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水溶剂红花油合成共轭亚油酸研究--(Ⅰ)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传统油脂共轭反应制备共轭亚油酸多采用有机溶剂,这种工艺存在溶剂残留等潜在问题。研究了红花油以水为溶剂的碱性异构化合成共轭亚油酸反应,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水油比、油碱比对共轭反应的影响,得到工艺条件的数学模型。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214℃,反应时间4.9h,水油比=4.3,油碱比=1.3。在此条件下,反应转化率可达到97.64%。  相似文献   

2.
有机溶剂共轭亚油酸反应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红花油为原料,乙二醇为溶剂,采用碱共轭法成功合成了共轭亚油酸(CLA)产品;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溶油比、油碱比对共轭反应的影响,得到工艺条件的数学模型;并得到反应最佳条件(反应温度172.42℃、反应时间4.68h、溶油比2.97、油碱比1.62)下,反应转化率可达到98.67%。在此基础上,又以红花油为原料,丙二醇为溶剂,以同样的方法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碱油比对共轭反应的影响,得到工艺条件的数学模型和最佳工艺条件。最后对2种有机溶剂参与反应的结果做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3.
以红花油为原料,乙二醇为溶剂,采用碱共轭法成功合成了共轭亚油酸(CLA)产品;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溶油比、油碱比对共轭反应的影响,得到工艺条件的数学模型;并得到反应最佳条件(反应温度172·42℃、反应时间4·68h、溶油比2·97、油碱比1·62)下,反应转化率可达到98·67%。在此基础上,又以红花油为原料,丙二醇为溶剂,以同样的方法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碱油比对共轭反应的影响,得到工艺条件的数学模型和最佳工艺条件。最后对2种有机溶剂参与反应的结果做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4.
在水溶剂红花油合成共轭亚油酸工艺优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油碱比、水油比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对该合成反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寻找反应的动力学方程。试验结果表明,亚油酸异构化反应为一级反应,反应活化能为52·204kJ/mol。  相似文献   

5.
在水溶剂红花油合成共轭亚油酸工艺优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油碱比、水油比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对该合成反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寻找反应的动力学方程。试验结果表明,亚油酸异构化反应为一级反应,反应活化能为52.204kJ/mol。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碱异构化法制备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工艺,得到高转化率的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为辣椒副产物综合利用及制备共轭亚油酸的新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共轭亚油酸转化率为指标,以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碱油比和溶油比为主要影响因素,运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CCD),分析不同因素对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转化率的影响,研究辣椒...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化脂肪酶催化合成共轭亚油酸植物甾醇酯的工艺条件。【方法】在水溶剂体系中以脂肪酶Pseudomonas为催化剂,研究了共轭亚油酸植物甾醇酯的合成工艺条件,并对产物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与测定;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反应时间、酶添加量、反应温度作为影响酯化反应的主要因素,以酯化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构建相应的回归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共轭亚油酸植物甾醇酯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55.5℃、酶添加量6.6%、反应时间41.2h,在此条件下,酯化率达到84.37%。【结论】脂肪酶催化共轭亚油酸植物甾醇酯合成工艺的研究为甾醇酯安全、高效的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负载固体酸合成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制固体酸为催化剂,以甘油和共轭亚油酸为原料合成共轭亚油酸甘油酯。考察了对甲苯磺酸的负载浓度、酸醇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催化剂加入量对酯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活性炭固载对甲苯磺酸合成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催化活性高,后处理简单;确定了合成共轭亚油酸甘油酯较适宜的工艺条件为:酸醇摩尔比为4∶1,反应温度160℃,反应时间4.0h,催化剂的加入量为原料酸质量的8%。酯化率可超过92%。  相似文献   

