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在冬小麦节水栽培中寻找一种合适的耕作模式,于2015-2016年冬小麦生育期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设置了耕作方式(免耕与常规耕作)与灌溉时间(拔节期灌溉60 mm与拔节期推迟10 d灌溉60 mm)相结合的裂区试验。研究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免耕降低了冬小麦的有效穗数,导致减产。但冬小麦在免耕条件下,旗叶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L)却高于常规耕作方式。免耕条件下,拔节期推迟10 d灌溉显著增加冬小麦最终收获时的穗数和穗粒数。结果表明,免耕与拔节后10 d灌溉60 mm相结合可补偿由于免耕而引起的冬小麦籽粒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华北平原冬小麦节水高产种植模式,以“济麦22”为研究材料,于2015-2016年和2016-2017年冬小麦生育期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进行试验.该试验设置常规种植和宽幅精播2种种植模式,2种种植模式的冬小麦均进行拔节期灌溉60 mm和拔节后10 d灌溉60 mm22种灌溉处理,共4种处理.在生育期内对冬小麦的叶面积、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量、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进行观测,分析不同处理对冬小麦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宽幅精播种植模式显著增加了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和PAR截获率.推迟灌拔节水显著优化了宽幅精播麦田对PAR的有效利用,进而促进了干物质积累.同时,推迟灌拔节水显著增加了宽幅精播麦田的穗粒数,从而显著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和灌水量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2010-2011年在陕西杨凌对垄上覆膜沟播小麦与平作播种方式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的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起垄覆膜沟播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明显高于平作。起垄覆膜中水处理比平作中水处理增产421kg/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95kg/(hm2.mm)。籽粒粗蛋白含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而淀粉含量则相反。基于综合因素考虑,选择覆膜中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都达到最高,而蛋白含量仅比低水处理低0.53%,淀粉含量比高水处理低0.268%,因此在实践中选择覆膜中水处理(总灌水量260mm)可以实现节水、高产、优质目标。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植模式冬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两种种植模式(传统平作和垄植沟灌)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平作种植模式,垄植沟灌冬小麦的全生育期耗水量减少26.26~31.92mm,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6.09%和3.79%,增产150.57~237.63kg/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9.43%~10.39%;两种种植模式的耗水量和产量与水分处理呈正相关,但随着水分控制下限的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则先增大后减小;确定垄植沟灌为冬小麦适宜种植方式,并在L-70水分处理获得了最优的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91 kg/m3,产量达到7589.96 kg/hm2。  相似文献   

5.
种植模式和补灌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集雨补灌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在不同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模式与补灌措施下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叶片 SPAD 值、0~200 cm土壤水分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欠水年补灌条件下,全膜双垄沟播(FMRF70)种植模式不仅能够显著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还有利于玉米籽粒性状表现。干物质积累增加2.51%~26.88%,叶面积指数增加5.06%~14.37%,叶片 SPAD 值增加1.56%~8.75%,穗长增加0.3%~13.3%、百粒重增加3.3%~4.7%。全膜双垄沟播(FMRF70)种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使0~200 cm土壤平均贮水量增加8.0 mm^23.54 mm,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FMRF70>FP>FMRF60>FMRF50,产量增加19.20%~78.96%, WUE 提高15.97%~70.00%,差异显著( P <0.05)。可见,全膜双垄沟播(FMRF-70)种植模式结合灌浆期适量补灌是半干旱区适宜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6.
不同灌水模式对核桃树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大田小区试验与理论分析,研究了6 a生核桃树在不同灌水处理:灌水定额为15 mm滴灌,C1处理;灌水定额为30 mm滴灌,C2处理;灌水定额为45 mm滴灌,C3处理;灌水定额为30 mm涌泉灌,C4处理,对核桃树生理生态、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间叶绿素最大质量分数以及最终叶面积的关系为:C2处理C3处理C4处理C1处理,处理间有显著性差异;在果实纵横径及核桃体积上,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其最终值大小关系为:C2处理C3处理C4处理C1处理;脂肪量在处理间关系为:C2处理C4处理C3处理C1处理;蛋白质质量分数随着灌水定额增加而增加;C2处理单果质量最高、体积最大、出仁率最高且总产量最高。综合考虑,推荐采用C2处理进行灌溉。  相似文献   

