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茶树短穗嫁接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两个主要因素:接穗与砧木本身状况及外界环境条件,本文研究福建引进五个无性系良种对嫁接成苗的影响,现将试验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遮阴方法对茶树短穗扦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遮阴是保证茶树扦插成活的重要措施,遮阴方法则往往影响到扦插的成活率和苗木出圃率的高低。湖北地区夏季高温酷热,冬季寒冷干燥,在扦插时,采用哪种方法遮阴最为理想,则是有待解决的课题。鉴此,在现行方法的基础上,于1994年对5种方法作了比较试验,结果以18...  相似文献   

3.
早在一九二八年,W.Went就曾指出:“如果没有生长素,植物就不可能生长。”植物激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分生组织的分化和成熟,细胞的再生等作用,随着人工合成植物激素的成功和发展,并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成果,因此,它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为了探求植物激素对茶树短穗扦插的效用,1983年秋,应用几种植物激素进行茶树扦插发根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1.本文阐述茶树不同成熟度的枝条和留叶量对扦插发根与生长的影响,探讨其在育苗上应用的价值。2.茶树的新梢由上而下,表皮从绿色依次成红棕色而至麻杆,成熟化程度亦逐渐加深,生长势随之递减,与枝条上不同部位的芽的解剖结构表现相一致。绿色巳硬化枝,愈合、发根最快、地下部与地上部生长均甚良好。依次为红棕色枝和麻杆。绿色硬枝和红棕色技易于育成壮苗,应优先选用这段枝条作为插穗。麻秆虽出圃率略低,也能育成壮苗,一般亦可采用。3.未木质化绿色软枝,在大田扦插亦能成活,不过成活率低。如能在发根前加强水分管理,发根后加强肥培管理,可望提高成活率和育成壮苗。在穗源不足的情况下,这段枝条可以适当采用。4.多叶插发根速度与一叶插相似,但根群发达,地上部生长良好,是培育壮苗的一个途径。由于枝条利用不经济,影响繁殖系数。在穗源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2—3叶插。  相似文献   

5.
我们发表茶树的短穗扦插技术一文,目的在于提醒同志们,对这一经过长期实践,取得良好效果,唯一能够节省材料,又能保持良种优良品质性状特征的生物技术,在推广应用中必须按照科学标准,进行严格的选育和管理,决不能草率从事,降低苗木的质量规格。应当把选育良种、培育壮苗视作百年大计来抓,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母本园选择与培育、苗地准备、设置遮荫、扦插时期与方法、苗圃管理、茶苗出圃与装运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茶树短穗扦插繁育技术。  相似文献   

7.
茶树短穗扦插,是福建省安溪县茶农在长期辛勤劳动中的宝贵创造。福建省茶叶研究所于1953年将安溪农民的短穗扦插技术,进行系统的总结,现已推广到全国各茶区,其他主要产茶国也都在运用这种繁殖方法。国内外茶叶科学工作者都重视研究短穗扦插,以往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八十年代以来,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研究促使插穗早发根,多发  相似文献   

8.
茶树短穗扦插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母本园选择与培育、苗地准备、设置遮荫、扦插时期与方法、苗圃管理、茶苗出圃与装运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茶树短穗扦插繁育技术。  相似文献   

9.
前  言安溪早在 1936年就创造发明了茶树短穗扦插技术 ,它对我国茶树良种的选育 ,大面积茶树良种苗木的繁育 ,大面积茶园的种植与我国茶业生产的发展 ,做出了巨大的科学贡献。对此史实 ,1981年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论证。而今 ,适逢安溪举办“中国茶都 (安溪 )茶文化旅游节暨首届中国安溪铁观音乌龙茶节”盛典之际 ,把它整理出来以飨读者。1 茶树短穗扦插的演化过程茶树苗木的繁育经历了从原始的茶籽直播→压条分株→长穗繁育 (即一芽二至三、 四叶为一穗繁育 )→短穗扦插繁育 (即一芽一叶也叫一叶一节扦插育苗 )→组培育苗法 ,漫长的…  相似文献   

10.
茶树短穗嫁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嫁接因成活率低,在茶树育种上较少应用。近年来,我们在进行茶树嫁接技术的摸索中,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方法——茶树短穗嫁接法。1980~1983年的反复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加速愈合组织的形成,从而提高嫁接的成活率。在苗圃里嫁接1148株(17个组合),其最高成活率达95%,一般也达70~80%。在生产上还可应用于老茶园的换种,其平均成活率也能达70%左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茶树短穗扦插的成活率与插穗性质的关系、提高插穗发根和成活率的技术措施、扦插发根解剖学研究、茶树扦插全息生物学、生理生化研究等 5个方面对茶树短穗扦插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并指出了今后茶树短穗扦插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易木 《中国茶叶》1992,14(1):8-9
国内外茶叶科研和生产实践都已证明,推广良种是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叶产量、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特别是无性系良种,不仅具有一般有性系良种所不具备的性状整齐一致,种性不易退化,有利于实行茶园耕作和采摘机械化等的优越性,而且在产量和质量上也都较有性系良种更为优越,其经济效益也更为显著。如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选育的无性系良种龙井43、碧云、菊花春亩产值比有性系良种鸠坑种分别高232.9%、81.9%和78 9%。因此,国内外茶叶界普遍认为,逐步实行茶园无性系良种化,是茶叶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已有国家级无性系良种35个,省级无性系良种40余个.  相似文献   

