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禾谷类多粘菌为媒介的麦类土传病毒病有三种.其中大麦黄花叶病(亦译怍大麦条纹萎缩病)多发生在大麦上,对啤酒大麦及六棱大麦品种鹿岛危害较大;小麦黄花叶病多发生在小麦上,对小麦品种"农林61"和"福穗"危害较大;小麦条纹(纹枯)病不但危害啤酒大麦,同时会对大麦和小麦造成危害,并能与黄花叶病重复感染.茨城县1985年麦类黄花叶病受害面积占三麦总栽培面积的55%.此病危害性很大,目前尚无有效防治药剂.本文主要介绍播种期、抗病品种及大、小麦轮作方面的最新防治知识.  相似文献   

2.
前言麦类土传性病毒病有3种:大麦黄花叶病发生在二棱大麦、六棱大麦及裸麦等大麦上.其中啤酒大麦(二棱)受害严重,有时甚至颗粒无收.小麦红花叶病仅在小麦上发生,危害较轻,减产2-3成;麦类土传花叶病在小麦、大麦和黑麦上均能发生.虽然3种病毒都靠多粘菌传播,但病原互不相同,土传黄花叶病毒为线状粒子,而土传花叶病毒则为棒状粒  相似文献   

3.
大麦黄花叶病是严重威胁冬大麦生产的重大病害之一.为促进抗黄花叶病基因在大麦育种中的应用,利用插入或缺失(inserticon-deletion,InDel)标记JSB056和JSB060对180份啤酒大麦资源进行基因型检测,结合病圃黄花叶病表型鉴定,并评价标记在育种中应用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聚合2个InDel标记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检测准确率高达91.9%,是分子辅助选择育种中鉴定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的较理想标记.  相似文献   

4.
前言大麦黄花叶病、小麦黄花叶病及土传小麦花叶病都是土传病毒病,广泛分布在除北海道以外的日本各地,发生在秋播麦上、且为害严重。大麦黄花叶病毒(BYMV)只感染大麦、不感染其它麦类作物。受该病毒感染了的啤酒大麦呈现枯斑、黄化、萎缩症状,严重者全株枯  相似文献   

5.
80年代,中国大麦种质资源有13237份.其中栽培大麦11791份、野生大麦1446份(含多年生野大麦121份).国家组织了大麦种质资源的综合鉴定,包括农艺性状 ,抗三病一黄花叶病、黄矮病、赤霉病,抗三这一早、湿、盐,以及品质鉴定.有些单位还开展了其它签定,如耐酸铝等.初步筛选出一批具有抗性强、质佳、农艺性状好的优异种质资源.为促进种质资源的交流,益于在种和遗传等研究,特将鉴定结果整理综述如下.大麦种质资设抗病性往走一、抗大£黄花叶病鉴定大麦黄花叶病是由病毒诱发、病土传染、禾谷多粘菌为传天介体、主要危害各大麦区大麦…  相似文献   

6.
新消息     
0152 普通大麦的优良抗病资源球茎大麦——据Xu Jie和I.W.Snape报道,他们用代表英国主要大麦的白粉病、叶锈病和条锈病菌株,对有关球茎大麦及球茎大麦与普通大麦的杂种进行了接种鉴定,筛选出了抗白粉病和叶锈病的2个四倍体无性材料PB168、PB179和2个二倍体无性材料PB8、PB11。这4个材料的抗性在其与普通大麦杂交的杂种中也有表现,说明杂  相似文献   

7.
小麦上的大麦黄矮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BYDV)引起的。大麦黄矮病不仅侵染小麦和大麦,还能侵染燕麦、玉米等谷类作物,是世界上谷类作物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大麦黄矮病对小麦的危害面积逐渐扩大,危害程度日趋严重。这种现象引起了小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大麦黄矮病毒是由蚜虫传播的。根据蚜虫的种类,大麦黄矮病毒至少有5种类型。由麦长管蚜(Macrosikphum avenae)传播的黄矮病  相似文献   

8.
一、选育经过秀麦2号(原名秀87—8)是我所于1981年用(7817/77—1303)F_3中间耐黄花叶病材料作母本,耐黄品种泾大1号为父本,采用有性杂交方法,通过大麦黄花叶病田系谱法连续选择,于1985年定型,1985年赴云南省曲靖高原夏繁种子。1985—1986年度参加我所大麦新品系鉴定圃,平均亩产335公斤,在参试43个新品系中名列第三。1986—1987年  相似文献   

