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谈论“图书情报一体化”的文章多了。“一体化”,如果指的是图书工作中有情报工作,情报工作中有图书工作;图书与情报本来就存在着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的关系,完全可以协同作战,联合攻关,这样意义上的“一体化”,想来,不会有什么异议。但在有的同志看来,所谓的“一体化”,实则指的是把情报“一体化”于图书之中,即对“图书与情报”  相似文献   

2.
日本军国主义时代妄想建立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是荒谬而虚伪的侵略口实;而科技领域的“情报共荣圈”(以下简称“共荣圈”),却属一种不依主观意识为转移的隐性客观存在。其有关种种,姑且妄论如下。共荣圈的内涵可规定为:互为情报发生源和情报吸收源的组织或个人,在全方位多形式的情报交流中,如能产生经常性的彼此响应,而且历久不衰,从而逐步形成或大或小、或明或暗、若隐若现的不拘一格的群体,这就是普遍存在的情报共荣圈。共荣圈可以体现为自觉的有组织形态,也可以体现为自发的无组织形态。共荣圈大量存在于同行业之中,但也部分存在于相关行业之间的交叉部位的诸种范畴中,其形态千差万别,无比生动,难以雷同。  相似文献   

3.
情报和文献的分类是情报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我们不严格区分“情报”与“文献”这两个并不等同的概念,一般把文献理解为情报的载体)。我国情报学界流行着一种分类法,即把文献分成:“一次”、“二次”、“三次”或“一手”、“二手”、“三手”。对这种分类法提出异议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它没有明确区分客观存在的两大类性质不同的文献:科研活动的结果和情报活动的结果。所谓“一次文献”属科研活动的归宿,而“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一般均属情报活动的结晶。问题可能首先出在术语的翻译上。俄语中有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文献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为了弄清由来,我查阅以前的资料。早在1962年初,杨沛霆同志在介绍日本科技情报工作的文章中,开始引用了“一次情报”、“一次文献”、“二次情报”、“二次文献”的名词。同年6月,聂春荣同志在全国编委会主任委员会议上的一次报告中提到:“研究类的情报刊物,是动向评述性的第三手情报刊物,又是根据第一手文献、第二手文献经过综合整理、分析研究后写成的。”由此便演变成了所谓一次、二次、三次文献的理论。什么叫一次、二次、三次文献呢?专家们论述很多。现录一段如下:“文献有第一手、第二手和第三手之分。第一手文献是初  相似文献   

5.
产生背景“情报化社会”一词和D·贝尔等人首先提出的“后工业社会”是同义词。与这一词相接近的还有A·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P·达林多夫的“后资本主义”社会等各种关于世界未来发展模式的理论。有人也把“情报化社会”译为“信息时代”。本文根据该理论提出者的本意给“情报”概念赋予最广泛的含义,而不局限于情报科学中“情报”一词所指的范畴。“情报化社会”理论是未来研究发展到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产物。1973年,由纽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着重谈谈科研机构情报室的研究方向和特点问题。在苏联,各科研单位所属情报室通常承担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迄今为止,许多人在承认它们也是研究机构这点上仍还持有异议。这样看是不公平的,因为情报室的特点是由他们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及其内容所决定的。当科研活动发展到情报阶段,科研设计有关工作已由研制单位直接转交给情报室承担,显然,这一活动不会因此而失去它的研究性质。事实很清楚,承担科研准备阶段、第一阶段和最后阶段情报保障的情报室实际上就是独立地完成“分析”型的或者说完成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近二十年以来,美国情报专业教育虽然发展得很快,但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则一直在探索之中。美国的一些情报学刊物,如“情报教育”,“美国情报学会杂志”、“情报科学与技术年度评论”、“图书馆学杂志”,经常发表有关情报专业教育的研究论文。美国情报学会(ASIS)还成立了特别教育委员会,调查美国情报教育现状,研究办学规律,探讨专业方向,对发展专业教育从理论上进行指导。美国现有三千多所不同类型的大学,那些大学设有情报专业或情报学位课程,各大学情报专业及其课程设置特点怎样,是很难搞得清楚的。原因是:美国的大学教育是多元的通才教育,一些大学对本校  相似文献   

