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原 坏死杆菌病是畜禽共患的慢性传染病,特征是动物的皮肤、皮下组织和消化道黏膜发生坏死,有时在其他脏器上形成转移性坏死灶。本病病原为坏死杆菌,革兰氏阴性严格厌氧菌,具有明显的多形性,小者呈球状,在病灶及幼龄培养物中呈大的长丝状杆菌,染色时因着色不匀,犹如串珠状。本菌无鞭毛、无芽孢,也不产生荚膜,可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本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动物的肠道、粪便中,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对氧及4%的醋酸敏感,常用消毒药均能杀死本菌,本菌在污染的土壤中能长时间存活。  相似文献   

2.
放线菌病为牛、猪和马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牛最为常见。本病主要病原为牛放线菌(Actinomyces bovis)和林氏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Lignieresi),葡萄球菌有时参与致病。牛放线菌主要侵害硬组织,为革兰氏阳性菌,菌块较大,菌线末端膨大,呈放射状排列;林氏放线杆菌主要侵害软组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块很小,放射状排列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1 临床发病情况山东省无棣县邓王乡猪场共存栏134头仔猪,于1998年8月15日发病,到17日共发病28头,发病率为20-89%,死亡2头,病死率为7-14%。期间曾用青、链霉素治疗过1~2次,效果不佳,后经采用辣椒油治疗本病,效果明显,很快控制了病情的发展。发病死亡猪只,主要以外伤引起的坏死性皮炎为特征,发病部位大多以腹、胸、背、臀部皮肤为主。病初皮肤稍肿,被毛脱落,炎症向深部蔓延而后发生坏死,形成外口小,里边呈囊状的坏死灶,俗称“眼子病”。局部流出少量黄色、稀薄、恶臭的液体,病猪全身症状不明…  相似文献   

4.
坏死杆菌病是坏死梭杆菌引起的多种家畜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病部组织呈液化性坏死和有特殊臭气为特征。1病因本病病原为坏死梭杆菌,本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动物饲养场,被污染的沼泽、土壤中均可发现。此外,还常存在于健康动物的口腔、肠道、外生殖器等处,本病易发生于饲养密集的牛群,多发生于乳牛,犊牛较成年牛尤易感染。病牛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环境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而侵入组织,也可经血流而散播,特别是局部坏死梭杆菌易随血流散布至全身其他组织或器官中,并形成继发性坏死病变,新生犊牛可由脐经脐静脉侵…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研究地衣芽孢杆菌与植物乳杆菌复合微贮稻草发酵对稻草营养成分的影响及可能机制。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对照组稻草不添加菌剂进行微贮,植物乳杆菌组、复合菌组Ⅰ、复合菌组Ⅱ和复合菌组Ⅲ微贮稻草的地衣芽孢杆菌添加量分别为0、8×105、1×106、1.2×106 CFU/g DM,植物乳杆菌添加量均为5×106 CFU/g DM。试验期30 d。结果显示,发酵第30 d,复合菌组Ⅰ、复合菌组Ⅱ和复合菌组Ⅲ稻草微贮的pH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复合菌组Ⅲ的隶属函数平均值结果综合表现最优。发酵7 d时稻草微贮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相对丰度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属水平上,乳杆菌属丰度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第7 d时最高。溶酶体、鞘脂类代谢、其他多糖降解、糖胺聚糖降解、磷酸盐和磷酸盐代谢等途径在稻草发酵过程具有明显差异。研究表明,植物乳杆菌复合地衣芽孢杆菌微贮稻草发酵优于单独添加植物乳杆菌。  相似文献   

6.
猪坏死杆菌病是由厌氧革兰氏阴性杆菌类梭杆菌属中的坏死梭杆菌引起的猪慢性传染病。在临床上多见于受伤的皮肤、皮下组织和消化道黏膜,以组织坏死为特征,有的在内脏形成转移性坏死灶。本病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尤以猪坏死性皮炎比较严重。为地方散发流行性,多发生于潮湿和炎热季节。本菌也可感染人,在人皮肤、口腔、肺部形成脓肿。  相似文献   

