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驯鹿狂蝇蛆及其成蝇(Ccphenemyia trompe)的线粒体COI基因种属特异性序列进行了研究。DNA核苷酸测序结果证实:中国内蒙古株驯鹿狂蝇蛆(C.trompe CIML)及其成蝇(C.trompe CIMA)线粒体COI种属特异性基因片段长度约为672bp~676bp。种系发生进化树分析显示:第三期幼虫与成蝇两者在核苷酸碱基序列上存在一定差异;它们与同种不同挪威株(C.trompel同源性较为接近:与同属不同种(C.stimulator和C.ulrichii)同源性稍差;与不同属种的羊狂蝇(Oestrusovis)同源性较远,狂蝇科不同属间序列差异明显,差异性在18.6%~23%之间;鹿蝇属不同种间差异性在1.9%~9.9%之间:驯鹿狂蝇不同株间差异性为0.9%。说明生物线粒体COI基因核苷酸序列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种属及株间在进化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蒙古马鼻狂蝇三龄幼虫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利用扫描电镜对马鼻狂蝇三龄幼虫的头部、尾部和第三体节棘刺进行形态观察;并选取蒙古马鼻狂蝇三龄幼虫,提取其线粒体CoxI基因和16S rRNA基因,进行碱基组成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发现:(1)马鼻狂蝇气门板上的结构不同于其它狂蝇,其气门板上由硬化的骨质形成期的孔缘围绕,气门肌肉使得气门板上的开口呈垂直形态,在后气门板上有几排小刺;头部有1对乳突状感受器,其上分布着1对疣状乳突;(2)蒙古马鼻狂蝇三龄幼虫的CoxI、16S rRNA基因均与GenBank数据库中提交的马胃蝇、纹皮蝇、鹿狂蝇、羊狂蝇等在系统发育树中分开。虽然蒙古马鼻狂蝇三龄幼虫形态上跟紫鼻狂蝇很像,但是其分子生物学特点说明它可能是一个新变种。  相似文献   

3.
《中国兽医学报》2017,(8):1517-1522
为了解伊犁马体内寄生胃蝇属幼虫的种类及马胃蝇蛆的分类。本试验通过对鉴定出的优势种马胃蝇三期幼虫进行流行病学及COI基因分析,采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共收集16 755个三期幼虫,总感染率为100%,共发现4种胃蝇属幼虫,混合感染现象严重。鼻胃蝇幼虫为优势种,优势度为53.17%,寄生部位更倾向于贲门处,其他3种则无规律地寄生于幽门处。测定的鼻胃蝇蛆、肠胃蝇蛆、兽胃蝇蛆、红尾胃蝇蛆的COI基因序列与GenBank上的序列(登录号:GU265752.1、KR230402.1、KU578262.1、KT946620.1)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99%,99%,100%;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本试验测定与GenBank上发表的胃蝇属的相应蝇蛆种聚类;即肠胃蝇和红尾胃蝇首先聚在一起,再与鼻胃蝇聚在一起,最后三者再和兽胃蝇聚在一起。当以COI序列为靶标时,内群外群分别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支。该试验结果可为胃蝇属的分类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对我省黄河谷地的贵德县和高原腹地的玉树县两个不同海拔、气候地区羊狂蝇成蝇出现及消失时间等活动规律的观察结果,选用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药物的不同剂型,分别在9月上旬和10月中旬选择自然感染羊狂蝇幼虫的绵羊200只;采用注射液口服、泼背和片剂口服的方法,对羊狂蝇幼虫进行药物驱除的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9月上旬驱虫组效果达100%,而10月份驱虫组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5.
正羊狂蝇幼虫病主要危害绵羊、山羊,此病主要发生在初秋至中秋,患病后羊只不安,出现摇头、奔跑,低头用鼻端拄地等症状,有的将头藏在其他羊只的腹下。羊狂蝇幼虫病治疗方法:(1)秋初成蝇飞翔产幼虫时,可用灭虫软膏涂羊的鼻部和鼻孔,7 d/次,可预防成蝇产幼虫;(2)用3%来苏儿溶液60 mL  相似文献   

6.
宁夏固原地区绵羊狂蝇幼虫寄生规律的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绵羊狂蝇(Oestrus ovis)幼虫病是我国西北地区绵羊比较普遍的一种寄生虫病。当病原成蝇活动旺盛之时,正是羊只放牧抓膘季节,这时羊只遭受雌蝇产蚴的扰乱,不能正常采食和休息,严重地影响羊只健康发  相似文献   

