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花粉形态探讨中国栽培牡丹的起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该文对中国栽培牡丹各品种群 4 8个代表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表明 :中国栽培牡丹的花粉形态具有较明显的多样性 .在此基础上 ,结合形态分析 ,提出了绝大多数栽培牡丹起源于多个野生原种的观点 .矮牡丹、紫斑牡丹、杨山牡丹是最主要的起源种 ,卵叶牡丹的作用较小 .杂交是中国栽培牡丹最重要的起源方式 .少数栽培牡丹是单种起源的 ,它们直接起源于紫斑牡丹或杨山牡丹 .四川牡丹未参与中国现有栽培牡丹的起源 .最后讨论了花粉形态对品种分类和鉴定的价值及不同制样方法对花粉粒形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4.
几个牡丹野生种的花粉形态及其演化、分类的探讨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7
该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革质花盘亚组(Sect.MoutanSubsectVaginataeStern.)5个野生种的花粉形态,初步建立了牡丹花粉形态的量化指标.花粉外壁纹饰可划分为4个类型,其演化途径是小穴状纹饰→穴状纹饰→网状纹饰→粗网状纹饰.同时探讨了这一途径与形态演化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聚类分析讨论了各个种的相互关系及延安牡丹(P.yananesis)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5.
40个野生滇牡丹群体的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野生滇牡丹40个群体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其花粉有较明显的多样性.不同群体的花粉赤道面观多为长球形,少数为超长球形或近球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萌发器官具三拟孔沟,外壁纹饰形态多样,可分为小穴状、穴状、网状、粗网状、皱波-网状、皱波状等.按照数量分类学性状对40个群体进行了亲缘关系的聚类分析,结合表型性状... 相似文献
6.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较了13个牡丹品种的花粉形状、大小、外壁纹饰及萌发沟等。采用离体培养法,分析比较了13个品种的花粉萌发率。结果表明:13个牡丹品种的花粉有较明显的多样性,赤道面观有近球形和长球形,极面观有三裂圆形和三裂三角形。花粉均具三拟孔沟,外壁纹饰形态多样,有小穴状、穴状、网状、穴网状。‘百花娇’花粉萌发率最高(67.70%),‘洛阳红’萌发率最差(19.43%)。 相似文献
7.
中国牡丹起源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李嘉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2):22-26
中国牡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人工选择过程中,形成了3个较大的品种群和12个较小的品种群.这些品种群大多为多元起源.与栽培牡丹起源有关的野生原种有矮牡丹(稷山牡丹)、紫斑牡丹、杨山牡丹等.该文总结了野生原种与各品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9.
日本牡丹品种花粉超低温保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杂交育种工作中的时空不遇,延长花粉寿命,本文对23个日本牡丹品种花粉进行了超低温保存研究。对新鲜花粉及超低温保存花粉离体萌发率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日本牡丹品种新鲜花粉生活力存在差异,23个品种中,‘大藤锦’花粉萌发率最高,达到60.89%,而‘岛大臣’最低,仅3.49%;室温条件下,日本牡丹品种花粉寿命仅15d左右,而超低温保存可以使日本牡丹品种花粉寿命至少延长至2年。经超低温保存2年,花粉仍然具有较高的萌发率,有的甚至超过保存前水平,因此超低温保存技术可用于日本牡丹品种花粉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0.
