭窄,是由贮存的脂肪被包围而变成坏死及发硬所致。国内研究甚少。现将我们在江苏省某县乳牛场发现的病例整理如下: 一、发病经过牛号194黑白花母牛,3岁,体重450公斤。该牛于84年6月8日,初胎顺产一公犊,35公斤。出现症状前一天,日产奶17公斤。6月15日,开始发现鼻镜干燥,不吃,瘤胃蠕动停止,粪便较稀,体温38.9℃,开始用一般健胃酊剂无效,后用高渗氯化钠、磺胺嘧啶、新斯的明、氢化可的松、葡萄  相似文献   

8.
牛脂肪坏死症以日本黑母牛多发,其特征是腹腔内脂肪,特别是结肠、直肠和肾周围的脂肪发生变性坏死,形成坚固的肿块,压迫肠管及妊娠子宫,导致肠腔及子宫狭窄,进而引起消化道疾病和流产。近年来发现,本病不仅母牛发生,而且同种公牛亦有发生,因而成为影响优良犊牛生产的因素之一。本病在肉牛饲养地区几乎均有发生,被认为是脂质代谢异常所致的肥胖综合征的一种,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相似文献   

9.
为了比较大额牛和婆罗门牛杂交后代(GBF1牛)和云岭牛肌内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评估大额牛杂交利用潜能,试验选择了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GBF1牛和云岭牛进行育肥、屠宰,采集110个肉样冻存,以脂肪酸组成较好的云岭牛肉为对照,测定了GBF1牛肉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GBF1牛西冷、尾龙扒、针扒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云岭牛(P0.05),11个部位肉脂肪含量平均值也显著低于云岭牛(P0.05)。GBF1牛肉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十五烷酸(C15∶0)含量显著低于云岭牛(P0.06),总饱和脂肪酸含量比云岭牛低9.30%。GBF1牛肉脂肪棕榈油酸(C16∶1)含量极显著高于云岭牛(P0.01),油酸(C18∶1n9c)含量高于云岭牛,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云岭牛高7.94%。GBF1牛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云岭牛稍高(0.8%),各多不饱和脂肪酸均比云岭牛稍高,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GBF1牛肌内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云岭牛,脂肪酸组成比例优于云岭牛,杂交牛肉中脂肪含量显著降低,脂肪酸组成明显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脂肪坏死指的是腹腔内脂肪坏死硬固、压迫肠道或肾引起顽固性的消化器官障碍的一种疾病。患此病时大多死亡。发病原因:粗饲料不足,富于脂肪和蛋白质的饲料过多。于多发地区水质中检出硅酸碱阳性,未发地区则为阴性。多发于4~5岁龄,幼龄去势牛少发。直接原因是胰液的脂肪分解酶——胰脂酶浸润于组织  相似文献   

11.
牛皮肤真菌病、肝脓肿、瘤胃角化不全、脂肪坏死症是常见的育成牛易发病,现将这几种病的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要点报告如下,供参考。1临床症状1.1牛皮肤真菌病常发部位为头部、颈部、躯干部和四肢由于发病皮肤表面出现圆形红斑并伴有脱毛,病斑逐渐扩大。皮肤糜烂越湿润越难以治愈,并呈出血和化脓。病程末期,在皮肤形成痂皮和硬结。  相似文献   

12.
牛弥漫性脂肪坏死症在临床上很少见,发病原因尚不太清楚,但已查明代谢障碍是该病的发病原因之一.我们曾在牛宰后肉品卫生检验中遇到1例,现将病理学诊断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牛乳常规营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选用呼和浩特和巴彦淖尔地区的荷斯坦奶牛360头、通辽地区的荷斯坦奶牛90头和西门塔尔牛90头及呼伦贝尔地区的荷斯坦奶牛90头和三河牛90头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乳中蛋白质、脂肪、乳糖、干物质及酪蛋白的含量,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牛乳常规营养成分相对含量的构成和相对含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通辽和呼伦贝尔地区荷斯坦奶牛乳中脂肪和蛋白质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呼和浩特和巴彦淖尔地区荷斯坦奶牛乳中脂肪和蛋白质的相对含量(P<0.05),干物质、乳糖和酪蛋白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荷斯坦牛、西门塔尔牛及三河牛奶中蛋白质、乳糖、酪蛋白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作者把自然发生的脂肪坏死症的病牛30例,平均分为三组,进行了治疗试验,第1组,日投薏米仁300克,第二组,日投由大豆提取的含有维生素E的S物质150克,第3组,日投薏米仁及S物质各150克,连续投药4个月,观察其临床表现,并采用直肠检  相似文献   