9.
大麦黄花叶病是大麦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除选育抗病品种外,尚无防治良策。(木厉)木县农试场以抗黄花叶病为大麦育种主要目标,早在1955年即筛选、确认从中国引入的六棱皮大麦木石港3号对黄花叶病有高度抗性。进而在1965年将木石港3号和当地的大麦品种(系)关东二条2号、3号、药系51杂交,并用木石港3号回交,在其后代中选育了若干二棱大麦抗病品系。并从酿造用品质考虑,继续反复进行杂交选育,终于育成“美里黄金”。选育经过: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为全国大麦的主要产区之一,常年栽培面积在400万亩左右,最高的1984年高达447.4万亩。由于复种指数较高,给轮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大麦黄花叶病发病面积有所增加据省农业厅植保站统计,1984——1987年,全省平均发病面积约3.8%,年度间的幅度为2.3——5.8%,一般病田亩减50公斤左右,重则减产100公斤以上,仅黄花叶病一项,全省四年大麦损失达2000万公斤左右。嘉善县于1983年开始进行耐“黄”大麦品种(系)引种、鉴定工作。经过五年的努力,从87个新品种(系)中,筛选出耐“黄”能力强,综合性状好的沪麦10号新品种。1988年浙江省种子公司已确认沪麦10号适宜于全省黄花叶病地区种植,并通过了加兴市农作物品种审  相似文献   

11.
前言近几年,日本主要大麦种植地带发生了由大麦黄花叶病病毒(BaYMV)引起的黄花叶病,特别是酿造用二棱大麦受害严重。实践证明,采用药剂和耕作手段已不能完全防除本病害。引进并推广携带抗性基因Ym的二棱大麦品种(该基因由六棱大麦品种“木石港3”导入)“美里金黄”、“三鸭金黄”等,可使病害得到回避。由此可见,引进抗性品种是防除本病害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2.
大麦黄花叶病自七十年代中期发生以来,蔓延很快,为害不断加重,是目前大麦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它是由大麦黄花叶病病毒和和性花叶病毒共同引起。大麦和性花叶病毒曾是大麦黄花叶病病毒的一个株系,但其与大麦黄花叶病病毒的血清完全不相同,从而被认定为一种新的病毒。此病最先在中西欧各国发生,近年来在日本也得到了鉴定。我们在本所的如东病目中也发现了这种病毒。由于这两种病毒是由土壤中禾谷多粘菌传播。病毒在禾谷多粘菌体内不仅能存活十年以上,而且还可增殖。因而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选育抗病品种。但是,由于我国的大麦免疫的品种…  相似文献   

13.
以抗病品种泰兴9425与感病品种NasoNijo杂种F_1花药培养构建的188个加倍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及其亲本为材料,在拔节期进行大麦黄花叶病抗性鉴定,在大麦成熟后考查株高、主穗长、穗下节间长、单株穗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及千粒质量共7个农艺性状,并对群体的黄花叶病抗性及其对大麦农艺性状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参试材料间黄花叶病抗性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以病害流行梯度下面积(AUDPS)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参试材料分为抗病、中抗、中感和感病4个类群。研究发现AUDPS与大麦株高、单株穗数、千粒质量及单株产量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0.38、-0.62和-0.65,表明黄花叶病对参试材料的株高、单株穗数、千粒质量和单株产量等农艺性状有较大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引言Kasha和Kao(1970)与Kao和Kasha(1970)的许多研究证明了二倍体球茎大麦与二倍体普通大麦的种间杂种F_1,由于选择性的排除了球茎大麦染色体的结果,大部分植株是“似普通大麦型”的单倍体。由上述两个种的四倍体之间杂交所获得的高频率双单倍体也同样证明了这一情况。而且,还证明了这种选择性的染色体排除的控制基因是在普通大麦方面(Kasha等1972;Ho和Kasha 1974;  相似文献   

15.
病原病毒的种类日本的麦类土传病毒病有大麦黄花叶病(BYMV)、小麦黄花叶病(WYMV)和麦类黄花叶病(SBWMV).BYMV开始在茎叶上产生黄绿相间的细长斑点.发病盛期,植株萎缩,叶身全面出现镶嵌花样,严重黄化.WYMV的病症没有BYMV明显.SBWMV与前二者比较,萎缩程度严重,黄绿相间的斑条较长,绿的部分稍浓.SBWMV和BYMV或WYMV的复合感  相似文献   

