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番茄田棉铃虫生物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番茄田人造卵螟黄赤眼蜂释放方法以纸袋放蜂法最好,放蜂期间天气晴好也可采取蜂卡直接别放法。田间采卵调查,人造卵螟黄赤眼蜂对番茄田棉铃虫卵寄生率达52 .0 %~71 .1 % ;喷施BT 制剂7d 后校正虫口减退率达95 .0 % 。释放人造卵螟黄赤眼蜂结合喷施BT 制剂是防治番茄田棉铃虫的一项有效的无农药污染措施  相似文献   

2.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试验结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田间玉米螟百株1-2块卵时释放赤眼蜂,间隔6天再释放1次,第1次放蜂后6天的寄生倍数为10.07,第2次放蜂后6天的寄生倍数为7.44,蛀孔下降45.00%,平均虫口下降62.90%,较对照增产767.5kg/hm^2,保产率为8.62%。  相似文献   

3.
《山西农业科学》2019,(12):2189-2194
螟黄赤眼蜂是一种重要的天敌昆虫。为找到一种简便高效的赤眼蜂释放方法以及为赤眼蜂的科学合理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撑,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较检验、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分别对套袋和无袋梨园的螟黄赤眼蜂经常规释放和保护释放后蜂卡的出蜂、释放后蜂种的存活及其对梨小食心虫的寄生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无袋和套袋梨园,蜂卡经常规释放和保护释放后的出蜂率无显著性差异,均处于85%以上,但保护释放时,出蜂率值间的离散程度较低;常规释放和保护释放后米蛾卵卡上的寄生卵数在套袋和无袋梨园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一致,且保护释放后米蛾卵卡上的寄生卵数多高于常规释放,此外,释放后梨园内已寄生米蛾卵卡的出蜂率与释放蜂卡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梨园放蜂区梨小食心虫的寄生率均显著高于未放蜂区梨小食心虫的寄生率,且保护释放区要优于常规释放区。表明相较于常规释放,以纸杯放蜂器为载体的保护释放对于维持各放蜂点出蜂的稳定性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保护释放还能够提升羽化后成蜂的存活概率及其对梨小食心虫的寄生率。此外,灭活米蛾卵在田间也可作为赤眼蜂的优良中间寄主,为其提供临时的食源和寄生场所。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基于原有两次放蜂方法的诸多弊端,提出长效一次放蜂法,即将发育不同时间的寄主卵按一定比例混合,每667m2地放两点,两个放蜂器,一次性放蜂。通过对长效一次放蜂和两次放蜂的比较来看,长效一次放蜂的平均卵寄生率84.27%,比两次放蜂的卵寄生率略低0.03%,比未载菌蜂略低0.41%,但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长效一次放蜂能够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减少了放蜂过程中所带来的运输及人力成本,可以取代现有的放蜂方法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以螟黄赤眼蜂为研究对象,明确保护释放过程中蜂卡质量对补给米蛾卵寄生和出蜂情况的影响,并探讨能否通过米蛾卵的补给来缩减保护释放的次数。结果表明:当蜂卡出蜂率较高时,释放器内对应补给米蛾卵卡的寄生卵数和出蜂卵数也相对较高,且出蜂率高于85%;两批次放蜂后,放蜂区和未放蜂区内米蛾卵卡的寄生卵数和出蜂卵数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表现为放蜂3次区最高,放蜂2次区次之,未放蜂区最低。研究发现,在中间寄主卵补给的保护释放策略中,蜂卡质量越优,羽化蜂在补给卵上储备的子代蜂基数就会越多,更有利于该技术的实施。中间寄主卵的补给可以给释放蜂种提供临时的寄生场所,但通过中间寄主卵的补给无法有效缩减释放次数。  相似文献   

