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根据全省稻区二化螟冬后虫源基数调查情况,结合气象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辽宁省植物保护站预计2014年全省一代二化螟将偏重发生,盘锦、营口等局部地区的部分地块有大发生可能。预计发生面积600万亩左右,防治适期在6月中下旬。防治建议:(1)化学药剂防治。可以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亩用5~10 ml,或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亩用8~10g,或25%杀虫双水剂亩用200~250ml,或20%三唑磷乳油亩用100~150ml,或20%阿维·唑乳油亩用20~25ml,对水喷雾。  相似文献   

2.
<正>根据各测报点、监测点对美国白蛾越冬蛹死亡率和虫口基数及成虫始见期的调查监测结果,结合全省去冬今春的气候情况,经综合分析,辽宁省林检局预测今年全省第一代美国白蛾呈轻度发生趋势,发生面积在160万亩左右,但全省中部及南部个别地区的个别地块仍有偏重发生的趋势。一、发生期预测进入4月份以来,全省气温波动幅度较大。异常的气候造成第一代美国白蛾的成虫始见期较去年滞后。据各测报点性诱和灯诱监测,今年第一代美国白蛾成虫始见期最早为4月23日,出现在沈阳市苏家屯区,较去年推迟11天。其它大部分地区于4月25日至5月3日始见成虫。成虫始见期大多数地区较  相似文献   

3.
<正>笔者从重庆市种子管理站获悉,根据二化螟幼虫、蛹的发育进度并结合5~6月天气预报、常年发生实况、耕作制度及管理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预计2014年水稻一代二化螟发生程度为4级,发生面积500万亩(次)左右,全市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海拔600公尺地区以下防治适期为5月中下旬,海拔600公尺以上地区防治适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一、橘小实蝇春季的活动规律橘小实蝇在广州地区一年发生7代,以第7代成虫在果园中过冬。1~2月份为明显的过冬期(平均气温在13.7~14.4℃)。成虫在过冬期内活动明显减弱、很少取食,也极少产卵。3月下旬,天气回暖后(20~22℃),成虫开始活动,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甘肃省景泰县梨茎蜂的年发生规律和日活动规律,利用黄色诱虫板于2011—2012年采用五点取样调查梨茎蜂的为害情况和生活史。定期取样和诱捕成虫监测表明,梨茎蜂在甘肃景泰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被害枝条内越冬,主要为害梨树新梢,品种及树龄不同,新梢受害程度各异。梨树盛花后,连续晴天且上午9:00气温达到21℃,成虫开始出枝为害,成虫出枝期为4~6天。综合上述得出,防治梨茎蜂的关键时期是梨茎蜂成虫发生盛期、成虫出枝期。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沿江中粳稻区早栽水稻普遍进入分蘖高峰期,稻田的小气候条件有利于纹枯病发生,田间纹枯病已经始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即将进入易感纹枯病和防治的关键时期(水稻分蘖末期)。掌握水稻纹枯病的关键防治技术、选用高效药适期施用是确保防效和控制纹枯病发生最有效的措施。适期用药水稻纹枯病的防治适期应当提前,最佳防治适期为始  相似文献   

7.
<正>小皱蝽属半翅目,蝽科,兜蝽亚科,可危害刺槐、紫穗槐等多种园林植物,严重时致幼树整株枯死。小皱蝽在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下石块下及杂草内越冬。翌年3月中旬开始活动,至4月下旬刺槐开花时逐渐上树。6月上旬开始交配产卵,卵期2~3周,若虫历期55天左右,而后变为成虫并陆续越冬。其防治方法:(1)冬季清除林间枯枝落叶及石块,  相似文献   

8.
<正>根据春季全省各测报站对玉米螟、粟灰螟虫冬后基数及存活情况调查,结合玉米、谷子等寄主作物种植生长情况和未来气象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年一代玉米螟总体为中等发生,中部玉米主产区和忻定原盆地甜(糯)玉米集中种植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400~450万亩,6月下旬进入防治适期;粟灰螟偏轻,吕梁、忻州边坡山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50万亩左右。  相似文献   

9.
<正>山西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站根据各种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年一代玉米螟总体为偏轻发生,中部玉米主产区、忻定原盆地甜(糯)玉米集中种植区以及南部春玉米产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550万亩。南部6月上旬,中部6月中旬、北部6月下旬进入防治适期;粟灰螟总体为偏轻发生,吕梁、忻州边坡山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55万亩左右。防治建议:1.成虫诱杀。在田间设置佳多频  相似文献   

10.
<正>问:水稻分蘖结束即将破口,请问如何适期用药防治病虫呢?答:稻田可以根据当地植保部门发布的信息及时防治相关病虫害,也可以在水稻关键时期主动用药防治。水稻分蘖末期是防治纹枯病的适宜时期,水稻破口前5~7天是用药防治稻曲病的适期,水稻破口初期是用药防治穗颈瘟的最佳时期。生产上可以在水稻分蘖末期施药防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病虫害,兼治稻叶瘟,在水稻拔节中后期再次施药防冶这些病虫害;在水稻破口  相似文献   