7.
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鸡场发生一种以雏鸡急性死亡、严重下痢为主的传染病。通过采集发病死亡雏鸡的肝脏等作病原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得到两种不同的菌。暂命名为001菌和002菌。001菌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该菌在血琼脂平板上不溶血,三糖铁琼脂斜面上菌落为红色,穿刺线呈黄色,底部变黑,有气泡。发酵麦芽糖、葡萄糖、果糖。硫化氢试验为阳性。001菌与沙门氏因子A-F多价O血清发生凝集,与鸡白痢沙门氏因子血清O9、O122、O123的玻片凝集试验为阳性。故确定该菌为D群鸡白痢沙门氏菌。002菌为革兰氏阴性卵圆形短小杆菌。在血平板培养基上不溶血,为露珠样小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平板培养基上不生长,该菌与沙门氏因子A-F多价O血清和大肠艾希氏OK多价诊断血清不发生凝集。故确认002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8.
坏死梭杆菌FN(A)p2001株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鹿源坏死梭杆菌FN(A)p2001分离株以3×108、3×107、3×106、3×105、3×104、3×103个/只等不同菌量,分别接种于6组小鼠,每组10只,逐日观察小鼠感染情况.结果表明,3×106、3×107、3×108个/只菌量感染组小鼠,在接种后3 d~8 d先后死亡,5 d后死亡小鼠的病理变化明显,并从死亡小鼠内脏及脓汁中均检到长丝状及小杆状等多形态典型的坏死梭杆菌;3×104个/只和3×105个/只菌量感染仅表现体重减轻,3×103个/只菌量感染无明显临床表现.由此表明,坏死梭杆菌FN(A)P2001分离株具有很强的感染毒力;对小鼠的最小致死量为106个/只菌量;腹腔接种是适宜的感染途径.从而建立了坏死梭杆菌分离株小鼠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9.
从急性死亡的大捻角羚羊内脏器官和肠道分离到一株疑似李氏杆菌的菌株,通过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及生化特性,菌敏试验,以及动物回归试验等鉴定为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该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兼厌氧的球杆菌,其生长的营养要求不苛刻,血平板上呈β溶血,能发酵多种糖醇类,产酸不产气。  相似文献   

10.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急性、热性传染病,病程多为急性败血型和亚急性疹块型,转为慢性主要有慢性关节炎、慢性心内膜炎和慢性皮肤坏死。猪丹毒杆菌是革兰氏阳性纤细小杆菌,在感染动物的组织触片或血片中,呈单在、成对或小丛状,从慢性病灶中分离的菌呈不分枝的长丝状。  相似文献   

11.
将坏死梭杆菌FN(AB)94分离株以10^6,10^7,10^8,10^9 个/mL等不同菌量,于耳后根颈部皮下分别接种于4组的健康实验家兔,每组3只,逐日观察感染家兔的发病情况,结果,10^8,10^9个/mL,菌量感染组家兔,在接种后9-68 d内先后死亡,68d死亡家兔的病理变化明显,并从死亡家兔内脏及脓法叶,应用触片及分离培养均检到长丝状及小杆状等形态典型的坏死梭杆菌,10^7个/mL感染家兔仅表现体重减轻,10^6个/mL感染家兔无明显临床表现,由此表明,坏死梭杆菌FN(AB)94分离株具有很强的感染毒力,对家兔的最小致死量为10^8个/mL,耳后板颈部皮下接种是适宜的感染途径,从而建立了坏死梭杆菌分离株实验动物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以微生物学诊断方法确诊广东某海狸鼠原种场病鼠多杀性巴氏杆菌和鼠伤寒的沙门氏菌合菌和感染,本文报告病死鼠肉眼和镜下的病变不很一致,多为典型的败血症变化,部分呈卡他出血性肠炎,一些病例瘘具有上述病变。  相似文献   