7.
灌溉频次与种植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黄淮海地区冬小麦高产与节水的矛盾,需寻求一种兼顾产量与节水的种植模式。试验设置了宽幅精播和常规种植2种种植模式,每种种植模式设拔节期1次灌溉120mm,拔节期和抽穗期各灌溉60mm,以及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各灌溉40mm三种灌溉处理,研究了种植模式和灌溉频次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变化、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和常规种植模式相比,宽幅精播种植模式的分蘖消亡显著减少。宽幅精播较常规种植的产量显著提高。减少灌溉频次显著降低了土壤水消耗量和耗水量。和常规种植模式相比,宽幅精播种植模式下拔节期1次灌溉120mm处理和拔节期与抽穗期各灌溉60mm处理的WUE均显著提高。统筹考虑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和WUE,在总灌溉量为120mm条件下,宽幅精播种植模式下拔节期和抽穗期各灌溉60mm是一种适宜在黄淮海地区推广的节水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缓解关中地区水资源短缺与小麦生产高耗水的特征性矛盾,通过田间试验,设置垄沟覆膜还田(FMSR)、垄沟不覆膜还田(FNSR)、垄沟覆膜不还田(FMSN)、垄沟不覆膜不还田(CK)4种不同种植模式,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小麦土壤养分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变化影响.结果表明,较于对照处理,覆膜秸秆还田各指标均显著提高(p<0.05),其中土壤含水率提升了2.73%~29.01%,土壤养分提升了38.41%~40.23%,作物茎干物质量提高了30.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24.49%,氮肥偏生产力显著(p<0.05)增加了21.7%.综合土壤养分和水肥利用效率考虑,秸秆还田垄沟覆膜种植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冬小麦的生长,综合考虑节水、增产的目的,在关中地区推荐垄沟覆膜秸秆还田种植模式为较优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分别对各处理进行了35 mm限量单次滴灌,测定了土壤水分、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千粒重、穗粒重、株高等,并计算了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势。结果表明,小麦灌浆期限量单次滴灌对套作冬小麦增产效果最好,水分利用效率亦是如此。套作小麦灌水处理大多数产量构成要素及其它经济性状表现出明显差异。回归分析发现,WUE与籽粒产量间的关系可用幂函数来描述:WUE=-12.262+0.276Ye1/2(R2=0.912**,p<0.05)。土壤水势是降雨量和补灌量的函数。灌水后的第2个测定生育期所有套作小麦2个土层土壤水势均高于未灌水处理,且30~60 cm土层土壤水势比0~30 cm土层下降更为剧烈。  相似文献   

10.
11.
雾灌用于段木室外栽培香菇,5年的生产实践证明,比传统洒,泼水平均增产77.7%,比瓢泼水增产128%,雾灌香菇朵大,柄粗短,香气高而浓,食品总氮重,粗蛋白比传统灌水方法分别高出一个百分点,粗纤维含量减少,氨基酸,赖氨酸含量也有相应提高,扣除成本费用和雾灌设备投资,每立方米菇木净收入是传统灌水方法的1.9~3.5倍,这种灌水技术投资少,简而易行,在农村庭院经济作物栽培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设施番茄是兰州高原夏菜主要栽培模式,其传统灌溉方式是垄作沟灌,灌水量大产量效益低。采用垄膜沟灌和膜下滴灌方式,可在减少灌水量的情况下,达到提高番茄产量、品质、水分生产效率、节水节肥及增产增效目的。试验采取新型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选用不同品种研究其不同节水模式与其产量和品质的相关性,为指导当地番茄生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再生水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龙口市污水处理厂(90%以上都是生活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为灌溉水源,采用清水当地灌溉定额、75%(再生水)当地灌溉定额、100%(再生水)当地灌溉定额、125%(再生水)当地灌溉定额4种处理方案,以龙口市污水处理厂附近的农田为试验基地进行试验.通过对小麦中常规养分和重金属元素的检测、分析,确定再生水灌溉对小麦产量和品...  相似文献   

