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可寄生多种农林害虫的卵,是最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之一。为评估其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卵的寄生潜能和效果,本文首先研究了松毛虫赤眼蜂对不同密度灰茶尺蠖卵的功能反应以及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继而测定了松毛虫赤眼蜂在室内网笼和田间条件下对灰茶尺蠖卵的寄生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对灰茶尺蠖卵的寄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型模型,瞬时攻击率为1.3179,寄生1粒灰茶尺蠖卵所需的时间为0.0352 h,寄生上限为28.43粒/雌。松毛虫赤眼蜂在寄生灰茶尺蠖卵的过程中存在着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即其对灰茶尺蠖卵的寄生率随赤眼蜂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但赤眼蜂的发现域相应减小。在室内网笼中,松毛虫赤眼蜂对灰茶尺蠖卵的寄生率为25.94%;在茶园中,松毛虫赤眼蜂对灰茶尺蠖卵的寄生率为37.00%。综上,松毛虫赤眼蜂对灰茶尺蠖卵具有较好的寄生潜能,这一结果为田间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灰茶尺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卵龄和密度对松毛虫赤眼蜂寄生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优化赤眼蜂田间释放技术,提高松毛虫赤眼蜂对棉铃虫的田间防治效果,本文开展了棉龄虫卵龄和密度对松毛虫赤眼蜂寄生效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对棉铃虫1~2日龄卵偏好性明显高于0~1日龄和2~3日龄卵。不同“蜂-卵”比结果表明,随着“蜂-卵”比值增加,赤眼蜂单蜂寄生效能逐渐下降,从14.33粒/蜂降至0.73粒/蜂,而棉铃虫卵被寄生率逐渐上升,从17.92%上升至73.33%。综合两者的关系,发现在“蜂-卵”比为1∶20时,两者出现了交汇,此时,赤眼蜂单蜂寄生效能约7.50粒/蜂,棉铃虫卵被寄生率约为37%。基于此,得出松毛虫赤眼蜂对棉铃虫的田间防治应综合“蜂-卵”比、田间棉铃虫种群密度及落卵量等指标来确定田间释放赤眼蜂数量,以达到棉铃虫田间最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尹英华 《植物保护》1981,7(6):41-41
如何正确评价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问题,有的同志有怀疑,对这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二代玉米螟,能够提高螟卵寄生率,压低虫口控制为害。 自1974年,我县一直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2代玉米螟,1980防治面积22.8万亩,放蜂区较对照区寄生率显著提高,历年稳定在80%左右(1978年为78.98%、1979年为81.91%,1980年为78.71%),但自然寄生  相似文献   

4.
弧目大蚕蛾(Neoris haraldi Schawerda)国内分布于新疆、陕西、甘肃,近年来在南北疆天然胡杨林危害严重。利用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在4月中下旬弧目大蚕蛾的卵期进行防治,套袋放蜂校正寄生率为76.1%,与对照CK在95%水平上差异显著,直接放蜂校正寄生率仅为7.4%,与对照CK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1984—1988年在果园开展了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苹果小巷叶蛾的试验示范,放蜂面积7万余亩,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达92.41和87.29%,虫果率仅2—3%,效果好于化学防治。果园放蜂以每亩设8—12个点,放蜂4次,总蜂最12万头,效果较好。P~(32)标记证明,赤眼蜂的扩散距高,在6小时内有61.96%的蜂分布在5米范围内,而24小时后则比较均匀地分布到30米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松毛虫赤眼蜂寄主偏爱可塑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选择试验中,原寄生松毛虫卵的松毛虫赤眼蜂显示对柞蚕卵的偏爱,而来自玉米螟卵的松毛虫赤眼蜂则对玉主螟卵嗜好。当松毛虫卵的松毛虫赤眼蜂转用玉米螟卵培养后,逐代玉米螟卵寄生率、子代蜂数等,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而明显提高。试验表明,松毛虫赤眼蜂接受寄主行为是可塑的。可明显改变雌蜂显示的寄主偏爱性,需要用特定的寄主卵连续培养34代。  相似文献   

