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五一”黄金周期间,辽宁省出现了两次较大范围的有效降雨过程,各地播种进度尤其是西部地区播种进度明显加快。截止2005年5月9日统计,全省农作物播种完成262.6万hm^2,占计划的6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214万hm^2,占计划的75%,较2004年同期多播4667hm^2。在粮食作物中,玉米播种161.88万hm^2,占计划的99.46%,较2004年同期多播4.6万hm^2。高梁播种10.65万hm^2,已超额完成计划指标。大豆播种15.67万hm^2,占计划的62%。  相似文献   

3.
据辽宁省农情部门统计,截止5月9日,辽宁省农作物已播种222.6万hm2,完成计划面积的60.3%。粮食作物播种171.19万hm2,占计划的65.2%,较2003年同期多播56.8万hm2。玉米播种121.33万hm2,超额完成计划面积。高粱播种7.5万hm2,占76.5%,较2003年同期多播2.84万hm2。谷子播种6.02万hm2,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主产区之一,但水资源严重短缺。分析粮食作物的水分生产率,可以为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缓解水资源压力提供依据。该文在计算辽宁省14个地级市2000—2012年主要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时间变化特征,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讨了不同降水年型(丰、平、枯)的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各地级市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全省粮食作物的综合水分生产率由0.77kg/m~3上升到1.57kg/m~3,并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和集聚现象。辽宁省北部及沿海地带的多年平均综合水分生产率较高,而中部地区较小。铁岭的综合水分生产率最高,达1.79kg/m~3;本溪的最低,仅为1.18kg/m~3。在枯水年(2006年),综合水分生产率在西部4市(朝阳、阜新、葫芦岛和锦州)存在一个低值聚集区。与此相反,在丰水年(2012年)西部地区呈现高值聚集区,而东部的丹东和中部的辽阳、营口出现低值聚集区。在平水年(2007年)集聚现象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阐明了辽宁省以玉米为主体,以水稻为次的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现状,分析了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结构的优势与问题,提出了进一步调整优化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和高产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作物产量限制因子和产量形成规律分析了辽宁省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辽宁省C4作物如玉米、高梁的最高理论亩产量可达1434kg,C3作物如水稻可达1070kg.依靠政策、科学技术和物资投入是实现作物高产的保证;加强高产栽培技术配套措施的研究和推广,搞好作物品种改良是实现高产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辽宁省近26年的粮食总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为源数据,研究播种面积和单产是如何影响粮食总产的,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更有效的理论指导.首先分析其分布变化趋势,并采用逐步回归对各种作物单产和播种面积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辽宁省近26年粮食总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粮食总产量和平均单产受气候条件影响呈波动式增加;粮食总播种面积和平均单产均显著影响着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并且粮食平均单产的变化对总产的影响要大于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各种作物的产量和播种面积变化都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变化,但各种作物对粮食总产量影响的方式不同,其中玉米、水稻、高粱和小麦主要是通过单产的变化影响粮食总产量,谷子、玉米和小麦则是通过播种面积的改变来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其还田对化肥的替代潜力,推进全省秸秆资源化利用及化肥减施,基于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对辽宁省水稻和玉米2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秸秆产量,秸秆N、P2O5、K2O养分资源量,以及还田条件下的养分带入量进行估算,评估其对化肥替代减施的潜力。结果表明,2018—2020年辽宁省玉米和水稻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2 130万、440万t。2种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总量年均67.6万t,其中,N、P2O5、K2O分别为22.2万、7.8万、37.6万t;玉米和水稻秸秆养分资源量分别占秸秆养分资源总量的79.4%、20.6%。单位面积水稻秸秆还田的养分当季归还量为N 23.7~40.1 kg/hm2、P2O55.3~9.0 kg/hm2、K2O 98.8~167.0 kg/hm2;玉米秸秆还田的养分当季归还量为N 26...  相似文献   

