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噬菌蛭弧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邢华  黄珏 《淡水渔业》1997,27(1):17-19
噬菌蛭弧菌(以下简称蛭弧菌)是一类专门以捕食细菌为生的寄生性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污水及土壤中,并能从动物或人体粪便中检出。它比通常的细菌小,能通过细菌滤器,有类似噬菌体的作用,但它不是病毒,它具有细菌的一切形态特征。1962年首次发现于菜豆枯萎病假单胞菌体中,命名为Bdellovibriobacteriovorus,由于它们具有特殊捕食生活方式以及有可能充当决定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群变动的角色,因而引起了许多科学工作者的兴趣。我们利用分离到的一株具有控制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病原的蛭弧菌BdNA1和由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分离并保存的嗜…  相似文献   

2.
利用海水双层平板法分离获得蛭弧菌LBd02-1,从基因水平上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蛭弧菌LBd02-1对嗜水气单胞菌、鳗弧菌、大肠杆菌和霍乱弧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好的裂解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的裂解能力较弱。以鳗弧菌为宿主菌,探索了不同条件(温度、盐度、Ca2+、Mg2+)下蛭弧菌LBd02-1对鳗弧菌的裂解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蛭弧菌LBd02-1在温度为25~30℃.盐度为10~30时,对鳗弧菌的裂解效果较佳;在Ca2+浓度为5~10 mmol/L、Mg2+浓度为0.5~2 mmol/L时,蛭弧菌LBd02-1的裂解能力也较好。  相似文献   

3.
从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养殖池水中分离纯化到一株能裂解细菌的细菌AS212菌株,对其进行了形态观测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构建了系统进化树,测定了其对不同来源菌株的裂解谱,分析了其对水体中细菌的裂解能力。结果表明,AS212菌株呈短杆状,端生单根鞭毛,直径0.6~0.7μm、长度1.0~1.2μm;该菌株不仅能裂解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弧菌等革兰氏阴性菌,还能裂解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芽孢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基于细菌16S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未得到培养物(uncultured bacterium)的2株细菌AB286342和AM490748同源性最高,为96%,但与所选的典型蛭弧菌亲缘关系较远,不能将其分类到已有的蛭弧菌相关的属中;其对养殖水体细菌裂解能力优于消毒剂。  相似文献   

4.
以多发性水产动物疾病的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为宿主,从鳗鲡肠道中分离到一株噬菌力较强的蛭弧菌,命名为Bdm4。通过光学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蛭弧菌Bdm4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显示,蛭弧菌Bdm4为短杆状和长杆状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其大小约为0.3—0.4μm×1.2~1.5μm;菌有单根的极生长鞭毛。Bdm4对试验所选取的多种海淡水致病菌均有较强的裂解能力,而对所选用的益生菌则不能裂解;且其在鱼体表、鳃和肠道中能有效地消减致病菌,抑制致病菌的繁殖,同时有利于肠道乳酸杆菌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蛭弧菌是一种寄生性细菌.广泛分布干土壤及各种水域之中.对诸多革兰氏阴性菌尤其是水产动物病厚菌具有吞噬裂解活性。本文选取七株细菌为宿主菌.对蛭弧菌的裂解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外,蛭弧菌对其他六株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裂解活性.其中以对红色假单胞菌的裂解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6.
蛭弧菌是一种以捕食细菌为生的寄生性细菌,对诸多水产动物病原菌具有吞噬和裂解作用。蛭弧菌能够预防水产动物的细菌性疾病、改善养殖环境以及增强水产动物机体免疫力。养殖刺参的疾病以细菌性病害为主,利用蛭弧菌可以预防刺参疾病的发生。关键词蛭弧菌水产养殖刺参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蛭弧菌分布非常广泛,普遍存在于各种水域以及土壤之中,能寄生和裂解大多数水产动物致病菌。介绍了蛭弧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作用机理,简要概述了我国北方沿海刺参养殖及病害发生情况,并对蛭弧菌在刺参养殖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应用蛭弧菌清除海产品潜在致病弧菌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韫  蔡俊鹏  宋志萍  王志 《水产科学》2005,24(11):23-25
以从海洋环境中分离到4株蛭弧菌作为生物净化因子,对16株常见海产品潜在食源性致病弧菌进行裂解(消除)试验。结果表明,Bh04-41a、Bh04-4、Bh04-A 和Bh04-1f等4株蛭弧菌分别可裂解4、7、11、12株致病弧菌,裂解率为24%、43.8%、68.8%、75%;4株一起,则可裂解15株弧菌,裂解率高达93.8%。研究结果展示了蛭弧菌在消除海产品中潜在食源性致病弧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2人工繁殖在南方大口鲶的人工繁殖中,优质亲本是基础,培育成熟是关键,提高鱼苗成活率是难点。不少地方失败的厚因就在于,所用亲本种质不纳或未达成熟年龄,或亲本培育不力,致使发育不良。ZI亲本选留亲本来源主要有3个方面,可根据当地实际具体确定。2.11从江河、外湖的渔  相似文献   

