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9年9月西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动物医院收到荣昌某养殖户雏鸭病料一份(2只),送本实验室进行病理学诊断。对病鸭进行临床诊断后将其处死,按常规方法进行尸体剖检,采集各组织脏器后放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进行石蜡切片制作及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分离菌株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鉴定。结果表明:病鸭临床表现为站立不稳,走路摇晃,颤抖,叫声低沉不响亮;尸体剖检病变表现为心脏、肝脏表面有黄白色纤维素性伪膜;气囊浑浊,有炒鸡蛋样黄白色物质;其他组织器官均有不同程度损伤;经PCR鉴定,分离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与鸭疫里默氏菌同源性最高。经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病理组织学检查及PCR鉴定,初步诊断为鸭传染性浆膜炎。 相似文献
2.
4.
鸭传染性浆膜炎实验性感染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采用气管、腹腔、嗉囊及脚蹼四种方式注射鸭疫巴氏杆菌实验性感染鸭传染性浆膜炎 ,以确立最佳感染途径 ,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理想的感染菌量 ,结果表明 :以 0 .15~ 0 .2 0ml(3× 10 8cfu/ml)肉汤培养物脚蹼内注射获得理想的实验感染效果。 相似文献
5.
1997年8月以来,在我市养鸭户中不断发生鸭的以下痢和神经失调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经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兽医门诊及其化验室检验,综合诊断为鸭传染性浆膜炎,其病原为鸭疫巴氏杆菌。1流行情况据中心门诊统计,1997年8月至1998年11月,先后在1... 相似文献
6.
本就一起鸭传染性浆膜炎进行诊断,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细菌学检查总结为急性鸭传染性浆膜炎。 相似文献
7.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巴氏杆菌病或鸭疫里默氏菌病,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各种雏鸭发病死亡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细菌性传染病,是目前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现将我区水西镇白田村一例樱桃谷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家鸭、火鸡和多种禽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特点为困倦,眼与鼻孔有分泌物、绿色下痢、共济失调和抽搐。慢性病例为斜颈,病变特点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现将一例鸭传染性浆膜炎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某鸭养殖户,鸭舍建在鱼溏边,存栏鸭为30日龄小白鸭,共有5000只。2004年7月22日发现有个别鸭倦怠,缩颈,不食或少食,眼有分泌物,淡绿色腹泻,不愿走动或行动跟不上鸭群。23日突然死亡12只,发病5 d后,累计死亡256只。2临床症状突… 相似文献
10.
11.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杆菌病。文章对其病原学、实验感染方法、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疫苗免疫与血清型鉴定和药物治疗的研究概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14.
重庆地区鸭传染性浆膜炎病原分离鉴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从重庆地区1999年自然发病鸭中分离的38株鸭疫里氏杆菌属于2个不同血清型,人工感染14日龄雏鸭均在120小时内致死全部试验鸭,并出现典型鸭传染性浆膜炎病理变化。SDS-PAGE结果表明分离菌株血清型不同,外膜蛋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主要侵害2~5周龄幼鸭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群体发病率达90%以上,易复发且难以扑灭,在发病鸭场持续存在,引起不同批次的幼鸭感染发病,同时还可引起大肠杆菌病的混合感染。2006年6月19~25日,南宁市郊三塘镇某樱桃谷肉鸭场饲养的17日龄樱桃谷 相似文献
16.
17.
雏番鸭胰腺和肠道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以 0~ 3周龄雏番鸭为研究对象 ,分别测定 0 ,1,4 ,7,10 ,14 ,17和 2 1日龄雏番鸭胰腺和肠道中脂肪酶、淀粉酶、胰蛋白酶和总蛋白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胰腺中脂肪酶、淀粉酶、胰蛋白酶和总蛋白酶的活性分别在 4 ,14 ,10和 17日龄达到峰值 ;在肠道中 ,脂肪酶、淀粉酶、胰蛋白酶和总蛋白酶的活性分别在 10 ,14 ,17和 14日龄达到峰值。从消化酶的发育规律显示 10~ 17日龄是番鸭消化酶发育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三聚氰胺在产蛋鸭不同组织中的沉积和消除规律。选用体质量(1.66 kg±0.16 kg)和产蛋率(75.15%±3.29%)相近的19周龄健康金定产蛋鸭432只,随机分成4个处理,每处理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试验日粮中三聚氰胺的添加量分别为0、5、50和100 mg.kg-1,连续饲喂21 d。而后改喂基础日粮。于沉积试验第4、7、14和21天和改喂基础日粮的第8、24、48和96小时分别测定产蛋鸭血浆、肾脏、肝脏和胸肌中的三聚氰胺含量。结果表明,产蛋鸭连续饲喂含三聚氰胺日粮的21 d,50和100 mg.kg-1处理组各组织中三聚氰胺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0和5 mg.kg-1处理组(P0.05);0和5 mg.kg-1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100 mg.kg-1处理组各组织中三聚氰胺含量的高低依次为:血浆肾脏肝脏胸肌。组织中三聚氰胺消除较为缓慢,日粮含量越高组织中三聚氰胺消除所需要的时间越长。改喂基础日粮96 h后,各组织中的三聚氰胺含量显著降低,逐渐接近于对照组值,但96 h各组织中三聚氰胺含量均未消除完全。试验期间,产蛋鸭组织中未检测到三聚氰酸。日粮三聚氰胺含量越高,产蛋鸭组织中的浓度越高,消除需要的时间越长,停饲含三聚氰胺日粮96 h不能完全消除各组织中的三聚氰胺。血浆和肾脏中三聚氰胺含量较高,肝脏次之,胸肌最低,建议以血浆和肾脏作为三聚氰胺残留检测的敏感组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