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显微镜下观察并量度西北区骆驼锥虫100个后发现和外国的 Tryonosoma evansi 及T.ninae kohI—jekimovi 形态上没有显著差别。2.显微镜下量度西北区骆驼锥虫1000个的长度发现双 Bruce(1911)所量的 T.evansi 82个虫体的结果,体长较短的略多一些,但总的说来差异不大。3.显微镜下观察并量度100个西北区骆驼锥虫接种大体129代后的锥虫,发现形态上和原来的相比变动不显著。4.显微镜下观察并量度中南区马锥虫100个发现和西北区骆驼锥虫形态上大致相同。5.关于西北区骆驼锥虫和中南区马锥虫的学名鉴定,待今后结合其它方面的病原研究结束后再行决定。  相似文献   

2.
以黄牛和猪各4头进行四次交叉免疫试验以比较西北区骆驼锥虫和中南区马锥虫的结果为:有两次试验说明有区别,一次试验说明略有区别,另一次试验说明无区别。关于西北区骆驼锥虫和中南区马锥虫的种别鉴定问题,在全部病原研究工作结束后再加以决定。  相似文献   

3.
为丰富鱼类锥虫的物种资源,了解养殖鱼类锥虫的感染情况,通过调查湖北地区鱼类锥虫的感染情况,在武汉市江夏区牛山湖渔场养殖的鲫血液中分离到一种锥虫,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对该锥虫进行描述。通过形态特征和衍征的比较与分析,发现该锥虫与秉志锥虫(Trypanosoma pingi)形态一致,故鉴定为秉志锥虫。扩增并获得秉志锥虫的18SrDNA分子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其与黄颡锥虫(Trypanosoma pseudobagri)18SrDNA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4.62%,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秉志锥虫落于淡水鱼类锥虫支类,与黄颡锥虫(Trypanosoma pseudobagri)形成姊妹群。  相似文献   

4.
关于动物锥虫的鉴别,一般除应用如前一报告的形态学方法外,还有各种生物学的方法,包括依靠宿主区别,依靠无脊椎动物及脊椎动物宿主体内发育的类型,依靠免疫学方法以及依靠各种宿主动物的感受性。本文即报告依靠各种宿主动物感受性的方法来比较研究西北区骆驼锥虫和中南区马锥虫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结果表明,山羊感染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后,用血液压滴标本法查虫无效:小白鼠接种法在感染的检查上具有一定的价值;而间接血凝试验(IHA),因其检查结果具有早期性、重复性和可靠性,故被认为在疾病的诊断和带虫的普查上是较为理想的方法。笔者根据183头份血样的IHA测定結果,发现山羊感染锥虫6天以后,血凝效价最低为1:10,最高为1:1280;未感染锥虫的山羊血凝效价始终小于或等于1:10。因此可将1:20及其以上的血凝滴度定为感染的阳性标准,1:10为可疑,小于1:10则属阴性。  相似文献   

6.
体内试验锥虫等原生动物可以引起宿主产生免疫性,这在本研究交叉免疫试验内已经表明。慢性锥虫病动物,或痊愈后甚止治愈后的锥虫病动物的血清如果和同种锥虫同时注射另一动物,那血清就有“保护作用”保护后者使其在不同程度上抵抗锥虫的感染;或者完全不感染,或者感染后,(?)维持生命较久。Rouget(1896)最早发现被致病的马(?)疫锥虫 Tryp-  相似文献   

7.
水牛伊氏锥虫病是由水牛伊氏锥虫寄生在马、牛、骆驼、犬等家畜的血浆和造血器官内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水牛血红蛋白尿是以水牛尿液呈棕红色为特征,主要原因可能与无机磷缺乏有关.2003年10月至2004年4月,凤阳、定远等县经常有水牛血红蛋白尿病例发生,且比以往年份有上升趋势.但笔者曾遇到一头4.5岁的母水牛发生伊氏锥虫与血红蛋白尿混合感染病例,临床较为少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水牛伊氏锥虫病是由水牛伊氏锥虫寄生在马、牛、骆驼、犬等家畜的血浆和造血器官内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水牛血红蛋白尿是以水牛尿液呈棕红色为特征,主要原因可能与无机磷缺乏有关。2003年10月至2004年4月,凤阳、定远等县经常有水牛血红蛋白尿病例发生,且比以往年份有上升趋势。但笔者曾遇到一头4.5岁的母水牛发生伊氏锥虫与血红蛋白尿混合感染病例,临床较为少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从人血清天然杀伤伊氏锥虫活性作用着手,深入研究在自然选择下人血清和锥虫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揭示人体抗锥虫感染非特异性免疫奠定基础。首先,用体内和体外试验检测表明,正常人血清对 T.b.evansi 的体外杀锥虫活性明显受血清浓度,孵育时间和温度影响.被人血清溶解前 T.b.evansi 有一系列形态变化,虫体肿胀、变圆、游离鞭毛明显化、表膜毛边化等.还发现不同个体人血清溶虫活性有显著差异,但与血型无关;同一个体血清溶虫活性稳定不  相似文献   