9.
比较了NaOH和Na2CO3对水冬瓜油(酸值22 mg/g)的碱炼效果,并应用正交和单因子试验,分析了Na2CO3溶液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搅拌强度和水洗温度4种因子对水冬瓜油碱炼降酸效果的影响,确定了碱炼降酸的最佳Na2CO3用量和Na2CO3碱炼水冬瓜油的最优工艺条件。结果表明,Na2CO3碱炼效果优于NaOH;以碱炼油的得率和酸值为指标,Na2CO3碱炼水冬瓜油的最佳反应条件为:Na2CO3水溶液浓度为170 g/L,反应温度为75℃,搅拌速度为100 r/min,水洗温度为80℃,固体Na2CO3用量为105 g/kg;在此条件下,水冬瓜毛油的酸值可降至1mg/g以下,可作为碱催化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的原料。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狮头柑籽油的提取工艺,给生产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方法。在优选了提取溶剂及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对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3因素运用中心组合(Box-Benhnken)试验设计进行狮头柑籽油提取技术研究。提取狮头柑籽油的适宜溶剂为乙醚;确定了狮头柑籽油索氏提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00(g/mL),提取温度49℃,提取时间7h,并拟合出狮头柑籽油得率的预测模型(R~2=0.985 9)。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鉴定出狮头柑籽油中的脂肪酸组分,包括油酸、亚油酸、棕榈酸、花生酸等9种,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达72.00%。研究提出的工艺技术可用于狮头柑籽油的提取生产,出油率可达37.61%。  相似文献   

11.
亚油酸异构酶作用玉米油脂生产共轭亚油酸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油脂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主要为亚油酸和油酸。亚油酸可以经过亚油酸异构酶作用转变为功能性物质-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共轭亚油酸具有抗癌、减肥、调节免疫等许多生理功能。文章主要研究亚油酸异构酶作用玉米油脂生产共轭亚油酸的条件,提高共轭亚油酸的生成量。通过试验确定其最适条件为:玉米油乳浊液浓度2%,40℃条件下反应,酶与其作用比例1:5,反应时间150min。CLA产量较高,达25.7μg·mL-1。  相似文献   

12.
从微生物共轭亚油酸异构酶基因的克隆,重组共轭亚油酸异构酶基因在原核和真核细胞中的表达等方面对共轭亚油酸异构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产共轭亚油酸乳酸菌的筛选及产物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获得共轭亚油酸 (CLA)乳酸菌的菌种 ,从酸菜汁中筛选出 1株CLA生成能力较强的的乳酸菌 ,发酵液中CLA生成量为 2 6 7 5 μg·mL-1。此株为革兰氏阳性杆菌 ,过氧化氢酶阴性 ,4 5℃下生长 ,15℃基本不生长。基于生化试验和培养基成分的利用情况 ,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经气相色谱检测 ,该菌种合成的CLA产物为c9,t11/t9,c11 CLA和t10 ,c12 CLA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14.
不同供水量及各生育期干旱对大豆油脂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试验表明,不同供水量间大豆棕榈酸、亚油酸含量差异极显著;不同生育期干旱处理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含量差异极显著;70%以下供水量及各个生育时期干旱处理不论和脂肪酸含量均上升值和脂肪酸则下降。结果表明.70%~55%供水量及荚期干旱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饱和脂肪酸、亚麻酸含量最低、最有利于大豆油质的改良。  相似文献   

