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稻田养殖河蟹是农村发展水产养殖的一种模式,可以提高稻田的经济效益。武夷山市有较多的水稻田,适宜发展养殖河蟹,而且近几年来已有一定养殖规模了。为了进一步提高养蟹的产量,对这些年来稻田养殖的技术进行总结,以便进一步推广应用,让广大进行稻田养蟹的农户增加收入,现将稻田养蟹的技术总结如下:凡是水源充沛,排灌方便,土壤保水性强,不受洪水冲淹的晚稻田,都可以利用来进行养殖河蟹。  相似文献   

2.
稻蟹共生系统河蟹放养密度对水稻和河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稻田陆基围隔方法,研究了成蟹放养密度对水稻产量、河蟹生长以及产量的影响,并对稻田放养不同密度的河蟹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河蟹的放养密度对稻田土壤化学指标影响不显著(P0.05);河蟹的放养密度对河蟹的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放养不同密度河蟹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P0.05);经济效益分析的结果表明,0.75只/m2稻田养蟹的净利润最高,而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稻田养殖成蟹的最佳放养密度为0.75只/m2左右。  相似文献   

3.
进行稻田工程化养殖河蟹高产高效试验,结果显示:河蟹平均产量610.05kg/hm2,规格分布范围0.12~0.14kg,平均回捕率64.1%,平均利润2.85万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2∶.19。由此可知,推广稻田工程化蟹稻综合养殖技术,可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提高稻田水体利用率,增加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4.
从稻田河蟹工程设施建设,准备工作,蟹苗暂养、投放等方面入手,总结关键养殖技术要点,并对捕蟹方法如人工捕捉法、流水法等进行探讨,以期促进稻田河蟹养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水稻和河蟹可以共生并且有很好的互补效益。但是北方稻区养蟹时,因为春季水温低,水稻的生育期短,河蟹的生长期受到限制,河蟹长得小,其商品价值低。本文提出了解决了上述问题的措施.并介绍了稻田养蟹技术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6.
以水稻、河蟹为材料,在水稻种植模式、河蟹苗种数量等因子同等的条件下,采用给稻田中河蟹投喂不同的饲料组方,研究不同饲料对稻田中河蟹的群体规格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通过发展稻田河蟹生态种养技术,河蟹在不同饲料喂养条件下,体重、肥满度等有差异明显,水稻的产量、价格有所增长;养蟹稻田的单位产值、利润有明显增长。  相似文献   

7.
稻田养蟹是根据水稻和河蟹共生的原理,将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结合起来的养殖模式。稻田养蟹不仅能改善土壤性质、增加肥力、减少农药的使用,还能提高水稻产量,增加经济效益。该养殖模式还需要积极开展稻蟹共作专用水稻品种的选育、健全养殖标准、扩大养殖规模、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工作,以促进稻田养蟹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稻田河蟹养殖技术,包括稻田选择与工程建设、蟹苗准备、饲养管理、捕捞和暂养等内容,以期为稻田河蟹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丁春利 《现代农业》2010,(5):175-175
稻田养殖河蟹是稻田综合开发的一个重要项目,是一种优化的生态农业组合。稻田养殖河蟹以水稻为主,利用其共生互利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稻田生产的综合效益。2005年富锦市砚山镇保安村4户稻农在稻田养蟹.水稻不但没有减产,稻米的品质还明显提高,河蟹亩产值达到827元,去掉亩成本425元,亩纯利润402元。主要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0.
卢忠军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8):129-129,156
近几年来,随着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和渔业池塘倍增计划的实施,安庆市迎江区河蟹生态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尤其以稻田、池塘和小湖泊的种草移螺生态技术推广最快。介绍了河蟹稻田生态养殖技术,主要包括:稻田选择、田间工程的建设、清整消毒、水草栽种和培育、贝类投放、蟹种放养、青虾套养、鳜鱼套养、喂养管理、水质调节、病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11.
沼肥在稻田养鱼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国英 《贵州农业科学》2007,35(B07):89-90,76
为探索沼肥在稻田养鱼生产上的应用效果,2004-2006年进行了稻田养鱼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沼肥对水稻和鱼产量提高、品质改善均具较为明显的效果,水稻平均增产43.47kg/667m^2,增幅为8.02%;鱼平均增产28.38kg/667m^2,增幅为45.27%,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不同共作模式的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水稻结穗期对不同共作模式的稻田土壤细菌进行测序,研究稻田单作(SDKBZ)、河蟹共作稻田(SDHXZ)和龙虾共作稻田(SDLXZ)表层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和群落结构的变化。各样本共检测到细菌类群46门、112纲、210目、370科、664属、1 227种。主要的优势菌门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Sacharibacta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河蟹稻田和龙虾稻田的Chao 1指数均高于单作稻田。PCoA分析结果显示,河蟹稻田和龙虾稻田两种稻田共作模式与稻田单作模式的土壤细菌群落构成差异大。研究初步揭示了河蟹和龙虾与水稻共作复合生态系统具有较丰富的微生物生态组成。  相似文献   