10.
从牛白血病淋巴细胞培养分离出一株泰氏锥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4头确诊为白血病的病牛淋巴细胞培养和3头淋巴肉瘤牛的肿瘤组织培养中,分离到5株非致病性锥虫,其形态和培养特性完全一致,表明为同一种锥虫。本锥虫在细胞培养上生长良好,能连续继代,并呈现一定的生长曲线和生活史阶段。通常在接种后1—4天为对数生长期,主要为锥虫鞭毛虫期锥虫,形态较一致,后端尖细,动基体偏近核,有游离的长鞭毛;5天至6天进入平衡期,这一时期除锥虫鞭毛虫期虫体外,还出现许多形态不规则的虫体(包括短胖型和蝌蚪型等),并往往聚集成团,它们可能是核上鞭毛虫期锥虫;第7天后进入衰老期,虫体溶解消失。在培养末期细胞层上出现很多球状的无鞭毛虫期(利什曼型)虫体,大部粘附在细胞间隙,在部分细胞浆内亦可见有此种利什曼型虫体。 本锥虫虽较泰氏锥为虫小,培养要求也较高,但从形态特征、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看,应可鉴定为泰氏锥虫。  相似文献   

11.
伊氏锥虫病在我国流行广泛,在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及西北地区均有发生,以马、骡、水牛、骆驼发病最为严重。此病若不及时确诊治疗,均可造成死亡;呈隐性感染及亚临床经过者则引起农畜生产能力的大幅度下降,这都给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伊氏锥虫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进一步控制伊氏锥虫病的流行以致最终消灭伊氏锥虫病作出努力,我们于1986年开始从事抗伊氏锥虫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锥虫的抗原变异非常频繁,阻碍了免疫学防治技术的建立,国内外虽然对此有较多研究报告,但对中国不同地理、宿主株伊氏锥虫表面变异糖蛋白(VSG)分离和特性比较尚无报道,而我国北方新疆骆驼株伊氏锥虫和南方牛、马伊氏锥虫存在来源、地理、宿主和生化特性的差异,因此我们对这两个虫株的 VSG 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特性比较研究,所用虫株来源于新疆骆驼体内、安徽水牛体内.分离后克隆为单一虫株,经小白鼠、大白鼠体内繁殖,鼠血经过 DEAE-52纤维素层析获得纯净锥虫,再经超声裂解,经过两次超速  相似文献   

13.
以水牛泰氏锥虫细胞培养的虫体裂解抗原,致敏双醛化绵羊红细胞,用以检查乳牛和水牛的泰氏锥虫感染,不仅特异性强,敏感性也很高,且与伊氏锥虫无交叉反应,是一种简易快速而又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本法较外周血液虫体培养检出率高32—36%。用本法随机检查乳牛1168头,阳性581头,阳性率49.74%;水牛395头,阳性168头,阳性率42.5%。在伊氏锥虫疫区的水牛,用二种间接血凝方法检测,部分牛表现伊氏锥虫和泰氏锥虫均为阳性,表明水牛可同时感染这二种锥虫。本文还讨论了泰氏锥虫感染同乳牛白血病、盱眙水牛病可能存在某种联系,以及泰氏锥虫有可能致病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伊氏锥虫在我国地理分布广泛,寄生于马、驴、骡、黄牛、水牛、骆驼和犬等家畜体内,感染后发病急,死亡快,危害很大,多年来,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研制防治伊氏锥虫病的疫苗,由于伊氏锥虫的抗原变异频繁,所以未能成功.我们曾对伊氏锥虫安徽株在动物体内抗原变异程序作了观察,发现有一定规律.因此我们对伊氏锥虫新疆株在兔中的抗原变异程序进行观察,用昆明系小白鼠95只,新西兰兔4只进行试验,先用来源于新疆骆驼株体内经过单虫克隆的虫株,接种兔2只,接种量为10~6条/只,每3d 采兔血一次分离  相似文献   