6.
室内寄生及田间应用试验结果证明,螟黄赤眼蜂是寄生棉铃虫卵的优势蜂种,其对棉铃虫卵寄生率比松毛虫赤眼蜂高10%以上,大面积防治棉铃虫推广示范使用的蜂种应为螟黄赤眼蜂。1993年,在山东高密县、河北南皮县仅对二代棉铃虫进行了田间放蜂防治试验,调查  相似文献   

7.
通过3年的调查与试验,测定了稻秆蝇卵量与被害穗率的关系,以及被害穗率与产量损失的关系,其回归关系式为Y=128.5249+47.2311x,相关系数r=0.9961,据此得出,用40%氧化乐果防治稻秆蝇,为害允许水平为4.77%,苗期以着卵量计算防治指标为97粒/m^2。  相似文献   

8.
小麦田间结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4年小麦田间结露研究及农田小气候观测资料,确定了陕西省杨陵区二道塬麦田2/3株高处露的形成和消失条件分别为周围空气相对湿度≥91%及≤89%;分析了麦田露形成,消失和持续时间的垂直分布规律。4月中旬-5月下旬麦田2/3株高处的露时平均为12.77-13.64h,最长达15.84h;露量平均为0.07-0.10mm,最大达0.18mm。  相似文献   

9.
赤眼蜂防治菜粉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菜粉蝶天敌的研究结果表明,广赤眼蜂是防治甘兰菜粉蝶的最佳蜂种,人工繁殖后释放75万头/hm^2,卵寄生率平均高达86.2%,比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对照(未放峰)分别高83.2%,85.1%和85.7%,放蜂田不再施药,各种自然天敌得到保护,数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
利用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蜂种筛选及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采用五种赤眼蜂接种大豆食心虫卵,筛选优势蜂种。用采自广东、北京,吉林和黑龙江的螟黄赤眼蜂进行田间罩笼寄生大豆食心虫的效果比较试验,以及用当地螟黄赤眼蜂进行不同放蜂量的田间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为寄生大豆食心虫的优势蜂种,并且当地蜂种的防治效果优于外地蜂种的防治效果,地理相近的蜂种防治效果差异不明显,亩放蜂量3万头以上为宜。每亩放四点,防治效果在60~70%左右。  相似文献   

