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三峡库区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入渗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坡地是三峡库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地类,其利用方式与水土流失的关系研究是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 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在重庆开县选择栾树 黄花槐、封山育林、经济林3种林草治理措施(以裸 地为对照),对土壤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个土壤入渗特征值在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 变化较大,其大小顺序主要呈初渗率,平均入渗率和稳定入渗率的规律.初渗率、稳定入渗率和平均入渗率在不同 土层深度均以裸地的值最小,其平均值分别为1.22,0.141和0.462mm/min;(2)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土壤渗 透性能综合判断值(F)的综合方程,综合评价了不同林草治理措施土壤渗透性优劣,其大小顺序表现为:栾树 黄 花槐,封山育林,经济林和裸地.(3)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与裸地的土壤渗透性与总孔隙 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p<0.01)或者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容质量 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负相关(p<0.05).(4)对土壤入渗过程模拟得出通用经验方程是用于描述不同林草治 理措施下土壤入渗过程的最优模型.  相似文献   

2.
土壤剖面中砂质夹层的储水作用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探讨土壤剖面中砂质夹层的水分行为,试验采用模拟土柱进行研究。土柱的剖面组成是:中壤土夹10cm厚的松砂土于20、50、80、110cm深处;中壤土夹5、10、15、20、25cm厚的松砂土于30cm深度以下。用限量供水与足量供水两种方式处理上述土柱,观测剖面各层(每层10cm)土壤含水量、水分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等。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植被恢复土壤入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权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779-15780
[目的]探讨土壤—植被系统涵养水源的能力。[方法]在退耕地上定位安装渗透筒,测定不同植被恢复后土壤入渗性能。[结果]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入渗性能存在显著差异,以苦竹+牛鞭草植被类型土壤初渗率和稳渗率最高,相比农耕地已初显植被恢复重建生态的功效;而桦木+牛鞭草、杂交竹+牛鞭草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入渗率与农耕地无显著差异,短期内这2种植被恢复对土壤结构的改良效益尚不明显。[结论]退耕还林对土壤结构系统的改良与植被类型的不同有较大关系,也将会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同时还需加强土壤—植被生态系统的管理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4.
滇西北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的土壤理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滇西北高原香格里拉县纳帕海周边区域的坡耕地、荒草地、自然恢复灌丛、自然恢复高山松次生林以及人工混交林等五种生态系统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将它们当作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中的不同阶段,研究不同地类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不同土层看,0~20c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自然含水量和pH值比20~50 cm及50~100 cm土层有所增加,土壤容重则比下层减小;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及速效钾向土壤表层富集。从不同植被类型看,自然恢复灌丛、荒草丛对0~20 cm土层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大于人工混交林和高山松次生林。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辽宁省海州露天矿排土场恢复措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的影响,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分布、组成及主要生理类群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微生物总量为人工林地天然草地工程复垦地荒裸地,3种林地中,榆树林地高于刺槐和紫穗槐林地;在微生物组成中,真菌数量最低,不足微生物总量的1%,细菌和放线菌所占的比例相当;在0~10 cm土层,三种林地为放线菌占优势,其它恢复措施地为细菌占优势,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放线菌比例略有提高;荒裸地的生理类群数量显著低于修复地(P0.05),氨化细菌在0~10 cm土层为紫穗槐林地最高,在10~20 cm土层为刺槐林地最高,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为刺槐林地最高,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为天然草地中最高;各类微生物的垂直分布表现为0~10 cm高于10~20 cm。修复地能明显提高排土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主要生理类群的数量,在各修复地中具体表现为人工林地天然草地工程复垦地。  相似文献   

6.
7.
三峡库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养分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三峡库区不同恢复措施下土壤养分分析,研究了不同恢复措施对土壤pH、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的变化,并进一步对不同土壤养分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恢复措施下土壤均为酸性,表层土壤的pH值相对较低,且具有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各恢复措施下均以0~20 cm土层中的有机质含量最高,与对照裸地相比,栾树+黄花槐、生物埂和封山育林措施土壤有机质明显提高;土壤全磷含量分布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波动较大;土壤碱解氮除传统农作和对照裸地外,其余各措施则表现出表聚现象,且从表层向下层呈递减趋势;除对照裸地外,有效磷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以生物埂措施下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各恢复措施下土壤养分的综合效应评价显示:栾树+黄花槐最大,为2.308;裸地最小,为-2.667.综合来看,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减少,适宜的恢复措施能够维持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8.
以滇中磨盘山演替初期云南松林、演替中期云南松阔叶树混交林和演替顶级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定水头法和原状土柱水分穿透试验,分析土壤水分入渗差异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3种不同演替群落土壤平均入渗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演替顶级、演替中期、演替初期,演替顶级林地土壤入渗能力最强;不同群落各入渗参数变化显著(P<0.05);同一演替群落,上层土壤渗透能力较深层土壤强。入渗过程模型拟合得,Horton模型对研究区森林土壤入渗过程拟合精度最高,为0.991,更适于描述土壤水分入渗过程;通径分析显示,土壤质地、有机质质量分数及根长密度对土壤水分入渗影响显著(P<0.05);弹性系数和边际量效应系数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质量分数和根长密度对土壤的入渗性能影响系数最大。土壤渗透性与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质量分数、植被根长密度、根质量密度等显著相关(P<0.05),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性氮质量分数越高,植被根系分布越广,土壤质量越好,土壤孔隙连通性越佳,土壤水分下渗越快。  相似文献   

