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冀棉298     
《河北农业科技》2005,(5):15-15
冀棉298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最新培育的棉花新品种,于2004年2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冀棉298是具有耐旱、耐瘠薄、抗枯黄萎病性能好、早熟不早衰、高产、优质等优点的棉花新品种。1特征特性生育期132天左右,属中熟品种,植株塔型,株高79厘米,铃重5.7克左右,衣分40.8%左右,霜前花率91%左右。纤维品质优良:纤维长度28.2毫米,比强度24.6Cn/tex,马克隆值4.4。抗病性强,高抗枯萎,耐黄萎病。2产量表现2002~2003年省春播常规棉区域试验结果,平均亩产分别为皮棉107.3公斤、89.1公斤,霜前皮棉98.1公斤、82.0公斤;2003年生产…  相似文献   

2.
为了全面评价2001~2014年河北省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改良成效,以河北省棉花新品种审定公告数据为依据,对2001~2014年通过河北省审定的96个中熟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产量性状、农艺性状及其抗病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4年河北省审定中熟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均呈上升趋势,单株铃数显著提高,单铃重有所增加,衣分变化不大;早熟性改良效果明显,全生育期缩短,株高和单株果枝数增加,第一果枝节位、子指和霜前花率变化不明显;抗枯萎病和黄萎病性状改良成效明显。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河北省棉花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快育66是以含有海岛棉、陆地棉、野生瑟伯氏血缘以及转Bt抗棉铃虫基因的高抗棉铃虫品种GK12为母本,以丰产潜力大、适应性强的冀棉8号01-698为父本,二者在温室内杂交,利用温室加代与大田选择相结合的1 a 3代棉花快速育种技术、以选育"优异株型"为突破口的选择方法,通过温室加代、自交纯合及田间鉴定选择,选育出的集高产、稳产、高效、广适于一体的转基因棉花新品种。该品种在2007~2009年河北省冀中南转基因常规棉品种区域试验中,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1518.0 kg/hm2和1 405.5 kg/hm2,其中霜前皮棉较对照增产幅度达极显著水平;在2010年河北省冀中南转基因常规棉品种生产试验中,8点次全部增产,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1 401.0 kg/hm2和1 314.0 kg/hm2,均居参试品种第1位,分别较对照冀棉958增产7.7%和10.5%。该品种抗病性强(高抗枯萎,抗黄萎病),纤维品质综合配套(主体长度29.0 mm,整齐度84.9%,比强度28.3 cN/tex,马克隆值5.3),管理省工,综合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4.
鲁棉研33号是中熟偏早类型的抗虫杂交棉新品种,在山东省区试中产量性状突出,单产籽棉、皮棉、霜前皮棉比对照中29均增产10%以上,在生产试验中单产皮棉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4.3%: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纤维长度30.7mm,比强度30.0cN/tex,马克隆值4.7;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高抗棉铃虫.2008年3月通过山东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新品种苏棉29的选育过程及基本性状。该品种在江苏省区域试验中2年平均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分别达到4185和1737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泗杂3号增产10.6%和8.5%;生产试验中平均籽棉产量达到4176kg/hm2,皮棉产量达1745kg/hm2。该品种纤维品质各项指标均达Ⅲ级以上标准,并具有高抗棉铃虫,兼抗枯黄萎病等特点,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同时,该高产转基因棉花新品种苏棉29已于201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新品种苏棉29的选育过程及基本性状。该品种在江苏省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分别达到4 185和1 737 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泗杂3号增产10.6%和8.5%;生产试验中平均籽棉产量达到4 176 kg/hm2,皮棉产量1 745 kg/hm2。该品种纤维品质各项指标均达Ⅲ级以上标准,并具有高抗棉铃虫,兼抗枯黄萎病等特点,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同时,该高产转基因棉花新品种苏棉29已于201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7.
棉花新品种郑杂棉4号的选育及其栽培要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杂棉4号是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稳产转基因抗虫杂交棉,2009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广适、抗棉铃虫、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品质较优等特点。2007-2008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平均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 342.5 kg/hm2、1 479.0 kg/hm21、397.5 kg/hm2,其中,皮棉增产极显著;果枝数13.3台,单株结铃22.4个,铃重6.0 g,衣分44.5%,霜前花率94.5%;枯萎病指8.0,黄萎病指30.0;二代棉铃虫蕾铃被害减退率60.3%,三代棉铃虫幼虫校正死亡率84.8%;绒长28.1 mm,比强度28.8 cN/tex,马克隆值4.9,纺纱均匀性指数136.6。  相似文献   

