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商丘市冬小麦冬季冻害实地调查资料、气候资料和气象卫星遥感监测资料,分析造成冬小麦冻害的形成原因,提出减少和避免冻害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2.
以河南伊川县为例,利用气象资料和霜冻害灾情调查分析了2010年冬小麦晚霜冻害天气特征、冻害特性、成因及对冬小麦生育和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3.
根据小麦冻害类型和原因,结合2006年睢县冬小麦冻害的实地调查资料,分析睢县冬小麦冻害的起因,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以达到加强防御意识、提高小麦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徐玉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514-11516
根据2007年虞城县冬小麦冻害的调查资料,结合当地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冬小麦冻害的成因。结果表明:早播、播量大、耕作措施不当~7L2007年冬前和冬季气温异常偏高,小麦生长过快,发育期提前,未经抗寒锻炼,抗冻能力减弱,成为冬小麦遭受冻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春季冬小麦冻害气候及生理生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仝文伟  鲁建立  张玉娟  张春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532-1533,1536
[目的]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春季冬小麦冻害多发的气候和生理生化原因。[方法]以2007年春季北方冬麦区相继发生的2次大范围严重冻害为例,应用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农业气象观测站资料,结合河南省农业厅统计资料和广大气象、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田间调查资料,系统分析冻害发生前的气候条件、发生时的灾害天气过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生理生化过程与气候适应性。[结果]从冬小麦播种至冻害发生期间温度持续偏高,冬小麦生育期提前,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过程加快,植株抗寒能力降低,是造成冬小麦大面积冻害的基本原因;2次强降温天气过程气温下降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是造成冬小麦冻害的直接气候因子;农业生产技术变化等因素对冬小麦冻害起到一定作用。[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害等自然灾害多发,生产上应选用产量、品质、抗逆性综合性状优良的冬小麦品种,并适当调种播期,减少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六年秋冬至一九七七年春,我省受低温冷害的影响,使百万亩冬小麦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冻害,严重地区,冬小麦全部冻死,给生产造成一定损失。为了摸清各地冬小麦冻害情况,我们重点深入到冬小麦产区旅大、营口、鞍山、辽阳、锦州、朝阳、本溪、丹东等八个市地的十六个县(区),的二十八个社队,进行现场考察和调查研究,通过查阅有关气象资料,初步分析了冬小麦冻害原因和防御效果,现将我省冬小麦冻害情况和防御效果的考察结果,报告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叶县2008年小麦冻害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小麦冻害的类型,分析了2008年冬小麦冻害发生的原因,并以叶县多年的气候资料为依据,提出了防御冻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冻害是陇东常发冬小麦自然灾害之一,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较重。本文通过分析灵台县2018年4月7日极低气温对冬小麦冻害发生的特点、冻害对冬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和产量构成的影响以及栽培技术对冬小麦抵御冻害的影响,提出抵御小麦冻害的措施,降低冻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最大程度的挽回生产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山西农业科学》2016,(7):984-987
2011—2012年冬季新疆昌吉州、农六师等地冬小麦受到了近30 a来最为严重的冻害。利用蔡家湖气象站2011—2012年冬季降雪量、气温、积雪、地温等资料与近30 a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用相关分析建立冬季最低气温与积雪厚度为因子的冻害指标曲线,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2011—2012年冬季准噶尔盆地南缘中部地区冬小麦发生冻害的气候成因。结果表明,2012年1—2月的异常低温、积雪偏薄是冬小麦受冻害的主要原因;5 cm地温较历年异常偏低,是冬小麦受冻害的直接原因;造成严重冻害的关键期在1月下旬的22—25日和28—29日。建议在北疆准噶尔盆地南缘中部地区将种植冬麦的区域向南推移,北部靠近沙漠区将种植冬麦改为种植春麦以减小冻害风险。  相似文献   

10.
利用河南省内黄县和林州市多年的冻害资料,分析冬小麦冻害发生时段和原因。近年来,小麦普遍播种偏早,以致冬前旺长的现象发生,遇冬季低温而形成冻害,造成减产。因此,笔者以林州市多年的气候资料为依据,提出防御冻害的几点措施,以达到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人为创造冬小麦无覆雪状态,经过冬季自然低温处理,评估冬小麦越冬安全性。试验表明,适期播种和晚播的冬小麦冻害较轻,早播冬小麦冻害较重。  相似文献   