8.
情报理论研究,虽比不上别的理论界那样有水平的争鸣,但就其自己本身而论,却是有史以来最活跃的。情报学终久被社会上承认是一门学科了,不能不说这是件喜事。这当然要归功于情报理论界同仁们的努力了。但还应当承认,就其学术理论成熟的水平而言,情报学术界还是很落后的。别的不谈,仅就不太重视理论信息这一点,我们就已经到了十分惊人的地步。情报学是以情报为研究对象的,即研究情报实践和情报理论。之所以能产生情报这个领域,就在于人类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情报,而且广、快、精、准地需要情报。情报学以此为自己研究的对象,不消说,情报学更应当把重视情报、快速地传递情报以及快速地吸收情报,作为自己研究的内容,并以此  相似文献   

9.
情报基本法     
相当于今后的情报化社会的宪法。日本国除了行政管理厅设立委员会,进行法制化的准备工作以外,社会党向75年第76次国会提出了两次法家。即“私人情报保护基本法”和“有关私人情报的计算机限制法”,但是至今还未通过。其实质在于保护个人的权利。在关于国家、地方公共团体和企业的私人情报处理系统的问题上,规定:一、必须征求个人同意;二、记录内容必须公开;三、禁止引起社会差别的情报;四、不采用国民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情报资料“爆炸性”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注意适用技术情报的收集和研究,因而有人提出了“适用情报”的概念。认为“适用情报,是适合对象、现状和需要,能产生最大响应的情报”所谓“响应”即是有用信息量与信息量之比。有用信息量是指接受者所能理解的信息。即然科技情报可分为“适用情报”,是否有“不适用情报”呢?在对一个特定的对象和在一个特定的场合下,情报确有“适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纷繁的情报实践与落后的情报理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情报学研究方法的新潮流,又形成充满悖论的局面。情报学研究方法,或依附于某些新兴学科,或游弋于某些时髦学派.有人褒为坦途捷径,有人贬为一无是处,甚至称为“殖民扩张”或“传染病流行”.对于情报现象,一方面惊呼“知识爆炸”、“情报泛滥”;另一方面则是“知识贫乏”、“情报饥饿”.这是由于运用新方法的技巧不够成熟?还是情报本体与新方法缺少亲和力?或许两者皆有?更新情报学研究方法的愿望,虽然产生于实际,但是,许多方法却是移植、借用来的,而不是对情报本体研究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情报?这是我们情报工作者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当前国内外对情报的解释其说不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看法: 对几种看法的评价 1.“情报就是信息”。日本的情报界中就有这种看法。如长谷川寿彦和梨山修所著的《情报检索入门》一书给情报所下的定义就是:“存在一个发生源和吸收源,当发生源发生的信息被吸收源所理解时就成为情报。”这种看法主要是把情报和信息等同起来,其实信息的范围很广泛,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不仅是人们通过书本、文献、报刊、广播和交谈等所获得  相似文献   

13.
现在谁也不能不承认,文献述评已经是一种独立的情报文献。它的日益完善和功能的多样化,既是科学社会强烈要求的结果,也是科技文献本身演化的逻辑发展。文献述评的编撰是科技文献进一步整序化的重要步骤,是科技文献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本文将对文献述评继续加以讨论。一、述评形成的背景情报工作者和其服务对象——情报使用者都已共同地感到,如果不设法加工与改制现在通行的一次文献,那么情报的保证与提供,情报的查找与获得,都将是十分困难的。苏联科学院院士И.В.Петряков-Соколов评论目前科技情报供求形势时指出:科技情  相似文献   