8.
正品种名称:汴棉11审定编号:豫审棉2010013,汴棉401特征特性:单价转基因抗虫杂交春棉品种,生育期125天。抗病鉴定:经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植保室抗性鉴定:2007年枯萎病指11.0,黄萎病指26.2,耐枯萎耐黄萎病;2008年枯萎病指7.1,黄萎病指25.3,抗枯萎耐黄萎病。产量表现:2008年,5点汇总平均每667平方米产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别为219.9千克、92.9千克和87.4千克,比  相似文献   

9.
百事灵通     
新品展台棉花新品种通过国审山东省农科院山东棉花研究中心(邮编:250100,电话:0531-83179505和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共同选育的棉花新品种“鲁棉研19号”,前不久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该品种全生育期108天,结铃性强而集中,吐絮畅而集中,高抗枯萎病,感黄萎病,抗棉铃虫,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霜前籽棉116.76公斤、霜前皮棉49.13公斤。(山东王亿)苎麻新品种问世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邮编:410125,电话:0731-8835562)选育的苎麻新品种“中饲苎1号”,前不久通过湖南省种子管理站登记。该品种粗蛋白含量22%,粗脂肪含量2.28%,抗病性强,耐肥能力强…  相似文献   

10.
以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组和中熟杂交组棉花品种(系)为材料进行生育期、农艺性状、丰产性和抗病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棉CG3籽棉总产和皮棉总产均居第1位,分别比对照增产4.39%和8.86%,增产显著,霜前籽棉总产和霜前皮棉总产表现也较好;CG1和CG8产量表现也较高。杂交棉中ZJ2表现最好,籽棉总产和皮棉总产均居第1位,表现较好的有ZJ3和ZJ5。调查显示,所有参试品种均高抗枯萎病,抗或耐黄萎病。  相似文献   

11.
合丰202是以农大326×GK12杂交后代的高代转基因抗虫稳定系145系为母本,以高产优质的206系(冀棉20号纯系)为父本,经过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转基因杂交抗虫棉品种。该品种抗棉铃虫、抗枯萎病、高产、优质、杂种优势强、适应性广,适宜在黄河流域的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西北、西南部,河南北部、东部、东南部,安徽淮河以北,江苏淮河以北,山西南部和天津棉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快育2号是以GK12选系966为母本、冀棉8号选系638为父本选育出来的集高产、稳产、优质、多抗于一体的转基因棉花新品种。该品种在2004~2007年冀东棉区区域试验中,19个点次全部增产,增幅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皮棉产量、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1 596 kg/hm2和1 437.75 kg/hm2,分别较对照99B增产14.0%和15.6%。该品种抗病性强,为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品种。纤维品质综合配套:主体长度29.4 mm,整齐度84.6%,比强度28.6 cN/tex,马克隆值4.8。综合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3.
2002年以SGK 321为母本、多抗6号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育成杂交棉品种冀创18。2006-2007年参加河北省冀中南棉区抗虫棉区域试验,2007年参加河北省冀中南棉区抗虫棉生产试验,2008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该品种高抗枯萎病、结铃性强、早熟、易管理。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棉花生产上枯、黄萎病严重的问题,选择遗传基础丰富、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为母本,选用性状互补的父本进行改良,期间利用姊妹交增加各优良性状基因的累加和重组几率,在枯、黄萎病混生重病圃,对丰产性进行严格选择;对抗病性进行全生育期鉴定,注重选择低病级、低病株率材料;对纤维品质性状依据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结果,按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筛选;选育出集兼抗枯、黄萎病、高产、优质于一身的棉花新品种‘冀棉616’、和‘冀棉315’。  相似文献   

