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2.
秋水仙素处理甘草种子诱导多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动的甘草种子,分别采用浓度为0.05%、0.10%、0.20%、0.30%、0.50%和12h、24h、48h、72h四个时间段处理。通过形态学和细胞学比较发现:这种处理可产生变异植株,变异植株是四倍体的嵌合体。处理结果显示:秋水仙素处理萌动的甘草种子,浓度为0.20%处理时间为24h时效果最好,诱导率达3.33%。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索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地蒸多倍体的可行性.[方法]以秋水仙素作为诱变剂,对地菍无菌试管苗丛芽进行多倍体诱导,研究秋水仙素浓度、处理方法和处理时间对地菍组培苗丛芽诱导效果的影响.经纯化和鉴定后,分析地菍多倍体的外部形态和叶片气孔特征.[结果]采用混培法用0.1%秋水仙素对地菍处理14 d的诱导率达28%,明显优于浸泡法.秋水仙素浓度对地菍染色体的加倍率影响显著.采用不定芽技术切取变异株顶芽继代5次后,可得到纯合四倍体地菍植株,染色体数目为2n=56.与正常二倍体相比,四倍体地菍植株表现出多倍体巨大型特征.[结论]采用混培法用0.1%秋水仙素处理地菍试管苗丛芽21 d,可获得最好的诱导效果. 相似文献
5.
用秋水仙素对"李府贡枣"进行活体诱导处理,发现不同浓度和不同的处理时间所诱导的结果不一样,不同物候期相同浓度处理的结果也有很大的差异,在4月份对材料进行处理,0.1%的浓度处理16效果最好;在5月份进行处理,则是0.2%的秋水仙素处理24h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以白皮松成熟胚的子叶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将子叶预培养10 d后,用质量体积分数为0.01%、0.03%、0.05%的秋水仙素分别浸泡6 h、12 h、24 h,观察子叶生长状态及芽分化状况,20 d后鉴定染色体加倍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均对子叶生长状态产生影响,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秋水仙素处理过的子叶芽再生缓慢,且芽再生率随浓度增高而降低;秋水仙素处理后的子叶染色体产生加倍,但随着秋水仙素浓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多倍体诱导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数据显示质量分数为0.03%的秋水仙素处理12 h的组合,多倍体诱导率最高,为40.5%。本研究初步建立了白皮松多倍体诱导体系。 相似文献
7.
HU Song-mei et al 《安徽农业科学》2008,(15)
[目的]探索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地艹念多倍体的可行性。[方法]以秋水仙素作为诱变剂,对地艹念无菌试管苗丛芽进行多倍体诱导,研究秋水仙素浓度、处理方法和处理时间对地艹念组培苗丛芽诱导效果的影响。经纯化和鉴定后,分析地艹念多倍体的外部形态和叶片气孔特征。[结果]采用混培法用0.1%秋水仙素对地艹念处理14 d的诱导率达28%,明显优于浸泡法。秋水仙素浓度对地艹念染色体的加倍率影响显著。采用不定芽技术切取变异株顶芽继代5次后,可得到纯合四倍体地艹念植株,染色体数目为2n=56。与正常二倍体相比,四倍体地艹念植株表现出多倍体巨大型特征。[结论]采用混培法用0.1%秋水仙素处理地艹念试管苗丛芽21 d,可获得最好的诱导效果。 相似文献
8.
利用组织培养结合秋水仙素对滇杨进行多倍体诱导,以期获得滇杨多倍体植株。结果表明:组织培养结合秋水仙素诱导滇杨产生多倍体的较优组合为秋水仙素浓度为80mg/L下处理30d或在90mg/L下处理20~30d,此时,多倍化诱导率最高可达186%。对滇杨多倍体植株与正常植株进行外部形态、染色体数目及单位叶面积内气孔数目的观察,发现多倍体植株与正常株形态差异明显,染色体数目增加为76条,叶表皮气孔变大,同时,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约为二倍体的1.5倍。 相似文献
9.
以分蘖洋葱品系Z-018的茎尖外植体为材料,通过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及处理时间对分蘖洋葱茎尖细胞染色体的诱导,以获得倍性变异的分蘖洋葱材料。结果表明:当秋水仙素质量分数为0.01%,处理4 d时,多倍体的诱导率最高,可达42.22%。得到的变异植株与正常二倍体植株相比,表现为生长缓慢,叶片、假茎及根系粗壮,叶片的气孔保卫细胞变大,密度减小。进一步对根尖染色体数目进行鉴定及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测定DNA含量,在149株变异株中,获得倍性变异株117株,其中四倍体材料81株,占变异总数的54.36%。 相似文献
10.
