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用电影摄影机跟踪拍摄,及试验研究的结果证实:松毛虫赤眼蜂两性生殖,产生雌雄子代;孤雌生殖仅产雄性子代。寄生于同一柞蚕卵内的松毛虫赤眼蜂,雄蜂较雌蜂早1~1.5天羽化。雄蜂羽化后,在寄主卵内即与刚脱下蛹包膜、尚未展翅的雌蜂,或发育后期的雌蛹交尾。羽化前5小时的雌蛹中,有59%以上的个体已经受精,羽化后可产生雌雄两性子代;但羽化前24小时以上的雌蛹,虽能观察到雄蜂有与之交尾的动作,但其产生的子代均为雄性。雌蜂在卵内交尾后,咬破卵壳出来。未见到前人所报道的雄蜂先咬破卵壳,在寄主卵外等待雌蜂交尾的现象 雌蜂产卵时,产卵管在寄主卵壳上朝左右两个方向轮流旋转钻孔,其旋转角度不超过360度,转速1~2转/秒。同时由产卵管分泌一种液体。  相似文献   

2.
人工卵赤肯蜂与柞蚕卵赤眼蜂防治二代玉米螟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3.
繁殖赤眼蜂需要大量的柞蚕蛾腹卵。采卵、清卵、甩干卵表面水分工序多,劳动强度大。本文作者研制改进的GD-88-2型采卵清卵机,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使用方便,每小时可处理柞蚕蛾45-60公斤,得卵20-25公斤,比手工操作提高工效10倍。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柞蚕Antheraea pernyi灰卵(工厂化繁育赤眼蜂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感病寄主卵)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及其繁育子代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以柞蚕灰卵作为供试寄主,健康卵作为对照,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研究松毛虫赤眼蜂对其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并比较灰卵和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1、2、3日龄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无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0.0%、54.1%、39.3头和48.7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达到96.0%、93.0%、82.5头和96.8头。在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3.3%、27.1%、24.7头和52.2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68.0%、86.3%、60.6头和74.2头。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和健康卵上的发育历期和后代雌性比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1、2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则显著低于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且后者对米蛾卵的寄生数随着米蛾卵日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而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3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要显著高于1、2日龄的。表明柞蚕灰卵会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寄主选择与适应性以及子代蜂的寄生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量繁殖赤眼蜂用的柞蛋蛾破腹卵清洗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对柞蚕Antheraea pernyi灰卵(一种感病寄主卵)的适应性,本研究以柞蚕灰卵为供试寄主,健康卵为对照,探究了螟黄赤眼蜂对柞蚕灰卵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并比较了螟黄赤眼蜂对寄主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对柞蚕灰卵表现出较强的嗅觉反应。无选择条件下,螟黄赤眼蜂在灰卵和健康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窝蜂数和窝卵数均有显著差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窝蜂数和窝卵数分别为45.0%、36.9%、56.6头和61.4粒,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74.0%、80.2%、102.1头和105.7粒;双向选择条件下,螟黄赤眼蜂在柞蚕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窝蜂数和窝卵数分别为34.0%、72.7%、61.5头和72.1粒,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60.0%、88.6%、89.9头和91.3粒,其中寄生率和窝蜂数呈显著差异,而羽化率和窝卵数无显著差异。螟黄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发育历期长于在健康卵上的历期,灰卵中孵化的后代雌性比也高于健康卵。表明柞蚕灰卵对螟黄赤眼蜂寄主适应性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陈巧贤  刘文惠 《昆虫天敌》1992,14(3):108-111
使用柞蚕卵繁殖赤眼蜂和平腹小蜂大大地促进了生物防治式工作的进展,柞蚕卵日渐成为人工繁殖上述两类寄生蜂最主要的转换寄主。然而,从生产实践中发现:不管是新鲜的或是蚕腹经冰冻冷藏后的柞蚕剖腹卵,经洗涤后,易干瘪,不耐贮藏,甚至被寄生蜂寄生后仍继续干瘪,影响了寄生蜂的发育。本文探讨了以同样的柞蚕剖腹卵,经不同方法洗涤后其失水量和寄生蜂寄生率、羽化率之间的变化,以期使柞蚕剖腹卵能贮藏更长时间,蜂的寄生率、羽化率相对保持稳定,从而提高蚕卵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柞蚕Antheraea pernyi(Guérin-Méneville)卵繁育黏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leucaniae Pang&Chen的滞育诱导条件,明确诱导温度和历期对该蜂滞育效果的影响,于室内对不同诱导温度(8、10、12、14℃)和诱导历期(10、20、30、40 d)下柞蚕卵内黏虫赤眼蜂的滞育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诱导温度和诱导历期对黏虫赤眼蜂的滞育均有显著影响。4个温度均能诱导黏虫赤眼蜂进入滞育,但伴随诱导历期的改变,滞育率发生较大变化。在8、10、12℃下,滞育率随诱导历期的延长逐渐增加,而在14℃下滞育率则先升高后降低。4个温度下,诱导历期为20 d时,黏虫赤眼蜂的滞育率在66.32%以上;而诱导历期为30 d和40 d时,滞育率则达到85.63%以上。相同诱导历期下,12℃下诱导时均表现出较高的滞育率,诱导30 d黏虫赤眼蜂即可进入稳定的滞育状态,滞育率达92.86%;在该滞育条件下,黏虫赤眼蜂在卵期、幼虫前期、中期、后期以及预蛹期均能被诱导进入滞育,前4者的滞育率分别为91.94%、92.01%、94.50%和96.13%,均显著高...  相似文献   