13.
苏双  吕雪峰  孙德成 《动物保健》2009,(2):23-23,42
猪肺疫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传染病,也称猪巴氏杆菌病。最急性者以咽喉高度肿胀为特征,俗称“锁喉风”;急性者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程为主要特征;慢性者常表现为皮下结缔组织、关节及各脏器的化脓性病灶,常与其它疾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为主要特征。最急性和急性病例一般由毒力强大的Fg型菌所引起,慢性病例可以由Fg型菌引起,也可以由毒力较弱的Fo型菌引起。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许多省市均有发生。据报道,猪肺疫在全世界猪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一度分别达到40%和50%,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旨在明确牛坏死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的43 ku外膜蛋白(43K OMP)在其黏附细胞中的作用,本研究将重组43K OMP蛋白和天然43K OMP蛋白与鼠乳腺上皮细胞共孵育,通过免疫荧光方法观察牛坏死杆菌43K OMP对鼠乳腺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同时利用天然蛋白竞争试验和抗体抑制试验明确43K OMP是否介导牛坏死杆菌与细胞的黏附,进一步利用牛坏死杆菌43K OMP基因缺失菌,评价43K OMP基因缺失对牛坏死杆菌黏附力的影响,阐明43K OMP在牛坏死杆菌黏附细胞中的作用。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天然43K OMP和重组43K OMP均能黏附于鼠乳腺上皮细胞表面,天然43K OMP与鼠乳腺上皮细胞或鼠肝细胞预孵育后,牛坏死杆菌黏附数量明显下降(P<0.05);牛坏死杆菌与43K OMP多抗或单抗预孵育后,黏附于鼠乳腺上皮细胞或鼠肝细胞的牛坏死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与牛坏死杆菌A25菌株相比,基因缺失菌A25Δ43K OMP黏附宿主细胞能力极显著下降(P<0.01),黏附率分别降低了94.4%和90.4%。因此,43K OMP在牛坏死杆菌黏附细胞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深入研究其黏附机理将为揭示牛坏死杆菌致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肠炎是由大肠梭状芽孢杆菌(又称肠梭菌)引起的。该菌呈杆状,为革兰氏染色阳性;菌体长3-4微米,宽1微米,平直或稍弯,两端钝圆,芽孢较菌体小,位于菌体近端,人工培养时,仅少数菌体可形成芽孢。溃疡性肠炎也称鹌鹑病,该病的特征为突然发病和迅速大量死亡,呈世界分布。  相似文献   

16.
初生羔羊坏死杆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生羔羊坏死杆菌病是以坏死及脓肿性病变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因在各种动物体中所侵害的组织和部位之不同,而分别给以不同的名称,如羔羊坏死性口炎,坏死性肠炎。笔者近几年在海晏县产羔现场见到初生羔羊发生以肝脏坏死及脓肿为主要特征的急性死亡,经实验室诊断为坏死杆菌病。本病过去虽有发生,但所见报告甚少,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损失比较严重。海晏县有一个村的部分羊群,近两年内有205只羔羊死于本病,个别畜群的发病率达到5—10%。流行特点和病因分析:本病呈散发型,以10—15日龄羔羊多发,无性别品种之差异。春产羔羊发病时间自4月下旬至5月中旬。流行范围似乎局限于少数群内。一般认  相似文献   

17.
牲畜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牲畜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临床上牛、羊表现为腐蹄病,猪表现为坏死性皮炎。1998年6月下旬以来,在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影响下,牧场、牲畜圈舍已泥泞不堪,给坏死杆菌生长繁殖、传播扩散创造了有利条件,致使牲畜坏死杆菌病呈地域性大批发生。现将诊疗结果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1998年8月下旬在对沿嫩江、讷漠尔河。老莱河流域约17个乡镇进行畜禽疫病普查时发观,由于洪涝灾害影响,牲畜坏死杆菌病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在靠嫩江东岸的兴旺乡和二里畜牧场,在调查的5群共287头牛中,患腐蹄病…  相似文献   

18.
1猪坏死杆菌病 1.1根据临床症状分为四类 1.1.1猪坏死性皮炎 经常发生的部位为耳、尾、颈、胸、臀、腰、乳房等。其具体表现为:尾巴呈干性坏死皮炎,皮肤干枯,进而由尾尖至尾根.逐渐坏死脱落。其他部位:病初病灶较小,初微肿.为突起小型疹有可剥离的痂皮,被毛脱落,创口发炎,溃疡面积达铜钱至拳头大小;流出黄白色稀薄恶臭的脓液.重者深层至肌肉和骨骼。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畜牧科学》2003,24(6):66-67
嗜血菌菌属属于巴氏德杆菌科,为一大群无动力、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球杆状或杆状、丝状等多形性细菌。有严格寄生性,此菌G C的含量为38%~42%,最适生长温度为37℃,其生长需血中的生长因子,尤其是X和V因子。嗜血菌属的细菌在兽医上虽不是重要的病原菌,但它们常  相似文献   

20.
蜡样芽胞杆菌BC983的鉴定及生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健康鹿的粪便中分离到一株需氧的产芽胞革兰氏阳性大杆菌,经生理生化鉴定确定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uscereus)。小鼠腹腔感染25亿菌不致死。给育成鹿口服10亿菌无异常反应。该菌的芽胞能耐受100℃30分钟煮沸。实验确定该菌在7%的氯化钠、40%的牛胆汁中生长,生物夺氧试验表明,该菌能争夺环境中的氧,促进厌氧菌生长,用8亿活菌给育成鹿口服治疗大肠杆菌腹泻,治愈率为916%,据此,该菌可作为生态菌用于预防和治疗动物的细菌性腹泻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