采用0.1%和0.2%秋水仙素分别处理4 个家系白桦种子1、2、3 和4 d,调查其对白桦种子相对发芽率、相对 发芽势的影响和四倍体诱导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2 种桦树共7 个家系在0.2%秋水仙素处理3 d 的条件下四倍体 的发生率。结果表明:1)秋水仙素对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有显著影响,随着浓度的增加发芽率和发芽势降低;同一 浓度下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在诱导3 d 时为最低。2)用 0.2%的秋水仙素处理种子3 d,发现白桦种间和家系间的四倍体诱导率明显不同,欧洲白桦4 个家系的平均诱导率 为3.76%,而3 个白桦杂种家系的平均诱导率仅为0.09%,7 个家系中YB3 的诱导率高达8.86%。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杜仲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培养,建立愈伤组织的培养系统。[方法]以杜仲子叶、幼叶、下胚轴为外植体,接种于不同培养基中诱导和继代。[结果]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率高低顺序为:下胚轴〉子叶〉幼叶。子叶和幼叶在MS+NAA 1.00 mg/L、MS+2,4-D 1.00 mg/L培养基中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在MS+6-BA 1.00 mg/L+NAA 2.00 mg/L、MS+2,4-D 1.00 mg/L培养基中继代培养为佳;胚轴在MS+NAA 3.00 mg/L、MS+6-BA 1.00 mg/L+NAA 1.00 mg/L和MS+2,4-D 1.00 mg/L培养基中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在MS+6-BA1.00 mg/L+NAA 2.00 mg/L、MS+6-BA 1.00 mg/L+NAA 1.00 mg/L和MS+2,4-D 1.00 mg/L培养基中继代培养为佳。[结论]杜仲的子叶、幼叶和胚轴可采用多条途径实现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增殖培养,为进一步筛选高产细胞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杜仲茎韧皮部超微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茎韧皮部组成分子的超微结构与一般双子叶植物的相类似,但其韧皮薄壁组织细胞之间分布着含胶细胞。韧皮薄壁细胞中含有少量橡胶颗粒,伴胞和成熟的筛分子中却未见有分布。橡胶物质在细胞间转移的趋势不明显。因此,我们认为韧皮部含胶细胞内橡胶物质的合成和积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筛分子质体为S—型。此外,在成熟筛板的筛孔周围都衬有很厚的胼胝质,并为一些电子不透明的P—蛋白质所堵塞,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制备样品过程中对韧皮部损伤而引起的损伤反应。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杜仲研究文献的数量、各研究领域、文献源及活跃作者与载文地区分布等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我国杜仲研究分布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及矣散性特征。杜仲育苗、栽培等传统研究领域走在前列,杜仲生物学、生理生化、化学成份分析及药物、药理学等基础研究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便为杜仲的综合利用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高校和科研系统在杜仲科研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杜仲研究已形成一支稳定的多层次的综合性队伍。杜仲研究应不断加强横向联合与国际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杜仲(散孔材)为试材,以一年生枝条为样本,对节和节间木质部进行解剖,用冲洗法测节和节间导水率损失的百分数。结果表明,对于杜仲枝条的各个部位,单位面积节间导管的数量总高于节区的数量;节间木质部单位面积导管的平均内径均大于节区导管的内径,其中在中部区别较为明显;节间导水率损失的百分数大于节区。 相似文献
16.
17.
以杜仲种子为材料,采用L9(34)正交设计,快速建立杜仲无菌苗繁育体系.3因素为种子浸泡时间(A)、0.1%HgCl2表面消毒时间(B)和赤霉素(C);各因素设3水平,A分别为24,36,48 h,B分别为6,10,12 min,C分别为0,0.4,1.0 mg/L.种子接种在MS培养基上,于(25±1) ℃、2 000 lx光照、12 h/d培养,40 d后统计萌发率.试验结果表明:最优水平组合为A2B2C3,C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C不同水平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19.
发根农杆菌Ri质粒T-DNA对杜仲的遗传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仲是中国特有的经济树种,杜仲毛状根能够合成与杜仲含量相当的次生代谢产物。本实验用发根农杆菌ATCC15834分别感染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子叶、叶片、叶柄、下胚轴和根5个营养器官,结果表明杜仲植物的5个营养器官均能单独诱导出大量的毛状根。经PCR检测,发根农杆菌ATCC15834Ri质粒的rolB基因已转入杜仲毛状根基因组中。说明用发根农杆菌诱导杜仲产生大量的毛状根的方法有效,为大规模用发根农杆菌Ri质粒转化到杜仲植物中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1株杜仲内生真菌的抗氧化活性分析和菌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杜仲内生真菌的抗氧化活性和菌种鉴定。[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筛选杜仲叶片的内生菌种。菌株No.173的总抗氧化活性最高,作为供试菌种。制备它的发酵液提取物,测定了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对菌株No.173进行了形态和分子鉴定。[结果]处理4 d后,处理组的POV值极显著性低于对照。第6天起,处理组的效果明显好于阳性对照组(0.04%Vc和VE)。菌株No.173在PDA平板上的菌落初期为白色,渐变至暗青色,背面褐色,菌落边缘不整齐。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菌株No.173 rDNA ITS扩增片段的碱基序列与球毛壳菌序列相似性为100%。[结论]杜仲叶片中内生真菌菌株No.173为球毛壳菌,具有明显和稳定的抗氧化活性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