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在安徽滁州市南谯区通过开展茶园生态化综合管理技术、茶园化肥农药减量技术和全程有机茶生产技术等3大类技术集成模式示范与推广,构建茶叶绿色增效生产模式示范基地,可以辐射带动全区茶园实行绿色标准化生产,增加茶农收入。对茶园的主要技术模式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茶园的推广建议。  相似文献   

2.
茶叶加工与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广西茶产业发展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茶叶产品的出口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针对广西茶叶生产实际,根据无公害茶叶加工技术标准,从加工厂环境、鲜叶原料、加工工艺、成品包装等环节探索研究一套标准化茶叶加工技术管理规程,推广与示范,有效地提高茶叶产品质量,为广西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发挥高山资源优势,发展特色茶产业,对助力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总结瑶乡高山茶园建设实践经验,阐述高山茶园规划、茶树品种选择、茶树种植、幼龄茶园管理、茶叶采摘、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为广西高寒山区茶园高效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种幼龄茶园栽培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广西新种幼龄茶园栽培管理存在的问题,根据广西茶区高温多湿气候、茶园地貌及茶叶品种特性等,从幼龄茶园栽培过程中的抗旱保苗、锄草施肥、遮荫防晒、查苗补苗、病虫害防治等环节,介绍新种茶园的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为广西幼龄茶园快速成园、投产、丰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研究茶树良种选育、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体系,提高茶园无性良种化率对广西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建立茶树母本园、品种园、苗圃、高产优质示范园、茶叶加工厂等设施入手,研究探索其推广技术体系;【结果】研究内容包括建设茶树母本园11.3hm2、品种园5.3hm2、苗圃13.3hm2、高产优质示范园26.7hm2、茶叶标准化加工厂面积1900m2,、茶叶低温冷库90m2、茶叶质量检测室面积700m2等基本设施,以及与良繁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试验、速繁等设施,良种繁育技术集成、研究与开发、推广示范;【结论】初步建立了茶树良种苗木繁育推广体系并解决其技术瓶颈,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广西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研究建设金秀县有机茶园生产技术体系对当地有机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大瑶山有机茶生产实际,根据有机茶生产技术标准,从有机茶园品种、基地建设、茶园管理等方面,研究制定生产管理技术体系并推广示范,为提高有机茶叶产量、质量,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广西茶叶产业的基本态势、存在问题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近几年广西茶叶产业的种植概况、产品布局、加工技术水平以及遭遇的困境进行总体评估,认为目前广西茶叶产业发展主要面临市场开发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品牌产品建设滞后,尚未形成品牌茶叶的规模生产能力以及尚未建立起自有良种推广体系等问题,最后提出做大做强广西早春茶,写好广西茶园生态文章,突出广西茶叶特色,打造广西特色品牌产品等4条加快广西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自2012年以来,为了加快永顺县茶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和提高茶叶质量,开始茶叶标准化创建工作,通过打造一个核心区,示范带动全县茶叶标准化生产面积333公顷。把砂坝镇高楼村的67公顷茶园作为标准化创建的核心示范区,茶区环境优美,无污染,海拔600~700米,非常适宜茶叶生长,良种覆盖率达100%。通过标准化示范核心区的带动,砂坝镇的爱民村、万灵村、田谷垭和砂坝居委会等地333公顷茶园实行标准化生产。在核心示范区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绿  相似文献   

9.
邵维孝 《乡村科技》2019,(11):119-120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显著提升,生活上更加注重品味,也提出了更多要求。其中,对茶的需求不断提升,促进了我国茶叶事业的发展。各地在茶叶发展上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竞争愈发激烈,于是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应运而生,成为推动茶叶发展进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从技术措施的层面出发,分析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  相似文献   

10.
针对歙县茶园低产低效的现状,从茶园布局、发展方向、建立标准化企业、加强茶园管理等方面提出茶园效益提高措施,以期指导茶区茶叶生产、提高茶园效益。  相似文献   