7.
2001年4月份,天津市宝坻黄庄乡一养羊户饲养的50只绵羊,先后有10多只发病,死亡8只;剖检时在鼻腔、鼻窦、额窦等处发现大量的羊鼻蝇三期幼虫寄生.确诊为羊鼻蝇蛆病. 本病是由狂蝇科鼻蝇属羊鼻蝇的幼虫寄生于羊的鼻腔及其附近的腔窦内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病羊出现慢性鼻炎(鼻窦炎和额窦炎).绵羊受害较重,山羊较轻.  相似文献   

8.
羊鼻蝇蛆病又称狂蝇蛆病,是由狂蝇科、狂蝇属的羊狂蝇幼虫寄生在羊的鼻腔及附近腔窦内引起的疾病。主要危害绵羊,对山羊危害较轻。长治市某养羊户于2012年11月从河北沧州引进40只绵羊,2013年6月下旬至7月底开始出现不吃、饮水增加等临床症状,陆续死亡32只。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确诊为羊鼻蝇蛆病导致羊只死亡。1临床症状和剖检症状病羊消瘦,眼睑浮肿,食欲减退,采食草量减少,  相似文献   

9.
绵羊鼻蝇蛆病是由征蝇科狂蝇属的羊狂蝇(O·OUIS)的幼.虫寄生在绵羊的鼻腔及其附件腔帘内引起的呈慢性鼻炎症状的一种寄生虫侵袭病,主要危害绵羊,临床上表现为流脓性,血性鼻涕,呼吸困难,打喷嚏,不停摇头,甩鼻涕等症状,患畜精神不安,体质消瘦,甚至死亡。笔者对所在辖区内的羊只,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结合屠宰,治病,剖检羊头268个。1.辖区内羊鼻蝇成虫的活动期最早出现在五月廿日左右,第一期幼虫出现的最早日期是六月十日,最晚见到成虫是十月中旬。明确了羊鼻蝇的活动期,即可制定有效的防治计划。2.一期幼虫的感染率高达95…  相似文献   

10.
三特注射液防治绵羊自然感染羊狂蝇幼虫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特注射液防治绵羊自然感染羊狂蝇幼虫试验田忠厚,杨宏东(内蒙古兽药监察所010010)羊狂蝇幼虫患羊打喷嚏,从鼻流出带血丝脓性鼻涕,呼吸困难,食欲不振。体质瘦弱,越冬期间可加速羊的乏瘦死亡[1]。G.Jorse和P.Dorchies等报道用5~10m...  相似文献   

11.
1999年3月~2000年2月,对来自内蒙古兴安盟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的5个旗县市22个乡(苏木、镇)的216只羊进行了尸体剖检,共收集羊狂蝇1、2、3龄幼虫3926个;对3群552只羊进行了临床检查。结果表明:羊狂蝇(Oestrus ovis)蛆是引起兴安盟羊狂蝇蛆病的病原;临床检查,羊狂蝇蛆病感染率为92.21%;尸体剖检,羊狂蝇各龄幼虫在羊鼻腔内全年至少寄生8个月。由于重复感染各龄幼虫感染率随季节不同而不同,范围在40.00~95.00%之间,感染强度为1~140个;动态监测,羊狂蝇1、2、3龄幼虫全年均表现出两个感染高峰,分别为6月和11月、5月和翌年1月、5月和8月,从而说明兴安盟羊狂蝇繁殖有两个世代。  相似文献   

12.
国产伊维菌素注射液对绵羊羊狂蝇第一期幼虫的驱虫试验为了验证国产伊维菌素对绵羊体外奇生虫的驱虫效果,作者于1994年9月在西宁北川地区对当地绵羊外寄生虫的感染情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本项试验,试验选羊狂蝇蛆病病羊100只,试验药物为上海兽药厂产1%伊维菌...  相似文献   

13.
选用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药物的不同剂型,分别在9月上旬和10月中旬选择自然感染羊狂蝇幼虫的绵羊200只,采用注射液口服、泼背和片剂口服的方法,对羊狂蝇幼虫进行药物驱除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9月上旬驱虫组效果达100%,而10月份驱虫组效果不理想,通过驱虫比较试验的结果,于2012、2013年连续两年进行示范应用,驱虫效果仍保持高效稳定。  相似文献   