9.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利用改进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辽宁省稻谷、玉米、大豆 3种主要粮食作物在2005-2010年间的比较优势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稻谷仅具有效益优势,其它三个指数都处于劣势;玉米的综合比较优势、规模和效率都处于优势,但是效率指数较低;大豆效率和效益指数处于优势,但是规模太小,所以综合指数处于微弱劣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总产预报系统将利用"3S"技术手段、结合地面调查和高分辨率卫星数据,进行四大粮食作物(大豆、玉米、水稻、春小麦)种植面积的提取,从而实现黑龙江当年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本底调查。第2年以后每年间,利用分层抽样理论,结合地面样方的实地测量,同时利用积温带对四大粮食作物种植区域进行划分,从而最终实现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的总产预报系统。为黑龙江省建立现代农业空间统计技术体系和粮食安全与区域生态保障空间的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方法,同时也为黑龙江省农业空间统计技术和宏观农业科学决策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11.
2009—2013年连续5年,建水县实施了以粮食增收为中心的经济林果套种粮食、水稻多样性混栽、玉米间种薯类、玉米间种豆类、烤烟套种红薯等粮食作物间套种模式,总结其具体做法及经验启示,指出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13.
<正> 1、低山(海拔500米以下)魔芋-小麦-玉米三熟窄带间套模式一般133.3厘米1带,魔芋冬播,按40厘米行距播3行魔芋,留一大空行(53.3厘米),魔芋播后在3行魔芋间条播小麦;第2年春于大空行中移栽单行玉米,株距16.7厘米,行距133.3厘米,保证玉米密度达到3000株/亩。此模式一般每亩产粮720公斤,魔芋2600公斤。  相似文献   

14.
<正>1稻-稻-薯模式第一季为中稻,第二季为再生稻,第三季为冬马铃薯的种植模式。1.1选用良种水稻选再生力分蘖力强、生育期适中、两季高产、抗病抗倒伏品种,以“晶两优”系列、“协优”系列为主,注意其他品种的搭配。马铃薯选择适销对路、抗病高产的丽薯6号、云薯902等品种。  相似文献   

15.
§1 随机过程,平稳随机过程 1.基本概念我们知道,在相同的条件下,变量每次可以取预先不能确知的这样或那样的数值,这种变量称为“随机变量”。如果试验结果不是数值,而是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函数,即在相同的条件下,实验结果使函数每次可以取预先不能确知的形式,这样的西数称为“随机函数”。随机函数的自变量如果是时间t,这时就称为随机过程。一条河流的年最大流量,紊流场中指定点上流体的压力、密度,某地区地下水位的变化,水中含氡量的变化……等,都是随机过程的例子。而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辽宁省62个国家级气象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对2017年辽宁省精细化网格预报24小时降水预报产品进行了初步检验,得到结论如下:对于晴雨预报,精细化网格预报对辽宁西部地区的预报效果较好,东部地区晴雨预报准确率相对较低;对于降水预报,精细化网格预报对辽宁东、西部地形复杂地区的降水预报有较好的预报效果,对辽宁中部辽河平原地区的降水预报效果较差,主要体现为辽宁中部地区的降水漏报率较辽宁东、西部地区高,并且对于辽宁大部分地区,降水的空报现象较漏报现象严重;对于强降水预报,精细化网格预报对辽宁东南部地区的强降水预报效果相对较好,对于其他地区,精细化网格预报的强降水预报效果整体较差,强降水的漏报、空报现象均较为严重,应用精细化网格预报做强降水预报时需加强订正。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辽宁省62个国家级气象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对2017年辽宁省精细化网格预报24 h降水预报产品进行了初步检验。结果表明,对于晴雨预报,精细化网格预报对辽宁西部地区的预报效果较好,东部地区晴雨预报准确率相对较低;对于降水预报,精细化网格预报对辽宁东、西部地形复杂地区的降水预报效果较好,对辽宁中部辽河平原地区的降水预报效果较差,主要体现为辽宁中部地区的降水漏报率较辽宁东、西部地区高,并且对于辽宁大部分地区,降水的空报现象较漏报现象严重;对于强降水预报,精细化网格预报对辽宁东南部地区的强降水预报效果相对较好,对辽宁其他地区预报效果整体较差,强降水的漏报、空报现象均较为严重,应用精细化网格预报做强降水预报时需加强订正。  相似文献   

18.
19.
《新农业》2015,(8)
<正>一、冬季农业气象条件评价1.气温整体偏高,初冬偏冷严冬偏暖,不利于降低越冬性病虫害基数,农田冻土层偏浅冬季(2014年12月~2015年2月,下同),沈阳东北部、抚顺、本溪大部、丹东北部、阜新东部、铁岭及朝阳局部地区季平均气温在-8.3℃以下,大连、锦州南部地区季平均气温在-3.9℃以上,其它地区为-4.2~-7.9℃。较常年同期相比,气温偏高0.8℃,整个冬季呈现初冬冷、严冬暖的  相似文献   

20.
针对辽宁省山洪灾害的现状,对辽宁省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系统进行技术研究,包括山洪现状调查,山洪灾害监测体系、山洪灾害群测群防的研究,并分析了该系统的推广及应用前景,以期促进该地区防洪减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