15.
自然界存在诸多坏死杆菌,一旦牛等畜禽自身缺乏疾病抵御能力,或是因缺乏科学合理的伺养管理等,将极有可能感染牛坏死杆菌病。进而直接影响牛的正常生长,为此有必要加强对牛坏死杆菌病的科学诊断与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对肉用西门塔尔牛与杂交和牛两试验群体进行肉质性状比较,以期为肉品质性状遗传机制剖析及优质肉牛培育提供理论指导。收集肉用西门塔尔牛与杂交和牛两试验群体肉质性状表型数据,包括眼肌面积、剪切力、系水力、pH、肉色、脂肪颜色和大理石花纹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及差异性分析,从而综合评价两群体的肉品质。结果显示,两群体的脂肪颜色、系水力及剪切力呈现两两正相关;肉色与脂肪颜色、pH呈正相关,且肉色与pH呈显著相关(P0.05),而系水力与pH、肉色和大理石花纹呈负相关。在两试验群体间,和牛杂交群体的大理石花纹、眼肌面积、pH性状表现为极显著优于肉用西门塔尔牛(P0.01)。从性别比较来看,肉用西门塔尔牛母牛在大理石花纹、pH、剪切力等性状上极显著或显著优于公牛(P0.01;P0.05);而和牛杂交群体母牛的肉色和剪切力性状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公牛(P0.05;P0.01)。总体而言,和牛杂交群体的肉质性能优于肉用西门塔尔牛;群体内比较表明,肉用西门塔尔牛群体母牛肉质性能优于公牛,而和牛杂交群体母牛肉质性能低于公牛。  相似文献   

17.
肉牛新饲料     
日本最近正式开发出肉牛新饲料及饲料加工设备。该种饲料以牛脂和米糠为原料,制成含棉籽的颗粒料,在牛胃中免受微生物的不良影响,充分消化吸收,有增加牛肉肌肉脂肪和推迟肌肉变色的作用 牛脂中油酸成分含最高,把牛脂作为饲料原料,能使育肥牛体重迅速增长,血液中血脂含量变高且促进脂肪混合于大理石状肌肉中。  相似文献   

18.
1伴有体温升高 牛流涎伴有体温升高主要见于发热性传染病,如牛瘟、恶性卡他热、口蹄疫、牛黏膜病、牛茨城病、牛暂时热等。牛瘟和口蹄疫的传染性极强,呈暴发性。牛瘟以消化道黏膜炎症、出血、糜烂和坏死为特征。患口蹄疫的成年牛以口腔黏膜及鼻、蹄和乳头等部位的皮肤出现水疱和烂斑为特征,犊牛多因心肌受损而死亡。牛黏膜病表现为黏膜炎症、糜烂、坏死和腹泻。牛暂时热主要发生于蚊、蝇滋生的季节,消化型主要表现出血性胃肠炎,呼吸型以气喘为主,瘫痪型则出现运动障碍。牛茨城病主要表现口腔黏膜坏死、溃疡,咽喉麻痹,关节肿胀,蹄部溃疡。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不同热处理方式对动物肌肉脂肪过氧化程度的影响,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热处理后3种肉肌内脂肪过氧化反应终产物丙二醛生成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索氏抽提法测定其肌间脂肪的脂肪酸组成和肌内脂肪含量,并用扫描电镜观察3种肉的肌纤维形貌研究炒、蒸、烤三种不同热处理方式对牛、羊、猪肉肌内脂肪过氧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炒制后羊肉肌内脂肪中MDA含量显著高于牛、猪肉(P0.05),蒸煮后牛、羊肉肌内脂肪中MDA含量高于猪肉(P0.05),烤制后牛肉肌内脂肪中MDA含量显著高于羊、猪肉(P0.05);牛、羊、猪肉肌内饱和脂肪酸(SFA)相对含量依次为52.60、38.49、39.81g/100g;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依次为56.61、54.63、44.73g/100g;多不饱和脂肪酸依次为2.70、4.90、5.56g/100g;猪肉肌内脂肪含量(30.03g/100g)显著高于牛、羊肉(P0.05),羊肉肌内脂肪含量(20.48g/100g)显著高于牛肉(8.31g/100g)(P0.05);牛和羊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致,结构紧密,猪肌纤维排列结构则较为松散。热处理温度是影响脂质过氧化程度大小的主要因素,肌纤维排列结构影响肌内脂肪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  相似文献   

20.
淘汰牛指丧失劳役及繁殖能力的老、弱、瘦、残牛。长期以来,人们有收购这类牛作肉用的习惯,但未经育肥而屠宰,产肉少、肉质差、效益低。如对这类牛进行短期催肥,然后屠宰,可提高屠宰及净肉率,增加肌肉内及肌肉间脂肪,改善牛肉及皮板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