9.
柞蚕蛹内食物残渣对赤眼蜂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及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11.
螟黄赤眼蜂繁蜂质量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以柞蚕卵为中间寄主的螟黄赤眼蜂的繁蜂质量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繁蜂代数的增加,螟黄赤眼蜂子代蜂的繁殖能力明显下降。在柞蚕卵上连续繁殖25代后,其寄生率、单卵蜂量和羽化率分别下降44.08%、45.00%和65.72%,子代蜂寄生率和单卵蜂量平均每代衰减为2.0%,而羽化率下降3.0%。其发育历期延长72h。子代蜂性比(雌:雄)下降幅度不大,在8.25~9.59:1。  相似文献   

12.
13.
14.
在室内采用非选择性和选择性方法,研究了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5种捕食性天敌昆虫卵的选择性。结果表明,两种赤眼蜂均可寄生日本通草蛉和大草蛉卵,并成功在卵内完成发育;但均不寄生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卵。同时面临防治靶标和草蛉卵时,两种赤眼蜂均选择寄生草蛉卵,但嗜好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松毛虫赤眼蜂对日本通草蛉卵的接触次数和寄生粒数比对亚洲玉米螟卵的显著要多;螟黄赤眼蜂对日本通草蛉卯的接触次数和寄生粒数比对棉铃虫卵的要多,但未达显著水平。在子代性比、每寄主出蜂数和寄生雌蜂率几项指标上,两种赤眼蜂在各自靶标和日本通草蛉之间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人工卵赤眼蜂对玉米害虫的控害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表明,用人工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夏玉米田2~3代玉米螟均有较好的控害效果。放蜂区校正卵粒寄生率为65.44%~68.16%;百株玉米蛀孔数和雄穗被害较对照分别减少66.67%~70.37%和73.33%~80.00%。防治玉米雌穗上棉铃虫的效果,螟黄赤眼蜂要明显好于松毛虫赤眼蜂(20.0%),虫口减退率达71.1%。另外还研制了适合人工卵赤眼蜂田间放蜂的放蜂器,出蜂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原产于美洲地区的多食性和迁飞性害虫。自2019年初入侵我国以来已蔓延至21个省(市、自治区),对我国的玉米生产造成重大威胁。为探讨草地贪夜蛾的长效控制体系,我们考察了5种国内常见的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寄生能力的影响,同时选择寄生能力较好的2种赤眼蜂进行了驯化培养。结果显示在供试赤眼蜂中,松毛虫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能力最强,平均单雌可寄生20粒卵;碧岭赤眼蜂次之,平均单雌可寄生9.6粒卵;玉米螟赤眼蜂几乎不能寄生,平均单雌仅为1粒卵。对松毛虫赤眼蜂和碧岭赤眼蜂利用草地贪夜蛾卵驯化多代后发现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能力无显著变化,而碧岭赤眼蜂经过4代驯化后有明显的提高,由平均单雌寄生9.6粒卵提高至13.4粒。综上所述,供试的5种赤眼蜂均可寄生草地贪夜蛾卵,其中以松毛虫赤眼蜂和碧岭赤眼蜂的寄生能力最强,通过多代驯化碧岭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能力具有提升的趋势,因此国内本土的赤眼蜂也具有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松毛虫赤眼蜂不同放蜂密度对松毛虫控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松毛虫赤眼蜂不同放蜂密度分别于7月30日和8月10日两次放蜂防治松毛虫,第二次放蜂后10d分别调查卵寄生率和虫口密度。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块剂50、60、70块/667m2三种放蜂密度防治松毛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卵寄生率分别为78.8%、75.3%、90.1%,虫口防效达89.1%、84.6%9、1.6%。从经济成本预算,每亩放蜂50块,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室内采用选择性方法 ,研究了甘蓝夜蛾赤眼蜂G品系和F品系对我国几种重要农业害虫的寄主选择性。结果表明 ,G品系对亚洲玉米螟卵和麦蛾卵的选择性无明显差异 ;在对玉米螟卵的选择性上 ,G品系与玉米螟赤眼蜂的差异不明显 ,可作为防治亚洲玉米螟的候选蜂种。F品系对麦蛾卵的选择性强 ,已丧失对玉米螟卵的选择性。G和F品系以及螟黄赤眼蜂对棉铃虫卵的选择性较强 ,而对麦蛾卵的选择性较弱。在对棉铃虫卵的寄主选择性上 ,G和F品系同螟黄赤眼蜂无显著差异 ;但在寄生能力上 ,G和F品系均显著高于螟黄赤眼蜂 ,均可作为防治棉铃虫的候选蜂种。G和F品系以及广赤眼蜂对麦蛾卵的选择性较强 ,而对小菜蛾卵的选择性较弱。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气候变暖下亚洲玉米螟发生趋势,连续3年调查了黑龙江省嫩江县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羽化进度和发生高峰期,同时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嫩江县3个农场玉米田中玉米螟,结果表明,2014年亚洲玉米螟成虫出现的高峰期比2012年和2013年有所提前。释放赤眼蜂后玉米植株的被害率、折雄率、残虫率以及钻蛀率较未放蜂田均降低,玉米产量增加,防治效果明显。大西江农场、尖山农场和嫩北农场赤眼蜂防治效果分别为60%、66.7%和56.7%,比未放蜂田产量分别提高39.1、47.6和67.0 kg/667 m~2。3个农场平均防治效果为61.1%,产量平均提高51.2 kg/667 m~2。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对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挽回经济损失,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