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中国传统农业生态系统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火金 《农业考古》2008,(1):95-100
天地人“三才”是传统哲学一种思维范式,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天地人宇宙系统论。天地人整体思维影响了传统农业的运作方式,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天时”、“地利”、“人力(和)”,形成了天、地、人、物农业巨系统。天地人物和谐统一构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农业生态系统由三大要素系统构成,一是生物有机体(动、植物、微生物)系统,二是农业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天和地)系统;三是人的社会生产劳动系统。农业生产实践就是通过人的社会生产劳动协调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条件(天和地)的关系,三大要素系统的协调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保证。中国传统农业是生态化的抑或生态趋向的农业,几乎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某种共识。对此,必须指出,传统意义上的生态农业与现代的生态农业概念虽然有着相通之处,但也不尽完全相同。传统农业借鉴哲学上的天、地、人的整体思维倾向,融人动植物的“物”,形成天、地、人、物的农业生态巨系统,在此基础上深化拓展,构建了传统农业生态系统观。  相似文献   

2.
知物性之宜与“三才理论”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理论的四大要素。通过对“三才理论”的分析认为,知物性之宜的提出,不仅革新了中国传统农学的认识方法,促进了农学对作物特性的不断认识,而且为近代西方农业科学进入中国创造了环境与条件。  相似文献   

3.
陆昇 《河南农业》2019,(15):37-39
传统“三才”理论是农业文明的智慧结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借鉴传统“三才”理论的思想精华,就是要继续夯实农业“天”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发挥土地“地”的资源资本价值,教化净化作用,推进乡村升值、完善乡村善治、保护乡村环境;要尽“人”力、享“人”和,推进乡村建设,复兴乡村文化、实现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4.
知物性之宜与“三才理论”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理论的四大要素。通过对“三才理论”的分析认为,知物性之宜的提出,不仅革新了中国传统农学的认识方法,促进了农学对作物特性的不断认识,而且为近代西方农业科学进入中国创造了环境与条件。  相似文献   

5.
前人溯述中国哲学思想的源泉,往往把天、地、人三个因素牵连在一起,例如代表中国最原始的文字:“乾”≡“坤”≡“巽”≡“震”≡“离”≡“坎”≡“艮”≡“兑”三八个卦名,都是指:天、地及其有关的“象”。当时人们大致是初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畜养时期,其生活基本仰赖大自然,心目中离不开天和地,故卦名也如是反映。经过一段相当长的历程,由八卦演为六十四卦,就参杂了人和人事,其中卦辞如:泰、否、豫、颐、咸、家、人、睽、解、姤、革、归妹、兴、节等卦,都涉及天、地与人或人事的关系。后来《周易·十翼》则更彰明较著,不只一次地提出“三才”——天、地、人彼此相应的问题,所提到对“三才”的说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对生命整体观及大宇宙生命活化的体验特点,显化了“生态文学”的古典形态。我们挖掘其“生态”内涵,既是一种现代阐释,也是一种对接;作为历史机缘,更成为现代与未来接续的必然。这种环绕“生态”体验的现代阐释,意在接通中国传统话语系统,把握中国文学体验的核心要素,将“生态”承载文学的运思与体悟,进而揭示文学价值及人的生存的“生态”标识。  相似文献   

7.
郝福为  张法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556-4557,4560
现代农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现阶段我国发展生态农业还存在观念问题.“三才”理论,是中国传统农艺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农业的指导思想,蕴含着鲜明的生态观.继承和弘扬“三才”理论所体现的生态观,用“和谐统一”、“平衡”和“可持续”的观念指导生态农业建设,对于治理环境污染、缓解生态破坏和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性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具体而生动的实践.极大地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是我们弘扬“三创”精神、推进“两个率先”过程中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当前,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有三大要素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
文卿 《农业考古》2003,(2):243-244
诗是心灵的凝华 ,茶汤是性情的流淌 ;音乐是天人永远的回声 ,画幅是在色彩渲染中铺张的乐章。艺术与艺术尽可以千差万别 ,但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而艺术的本质与大自然的“道性”也是合一的。茶 ,采日月之精华 ,摄天地之灵气 ,其“性”更是通“天、地、人”“宇宙三才” ,但这不是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茶缘。灵山秀水 涵养成材早已蜚声画坛、年近不惑的冯英女士 ,不知是多年的艺术涵养 ,还是故乡峨眉山灵山秀水的熏陶 ,与茶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她饮茶、画茶 ,以茶会友 ;茶催生灵感 ,伴她创作 ;缭绕湿润的茶香 ,诉说她脉脉衷肠 ,伴她走过…  相似文献   