15.
沙莫灵(Samorin)是英国生产的一种抗锥虫药,对刚果锥虫、活跃锥虫、布氏锥虫均有良好的抗虫活性,至于对伊氏锥虫是否具有抗虫活性,国内未见报道。本试验仅在观察沙莫灵对小鼠伊氏锥虫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试验提供依据。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一、沙莫灵 由香港利农有限公司提供。化学名为8(间——脒苯重氮氨基)——3——氨基——5——乙基——6——氯化苯菲啶盐酸盐,简称“脒氯苯菲啶”,其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6.
桑给巴尔位于印度洋的西部,以35kg 宽的海峡与坦桑尼亚大陆相隔,是坦桑尼亚国的一个部分.它是由温固加岛(Unguja)和奔巴岛(Pemba)组成。锥虫病于1908年首先在温固加岛上发现,而奔巴岛至今仍然没有这种病.1945年发现该病的传播媒介为采采蝇(Glossina austeni);随后的调查表明:G.austeni 是该岛唯一锥虫病传播媒介.锥虫病是制约该岛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每年经济损失大约为2百万美元。1986年锥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牛锥虫感染率为49%,99%为刚果锥虫(T.congolense)。活跃锥虫感染(T.vivax)则较少.锥  相似文献   

17.
试验采用体外培养技术,通过接受γ-射线和紫外线辐照的影响,定向选育突变虫株。首次对伊氏锥虫的细胞工程苗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受γ-射线或紫外线辐照的虫体接种小白鼠后,潜伏期和病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辐照虫体体外培养后接种小白鼠,潜隐期和病程均与对照组相似。经紫外线处理后辐照的伊氏锥虫转入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作支持细胞的培养基内培养,培养7~10d使突变表型表达。然后加入嘌呤类似物继续培养2周,筛选出基因突变株,建立细胞系。小白鼠试验测得该细胞系LD_(50)为10~(-3.5)·mL~(-1),比强毒株毒力减少60倍,其免疫保护率达90%。  相似文献   

18.
将实验室培育的分别源于伊氏锥虫克隆 JGeL 和 JXlcl 的抗苏拉灭伊氏锥虫亚克隆 JGSR 和 JXSR 以小鼠连续传代,每3个月用体内药物敏感性试验测定1次苏拉灭的 ID_(100)和 CD_(100);另于传代初和传代12个月后测定它们和它们各自对苏拉灭敏感的亲本克隆对硫胂聚氰胺、喹嘧胺硫酸盐和贝尼尔的敏感性.传代初,JGSR 和 JXSR 的苏拉灭 ID_(100)均为100mg·kg~(-1),CD_(100)分别为400mg·kg~(-1)和>400mg·kg~(-1).连续传代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伊氏锥虫在动物体内抗原变异情况,用伊氏锥虫安徽株克隆虫体 ShTat1分别感染兔和豚鼠。在兔体30d 中,每3d 分离兔血中锥虫并克隆,获得10个克隆锥虫,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生物素抗生物素酶标试验鉴定,为9个抗原性互不相同的抗原变异体 ShTat1.1~1.9.同中方法在4只兔体内30d 获得同样9个变异体,并且出现顺序一致,该克隆在豚鼠体内15d 所获得的5个变体,经鉴定均在兔体现出过,  相似文献   

20.
应用异硫氰酸胍-酚-氯仿一步法分离伊氏锥虫安徽株克隆虫体 ShTatl 的二个抗原变异体ShTatl.3和 ShTatl.5总 RNA,在含有甲醛的琼脂凝胶电泳后,转印到硝酯纤维膜上.根据布氏锥虫 VS-Gm RNA3′端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一个互补于它的含18个碱基的寡恢苷酸5′-GGTGTTAAAATA-TATCAG-3′.经~(32)P 标记、Northern 杂交,首次证明伊氏锥虫含有同样的保守序列.利用合成的18碱基寡核苷酸作为反转录特异引物,成功合成 cDNA 第一链,以 cDNA 第一链作为 PCR 扩增模板,均能特异性的扩增出一条主带为1.5kb 的 DNA,与 VSG 基因大小相符.根据所有锥虫 mRNA 在5′端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 RT-PCR 下游引物5′-GAACAGTTTCTGTACTATATTG-3′.对伊氏锥虫安徽株克降虫体的二个变体 ShTatl.3和 ShTatl.5的 RNA,进行 RT-PCR 扩增,均特异性地分离出 VSG 基因,二个变异体 VSG基因大小差异显著,其中 ShTatl.3的 VSG 基因为1.7kb,而ShTatl.5的 VSG 基因则为1.4k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