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耕地面积年净减少量呈扩大之势,2003年净减少量与当年耕地面积之比达2.06%。年净减少量较大的区域有西北区、中部区和西南区,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3.9%、22.2%和19.5%。在增加耕地面积的因子中,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与农业结构调整分别占总增加量的13.1%、17.5%、32.0%、37.4%。在减少耕地面积的因子中,建设用地、灾毁耕地、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改园挖塘)分别占总减少量的13.7%、5.3%、59.6%、21.4%。通过实施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推行农业结构调整,加大“沃土工程”实施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单产和产品质量,利用生态退耕提高土地利用质量等保护耕地措施,确保2010年全国耕地面积不低于12250万hm2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时间序列法、耕地动态度模型和统计分析法,对云南省1997~2005年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导致其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类型变化以旱地的变化最为明显,而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变化面积处于下降的趋势;其变化除了受人口和经济增长影响外,非农建设、生态退耕、自然灾毁、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理等驱动因子对耕地变化也起到了进一步的促进作用。其中,生态退耕因子是导致耕地减少的最主要驱动因子,而土地开发因子是耕地增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去年我国耕地净减少60多万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6.37万公顷,灾毁减少耕地3.06万公顷,生态退耕减少耕地59.07万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4.5万公顷。 200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介绍,去年我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0.26万公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与遥感判读相结合的方法,对下辽河平原区典型区域耕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是研究区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分布比较集中,总体分布不均衡,其中生态退耕、建设用地占用、灾毁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对于林地的开垦、未利用土地开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整理是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但耕地总体是逐年减少的.本文提出要处理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具体可以通过提高耕地质量保证粮食安全;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协调城市化和耕地减少之间的矛盾;通过合理的生态退耕,协调生态环境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数字     
<正>4.35万公顷《2016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为13495.66万公顷,2015年全国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减少耕地面积33.65万公顷,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等增加耕地面积29.30公顷,年内净减少耕地面积4.35万公顷。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高淳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玉杰  徐惠  黎德松  龚敏飞  杨绍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195-4197,4280
以1996-2008年高淳县土地变更数据为资料,分析了12年中土地变化的特点及主要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12年来全县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大幅度下降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影响该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全县GDP每增长1亿元,需新增建设用地23.29 hm2、减少耕地45.32 hm2;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减少耕地173.13 hm2。  相似文献   

7.
1上一轮规划主要控制指标执行情况 青铜峡市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9年5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吴忠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给青铜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是:规划期间补充耕地1733.3hm2,其中开发土地1280.0hm2,整理复垦453.3hm2;同期减少耕地466.7hm2,其中:非农业建设占用433.3hm2,灾毁33.4hm2,规划期间净增加耕地1266.7hm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7000.0hm2,保护率为93.0%。  相似文献   

8.
数语     
<正>8.02万公顷4月22日,国土资源部公布《2013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等原因减少耕地面积40.20万公顷,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等增加耕地面积32.18万公顷,年内净减少耕地面积8.02万公顷。  相似文献   

9.
1996—2012年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统计数据为依据,采用文献查询法、统计分析方法、GIS空间分析法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从可持续利用的视角分析了1996-2012年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土地利用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阐述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得出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建设用地急剧扩张而导致耕地大量减少,耕地从1996年的129 286 hm2下降到2012年的84 567 hm2;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增加幅度较大,交通用地单一动态度接近7.1%.通过对广州与其他发达城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是导致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其中天河区和越秀区的土地经济密度增加率呈现较高水平.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来看,广州市未来土地利用需要更好地协调各业用地之间关系、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开发利用的关系,通过一系列土地整治活动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广州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耕地保护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和自然灾毁综合影响下,我国耕地总量逐年减少,国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措施,仍难以扭转耕地持续减少的态势。针对这一难题,本研究通过对我国粮食供需状况、城乡居民食物结构和营养水平变化的实证分析,提出了要深入研究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规律,高度关注农村劳动力大转移、加大对农业和农民利益保护力度、更新思路等观点。  相似文献   

