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水质调控 养殖前期(投苗1个月内)基本上不换水,以添加水为主,直到注满水,同时施放有机肥或无机肥培育水色,使池水保持浅褐色或黄绿色、绿色,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中期采取逐步添补水或少许换水的方法;后期(投苗2个月以后)根据水质情况和水色变化适当换水,减少水质恶化的情况发生。如水色过浓  相似文献   

2.
1强化水质,水温管理和调控做好垂钓期间池塘管理,首先要辨别水质的好坏,池塘水质肥而不浊是满足垂钓的基本要求。判断池塘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水色及其变化的情况,根据水色可判断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及数量,以目测水色偏深、透明度25~30厘米为宜。调控水质水温主要是注水、换水、用药和施肥。在夏季高温期间应增加水温测量次数,根据水温变化及时加注新水,防止水温过高,出现缺氧浮头现象。  相似文献   

3.
(一)水质类型与形成条件 1.瘦水水质.在生产中,瘦水水质往往会被养殖经验不足的人误认为清水、好水而被忽视.此水体水色清淡,呈浅绿色或淡黄色,透明度常大于30厘米,水体清瘦,浮游植物稀少,水色日周期性变化不明显.一般在新开挖的、底质保水性能差或滨海低洼盐碱土质的池塘,较易形成瘦水水质.  相似文献   

4.
养好一池鱼,先要管好一池水.管好水质,必须先了解水质.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主要依靠直感经验,观察水色来判断池水的优劣,以此来鉴别水质类型.根据有经验的广大渔民长期实践,总结出以下四种类型的水质: 第一,肥水这种水呈黄褐色或油绿色,水质浓而不浑浊,透明度适中,一般为25~40厘米,水色日变化明显.水面有一层油膜,往往有“早红晚绿”的变化.水中浮游生物数  相似文献   

5.
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鱼塘中残饵、污物较多,厌氧发酵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水体恶化,尤其是夏天高温季节,水质变化更快。定期注水是调节水质最常用的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每7~10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15~20cm。在池水恶化比较严重时,宜采用换水措施,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以养鲢、鳙鱼为主的池塘,水色应保持草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为  相似文献   

6.
(一)合理调整水位蟹池的水位一般以平台的地方为准,控制在0.8米左右,蟹池四周沟槽的水位有可能保持在1.5米左右。经过长时间的饲养,蟹池水质变老、变肥,对河蟹生长不利,因此要定期加注新水,以改善池塘水质。初夏每10~15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20%;6-9月份每周加水1次,每次加水30%~40%。(二)控制水色与透明度蟹池中水体的颜色是生产中常用的辨别水质好坏的指标之一。通常  相似文献   

7.
“水”是获取池塘养鱼高产的“八字精养法”之一。如何识别池塘水质好坏,是广大养鱼户关心的问题,也是有关部门领导和科技人员下基层检查生产时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识别水质好坏的重要依据是看水色。水色与所施肥料、浮游生物种群及其数量多少有关,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l鳜鱼食欲减退或不摄食的主要原因1.1长期不换水,水质恶化 鳜鱼养殖户往往由于水源不良、自认为池水良好等因素而不换水,其中不少养殖户自认为池水良好而拒绝换水。在养殖过程中,由于鳜鱼大量捕食饲料鱼,其排泄物对养殖水体的污染十分严重(尤其在水体底部),但从表面来看水却很清。养殖户往往用成鱼养殖看水色的方法来判定水质的好坏,认为池水清、透明度高就是水质良好,不肯换水,在鱼病防治上不肯予以合作。  相似文献   

9.
刘雅君 《广东饲料》2008,17(8):43-43
“养虾先养水”,这已经成为广大养殖户的共识,但怎样养水还未形成共识。有的虾农认为硅藻水好(淡茶色),有的虾农认为绿藻水好(浅草绿色),也有虾农认为微生物调水好,因此池水稍有变化,就要调整水色。笔者认为以上三者都对,但各偏一面。乱调水是绝对不能调好水的,特别是以人的喜好来调水最要不得,许多客户当池塘水色调到他认为最好时,他进出虾药店的次数最多。  相似文献   