11.
莫怀鸿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6):1051-1056
【目的】针对目前广西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思路,为今后广西茶业发展方向及具体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广西茶叶产业的生产现状及发展优势,剖析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从生产、研发、营销三方面提出广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结果】广西具有发展茶叶生产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地资源及种质资源优势。自2000年以来,广西茶叶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2010~2014年年均种植面积同比增加7.69%,年均产量增长10.68%;2015年广西茶园面积7.06万ha,茶叶产量6.0万t,毛茶产值38亿元。但从2014年后广西茶叶生产发展几近停止,劳动力紧缺、茶园管理粗放、产品安全性较低、企业规模小和生产设备落后、科技创新能力弱及品牌效益低等成为制约广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建议】在生产层面上,推广机械化管理,推进绿色生产,建立茶叶标准园,培育职业茶农;在研发层面上,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深加工程度;在营销层面上,加大宣传力度、拓展消费渠道、开发休闲茶业等,以促进广西茶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如何加快双柏县茶叶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双柏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科学规划,推广标准化生产;实施低产茶园改造,用好"白竹山"品牌等对策措施,从而加快双柏县茶叶产业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大多数人形成饮茶的习惯,并且特别讲究茶的生长环境与质量,饮茶境界的逐渐升华致使茶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茶叶是我国的重要出口产物,许多国家钟情于饮茶,甚至将品茶当成艺术来享受与推广。茶产业作为平塘县的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其质量的好坏与茶树栽培与茶园管理技术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发展茶产业同时还需搞好现有现有茶园提质增效,建立茶园提质增效示范项目,推进茶产业跨越发展。本文主要对茶树栽培及茶园管理技术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进行整理与探究,以期为茶园管理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形成饮茶习惯,并且讲究饮茶质量和环境,饮茶的境界逐步升华,茶文化也得到发扬,同时茶叶是我国的出口产品之一,多个国家和地区钟情于饮茶,甚至把品茶当成艺术来享受推广。茶叶是贵州作为全国扶贫开发项目之一,茶叶质量的好坏,与茶树的栽培以及茶园管理技术有直接的关系。本文就茶树栽培及茶园管理技术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为茶树栽培以及茶园管理人员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茶产业是政和县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茶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为加强政和县生态茶园标准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提高茶树种植标准化水平,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本文介绍生态茶园的茶树栽培管理技术要点,以供交流借鉴。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生态茶园的建设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巩雪峰  余有本  肖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262-8263
通过对陕西省茶叶现状的分析对比,提出了发展生态茶园对促进该省茶叶产业发展的必要性,探讨了陕西省陕南地区发展生态茶园的条件,并论述了适合陕南发展生态茶园的模式、茶园规划思路及生态茶园的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7.
现如今,茶叶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每年均会向国外输出大量的茶叶产品,推广我国特色茶道,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为有效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优化茶园管理,我国不少地区将自动化设备应用到茶园中,替代人工采摘、修剪,有效增加了茶叶采摘效率,保质保量。文章以保山市昌宁县为例,对山地茶园机剪机采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各地区山地茶园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正>(续第8期第26页)临湘市2010年被正式列入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2013年,依托临湘市陡岭洞茶叶专业合作社,在坦渡乡五星茶场建立了140公顷茶叶标准园,在全市5个重点产茶乡镇场建立了6个33公顷示范茶叶标准园。目前,创建和推广工作严格按照临湘市茶叶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进行。实施茶叶标准化生产,一是严格按照《临湘市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管理制度》执行。二是积极推广绿色茶叶生产技术。使用菜籽饼、农家肥等有机肥,综合防控茶园病虫害。三是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2013年秋季  相似文献   

19.
地处桂中半石山区的广西国有伏虎华侨农场,近年来茶叶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原因主要在于注重不断完善茶叶经营机制; 坚持科学有效的茶园栽培管理; 十分重视茶叶质量管理, 不断创新加工工艺和搞活茶叶市场营销。  相似文献   

20.
石台是典型的山区产茶县,推广秸秆茶园覆盖技术不仅能有效改良土壤,增强茶叶的抗逆性,减少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量,而且能提升茶叶品质,促进茶叶早萌芽,实现节本增效、增产增收.该文分析了石台县茶园产茶区推广秸秆覆盖技术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推广茶园秸秆覆盖技术的措施,以期实现茶产业发展与秸秆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