12.
1冬小麦冻害的常见类型 冬小麦冻害主要分越冬期间冻害和春季倒春寒(寒流)冻害2大类.越冬期间冻害因危害轻重又分为死叶、死蘖、死苗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冬小麦越冬冻害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河北省10站点34年的气象资料,采用越冬冻害因子权重法分析了冬小麦越冬冻害发生风险及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北平原南部的邯郸、邢台南部一带为冻害发生风险低值区,河北冬麦区北部偏东的廊坊、沧州一带为高值区,保定、石家庄、衡水等河北平原中部地区为中值区,20世纪80年代冻害发生风险最高,70年代次之,90年代及2000年以后冻害发生风险依次降低。20世纪80年代以后所选的全部站点其冻害发生风险的线性趋势都呈下降态势。各地34年中越冬期负积温、极端最低温度均呈明显上升趋势。黑龙港区中度以上越冬冻害发生的风险概率明显高于山前平原区。山前平原区冬小麦发生重度冻害的平均风险概率为4年1遇,黑龙港区为3年1遇;2个生态类型区冬小麦发生极重度冻害的平均风险概率约10年1遇。  相似文献   

14.
针对去冬今春黄淮海地区遭遇的罕见低温寡照天气,对冬小麦造成大面积为害的普遍问题,中国农业大学驻曲周县小麦高产、高效示范基地的师生与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共同对河北省曲周县冬小麦冻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以白寨乡甜水庄村等7个村庄为核心区的小麦受害状况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小麦后期管理的补救措施,为今后预防冬小麦发生冻害提供了科学资料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根据河南省冬小麦越冬冻害发生特点,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选取越冬期内最大降温幅度、平均气温、负积温、极端最低气温和冬前平均气温作为致灾因子,建立冬小麦越冬冻害指数(FI)。利用1980—2011年河南省115个气象观测站的历史观测数据,计算出各站逐年冻害指数,运用经验正交函数法(EOF)分析冬小麦越冬冻害的时空分布规律,采用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统计出各站各冻害等级的气候风险概率,并对河南省冬小麦越冬冻害进行气候风险区划。结果表明,越冬冻害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新乡市、焦作市、郑州市、信阳市等地,低风险区主要位于洛阳市、平顶山市、周口市和驻马店市等部分地区,总体来看,冻害综合气候风险分布与重度冻害的概率分布相近。从气候特征来看,郑州市、焦作市、新乡市等地的冻害应属于冬季长寒型冻害,信阳市等地的冻害应属于温度骤降型冻害。  相似文献   

16.
2010年无极县冬小麦遭受冻害较为严重,小麦大面积减产,给农民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通过对农户的调查和走访,认真汇总和分析了小麦种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造成去年冬小麦冻害发生程度较重的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81~2017年廊坊麦区9站气象观测数据和历史冻害资料,利用秩和检验法、 Bayes判别准则等方法,确定冻害指标和最佳临界值,分析了冬小麦冻害的时空分布规律。主要结论如下:年代发生趋势: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冻害发生较多, 90年代发生较少, 20世纪初期增多, 2005年以后又有减少趋势;年际变化呈显著下降趋势。空间分布:长寒型冻害在空间分布呈现西边多东边少的特征;融冻型冻害呈现南多北少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正>2010年无极县冬小麦遭受冻害较为严重,小麦大面积减产,给农民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通过对农户的调查和走访,认真汇总和分析了小麦种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造成去年冬小麦冻害发  相似文献   

19.
<正>一、小麦冻害指麦田经历连续低温天气而导致的麦穗生长停滞。冻害较轻的麦田,麦株主茎的幼穗受冻后,仍能正常抽穗和结实,但穗粒数明显减少。冻害较重时,主茎、大分蘖幼穗及心叶冻死,其余部分仍能生长。冻害严重的麦田,小麦叶片、叶尖像水汤一样地硬脆,后青枯或青枯成蓝绿色,茎秆、幼穗皱缩死亡。二、冬小麦冻害常见的类型冬小麦冻害主要分越冬期冻害和春季倒春寒(寒流)冻害两大类。三、冻害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了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确定临汾尧都区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使冬小麦减少冻害,形成壮苗。应用临汾尧都区1981—2010年近30年日平均气温资料及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比分析气候变暖对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选择适宜品种的基础上,临汾市尧都区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为9月27日—10月8日,即秋分后半段到寒露之间,如果早于9月27日,易造成冬前旺长;晚于10月8日,易形成冬前弱苗,不利于越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