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运用混合聚类法对两型社会农业发展状况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农业(即两型社会农业)的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聚类和K-means聚类的混合聚类方法,结合湖南省所属的14个市州的实际情况,对全部市州的"两型社会"区域农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湖南省"两型社会"农业发展状况区域划分的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2.
构建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农业(即两型社会农业)的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聚类和K-means聚类的混合聚类方法,结合湖南省所属的14个市州的实际情况,对全部市州的"两型社会"区域农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湖南省"两型社会"农业发展状况区域划分的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农村消费支出水平的差异,将农村居民的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分为5档。介绍了聚类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各地区农村消费支出水平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中国31个省(市、区)的收入与消费支出情况可被聚为5类;仅有上海被列入收入和消费水平最高的第1类地区中,前3类地区总共只包含7个省(市);以河北、吉林为代表的第4类地区大部分地处中国东北部,耕地较为贫乏,必然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以重庆、四川为代表的第5类地区,受自然因素的制约,灾害发生频繁,工农业发展落后,无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助推作用。基于此,提出了相关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发展快速,但同时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而提高农业能源效率是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在测度以直接能投入作为非期望产出的CO;来源的农业能源效率的基础上,研究全国农业能源效率的变化趋势,以及各区域的收敛性和收敛速度。结果表明:2000—2018年我国平均全要素农业能源效率为0.64;从总体变化来看,我国全要素农业能源效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分区域来看,区域间的全要素农业能源效率呈明显东高西低的态势。从聚类结果来看,内蒙古、山西、河北等13个省(区、市)为低效率地区,吉林、天津等9个省(区、市)为中效率地区,广西、北京等6个省(区、市)为高效率地区。收敛性结果表明,全要素农业能源效率由低效率地区向高效率地区发展,收敛速度为中部>东部>西部。最后,根据结论,提出加强农业要素区域间流通和提高农业技术转化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DPSIR-KRUSKAL与模糊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2010、2012、2014、2016、2018年168个县(市、区)建立土地生态安全DPSIR传导与影响框架,运用CRITIC-熵权法确立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KRUSKAL进行模糊聚类,计算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综合值,对不同土地生态安全区进行级别划分。结果表明,2018年河北省生态安全区(1级)20个、生态较安全区(2级)21个,生态基本安全区(3级)67个,生态临界区(4级)49个,生态不安全区(5级)11个。2010—2018年河北省168个县(市、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处于不断转好的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级别不断上升。安全等级1级区域增加13个,5级区域减少51个。其中,2010—2012年河北省南部平原区、中东部区、东部部分沿海区包括石家庄、保定、邢台、衡水、邯郸、廊坊、沧州、唐山等市的62个县(市、区)处于不安全等级,86个县(市、区)处于临界安全或基本安全等级;2014年以后,土地生态安全情况由不安全级别向临界级和基本安全级开始迅速变化,河北省南部平原区、中东部区、东部部分沿海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显著提高,安全、...  相似文献   

6.
基于模糊聚类的泰宁各乡镇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泰宁县11个乡镇旅游资源进行模糊聚类.当λ=0.031时,分类效果特别显著.结果表明:新桥乡、下渠乡、开善乡及龙安乡聚为Ⅰ区;上青乡、龙湖镇、大田乡和大布乡聚为Ⅱ区;朱口乡为Ⅲ区;杉城镇为Ⅳ区;梅口乡为Ⅴ区.基于模糊聚类结果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旅游资源进行分区评价.结果表明:(1)Ⅳ-Ⅴ区的总体评价结果具有明显优势,旅游资源质量高,区位、交通条件、经济条件和心理条件比其它乡镇更成熟,但清洁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得分低于Ⅰ-Ⅲ区;(2)Ⅱ、Ⅴ区的资源影响力、保护工程和保健性指标优于Ⅰ、Ⅲ-Ⅳ区;(3)Ⅲ、Ⅴ区的和谐性和生态环境指标优于Ⅰ-Ⅱ、Ⅳ区.  相似文献   

7.
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实际,在重新审视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基础上,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三方面出发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市2014年的土地综合承载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空间特征,进而为实现"多规融合"的空间规划提供借鉴。结果表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东西向大体呈现"中间高两边低,东部高于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8.
刘戈  尤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4128-14131
沼气是我国农村广泛使用的一种生物能源,通过对我国农村户用沼气工程的区域适宜性研究,从而对我国农村户用沼气工程适宜性进行区域划分,是我国户用沼气工程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笔者通过对沼气使用影响因素的分析,从气候、原料、经济方面选取了7个指标,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权重,构建了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地区进行加权模糊聚类,根据F统计量方法确定最优阈值,得出最佳分组,最后通过插入最优和最劣对象对聚类结果进行排序,得到了我国户用沼气的适宜区域划分结果。根据最终的分类结果,对7类区域的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发展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灰关联聚类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的学习成绩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教学质量 ,如何对其进行评价 ,并找出学习成绩差的原因 ,可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本文运用灰关联聚类分析法 [1 - 3] ,以我院 2 0 0 0级本科 7个班学生为评价对象 ,通过比较学习成绩对班级进行聚类 ,评价其优劣 ,并通过问卷调查初步分析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 ,探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1 资料来源由本院教务处提供学生的学习成绩。2 资料的整理2 .1 聚类基础的构成分析域 Ti(i=1,2 ,3,…… ,7)代表要比较的 7个班 ,Xij(j=1,2 ,3,4 )代表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生理学、生理科学各科平均成绩 ,得原始数…  相似文献   