13.
茶树短穗扦插不同品种与密度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扦插密度对茶苗的生产效果有较大影响。本文依据茶苗的成活率、成活数、出圃率和出圃数4方面对茶树不同品种的扦插密度的效果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按照茶苗出圃数的指标确定各品种的最适扦插密度。  相似文献   

14.
沈程文  刘富知等 《茶叶通讯》2001,(1):44-48,F003
本文从茶树短穗扦插的成活率与插穗性质的关系,提高插穗发根和成活率的技术措施,扦括发根解剖学研究,茶树扦插全息生物学,生理生化研究等5个方面对茶树短穗扦插研究进行了概述,并指出了今后茶树短穗扦插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茶树短穗扦插能保持和提高优良品种的遗传性状,生长快,根群发达,成活率高。同时,繁殖工作不受时间限制,我省一年四季均可扦插,在良种选育、繁殖上必须大力提倡和推广。但是在一年中什么时候扦插,才能使插穗发根快、成活率高,这与不同季节的生育环境条件密切相关。1980年,我们进行了短穗扦插的观察对比,以探索扦穗的  相似文献   

16.
茶树的无土栽培有利于工厂化生产和室内科学实验研究。目前无土栽培方式繁多,应用较为广泛的是水培和基质培,为了比较这两种无土栽培方式对茶树生长的影响,本实验以黄旦为实验材料,测量茶树生长的各项指标和成活率,结果表明:移栽30天,基质培有利于茶芽的萌发,水培能促进芽叶的伸长和成熟;移栽60天,基质培有利于新根的生长和加粗,水培有利于成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根系出现褐化现象;移栽90天,基质培有利于新根的加粗,水培有利于成活,但随着时间增长,水培茶树的根系褐化现象加重,最终影响茶树生长。因此,水培方式有利于在短期时间内开展茶树实验观察,而基质培方式有利于长期的茶树工厂化生产和室内科学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茶树短穗嫁接换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优良品种逐步更替现有生产上的群体种,不断提高我国茶树良种化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茶园,是当前茶叶生产上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更替现有生产上混杂茶园常用的方法,一是把老茶园的茶树统统挖掉,按照新垦茶园的要求,重新规划,种上优良品种。二是在现有条栽茶园行间,栽种一行良种苗,待良种树长大,再挖掉老茶树。这两种办法都可以达到换植良种的目的,但花工多,投资大,成本高,在生产上推广受到条件限制。本文探讨了第三种方法,利用嫁接改造老茶园的茶树,使之成为新的无性系,但此种方法国内外未见有关成功的报道。  相似文献   

18.
茶树短穗带梢扦插法,是无性繁殖的新方法。为探索其方法及规律,我们十年以来,曾进行过有关试验,並积累了部分资料。试验地设在科研队苗圃园。土壤系四纪红壤。供试品种有槠叶齐、福鼎大白、湘波  相似文献   

19.
茶树短穗扦插快速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作丰  王碧林 《茶叶》2005,31(3):183-183
莲都区地处浙南山区,瓯江中游,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我区从1973年开始推广茶树短健扦插技术以来,已有30年历史,其繁育系数大,曾为本区及周边县市发展良种茶园作出重大贡献。但传统的育苗疗法,化工大,成本高,一直影响着这项工作的效益,于是我们在1999年2001年3年中,进行了土壤消毒办法的短穗扦插试验。  相似文献   

20.
茶树短穗扦插小苗带土移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承邦 《茶叶》2002,28(4):209-209
1980年初春,利用绍兴龙虎山茶场福鼎大白茶短穗自繁扦插小苗就地移栽。具体方法是:苗高5cm以上,有须根,偶夹带初现根尖的愈合态;单株移栽,行株距为450cm×30cm;深沟施基肥,浅沟植苗;覆土至根颈,稍压实;稀薄人粪尿点根,形成一个独立的苗期“襁褓”。梅雨季来临前作一次补缺。经过20余年的生长发育,目前植株健壮,主干较同龄大苗移栽的植株大一倍左右,离地10cm处主干,最粗的约15cm。经总结,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