14.
作为科技情报事业的两大支柱之一的情报研究工作,30多年来,在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的情报研究工作与整个科技情报事业一样,同样存在着“不适应”、“不协调”和“不相称”的问题。在当前改革的新形势下,我国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究竟向何处去,这是同行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笔者试图对其中若干问题作些探讨,总的意见是:内容要深化,方法要改进,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内容要深化(一)情报研究决不能停留在社会调研的范围和水平上。情报调研这一情报术语,是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科技情报研究工作发展的客观产物。我国情报研究工作是从1953年开始的。1980年12月在杭州召开的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情报学家M.C.约维兹(M.C.Yovits)从决策论角度研究了一系列情报理论问题,下面分三个部分择要加以述评,以期引起我国情报学界的关注,加以参考。一、广义情报系统与情报概念约维兹不同意在香农“信息论”的意义上来研究情报学的基本问题,也不赞成把情报看成是知识的同义语,他认为这两种极端都不能严格地建立情报科学的有用原则和理论基础,情报,应该是决策时有价值的数据。约维兹的这一学术观点形成于六十年代末。1969年,他为了深入地分析情报流在决策过程中的动态,提出了“广义情报系统”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汉语中“情报”的含义和英语中information的含义,认为将information翻译成“情报”是不妥当的;提出了评判情报定义正确性的标准;为了把情报概念讨论深入进行下去,赋予讨论以鲜明的现实意义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情报的特性     
关于情报的定义,众说纷纭,统计起来有五、六十种说法,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论述。笔者认为,首先有必要统一对“情报”涵义的看法,然后利用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则推断“情报”的定义。笔者认为“情报”具有下列主要性质(或内涵):1.信息性。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通过信息作用于人体的感官,使人意识到它的存在,这就是事物的信息性。信息种类很多,有生物信息、机器信息、人类信息等。而情报是信息的一种,不是信息的总体,不能和信息划等号。对情报的这种特性,我们可否暂且称之为情报的信息性。 2.知识性。科技情报是前人或他人科技知识的积累、继承和发展,本身具有知识  相似文献   

18.
背景材料调研是情报调研的重要内容,不仅决策本身需要提供大量专题背景材料,而且也散见于各种调研报告的开头,诸如:“省情”、“现状”、“地位和作用”、“水平差距”、“概况”、“优势”、“资源”、“存在问题”、“简史”、“演变”、“特点”、“发展趋势”……等等。背景材料是主体材料的依存条件,任何一个主体报告都不可能完全脱离背景材料而独立存在,因而背景材料的调研,构成了情报调研的一项基本功。背景材料调研,量大面广,要求调研者占有广泛的多方面的资料和信息,要求调研者对背景深度的判断,具有敏锐的意识。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善于捉摸主体材料在总体环境中的座标位置,然后才能确知环境背景的  相似文献   

19.
(一)情报科学发展到今天,尚不能算成熟.这首先表现在对情报概念理解的不统一这一点上.综观当今纷繁多样的情报定义,包括“知识”论定义和“信息”论定义及其他,应该说“知识”论定义占多数,且过于片面和狭窄,而“信息”论定义为数次之,则显得过宽和笼统,使人不得要领。这已成为我们理解情报概念的障碍。“知识”论定义把情报局限于知识的范围内,这就忽视了一般事实数据情报如商业经济情报、军事情报等。我们知道,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  相似文献   

20.
情报知识化的根由弗里茨·马哈洛普认为:“所谓情报,就是被告知的行为。由于知识是对事物理解的状态,因此,所有的情报都可以称之为知识。”无论什么情报,为了能够被人们接受,那么情报接受者的头脑必须处于容易接受情报的状态。情报对人们的思想有启示、诱导作用;对人们的行动有调节、控制作用。然而,如果不考虑情报接受者的具体情况,向人们提供不合时宜的情报,这和“对牛弹琴”有什么区别呢?情报在向人们的头脑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