9.
10.
长武塬边坡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体及入渗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土塬塬坡的水土流失一直是一个重要热点问题而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长武塬边坡的刺槐、侧柏和草地3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5月测定了3类样地0~30 cm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含量(SOC)及土壤稳定入渗率(SIR)等土壤物理性质,探讨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团聚体和入渗特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刺槐林地表层0~30 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分形维数(D)、SOC及SIR的测定结果为:2.63 mm、2.60、5.62 g/kg和10.40 mm/min;侧柏林地分别为3.67 mm、2.60、4.87 g/kg和5.41 mm/min;草地分别为2.44 mm、2.58、6.07 g/kg和12.45 mm/min。结果表明:草地和刺槐林地的土壤结构性状相对优良,SOC高且入渗能力强,有利于长武塬边坡地区的水土保持,侧柏林地虽具有一定的大团聚体塑造能力,但其土壤SOC和入渗能力相对较低,不利于降水的就地入渗。因此,建议适度种植常绿性(侧柏)树种,合理配置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1.
北京密云山区典型林地土壤入渗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双环法对北京密云山区4种典型林地(刺槐林、侧柏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地)进行原位测试,研究其土壤入渗规律。结果表明:利用Horton公式对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精度高于Philip方程;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初渗速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但与稳渗速率关系并不显著;土壤稳渗速率与土壤密度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孔隙度呈正相关;4 种典型林地土壤稳渗率的顺序为灌木林地(4.93 mm/min) 刺槐林地(4.23 mm/min) 针阔混交林地(4.18 mm/min) 侧柏林地(3.09 mm/min)。   相似文献   

12.
晋西黄土地区水土保持林地土壤入渗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通过对累积入渗量的分析,发现林地土壤入渗性能最佳,荒草地次之,而农耕地最差。方差分析表明,在流域内不同地貌部位之间土壤入渗性能无明显差异,而不同地类之间差异显著,即水土保持林对提高土壤入渗能力有显著作用。多重比较分析说明不同水土保持林地土壤入渗性能也有明显区别;同时发现水土保持林对入渗的空间分布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生物治理措施对强度红壤侵蚀区土壤质量的影响,对以草促林和乔灌混交2种治理措施下的土壤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强度红壤侵蚀群落治24a后,土壤的结构、渗透性、蓄水性能、养分特征、微生物性质及其抗侵蚀能力得到了改善,但土壤养分的恢复程度不高,养分的恢复滞后于物理性质的恢复;质量综合指数分析显示,以草促林治理群落的土壤...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宁南典型草原小气候的影响以及小气候与土壤水分的关系,通过野外测定,研究了水平沟、鱼鳞坑和封育3种恢复措施下地上20 cm气温、空气湿度、风速及地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地表水分的关系,发现地上20 cm处气温和0~20 cm土壤含水率为水平沟>鱼鳞坑>封育草地,风速则相反;地上20 cm处湿度、0~15 cm土壤温度为封育草地>水平沟>鱼鳞坑;土壤0~20 cm含水率与地上20 cm处的风速负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低山丘陵区水保措施减蚀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低山丘陵区土壤贫瘠,农业生产活动剧烈,加之降雨多以夏季暴雨为主,造成了该地区严重的土壤侵蚀现象。文章通过对宾县三岔河小流域7个试验小区径流和产沙观测资料的分析,总结得出不同水保措施下的水土保持效益,为合理安排耕作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国标法建立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与预测系统,对谷家泉项目区水土保持项目效益进行评价预测。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该系统与传统方法相比,方便快捷,准确可靠,能客观真实反映治理成果,为调整治理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来自植物篱梯化项目区罗甸县、龙里县和平坝县的农户对水土保持植物进行了参与式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水保植物的选择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选择水保植物时不仅考虑水土流失效应,还应考虑怎样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收入。结果显示,水保植物的选择越来越本土化,本土物种既能发挥水保作用,也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对果树品种的选择应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受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市场等因素决定。同时水保植物的选择也需要考虑种植和养殖的有机结合,达到物质的循环利用。外部专家的指导意见如果能够与当地农户的参与结合,将取得极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8.
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地抗冲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该文采用野外试验方法,以单位水量在单位面积上冲刷的土壤量为指标,对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地抗冲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不同地类土壤抗冲性差异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油松×刺槐混交林的抗冲性最好,其次是油松林地>刺槐林地>虎榛子林地>沙棘林地>荒草地>玉米茬地>土质马路>新开垦地;坡度对土壤冲刷量的影响十分明显;随冲刷过程的进行,土壤冲刷量不断减少,减少至一定值则不再减少,此时的值称为基值.同时对糙率、冲刷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国标法建立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与预测系统,对谷家泉项目区水土保持项目效益进行评价预测。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该系统与传统方法相比,方便快捷,准确可靠,能客观真实反映治理成果,为调整治理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河南三灵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三灵高速公路建设人为水土流失主要为开挖路垫、路基填方、弃土弃碴、取料等人为活动造成的土壤流失具有流失强度大,发生历时短,治理要求标准高的特点,并根据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标准,提出了工程、生物及工程加植物的综合防治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