11.
于2007年6月和9月对秦皇岛亚洲玉米螟在春玉米田间落卵量和亚洲玉米螟为害春玉米的严重程度及7月29日分别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第二代亚洲玉米螟效果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该地区全年共发生两代,产卵高峰期分别发生在6月中旬和8月上旬,高峰期卵粒数分别达到了800粒和748粒;田间花叶率、百株蛀茎孔数、蛀茎株率和百株蛀穗孔数、蛀穗株率分别达到了78%、340个、96%和102个、74%;松毛虫赤眼蜂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卵块寄生率分别达到了80.00%和81.44%,在夏玉米地,放蜂区和对照区相比,蛀茎虫孔减退率为53.05%,蛀穗虫孔减退率为69.63%。通过本文分析得出亚洲玉米螟在秦皇岛地区发生及危害严重,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室内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卵的寄生行为,以及两种赤眼蜂在单独和竞争情况下的寄生及其子代蜂受寄主卵龄的影响。结果发现:松毛虫赤眼蜂完成1次寄生所需时间显著短于玉米螟赤眼蜂,而产卵次数占总寄生次数的比例(40.16%)显著低于玉米螟赤眼蜂(66.26%)。单独寄生时,玉米螟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子代雌蜂数和子代蜂存活无显著影响,但对松毛虫赤眼蜂具有显著影响,且死亡蜂数量随卵龄增大而增多。在竞争情况下,两种赤眼蜂子代总雌蜂数均增加;寄生6h和36h玉米螟卵产出的子代蜂显著小于单独寄生时的子代蜂;寄生12h卵的子代蜂死亡数(21头)显著高于寄生其他龄期的卵,但在其他卵龄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玉米螟发生与作物布局间的关系,为玉米螟的生态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玉米螟典型发生区,用诱蛾量、落卵量、幼虫量、蛹量以及玉米蛀秆率、玉米茎秆和果穗蛀孔数、活虫数等指标,依次评估玉米+棉花(Tr1)、玉米+甜瓜(Tr2)、玉米+小麦(Tr3)邻作模式下玉米螟种群动态与危害。【结果】 不同邻作模式下诱捕器诱蛾量、落卵量、幼虫量、蛹量有一定的差异(P < 0.005);其中,Tr1邻作田诱蛾量(越冬代、1代和2代)、落卵量、幼虫量和蛹量显著高于Tr2和Tr3邻作田(P < 0.005),Tr2邻作田的诱蛾量、落卵量、幼虫量和蛹量高于Tr3邻作田但差异不显著(P > 0.005);不同邻作模式下玉米螟发生与危害有一定的差异(P < 0.005);Tr1、Tr2、Tr3 3种不同邻作模式下玉米螟蛀秆率均值为18.03%且差异显著(P < 0.005),总蛀孔数、总活虫数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Tr1>Tr3>Tr2、Tr1>Tr2>Tr3。【结论】 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羽化后更偏好于向玉米+棉花(Tr1)邻作田迁移且1 代和2代成虫以及棉花周围有种植玉米的田,通过作物布局和合理的药剂防治调控玉米螟种群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14.
松毛虫赤眼蜂工厂化产品低温贮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3℃恒温条件下,对非滞育的松毛虫赤眼蜂的小幼虫期、幼虫中期、老熟幼虫期、预蛹期、蛹初期和蛹中期6个虫态进行了长期的贮存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贮存虫态对其贮存效果有较大影响,幼虫中期虫态贮存效果最佳,小幼虫期次之。小幼虫期和幼虫中期虫态贮存期不宜超过60d,其他虫态不宜超过15d。贮存期在20d内,单卵蜂数随贮存期的延长而下降,20d之后单卵蜂数变化基本稳定,小幼虫期贮存单卵蜂数下降较多。贮存期长短与成蜂单雌产卵数的变化关系不明显,但蛹初期和蛹中期虫态贮存成蜂的单雌产卵数和可育蜂数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亚洲玉米螟卵对3种赤眼蜂的适合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观察研究了以米蛾卵和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等3种赤眼蜂的寄生发生及羽化情况,结果发现:以米蛾卵为寄主时,3种赤眼蜂最高,达10.42%,且死于预蛹期以前的蜂所占比例显高于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以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和寄生卵粒数显高于其它两种蜂,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显低于其它两种蜂。可以为,亚洲玉米螟卵是玉米螟赤眼蜂的适宜寄主,是拟澳洲赤眼蜂的次适寄主,是松毛虫赤眼蜂的不适寄主。  相似文献   

16.
为开辟新的饲料资源,在采用混合酶液对玉米秸秆进行初步酶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接种混合菌进行固态发酵.接种15 d测定发现,秸秆中木质纤维素各成分降解显著,其中木质素含量由开始的16.8%降至7.3%,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也分别由最初的27.2%、39.0%降至13.4%、16.1%;同时固体基质中蛋白质、还原糖含量迅猛提升...  相似文献   

