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短板,开展新农科背景下地方涉农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提出了更新教育理念、优化专业结构、重塑课程体系、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以及创新合作机制等新农科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构建了新农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现代农业发展对涉农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交叉优势,引领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方向,同时对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入主流、有特色"的办学模式,是涉农综合性大学首先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原上海农学院)在传统农科转型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条一流综合性大学发展现代农科、服务三农的特色办学之路。  相似文献   

3.
《天津农业科学》2017,(11):103-105
针对目前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市场或者技术前沿脱节,及湖南文理学院农科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农业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以湖南文理学院第一个教育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的建设为契机,进行了基于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农科类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互动性研究与实践。在进行地方高校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基础上,提出校企联合培养农科专业人才新模式;遴选合作培养企业,与企业共同制定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双师型"教师,制定考核评估体系;探索"双师型"队伍建设与农科类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在建设好基地的同时,打造了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教学队伍,培养了适合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农科专门人才,实现了校企双赢。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新农科人才培养是涉农高校建设农业强国的使命担当。文章研究新农科人才培养的着眼点、立足点、坐标点和切入点,涉农高校把握时代性和区域性,根据着眼点和立足点正确定位,科学选择新农科发展路径,解决“培养什么人”问题。从时空维度选定坐标点,从高校层次性、学科属性和产业特性维度选定切入点,突出自身特色,进行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解决“怎样培养人”问题。涉农高校新农科人才培养的特色化创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5.
综合性大学农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本从农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结构的调整、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农科学科基础课程大平台的建立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在综合性大学中,农业与生物学院探索创新人才体系的各种举措。  相似文献   

6.
高校农科专业层次性、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教学在农科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创新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据当前农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结合南京农业大学实际,构建了农科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三层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该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为高校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新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理论宣传和智库资政的重要阵地,是铸魂育人的战斗堡垒。新时代涉农高校党委要加大高水平特色马院建设力度,秉持新农科特色发展新理念,坚持"政治办院、育人兴院、学科强院",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的高水平特色马院建设体系新格局,着力培养"一懂两爱"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开展“新农科”教育,培养双创型“新农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目前,高等院校涉农专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等问题,无法满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农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围绕“新农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针对双创型“新农人”人才培养发展趋势,通过对“新农科”内涵及乡村振兴对人才需求的全面解析,构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模块三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即分别从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科研创新能力训练等4模块分层次结合农科教推进双创教育,并从“专创结合”人才培养、双创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创平台搭建、实践经费渠道拓宽和双创评价方法等方面提出相关文章建议。  相似文献   

9.
世界一流涉农大学的发展逻辑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选取世界一流涉农大学、一流农科大学、国内一流农科大学三类样本,简要分析国内农科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存在的差距,并借此探索世界一流大学所具有的共性特点,即科学合理的学科结构体系、广为涵盖的科学研究领域、纵深推进的政产学研合作等。世界一流涉农大学的成长与发展的逻辑机理为我国农科大学走向国内一流乃至世界一流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即强化基础学科实力为重点构建学科体系,稳打稳扎推进办学多科性发展,高度重视政产学研协同共进,以加速农科大学高水平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1):276-279
农业生产变革的产生,是农业生产与新兴技术结合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农业已进入到4.0时代,乡村振兴、两山理论也对中国涉农学科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新农科"建设应运而生,"新农科"建设着力于推进农业学科与其他新兴学科的深度交叉和融合,拓展传统农业学科的内涵,对于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植物栽培类课程教学团队对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与探索,推进了相关课程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植物栽培类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为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及培养高素质的园林专业人才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浙江大学农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实践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追踪国际农业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利用浙江大学综合优势,对农科本科专业进行了整合和改造,设立了生物系统工程、应用生物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等新专业,并进行了相应教学改革,初步建立了新的农科人才培养体系,为在综合性大学中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造型的农科人才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高素质智慧农业科技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智慧农业专业是新农科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农科和创新创业教育在农业领域的新实践,正处于探索阶段,迫切需要开展智慧农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文章基于国内涉农高校智慧农业新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研究了智慧农业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期为我国涉农高校智慧农业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针对新农科建设对农林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在“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指导下,分别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队伍、持续改进评价体系等方面阐述并提出构建基于OBE理念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新农科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4.
生物学基础系列课程是面向全体农科类专业本科生和部分非农科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基础课,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相关专业研究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分析,构建了突出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生物学基础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包括"平台+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三三式"实验教学体系以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以及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体系,有效的保障了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实践表明,生物学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对培养高素质农科类专业人才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非农工科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为了打破传统农业学科建设的智能化瓶颈,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充分发挥工科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济大学是2021年农业农村部、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中唯一的非农业类高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同济模式已见成效。以同济大学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科的改革和建设为例,通过对涉农学科的建设思路、课程设置、平台孵化、培养模式等进行分析,为同济大学农业工程专业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的同时,也为其他非农工科院校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振兴人才”探索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创业人才的规模与质量。随着国家提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战略规划,这就更需要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与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需要,同时也是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之一。而设置农科专业的地方性高校,也应立足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自身责无旁贷的使命。研究立足于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结合现代农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和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团队,不断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最终解决地方综合性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协调与适应。不断加强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农业工程等传统涉农工科专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理论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顺应新时代的新思想与新要求。结合新农科建设背景,黄河科技学院积极探索农业工程专业改造升级的实施路径,制定了新农科背景下农业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提出了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要求的农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毕业要求,并完善了专业建设支撑体系。致力于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融入农业工程专业,同时培养出面向新农业、面向新乡村、面向新农民、面向新生态的新型农业工程优秀人才,为其他传统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农业转型升级对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需求,针对目前中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以安徽省阜阳农业学校农艺专业为例,构建了课堂与田间工学反复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搭建课程开发、建设和运行平台;建立校内外理实一体化实训"双基地"等方面,对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9.
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和关键举措,也是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针对我国地方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的现状与弊端,提出“三进三出”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新模式,构建学校、科研院所、现代涉农企业的共商、共建、共享新农科协同育人共同体,对整合优化校内外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机制和培养模式、提高农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示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优化过程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过程,高等教育体系已从自身成长向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同转型发展。对面新农科建设肩负的“四大使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要求,国际农经学科专业发展新格局,传统农经专业转型发展等新形势、新状况,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势在必行。从人才培养目标、能力素养要求以及课程支撑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国内各类典型农业院校农经人才培养体系特征和差异,结合地方农业院校办学实际与特色,从“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理念,课程体系的动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联动协同,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地方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