14.
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冬小麦施用商品有机肥在改善产量要素、提高小麦单产、减少化肥投资、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等方面能够起到显著效果,对麦农科学施肥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对冬小麦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采用2种种植模式(宽幅精播种植和常规种植),每种种植模式设3种灌溉处理(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各灌溉40 mm,拔节期和抽穗期各灌溉60 mm和拔节期一次灌溉120 mm),进行了灌溉频次和宽幅精播对冬小麦生育后期茎秆主要物理性状参数、机械强度、抗倒伏指数、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灌溉总量一定情况下,抽穗期、灌浆期和蜡熟期的冬小麦重心高度随着灌溉频次的增加而降低,3次灌溉对冬小麦茎秆倒数第二节间外径影响最大;1次和2次灌溉下常规种植倒数第二节间机械强度均显著大于宽幅精播,而3次灌溉下的抗倒伏指数均大于1次和2次灌溉;冬小麦茎秆机械强度和鲜质量呈显著相关,抗倒伏指数和重心高度呈显著负相关;无论何种种植模式均为2次灌溉下的产量最高,相对于常规种植模式,在减少灌溉频次的情况下,宽幅精播种植模式可以通过提高穗数发挥增产潜力.研究表明,统筹考虑冬小麦茎秆抗倒伏能力和籽粒产量,拔节期和抽穗期各灌溉60 mm和宽幅精播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节水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冬小麦品种耗水时空差异对产量的影响,为筛选抗旱型品种以提高缺水地区冬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试验,以沧麦6002(CM6002)和衡麦4399(H4399)2个试验品种作为主处理,每个品种下设3个水分处理:全生育期不灌水(W0处理)、春季灌一水(拔节期灌水,W1处理)及春季灌二水(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灌水,W2处理),研究了不同品种冬小麦耗水时空差异对产量的影响。【结果】CM6002品种总耗水量、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和H4399品种差异不显著,但阶段耗水量有较大差异。其中,播种期至拔节期,CM6002品种的土壤贮水消耗量、耗水量均高于H4399品种;拔节—开花期,CM6002品种的土壤贮水消耗量、耗水量显著低于H4399品种;开花期至成熟期,CM6002品种土壤贮水消耗量、耗水量要高于H4399品种,且在W1处理下2个品种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W0处理下,CM6002品种的120~200cm土层贮水的消耗量要显著高于H4399品种。W1、W2处理下,H4399品种在0~4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显著高于CM6002品种,但120~160 ...  相似文献   

17.
天津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引滦入津后,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虽然有所缓和,但农业用水仍十分紧张,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还是受到很大的阻碍。天津地区的农业水资源,除地表径流外,还有地下水。地下水的状况是:埋深0~100米的咸水,矿化度多在3~5克/升;埋深在200~580米的淡水,矿化度在1克/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农业节水、减肥背景下豫北地区冬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方法]采用测坑试验设置了密度、灌溉和追氮3因素,其中密度因素设置2个水平(D1:500万株/hm2基本苗;D2:300万株/hm2基本苗),灌溉因素设置3个水平(W1:返青和灌浆初期灌水;W2:返青、拔节和灌浆初期灌水;W3:返青、拔节、抽穗和灌浆初期灌...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用渗灌、滴灌、沟灌3种节水灌溉技术模式进行试验,分析不同节水灌溉技术模式对保护地番茄产量、耗水量、生育时期根层土壤水吸力和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从番茄产量来看,滴灌>渗灌>沟灌;从节水效果来看,渗灌>滴灌>沟灌;从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大小来看,渗灌>滴灌>沟灌。在沟灌、滴灌和渗灌这3种节水灌溉技术中,番茄生产应首选滴灌技术,其次为渗灌技术。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预处理秸秆对土壤水分分布及冬小麦耗水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化粉碎秸秆减缓40~100cm土壤水分变化幅度。氨化长秸秆、氨化粉碎秸秆处理能显著降低冬小麦在耗水高峰期(灌浆期)的作物耗水量,较覆盖还田分别降低15.26%、13.72%。氨化秸秆施入土壤较未氨化秸秆覆盖还田措施提高冬小麦株高1.75cm,氨化粉碎秸秆提高冬小麦经济系数3.29%,效果显著。此外,冬小麦产量与作物全生育期耗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冬小麦株高、穗粒数、有效穗数则呈显著地正相关关系,氨化粉碎秸秆处理能稳定增加作物产量特征值,提高当季作物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