14.
1999年3月~2000年2月,对来自内蒙古兴安盟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的5个旗县市22个乡(苏木、镇)的216只羊进行了尸体剖检,共收集羊狂蝇1、2、3龄幼虫3926个;对3群552只羊进行了临床检查。结果表明:羊狂蝇(oestrus ovis)蛆是引起兴安盟羊狂蝇蛆病的病原;临床检查,羊狂蝇蛆病感染率为92.21%;尸体剖检,羊狂蝇各龄幼虫在羊鼻腔内全年至少寄生8个月。由于重复感染各龄幼虫感染率随季节不同而不同,范围在40.00~95.00%之间,感染强度为1~140个;动态监测,羊狂蝇1、2、3龄幼虫全年均表现出两个感染高峰,分别为6月和11月、5月和翌年1月、5月和8月,从而说明兴安盟羊狂蝇繁殖有两个世代。  相似文献   

15.
驯鹿狂蝇幼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分别对829只和543只驯鹿进行了鹿狂蝇幼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该病的病原为双翅目、狂蝇科、鹿蝇属鹿狂蝇(Cephenemyia trompe)的各期幼虫。其成蝇一般出现在6月初,7~8月为侵袭高峰,9月末消失。当地驯鹿在这2年内鹿狂蝇幼虫的平均感染率为91.03%,平均感染强度为15.98条/只,最高的达91条/只。鹿狂蝇幼虫主要寄生于驯鹿的鼻腔、鼻甲及咽喉等部位,并引起相应部位的炎症。鹿狂蝇幼虫病的流行除与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及宿主因素密切相关外,还与敖鲁古雅乡鄂温克猎民的生活方式及经济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6.
对感染驯鹿狂蝇幼虫驯鹿进行了剖检观察,证实狂蝇幼虫主要寄生于驯鹿鼻腔及咽喉黏膜,在当年的7月到翌年1月主要以一期幼虫为主,从翌年2~3月开始快速生长发育,在4~6月多为二、三期幼虫。从翌年5月开始,成熟的三期幼虫随驯鹿打喷嚏排出体外羽化为成蝇。通过对驯鹿狂蝇生活史的观察,表明在大兴安岭地区,驯鹿狂蝇三期幼虫在50%~70%的湿度、21.5℃的平均温度及21.5℃下的451.5~666.5℃总积温下,经21~31d羽化为成蝇,羽化率为59.6%。成蝇出现于6~9月份,在7~8月份达高峰期。驯鹿狂蝇1年发生一个世代,在驯鹿体内的寄生生活长达9~10个月;雌性成蝇每次产胎蚴30-80条,一生共产800~1000条;雌蝇寿命比雄蝇长,约为1~3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马鼻狂蝇幼虫感染的蒙古马咽部的病理变化,于2015年3月份和11月份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区共收集到8匹马鼻狂蝇幼虫感染的蒙古马,对感染马的咽部进行病理学研究,检查各龄马鼻狂蝇幼虫的感染情况,同时观察马鼻狂蝇感染马咽部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患马的病理变化主要为咽部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增生性炎症,黏膜层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浸润,黏膜固有层水肿,黏膜上皮细胞空泡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感染马鼻狂蝇幼虫的蒙古马咽部有大量Ig G分泌细胞出现。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县各地区绵羊狂蝇对羊只的危害甚为严重,被感染的羊极度消瘦,甚至造成死亡。经对死亡羊只剖检,发现多数死羊的角腔中寄生有羊狂蝇幼虫,造成局部组织损害。经敌敌畏喷雾后的羊群中仍有少数羊只流脓性鼻涕,角根部软化,出现神经症状,离群呆立,影响采食,最后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9.
驯鹿狂蝇幼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3年3~9月,以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作为试验基地,对829只驯鹿进行了鹿狂蝇幼虫感染率、感染强度和寄生部位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地驯鹿狂蝇幼虫感染率为92.0%,平均感染强度为16.2条;驯鹿狂蝇幼虫主要寄生于驯鹿的鼻腔鼻甲部、咽喉部及鼻、咽的交接部。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双城市绵羊寄生虫区系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解剖绵羊69只,在54只绵羊体检获寄生虫24种,其中吸虫6种,绦虫(包括绦虫蚴)6种,线虫8种,羊狂蝇1种,以及硬蜱、疥螨和球虫。当地的优势种是捻转血矛线虫、羊仰口线虫、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粗纹食道口线虫、蛇形毛圆线虫、绵羊毛首线虫、肝片形吸虫、胰阔盘吸虫、前后盘吸虫、贝氏莫尼茨绦虫、羊狂蝇幼虫。腔阔盘吸虫、棘球蚴、丝状网尾线虫、硬蜱和疥螨为双城市首见虫种。丝状网尾线虫是黑龙江省绵羊寄生虫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