15.
通过PCR方法从甘蓝型油菜基因组DNA中克隆出△12-脂肪酸脱氢酶基因BnFAD2的cDNA序列,全长1155bp,编码384个氨基酸,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与GenBank已登录的甘蓝型油菜FAD2基因(AF243045)的相似性为99%.将其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ZP212上,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NC89品种,经卡那霉素筛选和PCR鉴定,得到阳性植株15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超临界CO2中利用嗜酸乳杆菌亚油酸异构酶转化亚油酸、合成共轭亚油酸(CLA)的可行性。[方法]以嗜酸乳杆菌亚油酸异构酶为研究对象,在考察底物溶解性、酶粉经超临界CO2处理后活性变化的基础上,研究超临界CO2温度、压力、酶粉的记忆pH和水分活度对共轭亚油酸合成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底物亚油酸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随压力和温度而改变,当压力超过15 MPa时,底物开始具有较好的溶解性;酶粉经超临界CO2处理后的活性随压力和时间产生较大变化;超临界CO2压力、温度、酶粉的记忆pH和水分活度均对CLA产率产生影响,单因素试验所得的较好条件是压力为15 MPa,温度为37℃,pH值为4.0,水分活度为0.4~0.5。[结论]初步研究表明,在超临界CO2中酶法合成CLA是可行的,但催化反应的条件优化、酶在体系中的选择性等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特色花生新品系营养品质解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选育适合鲜食、口感好和营养成分含量高的休闲花生新品种,以富硒黑花生BH3、B11,花生新品系RH1309、CH01,彩色花生C3、C4、C5为材料,普通花生天府14号(CK)作对照,测定了参试花生新品系的营养品质。利用热浸提-油重法测定粗脂肪含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蒽酮比色法测定总糖含量,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硒含量和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全脂肪酸成分。结果表明:黑花生和彩色花生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对照,蛋白含量最高是彩色花生C4,为26.9%;总含糖量最高是C4,为6.7g/100g;BH3硒含量为0.29mg/kg,是富硒能力最强的花生,彩色花生硒含量均高于对照及普通花生。反式白藜芦醇含量最高的花生是C4,为6.23μg/g;所选特色花生材料的花生仁亚油酸含量均高于对照。黑花生BH3和B11,彩色花生C3、C4和C5的综合性状较好,是适合鲜食的花生及休闲花生的加工原料。  相似文献   

18.
Nine multiparous cows averaging 93±13 days in milk production (DIM) were used in a triple 3×3 Latin square design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feeding them whole roasted flaxseed, cracked roasted soybean and fresh alfalfa in the diet on milk production, milk fatty acid profiles and the digestibility of nutrients. Each experimental period lasted 30 d and a sample collection was performed during the last 7 d. The cows were fed on the control basal diet (CON) or diets containing whole roasted flaxseed (FLA) or cracked roasted soybean (SOY). All diets were fed as a total mixed ration (TMR) and had similar concentrations of crude protein (CP), Net Energy Lactation (NEL), acid detergent fibre (ADF) and neutral detergent fibre (NDF). The dry matter intake (DMI)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but tended to increase in FLA and SOY die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P>0.05). Cows in all treatments had a similar milk yield, although 4% fat corrected milk (FCM) yield was higher on the FLA and SOY diets than on the CON diet. Milk fat percentage (3.45%) increased in the FLA die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3.31%) and SOY diets (3.39%). Milk protein percentages were similar among the diets (P>0.05). There were similar digestibilities of DM, CP and ADF among the treatments and lower digestibilities of NDF and ether extract in the SOY diet compared with the CON diet. Feeding various oilseed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C18:1, C18:3 and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CLA). The FLA diet decreased the ratio of omega-6 to omega-3 fatty-acids in the milk, which would improve the nutritive value of the milk.  相似文献   

19.
试验研究了产CLA乳酸菌接种量、葵花籽油添加量对甘薯、马铃薯、胡萝卜以及白萝卜等4种青贮中CL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添加油脂条件下,接种乳酸菌后4种青贮中CLA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随着乳酸菌接种量的增加和油脂添加量的加大,青贮中CLA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对于不同青贮原料来说,接种乳酸菌后甘薯和白萝卜青贮中CLA含量明显高于胡萝卜和马铃薯(P<0.05);当葵花籽油添加量达到9~12 mg·g-1青贮时,青贮中CLA含量最高;当乳酸菌接种量为6×107 g-1青贮时,青贮中CLA含量最高,一旦乳酸菌接种量超过8×107 g-1青贮时,青贮中CLA含量开始明显下降(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