11.
<正>据全省各地植保站监测调查结果,结合历史资料、栽培状况及天气预报等因素综合分析,6月25日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印发了《农作物病虫预报》(2014年第7期)文件,预计今年全省玉米螟总体将中等偏重发生,并呈南部重于北部特点。重点发生地区为大庆、齐齐哈尔、哈尔滨、佳木斯、绥化等玉米主产区。发生期接近常年,成虫羽化盛期相对集中,南北进度差异不大,大部分地区约在7月中旬。防治建议:1.灯光诱杀成虫。在玉米秸秆垛周围设置投射式杀虫灯或投射式杀虫灯上加挂性诱芯,可昼夜诱杀玉米螟成虫。在当地玉  相似文献   

12.
<正>吴茱萸生长期的病虫害主要有以下几种,应及时做好防治工作。1.霉病。病原为真菌中的一种子囊菌,当受蚜虫、长绒棉蚧为害时,植株诱发出不规则的黑褐色霉状斑,严重时树势衰弱。防治方法:(1)在蚜虫、长绒棉蚧发生期,可喷施40%乐果1500~2000倍液,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2)病害发生期喷1∶0.5∶150~200倍波尔多  相似文献   

13.
中华稻蝗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浙江地区中华稻蝗生态习性、发生消长规律与影响因子,并以此为依据,对药剂防治等多种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浙江中华稻蝗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主要为害早稻和单播单季晚稻,以水稻分蘖期至破口抽穗期受害重,成虫单体日食叶面积平均为6.26±1.08cm2;初步探明了中华稻蝗产卵习性和生殖力,雌成虫每头平均产卵3.5±1.2块,产卵量35.1±11.86粒;生境、药治、天敌、气象等因子综合影响其种群消长,其中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变是中华稻蝗上升的主要原因。大田防治以2~3龄蝗蝻为适期,锐劲特、三唑磷防治效果在90%以上;提出了“挑治为主、普治为辅、巧治低龄”的治蝗新策略和综合防治技术,在浙江水稻主产区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中华稻蝗发生为害,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正>山东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站近日预报全省二代棉铃虫大发生。发生期较历年偏晚3天左右,二代卵峰日在6月24日左右。主要依据:1.一代残虫量大:据全省17棉铃虫监测点5月底调查数据得出,全省一代成虫盛发期在6月20日至28日。麦田平均亩残虫量为47.61头,比历年减少32.03%,总虫量为172097.47  相似文献   

15.
<正>菜蛾为鳞翅目、菜蛾科害虫,又名小菜蛾、两头尖、小青虫、方块蛾,主要为害小白菜、大白菜、结球甘蓝、苤蓝、芥菜、芥蓝、花椰菜、萝卜、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菜蛾是世界性害虫,全国各地年年发生,是长江流域重点防治的害虫之一。一、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1.成虫成虫体长6~7毫米,翅展12~16毫米,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荥阳市晚茬小麦面积不断扩大。由于晚播种的小麦主要靠主茎成穗,因此,播量一般在300~375 kg/hm~2,造成密度大,个体发育不良,抗病能力降低,再加上风光条件不好,容易诱发病虫害。通过近几年的系统观察发现,晚茬小麦与适期播种的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有很大差异,在防治策略上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1发生特点1.1前期发生轻晚茬小麦前期病虫害发生程度明显轻于适播小麦。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选用22.4%螺虫乙酯悬浮剂(Spirotetrama)、TTP200SC、倍内威(溴氰虫酰胺10% OD)3种新型杀虫剂,对番茄地烟粉虱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个施药处理在药后1~7天药效持续增强,7~21天药效逐渐减弱,药效持续期可达21天。TTP+螺虫乙酯,每公顷用量为199.5 mL+417 mL时,在药后1、3、7、14、21天,5个时间段都是效果最好的处理,当该处理施药7天时综合防效达到最好,若虫和成虫虫口防效都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此时烟粉虱若虫虫口防效为93.06%、成虫虫口防效为92.19%。该施药处理对烟粉虱的综合防效及持效期防效最佳。  相似文献   

18.
<正>根据各地灯下及周边省份诱蛾情况,结合二代粘虫发生规律及夏季气候趋势综合分析,山西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站预计全省二代粘虫总体为中等发生,中部汾河灌区、潇河流域、文峪河流域以及晋东南局部麦套玉米田偏重发生,防治适期在6月中下旬。防治建议:1加强虫情监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从安徽省林业厅获悉,日前,该厅发出《2015年全省杨树食叶害虫和松毛虫发生成灾警示通报(第1期)》,警示今年夏季全省杨树食叶害虫发生面积较去年可能有较大幅度上升、松毛虫在常发区局部地区将会发生成灾,要求各地高度重视,认真做好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警示通报指出,结合各种测报调查、信息分析,预测2015年7~9月,杨树食叶害虫将在部分地区大面积发生,成灾严重。发生虫种以杨小舟蛾、杨扇  相似文献   

20.
牡丹江丘陵区大豆食心虫种群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时新瑞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9):268-271
为了明确牡丹江地区大豆食心虫的种群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试验于2010—2012年利用性诱剂诱捕法在田间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牡丹江地区大豆食心虫的始见期在7月末,高峰期在8月初至8月中旬,结束于8月末,发生期历时1个月左右;在降水量偏少的年份大豆食心虫的种群动态与日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适量的降水会造成空气湿度大,这有利于蛾量的增加,而强降水的出现不利于食心虫的化蛹和成虫出土;在牡丹江地区日平均气温在21~24℃为大豆食心虫的发生适温,而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不利于成虫的发生。说明温度与降水量均为影响大豆食心虫发生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