15.
嫁接棉花对棉花黄萎病抗性、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嫁接棉花对棉花黄萎病抗性、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探索通过嫁接来防治棉花黄萎病的可行性。【方法】选用已明确抗黄萎病的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海7124和Pima90为砧木,以陆地棉G.hirsutum品种湘杂棉21和感病品系冀棉11为接穗,完成4个嫁接组合,将其种植在连作棉田,调查嫁接棉花和非嫁接棉花的棉花黄萎病、产量和纤维品质。【结果】嫁接棉花和接穗对照相比,棉花黄萎病明显减轻,有些嫁接组合的抗病性达到高抗水平。和接穗对照相比,多数嫁接组合的株高和果枝数高于对照,嫁接对多数嫁接组合的现蕾期、开花期、吐絮期、衣分、铃重以及纤维品质的大多指标影响不显著。4个嫁接组合的结铃数/m2、籽棉和皮棉产量均高于各自的接穗对照。【结论】选取合适的砧木和接穗嫁接组合,可以有效地防治棉花黄萎病和提高连作棉田的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16.
高产 优质“三系”杂交棉品种冀FRH3018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杂交育种技术,对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进行协同改良,筛选高杂种优势恢复系,以高抗枯黄萎病、高抗棉铃虫、雄性不育系3096为母本,以抗枯黄萎病、丰产性突出的恢复系866为父本,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抗病、优质、高产"三系"杂交棉品种冀FRH3018。该品种于2010年4月通过了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准予在冀中南棉区推广。  相似文献   

17.
针对棉花生产上普遍存在的枯、黄萎病发生严重,纤维比强度偏低,马克隆值偏高以及缺乏早熟性较好的品种等问题,广泛搜集、筛选遗传背景丰富、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作为亲本,利用杂交创造广泛变异,实现目的基因的重组,选择多个优良目标性状集于一体的后代材料,结合南繁北育,在重病圃进行全生育期抗病性鉴定、多点适应性鉴定等,培育出优质、高产、抗病、早熟性较好的抗虫棉花新品种‘冀863’。2006年参加冀中南春播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10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冀863’高产、抗病、早熟性好,符合纺织工业需要的AA型优质棉标准,各项纤维品质指标匹配合理,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规范Ⅱ型品质标准。与同期和近5年河北省审定的春播常规棉品种比较,具有整齐度指数高、断裂比强度强、马克隆值适宜、反射率高、纺纱均匀性指数高等优良纤维品质性状和早熟性好的特点。‘冀863’是适宜生产需要的综合性状优良的棉花品种,亦可作为培育新品种的优异种质资源材料。  相似文献   

18.
以棉花新品种冀1316为试材,2009~2010年在河北省棉花不同生态亚区(中熟亚区、中早熟亚区、早熟亚区)的6个试点进行了2 a多点试验,研究品种主要性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冀1316抗病性强,产量高,稳产性好,纤维品质优良,枯萎病指数2.9,黄萎病指数15.6,平均皮棉产量1 778.9 kg/hm2,纤维长度31.0 mm,比强度30.3 cN/tex,马克隆值4.6,整齐度84.6%,伸长率6.4%;并且果枝数、株铃数、单铃重、衣分等主要产量性状,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等纤维品质性状,以及枯萎病指数和黄萎病指数均比较稳定。该品种适于在河北省各植棉亚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9.
枯萎病是棉花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枯萎病菌的培养对枯萎病抗性鉴定至关重要。针对5个不同来源(河北曲周、鸡泽、保定、乌鲁木齐及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分别命名为QF、JF、BF、WF、PF)的枯萎病菌7号生理小种,设置了8种培养基及2个培养温度处理,研究菌的生长速率、产孢数及孢子的致病力,以筛选适宜的枯萎病菌及其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枯萎病菌BF产孢量最大,棉花枯萎病感病品种冀棉11接菌QF、JF、BF以及WF 35 d后仍未发病或者发病不明显,PF致病力最强且使冀棉11在接菌后25~30 d出现枯萎病症状;Czapek固体培养基培养的菌落生长速率为1.29 cm·d-1,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PSA-200固体培养基上培养的枯萎病菌产孢量显著高于PSA-75和Czapek,PSA-200总产孢量最大,Czapek总产孢量最小;Czapek液体培养基产孢数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且培养4 d为宜,但培养温度25和30 ℃之间产孢量差异不显著。该结果为棉花枯萎病菌筛选及其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棉花HB红花近等基因系的苗病、枯萎病与黄萎病抗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回交转育获得的7个遗传背景的HB红花近等基因系以及这7个遗传背景下的39个近等基因姊妹系,在枯萎病与黄萎病混生病圃种植条件下进行了苗病、枯萎病与黄萎病的抗性评价。结果表明,HB红花基因转入陆地棉品种后,不仅对棉花苗病、枯萎病和黄萎病的抗性未带来任何负面影响,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棉花的整体抗病水平。比较而言,对提高苗病抗性的效果较为显著,其次是对黄萎病抗性,对枯萎病的抗性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