16.
转WYMV-Nib8基因抗黄花叶病小麦的鉴定及优良株系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黄花叶病是我国冬麦区亟待解决的重要病害之一。为了给应用病毒复制酶基因介导的转基因抗病小麦新品种(系)选育提供依据,对利用基因枪法将WYMV-Nib8基因和bar基因共转化扬麦158获得的15个T2代株系进行了黄花叶病抗性鉴定,筛选出4个高抗病株系和1个剔除bar基因的高抗病株系;连续多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5个株系不但抗病性优良而且可以稳定遗传。以转基因材料为亲本之一,通过常规杂交、回交获得1个兼抗小麦黄花叶病和白粉病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新品系BR1014。  相似文献   

17.
大麦黄花叶病是欧亚冬大麦区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国内外对大麦黄花叶病抗病品种培育的重视,大麦黄花叶病抗性遗传与育种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大麦黄花叶病病毒株系的分类、病害的发生与传播、抗性遗传、抗病基因的定位以及抗黄花叶病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就大麦黄花叶病遗传育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今后的育种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今后我国大麦黄花叶病抗病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危害我国大豆的主要病毒病有三种,即花叶病、芽枯病和矮化病。应用差速离心法成功地从京黄3号、科黄2号和铁丰18号分离出花叶病的病毒;从丹东青豆的杂种中分离出芽枯病毒。花叶病毒颗粒为长而弯曲的线形,平均长度为661.2nm,宽度为13.9nm。芽枯病的病原为球形的烟草环斑病毒、平均直径为29.5nm。花叶病与籽粒褐斑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证明,种子产生斑驳是由大豆花叶病毒引起的。抗病品种的褐斑率明显低于敏感品种。根据病毒病的鉴定结果,京黄3号等感染的花叶病,植株矮化不明显,种子容易生褐斑,称之为典型的普通花叶病(SMV—G);而铁丰18号感染的花叶病,植株矮化明显,籽粒不生褐斑,称之为矮缩型花叶病(SMV—D)。供试品种中抗花叶病最强的品种是科黄3号。丹东青豆的杂种以及日本的宫城白眉和大青豆则是烟草环斑病毒(TRSV)感染的芽枯病。这些品种严重染病,颗粒无收,利用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日本小麦品种(Triticum aestium L.)和球茎大麦(Hordeumbulbosum L.)的四倍体无性系之间的配合力。为了改进小麦的杂交程序,研究了化学物质在小麦单倍体产生中对小麦配合力的特殊作用。测定了32个小麦品种,有22个是可配的、结实率10.4%-45.9%。这些可配品种在系谱上衍生自日本地方品种的杂交后代。用球茎大麦基因型作父本也极大地影响小麦品种“Fu—kuokomugi”的种子结实、结实率4.1%-50.0%。然而,当用球茎大麦最有希望的无性系授粉时,Haruhikari的不可配性乃无法得到令人满意地克服。在交杂程序上,随着授粉前应用2,4-D处理大大地提高了Fukuhokomugi的结实率,但似乎也不能有效地降低Haruhikari的不亲和性。这些研究结果证实,用可配的小麦基因型作为启动材料时,可以应用球茎大麦产生的单倍体的方法于改良小麦单倍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大麦品种 HvPDIL5-1 HvEIF4E 基因的单倍型及其与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的关系,以扬农啤系列、扬饲麦系列和其他来源的29个品种(系)为材料,在江苏扬州和盐城病圃进行大麦黄花叶病大田自然抗性鉴定;利用大麦 HvPDIL5-1 HvEIF4E 基因全CDS区的3对引物对供试品种(系)的 HvPDIL5-1 HvEIF4E 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分析两个黄花叶病抗性基因的单倍型及其抗性。结果表明,本试验年度两试点大麦黄花叶病发病程度较正常年份偏轻,29个品种(系)中有20个品种(系)在扬州和盐城对大麦黄花叶病同时表现为免疫或高抗,Ea52和苏B1403在扬州表现为免疫、在盐城表现为中抗,其余7个品种(系)在两试点均表现为中抗或中感。供试材料的 HvPDIL5-1 基因存在4种单倍型, HvEIF4E 基因存在14种单倍型。扬农啤2号、扬饲麦3号、扬农啤7号等10个品种(系)在扬州和盐城病圃对大麦黄花叶病均表现为免疫或高抗,但其 HvPDIL5-1 HvEIF4E 基因均为BaMMV-ASL感病单倍型,说明这些品种(系)携带有除 rym1/11 rym4/5 以外的其他黄花叶病抗性基因。携带抗性基因 rym5 的苏B1403在盐城病圃鉴定中表现为中抗,说明江苏大麦产区出现了拮抗 rym5 抗性基因的病毒株系,需进一步加强大麦黄花叶病抗性新基因的发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