10.
处于传统与现代交融发展下的中国当代园林,正处在发展与危机并存的时期。中国园林的发展问题日益严峻。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传承中国古代哲学中所倡导的“天、地、人”合一的思想.走中西合璧的园林将是中国园林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道家的先哲们所成就的艺术的人生哲学,乃是中国纯艺术精神的渊源和根基。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的生命本体是“道”,而“道”即先天地而生的混沌的合体。它是空虚的、有机的灵物,连绵不绝,充塞宇宙,是生化天地万物的无形无象的大母,它混混沌沌,恍恍惚惚,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她是宇宙旋律及其生命节奏的秘密,故灌注万物而不滞于物,成就万物而不集于物。人们必须凭借直觉去体验、感悟,通过“心斋”与“坐忘”,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让自己的心灵保持一种空明澄澈的境界,以整个身心沉浸到宇宙万相的深层结构之中,从而始可能超越复杂的外界自然物象,超越感观,体悟到那种深邃幽远的“道”,即宇宙之美。可以说,正是这种对“道”的审美体验,才使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把审美重点指向人的心灵世界,“求返于自己深心的心灵节奏,以体会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并由此而形成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的独特的  相似文献   

12.
在反清复明无望的情形下,王夫之转入了重建儒家文化,这就是他的“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抱负。其重建儒家文化的目的在于剔除儒家中佛教等其他学派的负面因素,提供一个帮助人们建立健康道德和宇宙和谐的新伦理体系。他以张载的“太和”为最高目标,以庄子的“相天”为其方法,展开对儒家经典的新诠释。他分别从“自然之天”和“仁心之天”的角度提出相天的必要和方法。前者在于利用人的智慧创造发明,补充天之不足;后者在于以礼义节制人的行为,扩充仁爱和和谐。他相信只要人们能够坚持履行儒家的礼义,气质可以改变,而神气可以得到保持。即使形体消散,自己对宇宙所贡献的那一团和气(神)仍然会造福后代。这样,才完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物质“形象”的第一层面被人们所感知的“物象”是不依赖于人之意识的客观存在。基于对传统村落人文物象的实证研究,认为其能够体现系统的传统造物文化思想,将其概括为“规则、参照、功能与技术、核心”四个层面,并从中揭示了“天、地、人、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释了造物文化思想对传统村落人文物象具有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4.
茶艺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守仁 《农业考古》2003,(4):149-151,158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正在被愈来愈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而茶艺这一独特的茶文化表现形式,更日益受到民众的普遍关注和欢迎。茶艺概念最早酝酿于70年代中期,直到1982年才由台湾“中华茶艺协会”正式推出,当时是为了和日本“茶道”相区别,才把中国的品茗艺术以“茶艺”称之,此后遂  相似文献   

15.
关于推进安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信息化就是农业技术在农业多方面的广泛应用,是一个传统农业向信息农业转化的演进过程,本文论述农业信息化在促进安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要把加强安徽农网建设,加快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和实现全省农业信息化确定为实施安徽农业信息化的三大战略目标;提出了做好“三个方面服务”,创立“三大模块”,构建“三大体系”,制定“三大政策”,打造“三个平台”等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茶文化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媒介,也是海峡两岸和对外传统文化交流的内容。 茶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高雅饮品。苏东坡曾赞美:“从来佳茗似佳人”的绝句。中国人好茶,以茶敬客,以茶会友,以茶送礼,以茶谈心,饮茶保健。总之,人们生活中都离不开茶。 在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中,茶叶饮用量远远高于咖啡和可可,而居于首位。而我国正是茶的故乡。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国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公。”神农氏是我国古代传说的三皇…  相似文献   

17.
在以农为本的帝制时期,天、地、人"三才"理论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指导思想,而"三才"理论的核心即是环境与技术。本文中,笔者以明清时期畿辅地区的种稻活动为例,来分析生态环境与农业技术之间的博弈关系。笔者认为,畿辅地区的水土环境、光照与气温制约着南方水田技术在此地的应用,畿辅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亦影响着水田技术在该区的扎根与传承;南来稻作技术在对北方旱地进行适应的同时,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畿辅某些地区的局地环境。在二者的颉颃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环境对技术的制约,农业技术必须以尊重环境为前提。  相似文献   

18.
大爆炸理论诞生于20年代,直到50年代才引人注目。当时这种理论虽已广为流行,但远未使人信服。稳恒态学说与大爆炸理论相悖,它断然否认宇宙存在着起源问题。在半个多世纪里,稳恒态学说是最为流行的理论。1965年,罗伯特·彭齐亚斯和阿诺·威尔逊发现了宇宙背景热辐射。这一发现,使大爆炸理论被更多的人所接受。那么,这能否被看作是宇宙在炽热的猛烈爆炸中突然诞生的确实证据呢?宇宙学家们异常兴奋地在探索这一发现的意义。大爆炸100万年后的宇宙有多热?大爆炸1年之后、1秒钟之后情况又如何?在原初的炽热状态中曾出现过多少种物理过程?是否可能…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和粮食贸易政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中国政府的粮食安全保障思想1. “无粮则乱”的传统思想在中国,确保粮食的供给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无粮则乱”这句话简洁而明了地表达了这种思想。《汉书》中的“王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的说法现在也常被引用,这两句话都体现出了为政者决不能让民众面临饥饿的中心思想。中国的粮食政策是在理解了中国人心理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反映到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思想上,自给自足自然就成了基本方针。2. 关于“中国粮食白皮书”(1)制定和发布的背景。“中国粮食白皮书”是指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1996年10月发布的“中国的粮食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三大历史贡献”和“三次伟大飞跃”科学系统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光辉业绩,豪情满怀、掷地有声地提出了“四个自信”,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和实践成果说明,我们党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经过历史比对过的、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