10.
主成分分析是现代数量遗传学中对品种资源分析评价的一种常用方法。因为主成分分析可以将一个多变量互相关联的资料系统转换成一组互相独立的变数,每个主成分包括一部分品种资源的遗传信息,而且其重要性可以按照顺序排列起来,这样可以用前面少数几个主成分值来代表亲本资源的基本情况,从而简化工作量。数量性状属“模糊性状”,用模糊聚类法聚类亲本比用其他聚类法要符合实际情况,所以主成分析和模糊聚类法相结合可得到科学的结论。本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出了10个较好品种,并用模糊聚类法将45个谷子亲本聚为7类,可供谷子育种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提升金融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促进作用,实现区域的绿色发展,本研究利用我国30个省市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析金融集聚、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并构建PVAR模型,采用GMM的方法进行了估计,然后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分析了东中西部金融集聚对生态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和产业结构对区域生态效率都有一个稳定持续的正向影响,脉冲响应呈现出东部地区冲击效应大、持续时间长、下降速度快的特征,而中西部的响应并不明显;方差分解表明金融集聚贡献稳定增加,呈现出中部贡献最大、东部次之、西部最小的格局,而产业结构则呈现出西部贡献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的格局。基于此,一方面改善金融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加强金融人才的引进,引导新兴产业和生态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要积极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全国产业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12.
朱鸿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301-10302
为了分析我国各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发展差异,利用LSTAR模型分析了全国31个省1978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情况,研究各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拐点及转换速度。结果表明:将农民人均纯收入转换速度分为5组,转变最快与最慢的一组与经济发展关联较大,而中间分组则呈现出东、中、西部混合的状态。从拐点时间来看,大致分为2个阶段,1996年左右为大部分省份的拐点,2000年左右为部分中、西部资源省份的拐点,且这些省份转换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和演变趋势。【方法】基于2010~2018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法,测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及Markov链方法,分析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地区间差异、分布动态及长期转移趋势。【结果】(1)2010~2018年,东部和中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逐年上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6%、2.2%;西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由2010年的0.113下降至2018年的0.093,年均下降率为3%。2018年,东-西地区间差异高达0.113。(2)东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增速显著,西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两极分化特点。(3)低水平(Ⅰ)、中等水平(Ⅱ)、中高等水平(Ⅲ)和高等水平(Ⅳ)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自我锁定概率依次增高,分别为64.29%、71.25%、84.38%、97.73%,且向上级跃迁概率均大于降级概率,当达到稳态分布时,将出现在81.34%的高等水平(Ⅳ)地区。【结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总体差异化水平逐年增大,且存在一定的两极分化现象;东、中、西部地区之...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3—2018年全国15省区肉牛养殖成本收益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共同前沿分析方法中的Metafrontier-Malmquist指数对东、中、西部肉牛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东部技术效率水平最高,达到0.8453,其次为中部的0.7709,西部最低,仅为0.7271;中部对东部技术效率表现出追赶趋势且两者差距逐渐减小,西部与东部、中部的技术效率差距逐渐扩大,西部技术效率水平持续下滑。东部肉牛生产共同前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低于西部地区但高于中部地区,技术效率降低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表现出消极效应;西部肉牛生产共同前沿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是唯一增长的区域,主要源于技术进步;中部年均增长率处于最低水平,原因是技术效率的降低直接导致全要素生产率降低。应加大肉牛产业科技投入与推广力度,重点扶持西部地区肉牛产业,深入挖掘和激发西部地区肉牛养殖潜力,充分发挥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产业优势,展现优势区域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全国肉牛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地处中原,连结我国的东、西部地区,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河南省提出的"东引西进"的战略,在实施"东引西进"战略的过程中,河南省应立足自身及东西部地区的特点,明确"东引西进"战略的目标及相应对策,以求在"东引西进"的过程中获取最大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6.
官琳琳  门可佩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449-15451
简述了中国农村的现状,介绍了聚类分析的原理。根据相关统计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可划分为4类:第1类为北京、上海,此类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处于全国前列;因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也位于前列;第2类为天津、江苏、浙江,3省具有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基础较好,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稳定;第3类为辽宁、山东、福建、广东,4省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适宜于农作物生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其他各省(区)归于第4类,由于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业产值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均较低。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文化产业处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且呈现空间不均衡现状。文化产业产能的空间不均衡,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呈现东多西少;城乡文化产品消费不均衡,在经济不发达省份表现更为明显;一般文化消费品与高端文化消费品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省份人均高端文化产品丰富,而普适文化产品匮乏;现阶段各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植力度和重视程度不一。文化产业产能与供给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符合我国产业等级分布的一般特征,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生动体现,主要由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扶植力度差异和受重视程度差异所造成。  相似文献   

18.
孙丽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308-9309,9376
采用泰尔指数及分解方法定量测定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将总体差异分解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间的差异和三大地带内各省之间的差异,通过研究表明,地带之间的差异和东部省内差异对总差异影响较显著,是总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部各省之间农村经济发展较东部均衡,对总差异的影响相对不明显。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应重点关注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农村的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西北四省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利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北四省区113个地面观测站1961~2008年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对该地区48年降水空间格局的变化、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和周期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西北地区四省降水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季节变化特征;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春、秋季降水量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其变化幅度小于年降水量的变化幅度,夏、冬季的降水量逐年略有增加,变化趋势不明显。西北四省降水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增加幅度明显的区域在唐古拉山地区、柴达木盆地、祁连山东部山脉两侧,减少幅度明显的是在陇东和陕南、陕北地区。西北地区四省的东、西部区域降水呈反位相变化的特点,东部地区的降水呈减少趋势,而西部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呈增多趋势;全区、东区、西区的降水波动普遍存在3~5年的短周期,且为主要周期;一些区域也存在8年周期和15年左右的中周期;不同时间尺度上,干、湿交替和突变点有所差异。[结论]该研究为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