11.
兰州市耕地与基本农田利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州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1997~2005年全市耕地净减数量为19142.62hm^2,年均净减少2126.96hm^2。为了确保兰州市耕地和基本农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广泛收集资料、实地调研、结合模型计算,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利用对策:积极推进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体制改革,加快体制创新的步伐;完善治理整顿制度及监督、监测机制;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研究制定非公益性建设占用耕地的机制;协调耕地保护与生态退耕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商都县为例,选取1993、2001和2010年3期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建立该区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在Arcgis9.3和Fragstats软件支持下,获取各景观类型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建立空间信息数据库,研究了商都县近17年的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商都县景观破碎度较小,各类型景观面积为耕地>未利用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景观总体分布均匀,多样性高;在退耕、防护林建设等政策下,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变为林地、草地,面积从1993年到2010年分别增加了8 124.03hm2和4 921.47hm2;耕地机械化发展整合,破碎度最小,未利用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破碎度较大,草地、水域破碎度在减小,同时建设用地逐年聚集化发展,未利用地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13.
基于3S技术,利用博斯腾湖小湖区1976、1990、2002与2009年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近30多年来博斯腾湖小湖面积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近30多年来博斯腾湖小湖水域面积呈波动性变化趋势。小湖水域面积从1990年的2 385.58 hm2扩张到2002年的3 138.12 hm2,又从2002年的3 138.12 hm2减小到2009年的2 413.53 hm2,总体上呈现萎缩的趋势。研究区景观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景观分离度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说明景观破碎化程度有加深趋势。气温的升高与降水量的增大是博斯腾湖小湖湖泊水域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可知,人类活动对湖泊的作用开始加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区域耕地的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预留法、粮食需求法和灰色模型3种方法对2020年广元市的耕地保有量进行预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耕地保有量指标进行分解。[结果]预留法是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国家相关政策,测算耕地保有量。相对优越于粮食需求和灰色模型法,预测2020年耕地保有量为334099.98 hm2。依据各识别指标,确定权重,进行耕地保有量指标的分解。耕地保有量最大的区县是苍溪和剑阁,其耕地保有量达到72013.036、4908.60 hm2,分别占全市耕地保有量的22.30%和20.10%。耕地保有量最小的区县是朝天区,其保有量24219.63 hm2,仅占全市耕地保有量的7.50%。[结论]得到了2020年广元市各区县的耕地保有量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15.
土地整理对区域景观变化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  张迎军  王瑞霞  宋智慧  卜志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79-6880,6882
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以江苏省仪征市某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选取斑块伸长指数、分维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廊道密度等景观指标,对项目区整理前后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理后水田面积增大,斑块形状规则,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和田间管理,但同时景观多样性略有降低。因此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手段,以减少土地整理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田景观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白城市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时间序列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洁  刘森  韩源  张楠  戴春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641-15644
采用遥感解译获取白城市农田面积,结合降雨径流参数、作物估产和涵养水源量模型,对1989、1996、2000、2004和2008年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估算,揭示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时间序列变化规律。结果表明,5个年份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为:4 972.64、10 031.76、6 559.25、7 197.29和11 077.74元/hm2,总体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影响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有旱涝灾害等自然因素以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等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7.
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瑶  田沁  朱振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188-18191
以兰州市1996~2005年统计年鉴资料为基础,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2方面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影响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96~2005年兰州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幅最大,减少的主要是未利用地和农用地;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但土地利用类型总的变化速度不大;社会系统因素对兰州市的土地利用的影响的总趋势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城镇化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为科学指导县域种植业布局调整,应用耕地地力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基于合阳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调查分析结果,利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本县耕地苹果的种植适宜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级。结果表明:合阳县耕地高度适宜苹果种植的耕地有5509.99hm2,占全部耕地的6.29%;适宜苹果种植的耕地有45216.72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1.62%;勉强适宜苹果种植的耕地有26301.75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0.02%;不适宜苹果种植的耕地面积10574.72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2.07%。最后,对合理利用各适宜性等级耕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金姝兰  姚宁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10053-10054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对江西省可增加耕地与被减耕地面积进行统计与估算发现,江西省最多只能净增429.3 hm2的耕地,与净增有效耕地27 000 hm2和守住2 86.67万hm2耕地红线的实施目标相差甚远。并且受原有耕地面积、退耕还林工程、退田还湖工程等影响,江西省造地增粮富民工程的数量与质量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江西省应结合自身的资源、经济与社会现状,建立切实可行的造地增粮富民工程目标,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与监管,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20.
危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79-10282
根据汉中市1978~1998年耕地数据,研究汉中市耕地面积变化,以及各区县耕地利用动态度和相对变化率;结合汉中市20年来社会各经济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影响汉中市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1978~1998年,汉中市耕地面积共减少4.22万hm2,累计减少率为14.72%;全市人均耕地面积净减少0.019 7 hm2,累计减少率为22.34%。各区县耕地利用动态度均为负值,动态度最大和最小的分别为南郑县和留坝县;耕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均大于0,留坝县耕地面积减少率为全市最大。耕地变化驱动力因子主要为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农业技术进步、粮食安全保障和畜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