10.
南方大口鲶俗称河鲶,肉质丰厚,肉味鲜美,刺少,生长快,个体大,是一种经济价值高的淡水鱼,近年来,广东、四川、广西等地,许多养殖户养殖后经济效益显著。1南方大口鲶的生物学特性1.1分类地位及分布南方大口鲶(SilurusSoldatouiMeridio...  相似文献   

11.
南方鲇胰腺组织结构及胰腺泡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怀如 《中国水产科学》2002,9(4):293-295,W001,W002
南方鲇 (Silurusmeridionalis)具有独立而发达的胰腺 ,为致密型。光镜观察可见 ,胰腺外被覆明显的被膜 ,厚度 5~ 2 2 μm ,发达的结缔组织纤维伸入胰腺内部 ,将腺体分隔成明显的小叶 ;胰腺组织包括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 ,其外分泌部是 1种管泡状腺 ,包括胰腺泡和排泄管 ;其内分泌部即胰岛 ,细胞中有甲细胞、乙细胞和丁细胞 ,核径分别为 4 .2、5 .0和 5 .3μm ,胞质颗粒分别呈红色、桔黄色和淡蓝色。超微结构观察到 ,胰腺细胞呈锥形 ,细胞中具有大而明显的核仁 ,分布着异常发达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核糖体 ,有丰富的酶原颗粒 ,胰腺细胞排列紧密 ,细胞间界限明显 ,连接复合体、泡心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非常清晰  相似文献   

12.
大口鲇苗种同类相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不同条件下,对大口鲇苗种(全长1.07-9.43cm)进行同类相残研究,结果表明,饵料缺乏时的相残率均显著地高于饵料充足时(P<0.01,N=8),放养密度对大口鲇苗种的相残行为有影响,大口鲇苗种相残最严重的时期是在平均全长1.07-2.68cm阶段,当平均全长达6.71cm以上时,相残行为较弱,苗种间个体大小存在差异,尤其是大规格苗种间出现个体大小差异时,相残行为较严重,饵料缺乏是导致大口钻苗种发生同类相残的主要原因,高放养密度和个体大小的差异会诱发和促进同类相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几种常用药物对南方大口鲶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剑  周波 《水生态学杂志》2009,30(3):118-120
4种药物对南方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24 h LC50.48 h LC50、96 h LC50和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硫酸铜9.40、6.67、3.96和1.01 mg/L;强氯精2.63、2.51、2.04和0.69 mg/L;纯度90%的晶体敌百虫50.30、42.80、24.10和9.30 mg/L;福尔马林71.05、64.20、52.03和15.73 mg/L.南方大口鲇对4种药物敏感性依次排序为:强氯精>硫酸铜>敌百虫>福尔马林.  相似文献   

14.
从南方鲇(Silurusmeridionalis)血清分离到一种天然的凝集素分子,能够凝集多种不同的抗原物质,其组成成分为糖蛋白,具有耐热和耐酸碱性,对β-巯基乙醇敏感。凝集反应受温度、离子强度以及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经糖的专一性抑制实验显示,蔗糖和半乳糖对凝集反应有抑制作用,说明这2种糖分子是凝集素在识别和凝集过程中起一定作用的糖分子。  相似文献   