7.
影响松毛虫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的因子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室内以寄主的地理种群、产卵底物、寄主卵龄期及冷藏与否、寄生蜂的饲养寄主以及蜂卵相对密度等作为试验因子,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接受程度、寄生能力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蜂的饲养寄主是一个重要因子,用柞蚕卵育出的蜂比用米蛾卵育出的蜂寄生能力强约1倍多。寄主卵龄期是另一个重要因子。随着寄主卵龄的增加,蜂与寄主卵的相对接触次数、寄生成功的雌蜂比例、卵粒寄生率和每雌产卵量都急剧下降。在26℃下当寄主卵龄从0—6小时增加到18—24小时时,上述寄生指标就下降了一半多。而其余供试因子影响不显著。本文结果还表明,虽然亚洲玉米螟不是松毛虫赤眼蜂嗜好的寄主,但在适宜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卵粒寄生率可达50%—60%,表现出一定的控制潜能,可在玉米螟防治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8.
人工卵赤眼蜂对玉米害虫的控害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表明,用人工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夏玉米田2~3代玉米螟均有较好的控害效果。放蜂区校正卵粒寄生率为65.44%~68.16%;百株玉米蛀孔数和雄穗被害较对照分别减少66.67%~70.37%和73.33%~80.00%。防治玉米雌穗上棉铃虫的效果,螟黄赤眼蜂要明显好于松毛虫赤眼蜂(20.0%),虫口减退率达71.1%。另外还研制了适合人工卵赤眼蜂田间放蜂的放蜂器,出蜂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9.
榆树县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1989年,经157万亩大面积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冶玉米螟的结果表明,当玉米田间螟卵发生初期和盛前期,以每亩1.1~1.5万头,分两次放蜂,卵粒寄生率为58.1~79.4%。放蜂区比未放蜂的对照区可降低被害株率41~64.4%,平均百株螟虫可减退66.6~85.9%,有效地控制了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每亩可挽回损失34.7公斤,经济效益显著。现已列为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防冶玉米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菜园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控制棉花害虫种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1984年在山西省夏县五年的试验结果表明,3月下旬至4月中旬在菜园每亩释放10000—15000头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卵的寄生率可达73.91—80.76%;整个生长季节,其它蔬菜害虫卵的寄生率也比不放蜂菜园的显著为高。 放蜂菜园的毗邻棉田,6—8月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和小造桥虫(Anomis flava)卵的赤眼蜂寄生率,分别为66.0—80.76%和60.69—80.71%;不放蜂菜园的毗邻棉田,寄生率都很低。 利用菜园早期接种释放赤眼蜂,可以大量增加农田生态系统中赤眼蜂的种群。一亩菜地能繁蜂70万头,对多种菜虫和棉虫都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1983—1984年夏县每年菜园放蜂面积达4000亩,受益的毗邻棉田为21000亩。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贵溪和金溪两地马尾松毛虫种群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对贵溪马尾松毛虫种群的LD50与1994年相比下降了87.66%,贵溪马尾松毛虫种群对溴氰菊酯已由低抗水平下降为耐药性差异。比较氯氰菊酯对贵溪和金溪两马尾松毛虫种群的毒力,可知贵溪和金溪马尾松毛虫种群对氯氰菊酯一直处于耐药性水平范围,贵溪马尾松毛虫种群对氯氰菊酯的耐药力比金溪种群强。  相似文献   

12.
应用苏云金杆菌(Bt)对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同一Bt浓度,室内试验幼虫死亡率较林间试验高,不同Bt浓度与1/100000的20%氰戊菊酯乳油混配林间12天防效较Bt单用有较大提高,幅度在47.96~37.35个百分点之间,林间增效作用明显,大面积防治时用500~1200倍液与1/100000的20%氰戊菊酯乳油混配为佳。  相似文献   

13.
寄生蝇Techinid flies是许多农、林、果、蔬重要害虫的有效寄生性天敌,属于双翅目,寄蝇科Thinidae昆虫,全世界已知有6500种,我国已知有450种,麻蝇科Sarcophagidae中也有许多寄生性种类,这些种类与寄绳科的种类一起统称为寄生蝇类。  相似文献   

14.
朱步朱 《昆虫天敌》2007,29(2):64-68
林间应用轻型飞机大面积超低容量喷洒阿维菌素防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Walker)幼虫,其防治效果为95%以上。结果表明:阿维菌素能有效地控制马尾松毛虫的大发生,可作为单独的措施或综合防治中的配套措施使用,同时应用飞机防治解决了树高林密、水源缺乏、劳力昂贵等条件给防治工作带来的困难,是一条适应林业生产高效、经济的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祟仁、余干两地封山育林控制马尾松毛虫效果的研究。揭示了封山育林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控制松毛虫的技术措施,通过封山育林,改变了松林生态环境,增加了松林的生物多样性,提高了松林的抗虫能力。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在松林内,14种松毛虫卵寄生蜂中有9种能寄生柞蚕卵。利用柞蚕卵作为马尾松毛虫卵寄生蜂的补充寄主是可行的。补充寄主的林地,卵蜂种群密度比对照提高0.68~1.43倍,而长年补充又比阶段补充增加1.37倍,比对照区增加2倍。林间补充寄主后提高了平腹小蜂和白角小蜂的种群密度。第一代松毛虫卵期总寄生率补充寄主区较对照区提高5.16~28.96%,第二代提高3.62~24.97%;第三代提高8~17.99%。根据卵蜂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消长规律,补充寄主的方法应有所不同,在地被物稀少的松林中补充寄主的次数应多一些,而在地被物丰富的松林中,补充寄主的次数可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马尾松林重要害虫。林间应用超轻型飞机大面积喷洒溴氰菊酯超低容量喷雾、白僵菌纯孢子油剂、菌药混合液超低容量喷雾以及喷洒白僵菌菌粉,其防治效果分别为96.5%、85.7%、95.6%、86.5%。上述的防治措施可作为单独的措施或综合防控中的配套措施使用,同时应用飞机防治解决了树高、林密、水源缺乏、劳力工资昂贵等条件给防治工作带来的困难,是一种适应林区林业生产整体水平而又快速、高效、经济的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18.
尹晓刚  万青  万承永 《江西植保》2007,30(4):152-154
本文结合南昌市实际,分析了马尾松毛虫近10年来的发生危害规律和原因,从预防、治理等方面提出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