13.
陈福平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6):175-176
通过稻田养蟹试验,总结出中低产稻田养殖河蟹技术,主要包括:稻田选择、注意防逃、选好水稻品种、加强栽培管理等,为大面积的推广该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华绒螫蟹又称河蟹、大闸蟹,成品蟹肉嫩、黄多、油厚、膏肥,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特种水产品.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是根据稻蟹共生、互利原理进行种养结合的一种生产方式,在产量和数量上以水稻为主,在质量和效益上以河蟹为主,是充分利用本地稻田面积和水体空间,合理开发资源,发挥土地生产潜能,进行稻蟹立体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吴忠市稻田养殖河蟹技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稻田养蟹是在不降低水稻产量的前提下,采取新的水稻栽培技术,根据水稻和河蟹共生的原理,把单一的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结合起来,利用河蟹对水稻的生物防病、生物除草和中耕作用在稻田中养殖河蟹。稻田土质松软,水草丛生,环境适宜,氧气充足,稻禾遮掩,是河蟹的良好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6.
盘锦市农林牧技术服务中心、盘锦市土肥工作站和盘锦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将稻田养河蟹和稻田养泥鳅两个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成“稻-蟹-鳅生态农业”。在不增加稻田养蟹投喂饵料的情况下增收一部分泥鳅.提高了生态系统饵料转化率和生态效益。亩产无公害水稻609公斤.无公害河蟹31.6公斤.无公害泥鳅9.7公斤.实现了稻,蟹.鳅“三丰收”。比单作稻田增加利润464元.比稻-蟹田亩增.加利润68元。  相似文献   

17.
我县稻田养鱼始于清朝末期.近年发展很快,每年约2 000hm2(3万亩)常规稻田养鱼,自1998年来由于鲜鱼价大幅下滑,经济效益不太好.为了调整养殖品种,我县河蟹养殖示范基地从温州引进中华绒螯蟹苗,2000年6月10日在3hm2(45亩)的稻田投放试养,规格8~10g/只,12月底回捕,成蟹最大个体374g,平均个体达200g.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河蟹养殖技术 2 方面,具体的介绍了水稻田养殖河蟹技术,以期有效推动当地稻田养蟹技术的推广,为广大稻农开展生态种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地区稻田养蟹技术操作规程河蟹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短尾族、方蟹科、弓腿亚科、绒螯蟹属。特别是中华绒螯蟹,其肉质鲜美、个体大、生长快,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养殖品种。在稻田养殖河蟹是近二年在京郊刚发展起来新兴养殖业,为规范稻田养...  相似文献   

20.
稻田养蟹"盘山模式"的水温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艳  江和文  于永清  周世新  孙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83-12485
[目的]研究稻田养蟹"盘山模式"的水温特征。[方法]利用稻田养蟹"盘山模式"中水田温度和气象监测资料,分析了该模式中不同深度的水温随天气变化的特征,同时结合试验基地2009年的河蟹和水稻的生产效益,讨论了水温变化给河蟹生态养殖带来的效益。[结果]盘山稻田养蟹模式无论在晴天或雨天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改良河蟹最重要的生存环境因子之一——水温,扩大了河蟹生存活动的垂直空间。[结论]为实现水稻增产、河蟹养成规格增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