15.
曾令清  付世建  曹振东 《水产科学》2007,26(10):539-542
为了考察南方鲇标准代谢的昼夜节律,在光照周期13 L∶11 D、水温25℃的条件下,于14:00、16:00、18:00、20:00、22:00、00:00、2:00、4:00、6:00、8:00、10:00、12:00分别测定南方鲇幼鱼[(17.36±0.46)g,n=12]的标准代谢率。试验结果表明:南方鲇幼鱼标准代谢的峰值[(109.86±5.02)mgO2/(kg.h)]和最小值[(86.6±5.42)mg O2/(kg.h)]分别出现在22:00、12:00;标准代谢率的日平均、夜间平均、白昼平均值分别为(95.88±2.02)、(101.78±6.44)、(91.67±3.49)mg O2/(kg.h);夜间与白昼的平均标准代谢率差异显著(P<0.05)。南方鲇的夜间标准代谢显著高于白昼;在近自然光照周期条件下日平均标准代谢率低于相关文献报道的在全光照条件下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6.
驱赶和空气暴露对南方鲇耗氧率和呼吸频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5℃条件下对不同驱赶时间(0、0.5、1、2.5和5 min)和空气暴露(0、2.5、5、10和20 min)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幼鱼(22.11~79.52 g)恢复过程中的耗氧率(VO)和呼吸频率(Vf)进行了测定。实验发现:经驱赶和空气暴露处理后,实验鱼耗氧率和呼吸频率立即显著上升(P<0.05),然后缓慢回落至稳定水平;对于驱赶逆境胁迫,0.5 min处理能诱导最大耗氧率峰值(约170 mg/h),2.5 min处理能诱导最大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约35 mg);对于空气暴露逆境胁迫,5 min处理能诱导最大耗氧率峰值(约160 mg/h),10 min处理能诱导最大EPOC(约20 mg);无论驱赶还是空气暴露,呼吸频率的反应(上升28%~62%)远小于耗氧率(上升174%~254%)。实验表明两种逆境均能引起明显的胁迫反应,南方鲇对驱赶的反应远大于空气暴露。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 of dietary macronutrient composition on specific dynamic action (SDA) in southern catfish 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 juveniles (39.0±2.8 g) was studied. A control diet (40% protein, 10% lipid and 15% carbohydrate) was the optimal dietary profile for growth in this catfish according to a previous study. Based on this, two diets were formulated by substituting protein and lipid for one another, referred to as LPHL (30% P:15% L) and HPLL (50% P:5% L), and two diets were formulated by substituting protein and carbohydrate for one another, referred to as LPHC (30% P:30% C) and HPLC (50% P:0% 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etary composition affected the peak metabolic rate, duration and SDA coefficient. The peak metabolic rate in the LPHC group (211.5 mgO2 kg?1 h?1)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atfish in the control (265.2 mg O2 kg?1 h?1) and the HPLC (257.7 mg O2 kg?1 h?1) group. The SDA dura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26.8 h)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HPLL (38.0 h), LPHC (33.8 h) and HPLC (33.8 h) groups. The SDA coefficient in the LPHL group (11.1%)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and the other groups (13.2–15.4%).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southern catfish, the SDA response to dietary carbohydrate is similar to that of dietary protein, and that the SDA may not be affected solely by an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protein ingested, but may be influenced by interaction of other dietary components.  相似文献   

18.
不同摄食状态下南方鲇幼鱼肠道黏液细胞的量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化分析了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幼鱼在正常摄食节律下摄食前(S0d)、摄食后64 h(S0d-64h)、饥饿16d(S16d)、饥饿32 d(S32d)以及饥饿后首次恢复摄食64 h(S16d-64h,S32d-64h)肠道各类型黏液细胞的反应特征。结果发现,摄食后肠道各部位黏液细胞总数均有一定程度减少,其中前肠减少最为显著(P<0.05);中肠和后肠II型黏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中肠的III型黏液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肠腔中黏液增多,黏液细胞呈空泡结构。S16d组和S16d-64h组前肠和中肠的I型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III型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S32d组和S32d-64h组前肠各类型细胞数量以及黏液细胞总数变化不明显(P>0.05);中肠的II型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IV型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饥饿和恢复摄食后肠各类型黏液细胞数目变化不明显(P>0.05)。研究表明,南方鲇幼鱼肠道黏液细胞的摄食反应明显;饥饿胁迫以及恢复摄食后肠道黏液细胞的反应特征与肠道各段的生理功能相适应;面对营养胁迫时,肠道前段能迅速调节黏液细胞的数目,而后肠基本不变,可能是该鱼应对营养缺乏的保护性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以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灭活菌苗为免疫原,以平均体重为86 20g人工饲养的健康南方(Silu rusmeridionalis)为实验对象,通过腹腔注射免疫原(浓度为1 0×108/mL)免疫,剂量为0 2mL/尾,并分别在免疫后的第1、2、4、7、14、21、28天对实验鱼尾静脉采血,进行血液生理指标和血液中吞噬细胞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灭活菌苗(FKC)可以增加南方外周血液白细胞数量并引起不同种类白细胞组成比例的变化,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在免疫后第1、2、4、7、14、21、28天,南方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变化趋势更为明显;而且吞噬细胞活性大为提高,吞噬百分比较对照组平均升高了17 66%,吞噬指数比对照组平均升高了1 16,在免疫后第4天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均达到最高值,吞噬百分比为48 40%,吞噬指数为4 82;免疫后第21天,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由此表明,使用疫苗后,鱼类非特异细胞免疫在初期(尤其是在第2~7天)明显增强,这是鱼用疫苗在免疫早期保护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