17.
高油647玉米秸秆营养价值随籽粒成熟期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普通玉米品种CAU80和饲料专用玉米品种FC3为对照,以高油玉米品种HOC647为材料,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和牛的体外消化试验,研究了HOC647玉米秸秆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干物质和纤维组分消化率随籽粒成熟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籽粒成熟度的提高,HOC647秸秆的水溶性糖、淀粉、粗脂肪含量以及干物质、NDF消化率都呈线性提高(L;P〈0.01):在1/2乳线期时分别为0.82%、1.68%、1.33%、54.07%和75.79%。3/4乳线期时分别为2.93%、2.12%、1.88%、57.11%和46.36%,4/4乳线期时分别为19.21%、5.53%、2.71%、66.78%和48.38%;而NDF、ADF和木质素含量则呈线性下降(L;P〈0.01):1/2乳线期时分别为75.79%、50.12%和8.06%,3/4乳线期时分别为74.50%、47.14%和7.7796,4/4乳线期时分别为58.72%、34.60%和4.64%。可见,HOC647秸秆作为粗饲料在4/4乳线期收获,其营养价值高于1/2和3/4乳线期。在4/4乳线期收获的HOC647玉米秸秆,其水溶性糖、淀粉和粗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普通玉米CAU80秸秆(P〈0.01),也显著高于3/4乳线期收获的饲料专用玉米FC3秸秆(P〈0.05);相反,其NDF、ADF和木质素等细胞壁成分却明显低于2个对照(P〈0.01)。HOC647秸秆的干物质、NDF消化率以及产气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CAU80和FC3秸秆(P〈0.01)。试验结果显示,籽粒成熟后期的HOC647玉米秸秆不仅营养物质含量高,而且消化率高。营养价值优于一般玉米秸秆。  相似文献   

18.
草甘膦对大豆光合特性日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草甘膦对普通大豆光合特性日变化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剂量草甘膦对晋大75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未喷施草甘膦情况下,晋大75的Pn和Gs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时、16:00时和10:00时、14:00时左右;Tr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4:00时左右;WUE在上午和傍晚较高,14:00时左右最低。(2)喷施草甘膦后,晋大75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趋势总体与未喷药前相似。Pn随草甘膦剂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当剂量达到0.92 kg.hm-2时严重抑制Pn。0.46 kg.hm-2的草甘膦促使Tr的峰值提前到12:00时出现,而0.92kg.hm-2处理却使Tr日变化呈双峰曲线。12:00时以前(包含12:00时),除低剂量(0.46 kg.hm-2)的草甘膦可提高晋大75的Tr和Gs外,其他各剂量在一天中均降低了其Tr和Gs。草甘膦增加了晋大75的Ci,而0.92 kg.hm-2的草甘膦却降低了其WUE。  相似文献   

19.
甘蓝夜蛾发生特点及赤眼蜂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两年的研究,明确了太原地区甘蓝夜蛾年发生三代。第一代幼虫为害期为5~6月,第二代为害期为7~8月,第三代为害期为9~10月。室内用4种赤眼蜂对甘蓝夜蛾卵进行了抑制孵化试验,寄生率分别为:螟黄赤眼蜂97.68%,广赤眼蜂92.91%,玉米螟赤眼蜂80.90%,松毛虫赤眼蜂53.51%。甘蓝田、苤蓝田释放螟黄赤眼蜂、广赤眼蜂防治甘蓝夜蛾,5月份螟黄赤眼蜂寄生率68.76%,广赤眼蜂寄生率56.25%;9月份螟黄赤眼蜂寄生率92.82%,广赤眼蜂寄生率88.16%。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的甘蓝田、苤蓝田均未发现有赤眼蜂寄生。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用粉碎后的玉米秸秆作为翠菊育苗基质中草炭的替代品。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共设7个基质配方,将供试的玉米秸秆分为腐熟和未腐熟2种。研究了不同育苗基质配方对翠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GGE双标图对试验数据进行直观分析。结果表明:翠菊幼苗在不同基质配方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以T3处理[V(腐熟玉米秸秆):V(园土)=3:1]和T7处理(CK)[V(草炭):V(园土)=3:1]最有利于翠菊幼苗的生长发育。利用腐熟玉米秸秆代替育苗基质中的草炭用于翠菊,既可以节省草炭资源,又可解决草炭资源日益枯竭的问题,同时,玉米秸秆来源丰富,可再生,成本低。用GGE双标图研究不同育苗基质配方对翠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不仅可以直观而有效的进行分析和判断,还可以明确地得到各指标间的相互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