榛属种质亲缘关系的探讨—花粉形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扫描电镜和光镜对榛属17份试材的花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种,优系和品系间花粉粒的形状,大小,外壁纹饰等性状存在一定差异,可作为榛属植物分类和亲缘关系研究的依据,根据花粉外壁纹饰将它们分成两大类,第一类,微刺纹饰,包括欧榛,川榛和几个杂交品系;第二类,细的皱波纹饰上具有微刺纹饰,包括平榛优系,毛榛,藏刺榛,刺榛和几个杂交品系。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茶树品种之间花粉的形态特征与生活力变化,以7个茶树品种为试材,进行花粉形态结构观察及其随培养时间增长萌发率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7个茶树品种花粉均呈左右对称,具有3个萌发沟,长度和宽度差异不显著,萌发沟长度、宽度以及延伸比例呈现多样性,赤道面观呈椭圆形和棱锥形,极面观呈圆形和近三角形;外壁呈现光滑瘤状和粗糙瘤状,且部分品种花粉表面有穿孔。(2)在24 h的培养时间内,7个茶树品种的花粉萌发率均呈"S"型曲线增长,且基本上在1、3和5 h呈现显著性差异增长,到7 h接近萌发峰值。其中,柿大茶黄种、龙井43、福鼎大白茶的花粉萌发率较高,而云抗10号的花粉萌发率均显著低于其他6个品种。对中国种舒茶早(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 ‘Shuchazao’)与阿萨姆种云抗10号(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Yunkang 10’)的花粉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生活力进行进一步的比较,发现它们在4℃和–20℃温度下的生活力存在显著差异,在180d的贮藏时间内,舒茶早与云抗10号分别在–80℃与–20℃的贮藏温度下对其花粉活力的保存更适宜。 相似文献
12.
芍药与牡丹远缘杂交花粉萌发与花粉管生长行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探明牡丹与芍药远缘杂交结实率低的原因为目标,以芍药‘朱砂判’为母本,以牡丹‘凤丹白’、‘岛大臣’、‘正午’、‘姚黄’为父本,并以芍药品种‘Kansas’为对照父本进行人工杂交,采用培养液培养法测定父本花粉萌发率,用苯胺蓝染色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父本花粉在母本柱头上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过程。结果显示:‘朱砂判’在开花第4天为最佳授粉期;离体状态下花粉萌发率由高到低为‘Kansas’、‘岛大臣’、‘凤丹白’、‘姚黄’、‘正午’;‘岛大臣’及‘Kansas’作父本的组合花粉管能够到达子房,其他组合花粉管都未到达子房,并观察到一些异常的花粉管形态,花粉管生长过程中还伴随着一系列胼胝质反应。表明受精前障碍是影响牡丹与芍药组间远缘杂交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部分牡丹花粉粒超微结构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电镜扫描观测了2个西藏野生牡丹种及10个中原栽培牡丹种花粉粒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14个供试材料中,大部分材料的花粉粒为长球形,其中滇牡丹的花粉粒为近圆形、大花黄牡丹花粉粒为超长球形。不同居群的滇牡丹、大花黄牡丹超微结构有一定差异。各材料在花粉壁表面纹饰上差异明显。通过研究牡丹花粉的超显微结构,可为牡丹园艺品种的起源、演化以及种类间亲缘关系等提供孢粉学证据,为西藏牡丹的新品种选育奠定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31个茶树品种(系)的花粉形态进行研究,并以14个花粉形态性状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茶树花粉粒为中粒或大粒,多为长球形、三孔沟,内孔大、横长,赤道面观多为网状或拟网状纹饰,网眼和网脊大小、形状有一定差异,但品种(系)间花粉形态的变异程度较小.31个茶树品种(系)经聚类被分成六个组,基本上以原产地相近的品种(系)聚在一起,从相似性系数的大小可见茶树品种(系)间的亲缘关系之密切程度.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测广西荔枝资源花粉形态和大小,为进一步研究野生、半野生荔枝及荔枝栽培品种的遗传演化提供参考.[方法]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广西野生荔枝、半野生荔枝及荔枝栽培品种的花粉形态,计算花粉极轴长与赤道轴长比例P/E及内部差异大小(标准差).[结果]广西野生荔枝、半野生荔枝及荔枝栽培品种的共同特征是:花粉粒赤道面观为椭圆形或近圆形,极面观为钝三角形,具三孔沟,三沟在极面分离;野生荔枝花粉P/E显著大于半野生荔枝和荔枝栽培品种的花粉P/E(P<0.05),而半野生荔枝和荔枝栽培品种花粉P/E差异不显著(P>0.05);荔枝栽培品种花粉P/E与单果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方程式为y=-74.553x+82.004.[结论]根据荔枝花粉P/E大小推测广西荔枝栽培品种是由野生类群和半野生类群向栽培品种发展而来.花粉形态不宜作为区分广西野生荔枝、半野生荔枝和荔枝栽培品种的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