10.
在生产中如何正确判断并合理管理水质对于水产养殖生产至关重要。分析了在生产中常见的7种水色的形成原因及其与水质的关系,并指出了可以通过观察水色、水色变化、下风处油膜、水华状态及水体透明度变化等来判断池塘水质,通过合理施肥、加(换)水、施用水质改良剂和有益微生物等措施可对池塘水质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1.
1.适时加注新水.这是调节水质的有效方法,加注新水,可增加塘水中的溶氧和营养物质.具体的冲水时间、数量,可根据塘水肥度(看水色和透明度判断),鱼类活动情况,鱼塘水位变化情况等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12.
场址的选择,应重点考虑饲料、水和防疫条件,同时也要兼顾交通、电等。貂场用水量很大,场地应选在地上或地下水源充足和水质好的地方。水貂饮用水最好采用深井水或泉水;湖水、死水池塘的水容易被污染,不宜供饮用。饲养场尽量不占耕地,最好利用贫瘠土地或非耕地。用地面积应与貂群数量及今后发展相适应。土质以沙土、砂壤土为宜。  相似文献   

13.
养鱼池塘的水色主要是由池塘水中的浮游植物所决定的,因为各类浮游植物细胞含有不同的色素。当浮游植物的种类及数量不同时,池水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浓度。依据这些颜色和浓度,再结合鱼类的生活规律,就可迅速判断出水质的好坏。一、茶褐色池塘中硅藻、金藻、隐藻和黄藻较多时,  相似文献   

14.
(一)看水施肥鲢、鳙以浮游生物为食,应通过施吧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如果鲢、鳙饲料充足,性腺发育就好.因此看水施肥是养好鲢、鳙亲鱼的关键.特别是在入冬前加强施肥(一般每周每0.067公顷500千克左右),使水色转浓,同时入冬后还应少量补充施肥,施肥应遵循"次多量少,不断补充"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1适时加注新水早春和晚秋每半个月加水1次;6~9月,水温高,又是鱼类摄食生长旺季,每7~10d需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量20cm左右(视水的肥量、鱼群浮头和池塘渗漏等灵活掌握)。发生泛塘或坏水时,紧急大量注水或换水能迅速改善水质。新水能带进氧气和老水中缺乏的某些营养盐,冲淡水中有机质浓度(包括生物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消除组成坏水的浮游生物种群及其水质条件。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鱼类养殖的经济效益。鱼类养殖水体的水质好坏一般从以下两方面来判定:一方面是通过常规的水质化验来衡量水体的各项指标是否适合鱼类的生长;另一方面是通过水色“看”水质。  相似文献   

17.
(一)选择主养鱼类要因塘制宜选择主养鱼类,凡是塘水较清而饲料充裕的,可选以草鱼、鲤、罗非鱼为主;凡是塘水的绿色浓或养鱼者有廉价有机肥的,可选以鲢为主。一般情况草鱼、鲤、罗非鱼食物链短,只要饲料充足、水质良好、管理得当,就能达到预期的产量和商品规格,而且鱼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水质的水色变化及调控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水质优劣直接影响到鱼、虾、蟹等水生动物的生长和发育,是决定水产养殖产量和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水质恶化通常是引起养殖对象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了解与掌握养殖水体的水色变化,并通过科学调控技术措施来达到所要求的水色,是水产养殖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针对不同水色的变化及调控技术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水产养殖户进行水质调整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夏秋季节,天气闷热,雷雨较多,塘鱼一旦放养量过大或水质败坏等就容易引起鱼苗缺氧浮头,导致鱼大面积窒息死亡。因此,加强塘鱼的科学管理,合理投喂饵料,做好预防措施,是提高养鱼产量,增加养鱼效益的有效途径。鱼浮头多发生在夏秋的闷热和晴雨多变的天气,特别是在夜间或黎明。天气闷热,强光照射,突变雷阵雨,气温高;阴雨连绵,闷热无风或大雾天气,气压低,光照弱;久晴未雨,鱼吃食旺盛,水质浓,一旦天气急变,第2天早晨均可能浮头。另外,大量投饵施肥,水质过浓,水色突变,透明度变小,  相似文献   

20.
5~8月份气温高,鱼类吃食量大,生长快,也是鱼病高发季节,此期应加强饲养管理. (一)合理施肥夏秋高温季节,要勤于观察水色,当水色开始变淡时,应及时追肥.以鲢、鳙为主的池塘,施肥量大点,以草鱼、青鱼为主的池塘,施肥量小些.施肥做到量少勤施,肥料要经过发酵后加水全池泼洒,一般每0.067公顷每次施肥100千克左右,当水质过浓时,就不能施肥,应及时注水.总之,池塘水质始终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在25厘米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